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河南农业

作者: 张莉 余红卫

摘 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河南是《诗经》中许多诗篇的背景地,大量的农事诗述写了当时人们的农耕经验、稼穑之艰、农具农时以及蕴含在农作劳动中的生存智慧、思想法则与生活观念等,留下了了解河南早期农作物、农耕生活、农业工具、耕作管理以及农村生活景象等农耕文明的宝贵史料。品鉴《诗经》,可以一窥河南早期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诗经》;河南早期农业;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以农开元,以农立国,中华文明的根基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她发源于黄河流域,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河南”,又因雄踞黄淮海大平原核心区域,被称为“中原”。广义上,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中原特指河南。独占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发源地的中心,河南自古以来便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瞬间。伏羲在这里结网,神农在这里播种,夏禹在这里治水。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耕种收获,共同书写了一部华夏农业发展的辉煌史诗。这一点不仅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有所记载,更在中国典籍中被记述并传颂至今。《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周朝初年至春秋中叶历时500多年的诗歌作品311首(包括6首笙诗),俗称“诗三百”。其中,大量的农事诗歌就集中述写了当时河南地区人们的农耕经验、稼穑之艰、农具农时以及蕴含在农作劳动中的生存智慧、思想法则与生活观念等。深入品鉴《诗经》,我们可以一窥河南早期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一、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

孔子以“无邪”总结《诗经》之精髓,鲁迅赞其为“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两者共同揭示了《诗经》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与文化底蕴。《诗经》中的珍贵诗篇,得益于当时的采诗与献诗制度而得以传承,经过精心整理,不仅用于人文教化,更成为后人引用与吟诵的经典。中国的传统诗歌艺术——“诗六艺”,即风、雅、颂、赋、比、兴,发轫于《诗经》。其中,风、雅、颂为《诗经》的三大类别,赋、比、兴则代表着诗歌的创作技巧。郑樵曾阐释曰:“风土之音称为风,朝廷之音称为雅,宗庙之音称为颂。”十五《国风》深刻记录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地方乐调,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雅,又分大雅与小雅,主要描绘贵族阶层的生活情趣,但其中也不乏与风相通之处。颂,是对统治阶级文治武功的赞颂。周人擅长农耕,对农业的重视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王者尊侯。《诗经》中的农事诗是周朝农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农业生产是周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农”也成为周人必然持有的生活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内在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农耕文化传统的重要印证

河南是周王心之所向之地。1046年,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伐纣灭商,将象征天命的九鼎放在洛阳,以宣誓新政权,《左传·桓公二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并决定在中原地区建立新都,以加强对东方地区的统治。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新都城,被命名为“成周”,《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在古人的事项之中,天下之中在河洛,是国之中,就是中国,于是开始大规模营建工作。武王的儿子,西周第二位君主成王,秉承武王遗志,决定继续在洛邑营建新都。《史记·周本纪》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建立新都的过程。1963年陕西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珍品何尊,腹底刻有铭文百余字,记载周文王受命、周武王灭商、周成王完成周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谓之终于实现先王遗愿,在国之中央治理人民,而“中国”一词也成为最早的文字记载,意指“以此为天下之中而统治民众”。由此可见,自文王起,西周历代统治者虽身在镐京,却始终心系成周。

河南是采诗官的主要“打卡地”。为了考察民情和政绩,天子设立专门机构,派专人前往各地采集诗歌,谓之“采风”。民歌能够反映民众真实生活状态和情感,有助于天子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原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重要性,被赋予了特殊的关注与重视,是采风活动的核心和重点区域。通过了解该地区风俗民情和政治状况,周王能够更全面掌握国家脉动,从而更有效巩固统治并推动国家发展。这是他治国理政、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因此,河南理所当然地成为周王采风察民的关键区域。

河南是《诗经》的主要发祥地。《诗经》里记录的许多事情都出自中原,以今日行政区划而论,这一地区主要在今河南境内。比如,以地域划分的十五《国风》,邶、鄘、卫、王、郑、桧、陈,加之周南、召南等9地均可以在河南境内找到地域归属。如果根据河南歌谣风格特点分析《国风》,在160篇中,河南歌谣占109篇。《小雅》全部是成周的作品;《商颂》产生的地域在河南;而《周颂》中的《大武乐章》反映的是西周王朝对南国的治理业绩,南国即黄河以南,主要是河南;《大雅》中的《大明》描述了发生在河南牧野(今河南新乡)的历史事件;《嵩高》的地理背景明确指向了河南。

三、充满诗情画意的农耕记载

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是《诗经》中许多诗篇的背景地,其农业文明与《诗经》中的描述有着密切关联,《诗经》中提到的农作物、农耕技术、农耕管理、农民生活等,都可以在河南地区的农业文明中找到相应的印证,而且这些记录在当时均代表了周朝最先进的农耕文化。

(一)播厥百谷,多黍多稌:《诗经》里的农作物品种

《诗经》中,农作物词汇丰富多彩,黍、稷、稻、粱、菽等粮食作物在《诗经》中频频露面,凸显了它们作为当时最普及的农作物的重要地位,已然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如《小雅·出车》“昔我往矣,黍稷方华”;《小雅·甫田》“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小雅·小宛》“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而且在《诗经》中,“粟”“黍”“稷”等不同种类也出现了,比如《大雅·生民》“维秬维秠”,“秬”是黑黍,“秠”是另一种黑米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即“一稃二米”。另外,“糜”“芑”都是不同种类的粟。《大雅·载芟》“播厥百谷”反映了周朝农业的多样性,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助于分散风险,保证食物的稳定供应。

