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文化振兴

作者: 马禄浩 王浩

摘 要:乡村振兴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一体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担负着为农村精神文明培根铸魂的重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文化振兴的关键,是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领导核心。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建设本领、文化共建环境存在一些短板,不利于实现文化振兴。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加强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振兴治理能力、优化文化振兴政治生态为突破口寻找出路,推动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从而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文化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他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担负着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极为重要的内容,既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对推动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有着诸多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务必准确认知文化振兴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引领文化振兴的出路,从而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文化振兴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担负起文化振兴的重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领导农民重新建构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担当文化振兴的领导核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必须牢牢掌握文化振兴的领导权。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广大农民在城乡流动以及文化交流中消除了懦弱与偏激,做到既不保守也不自大,真正实现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增强了农民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认同,巩固和壮大了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两手抓”,唤醒乡村文化中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等良性基因,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沉淀为“农民就是农民”“农村就要像农村”的文化底气和自信,充分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把握文化振兴的发展方向

从本质上讲,文化振兴是源自乡村文化又复归乡村文化的“扬弃”,也是传承与积极接纳现代文明的开放包容。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推动乡村文化朝着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方向发展,为文化振兴竖立了“灯塔”,明确了乡村文化的行进轨道。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和谐相处的交往观、仁爱的道德观,并且采取开展“丰收年”“家风评比”等多种方式厚植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努力克服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因素,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清除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糟粕,同时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尽力避免其被现代文化中的负面因子如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所“围剿”,使乡村文化在正确方向上走向兴盛之路。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文化振兴中存在的短板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文化振兴的关键,是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领导核心。然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建设本领、文化共建环境存在一些短板,致使文化振兴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文化人才队伍相对匮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其在乡村文化发展中介入较少,对本地文化的“前生后世”模糊不清,逐渐丧失了对文化发展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从而致使文化人才队伍相对匮乏。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薄弱,尤其是对乡村精英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认识不足、吸纳不足,有效发挥其经济实力、文化知识、社会资源等优势程度偏低,致使文化振兴的社会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忽视对当地优秀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在文化振兴过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当地文化传承人重视不足,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待遇薪酬普遍不高,难以提高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文化建设本领存在不足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本领不足制约着文化振兴进程,从而使文化振兴工作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振兴意识形态属性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对网络舆情、恶意传播的错误言论控制能力不足,对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不良行为引导力不足。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振兴工作导向认知存在偏差,没有把文化建设当作民生工程来抓,只是简单地修建一些读书角、村民广场,导致村民参与率较低、获得感匮乏。同时,民俗、年俗、节庆活动的举办次数不如从前,没有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传统气息。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振兴创新能力不强,面对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各种文化的冲击,往往选择被动防御,逐渐趋向保守,以致在实现乡村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上行动乏力。

(三)文化共建环境有待改善

文化振兴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文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作为领导文化振兴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在对农民的组织力和感召力中体现出来的。但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仅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影响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失去了农民支持的文化振兴便失去了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文化的活动空间逐渐萎缩并趋向保守,失去了消弭自身封建性因素和发扬优良传统的韧性,即使有外力推动也进展缓慢,甚至使文化振兴工作浮于形式,难有实效。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加强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振兴治理能力、优化文化振兴政治生态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从而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在充分吸纳本地优秀文化人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与高校、文艺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常态化合作,积极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邀请优秀师生、文化传承人等走进乡村,使其深度参与管理红白理事会、农村宣讲队等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振兴人才队伍的核心层,健全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特色民俗活动、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让乡村文化在与异质文化碰撞交流中凸显英雄本色,激发文化的内在活力,增强其抵抗风雨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振兴的引导力、组织力和服务力。

二是发挥“新乡贤”“新农人”的重要作用。“新乡贤”和“新农人”是农村地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吸引和培育的优秀人才,因其本身的生产和生活密切接触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往往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发挥他们在传播优秀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强对“新乡贤”和“新农人”的组织化管理,引导其积极参加文化振兴工作。第二,构建“新乡贤”和“新农人”的培育机制,壮大文化振兴的人才队伍,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接纳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优秀人才。第三,强化“新乡贤”和“新农人”的服务导向,帮助和带动困难群体,以实际行动发扬优秀文化。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还需为“新乡贤”和“新农人”做好服务工作,讲好他们的故事,激发其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这两类人群在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文化振兴治理能力

一是增强农民文化获得感,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文化建设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想农民之所想,盼农民之所盼,不断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文化获得感”主要指农民在获得文化价值基础上产生的正向持久的主观体验。因此,为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必须重塑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既要解决好农民当下的燃眉之急,也要解决好农民未来发展的诸多忧虑,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兼顾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使农民一方面保留乡村文化的优秀传统如诚信友爱、勤劳质朴、尊老爱幼等,另一方面又接纳现代文明所具有的理性与科学,实现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锚定乡村文化转型方向。文化转型本身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文化振兴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色、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振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大量农民群体进城务工,乡村文化的存在场域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中,其原本的价值体系遭受到冲击。但是,因为强大的文化惯性,乡村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封建性因素时不时地左右人的头脑,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良思潮渗透到乡村文化中并在农村迅速扩散,挤占广大农民的信仰空间,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弘扬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

(三)优化文化振兴政治生态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文化振兴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其政治感召力,从而凝聚广大农民投身文化建设。第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定执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民在场”的基层民主根本特质,充分尊重农民在文化发展中的合理诉求。比如在布局农家书屋、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必须以农民的视角推进,彰显农民的主体地位。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思想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保持先进性。部分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导致学习能动性较差,无法及时跟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强化思想建设,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比如,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探索乡村文化发展规律。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戒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养成走家串户的工作习惯,精准回应不同农民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同时,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把自己的行为规范作为农民的行动标杆,争做乡风文明的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有充足的自信引领广大群众克服困难,实现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93.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6-18.

[3]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4]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

[5]龚丽兰,郑永君.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J].中国农村观察,2019(6):59-76.

[6]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1-9.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责任编辑:李伟杰]

作者简介:马禄浩(1999—),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乡村振兴。

通信作者:王 浩(1999—),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