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与弥合路径研究
作者: 李伟 魏帅闯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数字服务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等社会场景也渐趋数字化。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交织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受个人身体技能、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存在数字参与意愿不强、数字素养落后、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以弥合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在农村熟人社会场景下,发挥老年人朋辈邻里与家庭反哺的作用,帮助农村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共享社会数字红利,进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政策指导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数字服务、数字经济等。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也提出要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推进“互联网+养老”,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加快老龄产品的科技化和智能化升级,构建一个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实现数字鸿沟的长期化解。
我国老年人口存在城乡差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高于城镇。第51次、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增速落后于总体网民增速,且这些老年人大部分来自农村。随着农村网络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不断发展,农民数字化社会生活场景不断增多,农村老年人逐渐被边缘化,成为“数字难民”。本文结合老年人数字鸿沟动态性特点,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及其弥合路径。
一、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
(一)接入沟:物质接入不足,心理主观排斥
近年来,随着5G等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农村地区仍存在老年人智能设备拥有数量较少、数字设备购买能力较弱、智能化数字产品的适老化设计不到位、智能设备功能设计的适农化不足等问题。农村老年人的智能设备大多为被动拥有,而非主动获取,其总体上由于接入工具困境导致物质接入不足。
(二)使用沟:使用技能缺乏,使用层次“泛娱乐化”
在使用技能上,农村老年人缺乏学习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会操作、误点误碰等问题频发。据统计,20~29岁年轻网民人均App拥有量接近60岁以上老年人人均App拥有量的2倍。农村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新兴家居电器、现代医疗器具等多功能现代设备技能掌握明显不足。在使用层次上,信息技术最初是为了满足办公需要,而后普及到日常生活领域。当前农村老年人大多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娱乐和社交,数字技术使用范围较小,呈现“泛娱乐化”特点。
(三)知识沟:数字能力不足,信息素养较低
老年人掌握较高级别的通信技能有利于提高再就业能力,然而农村老年人数字能力不足,使其难以实现再就业。在社会生活领域,村委会等主体尽管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在线虚拟社区平台进行数字化网格治理,但口头交流仍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沟通方式,其在数字场域中参与利用能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表现为对年轻人的数字依赖。
二、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
第一,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城乡差异,农村老年人的身心状况较差,受年龄身体因素影响,表现为思维迟钝、行动缓慢、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等身体机能的弱化,对数字技能的理解记忆能力较差。第二,农村老年人长期生活于农村封闭熟悉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数字虚拟化陌生环境,受传统固有观念认知的影响,对互联网新兴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第三,较高的经济成本阻碍了老年人的数字接入,农村老年人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有着节俭的传统消费习惯。
(二)家庭方面
第一,农村家庭重心的转移。现代家庭分工收入的差异与农村老年人数字化生存困境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权威性有所下降。第二,家庭反哺程度较低。农村老年人的活动交往空间较小,多数仅与子女、亲属等进行交流,空巢化等因素也使得家庭反哺程度较低。第三,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家庭构成中国社会的基础,进而被赋予特殊的重要性,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多以家庭为单位,围绕土地生活,活动时空较为稳定,其在农村熟悉环境中数字内生性需求较弱。
(三)社会环境方面
第一,农村社会相对保守封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老年人生活表现为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进而导致城乡之间地域信息化水平不均衡。第二,产品的研发设计忽略农村老年人需求,存在算法歧视,适农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三,缺乏细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管,市场、社会等多元保障体系参与积极性不足,主体间协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致使农村老年人面临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风险。第四,现代社会对老年人并不是很友好,赋予其衰老、保守、愚钝等刻板印象,对农村老年人更甚,导致农村老年人产生主观心理排斥。
三、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一)政府: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营造老年友好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包容性政策法规,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回应农村老年人的数字化服务需求,保障农村老年人数字化权益,做好农村老年人数字化领域立法工作,推动实现城乡公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意长效与短效机制相结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营造农村老年友好环境。不断健全农村老年人的利益表达与监督评估机制,做好网络风险预警。
二是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阻碍老年人的社会联系,要加强农村5G基站、宽带设备等数字化设施建设,在数字化发展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可为老年人设立公用电话等公用数字设施服务,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参与动机。支持市场参与农村数字服务供给,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提升服务效率。
