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探析
作者: 陈振 蓝黎明 高青青 陈龙摘 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所在。河南省信阳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良好、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发展不够充分、管理不够规范、收入增长难以持续等问题,应坚持党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多元发展,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集体经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发展集体经济要立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进而推动农业农村长足进步和发展。近年来,信阳市坚持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信阳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辖85个镇、84个乡、41个街道共3 200多个行政村(社区)。根据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于2018年6月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239.15亿元,经营性资产49.23亿元。全市有经营性收益的村是3 133个,占总村数的97.2%。5万元以下的村有208个,5万~10万元的村有1 811个,10万~50万元的村有1 096个,50万~100万元的村有1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6个。较2021年年底,有经营性收益的村增加了148个,经营性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了832个,经营性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了3个,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各村(社区)都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村干部们普遍认为,只有村集体有收入,为群众办实事的底气才足,村党组织才更有号召力、凝聚力。各村(社区)都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部分村还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各村充分利用各项财政奖补资金、单位和社会帮扶资金等,形成了一大批农村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闲置资源资产得到盘活
很多村解决了村集体资源资产闲置问题,并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如平桥区郝堂村挖掘生态资源,按照传统村落格局修复乡村,因地制宜打造出十里荷塘,被《人民日报》誉为“画家画出的小山村”,树立了乡村旅游样板,初步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蝶变迈进;罗山县田堰村成立农副产品公司,让农副产品触网走出乡村,加快集体创收,带动农户增收。此外,有的村通过开发水面渔光互补、屋顶光伏、盘活农户土地、闲置房屋等方式发展产业。随着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更多依托。
(三)发展方式逐渐多元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多元化:一是资金入股固定分红型,潢川县魏岗乡余店村先后将发展集体经济资金、帮扶资金、村积累资金等入股本村裕丰粮油公司,村集体每年收入28万元。二是出租集体资源资产获取收益型,浉河区郝家冲村与区平台公司合作建设何家寨露营基地,村集体每年可获得12万元固定收益。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通过出租村办厂房,村集体每年获益20万元以上。这些做法在信阳市较为普遍,有稳定收益且风险较小。此外还有合作经营型,如浉河区楼畈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种植合作社、劳务公司,流转土地53.33公顷,打造“亲子菜园”、中药材种植基地,年收入20余万元。新县吴陈河镇章墩村引进企业4家,成立合作社2家,流转土地近66.67公顷,带动周边近4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增收1万元,土地流转费用24万余元,每年村集体经济分红近30万元。
(四)集体收入持续增加
通过实地调研信阳10个县(区)58个村的结果来看,2023年,这58个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超过50万元的村有1个,30万~50万元的村有29个,10万~30万元的村有14个,5万~10万元的村有9个,5万元以下的有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较过去普遍增加,如潢川县隆古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2年30.5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74.6万元。部分村谋划实施了多个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项目建成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益不高,发展不够充分
2023年年底,信阳市无经营收益的村仍占2.8%,收益0~10万元的村占比65.44%,全市村集体经营收益普遍偏低,且大部分收入难以持续稳定。有的村资源匮乏,发展集体经济门路较少,难以充分发展。
(二)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一定的风险
发展村集体经济要解决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问题。从调研的村来看,很多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村集体经济支出去向不明确;有的村项目资金和集体经济收入管理混乱、支出随意、使用不当;村干部集体意识不强,对集体经济收入进行开支时民主决策程序不规范等,使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风险隐患。
(三)群众直接参与不多,组织力量不够强
调研发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以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等形式入股,群众个人的土地、资产、资金或劳动入股较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群众的直接联系不大,一般都是流转村民土地和租赁村民的资产等,群众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普遍体量小、带动能力不强。
(四)经营性收入不多,收入难以持续
所调研的村集体经济大部分属于“懒汉式”发展,一借了之、一租了之,发展合作经济和自主经营的很少。这种低效利用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的做法,集体经济很难壮大。在缺乏原有集体资源和资产的情况下,新的集体资产和资金增量普遍靠上级政策投入和帮扶,项目发展上缺乏科学规划和对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把握,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可持续较困难。
(五)村办产业资源要素缺乏,发展水平不够高
由于缺乏创办、领办集体经济组织的能人,缺乏技术、资金、信息、资源和产业依托,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产业链低端从事经营活动,产出效益低,自身发展难,只能维持低水平发展,很难吸引村民参与,集体经济支撑引领作用发挥甚少。
三、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党建统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也是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要在“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的经验基础上,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的思路,乡镇党委牵头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产业大户等积极参与,推动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探索红色党建链赋能致富产业链,以“党建链”撑起“产业链”,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一体提升。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一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章程,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做到产权、责权、事权明晰,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一定要严格规范、定期公开,真正做到科学管理,减少集体经济发生风险的概率。
