以价值信仰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精神
作者: 姚冰洋 尚桐冰摘 要:奋斗精神是影响新时代农村青年能动性、创造性的思想因素,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个别农村青年在社会心态上有逃避心理,在行为方式上进取不足,在竞争环境上压力较大、内耗较多,这些是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培养的制约因素。要以价值信仰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精神,以社会实践锤炼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以良好环境优化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效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村青年;奋斗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农村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农村青年奋斗精神深刻影响着我国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六点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奋斗方向。为此,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审视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场域和时代价值,剖析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本质内涵
从本质特征看,奋斗精神具有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蕴,如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所诠释的奋斗精神,多指勤俭节约、勇于斗争、不怕牺牲、舍家卫国等;和平建设年代“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所诠释的奋斗精神,多指不怕苦难、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务实敬业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思想内容。
对于农村青年的内涵,学界存在较多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动愈加频繁,难以用户籍进行准确的人口分类。因此,本文采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关于“农村青年”的定义,即14~35周岁、在农村居住时长多于6个月的青年群体,包括常住农村青年和流动农村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新时代农村青年应当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具备“能吃苦”的韧劲,树立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应当以只争朝夕、砥砺前行的精神状态,为继续前行积淀力量,为书写人生华章而埋头苦干;应当着眼大局、志存高远,听党话、跟党走,投身农村,拥有“肯奋斗”的动力和意识;应当有“匹夫有责”的担当,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显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更多表现为志向远大、埋头务实的精神品质,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等。据有关部门统计,2023年县级人大、政协中农村青年代表、委员分别占10.9%、13.7%;全国50.3万个行政村的党组织书记中,35岁以下的有4万多人。
二、新时代部分农村青年缺乏奋斗精神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虽然新时代农村青年拥有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驰而不息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等奋斗精神,但在社会心态、实践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制约着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
(一)社会心态上的逃避现象
从总体上看,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农村青年的主旋律。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就涌现了农村青年“领头雁”700多名,培育了50余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但是,在农村就业难、压力大、环境差等因素影响下,个别农村青年的逃避心态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有:在陌生人社会中原子化的个体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淡然漠视,对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感知弱化,对疲劳、无奈、失落等人生不圆满状态持逃避态度等。个别农村青年的社会心态比较“佛系”,如工作中的“路人甲”、生活中的“出家人”、婚恋上的“随缘者”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视野看,逃避工作、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等是不应提倡的。如果这些青年长期沉湎于个人荣辱得失的“安乐窝”,必然会产生“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在时代浪潮中变得“胸无大志”,在现实挑战面前无所适从,从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和抛弃。
(二)行为方式上的“躺平”现象
躺平是一种边缘性的生存方式、慢节奏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不再奋斗,这是个别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缺失的典型表现。这些青年群体“躺平”的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类。一是“逃避式躺平”。这是面对失望失意失败失落缺乏勇气,为了逃避“丛林式竞争”的主动躺平。这类农村青年缺乏自立自强的担当意识,自身创业创新能力不足,以“出世”的姿态回避社会竞争,主动降低对生活与社会的期望,不竞争、不奋斗,也不参与职场竞争,以此逃避资本与消费主义的影响,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二是“无奈式躺平”。这是努力无望后的暂时性被动躺平,其中不乏无奈与无力。这类农村青年也曾努力拼搏,但由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不得已只能降低预期,以消极、被动与边缘的方式对待工作,以低欲望、低需求、低消费的方式对待生活。三是“自嘲式躺平”。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状态,更像舒缓压力、调整心态的手段,不无戏谑调侃甚至自嘲自黑之意。当对现实生活感到无所适从时,这类农村青年就以躺平来象征诗与远方,他们虽然天天把“躺平”挂在嘴边,但主观上并没有不思进取甚至更加努力,“躺平”不过是一时的口头之快,以表达对消费主义的无意义“内卷”和无序扩张资本的反叛,继而来实现自我愉悦和自我认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新时代农村青年的躺平行为弱化了自身的奋斗精神,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竞争环境上的内耗现象
在网络和日常话语中,内耗多指个体、组织和群体之间持续加剧的恶性竞争状态,如职场内卷、考研内卷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换挡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空间受限,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与城市青年相比较,农村青年就业压力更大、就业空间更为狭窄。同时,农村青年内卷还不仅限于就业方面,在婚恋方面也面临巨大压力,农村男青年结婚往往要10多万元的彩礼,加上买车、城里买房等,前前后后要花50万~100万元。综上,个别农村青年难免陷入内耗的困境,不得不面对较大的市场竞争和工作压力。随着自我加码的不断累积,一些农村青年群体无暇考虑职业前景和人生蓝图,青春的力量将被过度消耗。少数农村青年因持续的职场竞争、学业竞争等而过度内耗,处于没有希望实现向上流动又需要持续性奋斗拼搏的无望状态,陷入“陀螺式恶性循环”的发展困境。