三是营造老年友好环境。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受到显性与隐性双重规则的影响,法规制度利用强制力保障各方权益,而社会风俗道德习惯通过心理作用潜移默化影响老年群体的行为。为此,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利用网络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树立敬老、爱老价值导向,营造老年友好环境。
(二)企业:优化数字服务设施,推动产品适农化研发
一是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数字化服务提供者应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利用线上服务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在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如生活缴费、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场所,必须确保线下服务的有效供给,设置公共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变过渡期,赋予老年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建设一个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
二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企业应坚持积极老龄化观念,破除唯利益优先原则,秉持兼顾社会效益原则,重点关注并设计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当前国家鼓励发展银发经济,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找准细分市场切入点,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制造农村老年人可负担的数字化产品。
三是加强老年人产品的适农化研发。老年人操作和利用数字化服务客体,包括无形的以小程序、微信、支付宝软件为代表的应用程序和有形的以手机、电脑、自助柜员机等数字终端设备为代表的物质环境,在产品设计中应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研发与适农化改造,简化操作界面,凸显农村老年人高频使用功能,破除隐性偏见与算法歧视。
(三)社会:利用多方社群力量,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一是加强社区培训教育。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市场及社会组织活力,发动社区志愿者、大学生等资源,在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开展多样化数字培训,培训内容应满足农村老年人兴趣与实际需求,建立健康养生、家庭烹饪、社交娱乐等主题的在线社区,鼓励农村老年人在虚拟社区沟通交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二是鼓励邻里朋辈互助。农村邻里受到居住地理位置、社交范围等因素影响,彼此间熟悉了解、交流频繁。因此,要鼓励老年人向数字化操作知识丰富的邻里求助。而同龄人的示范效应对老年人信息工具使用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农村老年人朋辈间同质化程度高,交往密切,其日常行为相互影响,与向年轻人求助相比,朋辈互助不易使农村老年人产生挫败感,有利于减轻老年人数字排斥情绪,激发其数字学习热情。
三是加强家庭代际反哺。当前数字时代不同代际间掌握和利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不同,年轻人在数字社会中占据优势。家庭代际反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代际沟通和谐,年轻人应在理解包容老年人的基础上,了解老年人诉求,采取电话、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老年人学习数字化操作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
(四)个人:激发老年人参与动机,提升其数字信息素养
一是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内生潜能。农村老年人应提高数字化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破除数字焦虑与恐惧,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数字技术学习应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使用,要在使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农村老年人的价值,帮助其努力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与建设者。
二是重视老年人群体内部分层。在当今数字技术日益影响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应重视社会阶层和个人身份对数字技术接触与利用能力的影响。一些老年人因教育水平和个人资源有限,缺乏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一些老年人虽掌握了基础技能,但在学习和应用更高层次技术时遇到挑战。因此,需关注农村老年人群体内部的需求差异。
参考文献: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EB/OL].(2021-05-11)[2024-05-05].http://www.st14ats.gov.cn/sj/sjjd/202401/t20240122_1896483.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4-05-15].https://www.cnnic.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4-05-15].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4]陆杰华,韦晓丹.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J].人口研究,2021,45(3):17-30.
[5]杜鹏,韩文婷.互联网与老年生活:挑战与机遇[J].人口研究,2021,45(3):3-16.
[6]黄晨熹.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20(29):126-128.
[7]荆中,李政.缩小数字鸿沟对退休再就业是否有帮助[J].科学决策,2023(12):68-79.
[8]冉晓醒,胡宏伟.城乡差异、数字鸿沟与老年健康不平等[J].人口学刊,2022,44(3):46-58.
[9]吴梦萧.西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农村老年“数字鸿沟”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83-88.
[10]匡亚林.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障碍:影响要素、用户画像及政策回应[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46-53.
[11]杨一帆,潘君豪.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及应对路径[J].新闻与写作,2021(3):22-29.
[12]闫慧,张钰浩,韩蕾倩.移动数字鸿沟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2):143-150.
[13]闫玉荣.新加坡提升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9(4):86-87.
[责任编辑:朱松琳]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BSH146);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4SJGLX0059)
作者简介:李 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教授,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通信作者:魏帅闯(2000—),男,河南滑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养老与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