二是通过规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让群众信任、干部放心,调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规范运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积极鼓励村民通过土地、资产、资金或劳动入股成为合作社社员,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有力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
三是着力减少低效利用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一包了之、一租了之”的“懒汉式”做法。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尝试发展合作经济和自主经营,实现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和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增长。
四是着力发现培养“懂经济、有技术、会管理、能奉献”的创办、领办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头人”,积极依靠科技、对接市场,让经营活动逐步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进军,走出低水平发展、低效益产出困境。
(三)坚持多元发展
一是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土地托管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托管服务合作社,统一购买或社员以机械入股,配齐各个环节的机械和农资,直接为农户、种植大户或农民种植合作社提供专业化耕、种、防、收、销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生产性服务,所有收成归原农户、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所有,村合作社获得托管服务费。另一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托管服务合作社,通过托管协议将农户准备全产业链托管或菜单式多环节托管的地块确定下来,再由村土地托管服务合作社统一招引、洽谈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对托管的土地进行高标准整治,实现“小田并大田”,由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开展集约化、规模化托管服务。所收粮食或作物归原农户所有,企业和村合作社获得托管服务费。
二是发展物业经济。对农村集体闲置的房屋、厂房、养殖场(舍)、中小学校、活动场地、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等资产资源,吸纳村民入股,采取整治、改造或兴建租赁厂房、专业市场、仓储物流设施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专业经营人才参与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发展乡村物业经济,力促农村集体资产增值。
三是发展劳务经济。成立村集体劳务合作社,统一管理、调配村里留守劳动力和有一定技能的劳力,为村内和村周边的农民合作社、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家庭提供固定和临时性、季节性用工,承接生产、家政、环卫、工程建筑等服务,开展清洗、包装等农产品加工服务。既让留守劳动力有长期性务工收入,又有组织地解决合作社、企业临时用工难问题,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是依托龙头企业。将村集体可用的政策性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资产以及可用经营性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等资源,参股转为经营资本,发展特色产业,与本地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共建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出租厂房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四)坚持统筹发展
一是市级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结合各地实际,编印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手册,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多元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摸清村集体现有家底,健全农村资产资源交易系统,实现农村资产资源和社会资本需求有力有效沟通。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抓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将集体经济增收工作作为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之一。
二是区(县)注重错位发展。区(县)要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着力多途径盘活资产资源,分类激发村集体经济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探索鼓励以乡镇为单位抱团发展,鼓励指导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新扩建经营性资产。对于村级资源资金资产相对匮乏的村,依托部门对口帮扶、支部联支部等方式,加大组团发展力度,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帮扶共同体。
三是镇、村坚持因地制宜。一方面,各镇、村要认真落实上级要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进一步发挥乡镇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工作的引领作用,形成“一村一特色”。另一方面,发展要素优先支持,在用地保障上,设立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可推广、可借鉴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品牌。同时,着力乡村产业“造血”。统筹资产资源,科学引导农产品种植与精深加工、电商直播等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扎根乡村,富裕乡村。
四是各类主体竞相激活。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撬动公共财政引导力,吸引社会资本,多渠道增加建设投入,积极探索村集体和政府平台公司、金融、企业多方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大胆创新,运营前置的市场化运作,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努力盘活土地资源(山地、丘陵和平原),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依托平台公司+专项债、探索大田托管等措施,借鉴浙江强村公司等先进理念,扎实做好村集体、农户和企业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多方共赢。同时,抓好人才招引,广开渠道招引人才,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燕芳,侯万锋,尹小娟,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甘肃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对策建议[J].寒旱农业科学,2023,2(9):791-798.
[2]许华卿.三产融合助脱贫[J].红旗文稿,2020(17):11-12.
[3]袁立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发展路径研究:以辽宁省凤城市边门镇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20,27(2):29-31.
[4]陈玉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农户家庭联结[J].中国农村观察,2023(2):165-184.
[责任编辑:潘慧琳]
作者简介:陈 振(1986—),男,河南信阳人,农业经济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