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张辰浩 刘忠魏

摘 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战略不仅促进了城乡资源的流动和乡村资源的全面激活,还扩大了市场,挖掘了消费潜力,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流通环境。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河南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不同类型的乡村应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乡村产业振兴;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路径

当前,农村地区发展活力与潜力显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途径,还成为畅通城乡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环节。其中,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对于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整体经济韧性具有深远意义。在新发展格局下,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河南乡村类型众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河南乡村产业振兴差异化发展路径,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全国范围内的乡村产业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产业振兴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渐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方针展示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前瞻性与适应性,旨在强化国内市场的主体地位,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强经济系统的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该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深刻洞察,也是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挑战的重要举措。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能激发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还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特征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有41 727个行政村和4 114万乡村常住人口,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一位,构成了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乡村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有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乡村,也包括具有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的普通村落。河南有一部分乡村成功实现了产业振兴,形成了系列典型发展模式,也有部分乡村在产业振兴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一)实现产业振兴的典型乡村发展模式及特征

一是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模式。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园区基地和多村联动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例如,平舆县聚焦县、乡、村产业链群融合发展,建设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三园”同构打通了县区、乡镇、村三级“毛细血管”,全面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文化旅游融合模式。该模式结合了奇点旅游、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融合,利用自身村落的独特文化资源或自然风光打造文旅品牌。焦作云台山附近的乡村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依托云台山自然风光成功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是创意电商经济模式。该模式依托特种工艺和电商平台,采取创新的营销手段,将地方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极大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产品市场知名度。号称“雪地靴第一村”的桑坡村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借助电商平台将产品与现代营销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特色农业综合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园区基地和特殊种养为依托,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生态种养方法,专注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业的综合发展。中牟县姚家镇连续多年草莓产业产值近4亿元,全镇从事草莓产业的农户5 500多户,占全镇总户数的6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草莓产业的长效发展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它们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也为农村地区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

(二)未能实现产业振兴的普通乡村的特征

与拥有优势资源的乡村不同,普通乡村由于资源的匮乏与区位优势的缺失,加之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共同构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障碍。具体而言,对于第一产业即传统农业,由于现代化程度不高存在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第二产业的发展受限于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工业设施,缺乏足够支撑来吸引和培育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具有潜在的增长空间,却面临竞争激烈、投资巨大且市场风险高的问题。

同时,由于未能实现产业振兴,相较那些产业兴旺的村庄,部分普通乡村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口外流和空心化,进一步阻碍了乡村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乡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不仅削弱了农村经济活力,也加剧了社会结构失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这一趋势:城镇人口比重显著攀升,而乡村则面临着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压力。这一现象背后,是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元化形成的吸引力与普通乡村相对匮乏的发展机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河南普通乡村还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以及乡村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缺乏资源的普通乡村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些问题,缺乏资源的普通乡村亟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定位和机遇。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差异化路径

“双循环”战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配置,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入推进则为“双循环”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一方面,国内大循环的强化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需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与销售等环节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优化供给侧结构,实现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和横向拓展,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增收。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需要精准定位,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发展态势良好的特色乡村,继续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发展基础良好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优势,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科学规划乡村产业,引进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村庄将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充当乡村产业振兴的排头兵,识别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利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性契机,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增进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比较优势。同时,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高阶要素融汇能力和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为了实现特色乡村融入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需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这包括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物流效率,完善金融服务以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适当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并优化政策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利用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的特点,与海外市场形成互补,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机遇拓展国际合作,实现出口贸易增长与外资引入,促进技术交流与管理经验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个性化创新产品销售,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传统的重生产转向重市场,加强营销策划和品牌推广,注重搭建流通平台和销售渠道,更好地把技术、产品、服务、产业和市场衔接起来,使乡村产业在遵循市场逻辑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在顺应新发展格局下供给侧、需求侧的变化中做优做强。

(二)拥有潜在资源禀赋的潜力乡村,把握新发展格局有利条件推动产业振兴

潜力乡村的发展愿景在于充分挖掘并利用其资源禀赋,以利用新发展格局下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增量市场和内循环流通的战略机遇。同时,产业发展需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强化市场导向。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深入实施,这些乡村将显著增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挖掘资源、文化、交通和生态优势,尝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并实施一村一策的策略,积极推动其发展。此外,积极探索在新发展格局下承接其他地区潜在的产业转移机会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潜力乡村需把握新发展格局下城乡互动优势,采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策略,促进资源的双向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下沉,完善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治理效能,吸引并留住人才,为外来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建立监管机制,确保资本流入过程中“惠农”不“伤农”,保障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资本下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和利益分配机制,激活乡村未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村民技能和素质,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管理能力、技术专长和经营智慧的新农人,为潜力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缺乏资源禀赋的普通乡村,在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基础性压舱石作用

缺乏资源禀赋的普通农村地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基础性压舱石的角色,其发展目标是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和保障农民生计的基石。面对“空心化”困境和自然与市场的双重考验,这些乡村需避免盲目复制不适宜的发展模式,转而聚焦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安全、宜居的环境,普通乡村不仅能为返乡农民提供稳定退路,也能成为城镇居民远离城市喧嚣的优选之地。这将有助于乡村有效融入内循环体系,成为国家经济韧性的坚实后盾,同时在缓解社会矛盾、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实现这一目标,普通乡村需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制定者应深入调研,以人为本,准确把握乡村实际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养老问题和乡村文化风俗的改善。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对于资源匮乏村落,在关键时刻采取兜底性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并确保村民在疾病、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政府应及时介入,提供必要的救助和支持,确保村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在农业发展方面,普通乡村应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避免盲目调整产业结构,不将不适宜农村环境的城市产业简单移植,避免拔苗助长现象。推动规模经营的同时,珍视并适当保留小农户经济主体,增强乡村经济的多样性与韧性。小农户经济为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农村经济稳定性和国家经济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措施,普通乡村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增强国家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业鹭,王健.“三农”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24,24(2):14-26.

[2]王石林生,陈爽,王贵荣.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与出路[J].经济论坛,2022(7):37-47.

[3]王博,毛锦凰.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21(2):82-89.

[4]张占仓.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地域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评论,2021(3):151-160.

[5]谌玲,孔祥利.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价值指向与施策重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43(6):73-82.

[6]夏诗园,郑联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理论内涵、耦合机制及路径选择[J].新金融,2023(4):24-29.

[7]王向阳,贺雪峰.区域差异视角下中西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适配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1(6):50-56.

[责任编辑:李伟杰]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4SJGLX0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辰浩(2000—),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与社会政策。

通信作者:刘忠魏(1977—),男,河南辉县人,讲师,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理论社会学、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乡村治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