在《诗经》众多初期歌谣中,“禾”与“稻”被频繁提及,生动地展现了周初水稻种植的普遍性。《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谷物、水稻大量收获,装满粮仓。周初,水稻在河南与其他谷物粮食同等重要。早在距今9 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就成为中国早期阶段的一个代表,这一现象与当时气候条件紧密相连,那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暖湿,适宜水稻种植。这种现象至周初,河南地区的气候依然温暖湿润,《大雅·灵台》里有“鼍鼓逢逢”的诗句。鼍鼓是用鳄鱼皮做的鼓,鳄鱼属于冷血动物,喜在温湿地带生活。河南二里头遗址、舞阳遗址还发现了扬子鳄骨骼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周朝初期黄河流域天气温度较高,后来才突然转冷。

(二)千耦其耘,万亿及秭:《诗经》里的农耕景象

《诗经》有许多诗篇深情描绘了农耕生活的丰富场景与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农事诗,作为周朝农业社会文化背景的鲜明产物,不仅是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深刻地反映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大雅·载芟》描写了周王春天籍田时祭祀土神、谷神的乐歌。诗中提到的农耕活动、祭祀仪式以及社会生活习俗,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相吻合: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千耦其耘”展现了古代农耕的集体劳作模式。耦耕法最早出现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至战国前一直是中原主要的耕作方式。《周礼·考工记》载:“二人二耜并耕:两人各执一耜,共同耕作。”在当时生产力低下和金属工具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两人并耕,互相协力,耕地多而快速,好而省力。千耦其耘的劳动场面是一幅繁忙而有序的农耕图景:在广袤的田野上,成千上万的农民并肩劳作,他们手持农具,并肩前行,动作协调而富有节奏,劳动号子伴随着上下舞动的农具翻起一层层新鲜的土壤,阳光洒落在身上,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不能减损他们的热情与干劲,一片片整齐划一的田地逐渐展现在眼前。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协作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和“绵绵其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农作物生长的旺盛生命力和勃勃生机。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体现了农作物自身的活力,更深情地表达了农民对农作物的无限热爱与殷切期盼。这种与自然和谐相融、相依共生的态度,正是古代农业社会所独有的鲜明烙印,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与共生关系。《良耜》《噫嘻》《丰年》等都描述了周朝农业蓬勃发展的景象:春天,数千农夫在广阔原野上挥耜春耕;夏天,数千农夫一起锄草耘苗;秋天,载谷而归,谷物堆积如山,粮食装满粮仓;人们载歌载舞,用新粮酿造美酒献给祖先品尝,感谢上苍普降福禄吉祥。

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收获之后也要向神明致谢。洛阳出土的成王《令簋》铭文称“王大耤农于飨”,记载周成王在耤田举行始耕典礼。《载芟》“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周颂·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等,都是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用精心酿造的美酒与甜醴,向先祖神灵表达深深敬意与谢恩,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三)菑新畲田,钱镈铚艾:《诗经》里的耕作管理

在展现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注与精细化管理方面,《周颂·臣工》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其中,周王对农官的恳切训勉以及对臣民的谆谆劝诫,更是凸显了农业生产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他说:群臣百官听我说,尤其农官要重视,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给我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天神,赐我丰收好年景。农夫们:收起锄铲等农具,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了!

河南是金属农具的先行引领者。在夏商周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普遍使用各种农具,诗中的“钱(jiǎn)、镈(bó)、铚(zhì)、艾(yì)(通‘乂’)”是四种农具,分别是:掘土用的锹,除草用的锄头,短小的镰刀,割草用的大镰刀。尽管有研究表明,金属农具,特别是铁质农具,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并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诗歌中出现的带有“金”字旁的农具词汇可以明显看出,这类农具实际上在西周早期已经存在。这一现象或许昭示着,河南在当时的农具使用领域已然成为引领者,金属农具正逐步获得革新和广泛应用。这一变革不仅为河南地区农业发展注入崭新活力,在宏观层面更推动整个中国古代农业显著进步。

金属农具在河南地区最早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也使得土地休闲制和连年耕作制变得可行。在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开垦土地主要采取火耕法和撂荒制。当时人们不懂施肥,也不会中耕,因此放火烧荒,土地种植一两年后,必须撂下,再找新地烧荒,这种耕作制度就叫撂荒。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人民早已掌握了施肥、除草、灌溉等技术,并能因地制宜使用粪肥。因此,撂荒制最先在河南地区被更为进步的休闲制和连年耕作所取代。

周人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田地被分成三类:一种休耕,称“菑(zī)田”,一种休耕后的称“新田”,《小雅·采芑》说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田。”《臣工》中说“如何新畲?”休耕后连续种两年的称“畲(yú)田”。西周时,耦耕、轮番休耕、播种前的除草、掘挖沟洫引水排水、病虫害防治等各种生产技术都已齐备。

《管子·治国》说:“常山之东,河、汝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河、汝之间”即黄河与淮河支流汝河之间的整个河南。这个时候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农业收成已经相当可观,这里早春播种,晚秋收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精心的农田管理,包括复种、轮作、除草、防虫、灌溉等方法的运用,几乎可以达到一年多收的程度,一个劳动力(一夫)一年可以生产二百石粟米。

上一篇: 山东峄城:冠世榴园
下一篇: 确山金银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