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杨红朝 赵意焕

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的实践探索0

摘 要: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乡村生态振兴,而且深刻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全局。平原农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生态振兴机制问题尤其需要得到关注。面对平原农区生态振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科学物质变换所必需的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组织生产生活,振兴生态。基于豫东睢县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实践探索,在优化平原农区生态振兴路径策略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规划,发挥村集体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乡镇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县级政府的统筹布局职能。

关键词: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田间管理;集体经济;乡村振兴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的政治问题,又是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乡村生态振兴,而且深刻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全局。乡村生态系统是农村地域内以一定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联系起来的生命与非生命的有机体。如果耗竭农村土地资源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必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产生严重影响。农业具有生态功能,平原农区的生态振兴机制问题尤其需要得到关注。平原农区是指地理区位以平原为主、产业发展以生产主要粮食作物为主的区域。平原农区的基本发展取向,就是毫不动摇地以农业发展为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产区要保面积、保产量,还要保良田。由于单纯务农收入低,平原农区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老弱妇幼留守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的处理利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政府的经济力量和组织管理水平。在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下,平原农区大田作物的播种和收获主要依靠机械,日常的田间管理基本无力顾及,在生态振兴机制的构建和实践中有不少需要应对的问题。

一、平原农区生态振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科学的物质变换问题。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了生产生活资料,通过使用或消费生产生活资料得以生存繁衍;同时,把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适当处理,通过阳光、空气、温度及时间等因素的作用,重新变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这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是,自机器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原本较为自然且科学的物质变换方式受到破坏,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一)“厕所革命”难度较大

“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厕所革命”,就是要重视各地特别是农村的厕所问题,通过改造厕所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传统的农村旱厕臭气四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厕所革命”不仅涉及环境卫生问题,也涉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问题。部分平原农区曾计划通过“厕所革命”促进有机肥的积累和利用。这些农区计划为每个家庭建一个能够生产沼气的水冲式厕所,主要粪污用于生产沼气,沼气可做家庭燃料,其余粪污由村集体统一安排抽取运输到一个有机肥制造场所。把家庭的厕所粪污与平原农区的大量秸秆混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些生产生活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成为改良土壤的肥料。但是,由于多数青壮年长期不在家居住,对改造厕所的事情不太热心;而留守村庄的老弱妇幼又因为经济原因无力支持“厕所革命”——每个家庭改建这样的厕所需要大约6 000元费用,基层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为每家每户改造厕所。

(二)秸秆处理利用问题较多

由于农村的“厕所革命”难度较大,秸秆转变为有机肥的工作也难以推动。平原农区是主要粮食生产区域,每个季节都有大量秸秆产生,秸秆的处理利用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了不小的难题。有些秸秆被运到县域发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有些村镇没有条件把秸秆全部运输到能够处理秸秆的工厂,秸秆就被堆积起来。秸秆数量巨大,如果全部粉碎直接回归农田,会影响土壤结构。现行政策又严禁焚烧秸秆,这就导致不少村落堆积的往年秸秆还在,新的秸秆又即将形成,基层干部对此束手无策。而在农耕为主的年代里,大量的秸秆被用做牲畜饲料,经过牲畜的消化排泄成为有机肥料,还有一部分秸秆会被焚烧成为钾肥,不存在秸秆堆积等问题。

(三)土壤改良无心顾及

目前种植粮食的农户,一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或妇女负责承包地的种植;一部分把承包地流转给一些种植大户或公司企业经营,获得流转收入。他们在使用农地的过程中,多以施化肥、喷洒农药、灌溉为主,极少对土壤进行精细化的田间养护。以农耕为主的年代里那种珍惜耕地、爱护土壤的情感日趋淡漠。而常年种植蔬菜或经济作物,对土壤会造成一定破坏。以某平原农区的大蒜种植为例,30多年前,这里的土壤质量很好,非常适合种植大蒜。在种植大蒜的30多年间,每年的地膜都风化后破碎在土壤里,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不少农户仍然不愿意使用新型的、易于分解的地膜,他们担心这种新型地膜过早被风化,影响大蒜产量。可见,在把粮食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方式中,人们对土壤的利用之情大大超过了把粮食当作食物那个年代对土壤的珍惜之情。

(四)科学的水肥体系难以构建

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的日常田间管理难以有效进行,科学构建和利用水肥一体化的条件也受到限制。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平原农区的土壤肥力必须得到保障,不断提升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的科技水平及应用能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除了完善水利设施,还需要使农田具有自动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的条件。有些地区的计划是,在农田里把排水渠、灌溉渠、积肥池等结合起来,让渠道成为自动化灌溉机器人的行走线路,渠内是水肥一体。在出现水涝时,渠道成为排水渠;在出现干旱时,渠道成为灌溉渠;在需要施肥时,渠道成为水肥供给渠;在需要喷洒农药时,渠道成为农药供应渠。智能化灌溉机器人行走在渠道上,自动从渠内获取水、肥、农药等。实际上,这样的智能化灌溉机器人已经可以生产供应了,但目前推广起来有两个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灌溉渠线的建设;二是家庭生产生活垃圾、牲畜粪污与秸秆之间的比例不匹配,使积累有机肥的条件难以形成。