三、新时代培育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优化路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精神培育问题,以价值信仰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心态,以社会实践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以利益诉求激发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自觉,以良好环境优化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效果。
(一)以价值信仰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心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心态,以价值信仰铸就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热情,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首先,要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驰而不息的奋斗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成长成才问题上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论述了新时代农村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责任、历史使命等,阐明了新时代青年“为何奋斗”“为谁奋斗”“怎样奋斗”等重大问题。因此,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为依据,批判一切随缘、不求进取的逃避心态,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开拓创新、驰而不息的奋斗精神。
其次,以理想教育消解新时代农村青年的逃避心态。生活上的逃避不能取代事业上的奋斗,更不能成为少数人“躺平”“啃老”的借口,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感召新时代农村青年,引导农村青年一代“醒吾身,明吾志”,树立开拓进取、驰而不息的奋斗理想,坚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要以党史教育、红色教育、思政教育等为重点,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消解“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逃避心理,涵养新时代农村青年勤劳勇敢、迎难而上的奋斗品格。
最后,以使命意识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意识。应当引导农村青年把握世界格局、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等,看清时代转型的大趋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跳出自我的“小格局”、生活的“小圈圈”。应当引导新时代农村青年将个体奋斗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投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大众创业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把个体奋斗的目标统一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上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舞台上大展身手。
(二)以实践活动锤炼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要在实践活动中锤炼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补齐新时代农村青年拼搏奋斗的能力“短板”。
首先,要在学习实践中培养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学习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和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农村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立身之本。为此,要为新时代农村青年搭建学习和成长平台,采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培养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比如,学校应当探索现代师徒制、团队互促型、菜单式培训、“培训+学历”双循环等个性化培养模式,衔接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促使新时代农村青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当推动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以创业孵化中心、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中心等培养农村青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社会实践、生活磨炼等能够丰富农村青年群体的生活阅历、人生经历等,也是培养新时代农村青年奋斗本领的有效方式。因此,应以社会实践帮助和扶持新时代农村青年,增强农村青年群体的人生阅历、实践经验,架设农村青年奋斗思想与行动衔接与转化的桥梁。比如,可开展“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解决新时代农村青年“眼高手低”“知行脱节”等问题。
最后,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本领。应实施高校联学、单位联学、项目联学等农村青年能力素养提升工程,为新时代农村青年提供更多实践岗位和锻炼机会。比如,以岗位建功为导向,引导新时代农村青年到边远地区、社会基层、底层岗位等实践锻炼,培育新时代农村青年理性务实、脚踏实地的奋斗观,解决新时代农村青年的能力与知识不匹配、学历与阅历不平衡问题。
(三)以良好环境优化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效果
新时代农村青年能否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固然与其价值信仰、社会心态和精神面貌密切相关,也与市场竞争环境、劳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如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失业率高、房价物价过高等因素,都会影响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韧性。为此,应以推动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等为价值导向,不断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劳动就业环境等,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建设,切实解决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就业难、买房难等问题,以良好的竞争环境优化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效果。
首先,要以市场环境建设优化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效果。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为法律依据,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减少职场上的过度竞争,降低农村青年群体的竞争压力。要以《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为法律依据,保护农村青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资本对农村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优化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