二、制约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的关键因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越来越重视环境卫生问题,空气质量显著提升。但是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制约因素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改良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

(一)互不关联的产业发展体系不利于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繁荣乡村各个领域。在这个进程中,抓产业促发展成为关键,有些村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些村落发展轻工业等。不论发展哪个产业,都是在乡村区域进行的,都需要在保障农田基本功能的条件下进行。但是,目前制约乡村生态振兴的因素体现为多数生产主体互不关联,加工业只做加工业的事情,畜牧业只负责饲养牲畜,种粮食的只关心粮食种植。发展乡村产业的主要目的是就地安排一些劳动者就业,提高本地劳动者的务工收入。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中,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同样不能有效转化为适合再次融合土壤的肥料,甚至成为破坏土壤的因素。例如养猪场只负责养猪,猪的排泄物被专业公司处理了;有些皮革加工厂,目标就是组织劳动力加工皮革,至于加工皮革过程中使用了多少化学药物、排泄到地下多少有害物质,好像与经营者及当地村民没有关系。这就是各自为政的生产体系造成的,生产者只是单一地追求自己的生产目标,想当然地认为所在区域的田地林木河湖及居民生活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尽管政府会出台一些环保措施,尽管一些生产主体把废弃物进行了相关处理或作为肥料出售,但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是无法在各自独立的主体之间解决的。

(二)共生共荣发展机制的缺失不利于生态振兴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平原农区广袤的农田也呈现出细碎化、分散化现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再加上机械化对规模化的内在要求,部分承包地通过流转等方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尽管如此,在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改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以村落为单位处理生产生活废弃物的主要办法就是被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厂,循环回归农田的处理机制尚未构建起来。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小生态系统,需要有相互联系、共生共荣的发展机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构建一个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例如依托农田里的沟渠,在沟渠底层处理生产生活废弃物,沟渠上层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沟渠顶部可以由智能灌溉机器人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要形成这样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需要以整体观、系统观来审视村落的生产生活项目,过于单一的生产内容也不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个村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家禽、牲畜、蔬菜、果树等,才能使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与秸秆成比例地进入废弃物处理系统,最终成为能够回归土壤的肥料。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形成生态系统的多功能、综合性、系统性机制。各自为政、单一化生产形态不利于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从长远来看,还可能造成其他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三)村集体经济力量不够壮大不利于生态振兴

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村庄整体环境的绿化美化等,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既不能简单依赖上级,也不宜对村内住户收取。乡村生态振兴涉及多方面,不少工作都是长期性、日常性的,所需资金数额较大。根据调研数据,某县级市的乡镇环卫工人有6 000多人,每人工资按每月500元计,每月仅工资就需要300多万元;而另一个县的某街道23名村街保洁员工资均由村集体负担。因此,从长远来看,乡村生态振兴所需资金来源应主要依靠村集体,而当前不少村庄自身财力较弱,难以满足生态振兴的资金需求。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生产生活垃圾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多,垃圾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多数村庄的生产垃圾主要是秸秆,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会集中收储秸秆或在田间设秸秆场,然后由村集体送到附近的发电厂;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就无力承担这些生态建设任务。实际上,那些村集体有产业、有收入的经济强村,不仅有能力自己处理各种垃圾,而且有能力解决村庄多方面的公共性、公益性问题,涉及生活环境的美化、生产条件的优化、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例如,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是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在2010年就在全村实现了“十六化”,被评为“中国幸福村”。“十六化”包括村镇建设规范化、市政设施配套化、公共设施一体化、室内装修高档化、微机电脑电气化、供水供电网络化、科学种田机械化、农田水利喷灌化、交通乘车便利化、治安联防机动化、美化、绿化、城市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见,村集体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有力支撑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的资金需求。

三、平原农区探索生态振兴的一个县域实践剖析

睢县是豫东平原的一个农业县,在乡村振兴中比较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引入多家涉农现代技术性企业,其中有自动灌溉机器人生产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生物电厂、牧业公司等。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专业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政府角度考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转而使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睢县将生产绿色高品质农产品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入挖掘本地区地域优势,促进县域生态振兴机制的形成,使得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更加有序和规范。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安全、可信赖食品的需求。

从相关农业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角度来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农作物秸秆。一部分秸秆被运往有机肥生产厂,用于生产有机肥料;一部分秸秆被送到生物质电厂,作为生产电能的燃料;还有一部分秸秆交由牧业公司作为饲料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有望最大程度处理和利用该县域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实现绿色生态循环,既有效处理了生产生活废弃物,又能够为本县耕地供应足够的有机肥。为了使大量秸秆能够成为回归土壤的有机肥,还需要收集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及粪污。负责收集的生物科技公司,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对户厕粪污、禽畜粪污等生产生活垃圾进行生物技术处理,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地使这些生产生活垃圾回归土壤,实现对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体运作机制参看图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