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作者: 胡冠军 曹玉巧摘 要:近年来,绿色食品因无污染、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特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绿色食品产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立足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价值,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从激发市场活力、优化顶端设计、完善人才体系、提高认证规模、落实证后监管、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力,推动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郑州市;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
绿色食品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类食品。1990年,在全国农垦经济社会“八五”发展规划中被首次提出,30多年来,绿色食品产业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壮大。当前,郑州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亟待激发市场潜力和企业认证积极性,推进绿色食品认证规模稳步增长,发挥其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带动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郑州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2023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8万公顷(431.9万亩),总产量141.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42.6千公顷,产量17.6万吨;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56.3千公顷,产量206.9万吨;水果产量20.1万吨;主要畜禽产品肉产量10.7万吨。
郑州市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目前已有获证产品175个,主要以粮食、果蔬等初级产品为主,其中果蔬等初级产品占比60.6%,粮食作物初级产品占比7.43%,以挂面、面粉、豆制品为主的加工制品占比29.7%,饮品占比1.14%,其他占比1.14%。
二、郑州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郑州市常住人口约1 300万,是人口大市,食品安全问题举足轻重。绿色食品产业拥有一套先进实用的标准体系、完善的检验程序、规范的标志许可制度和严格的证后监管机制,能够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了过硬的质量,能够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助力质量兴农
“深加工”“精加工”是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这势必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而郑州市有着良好的食品加工业基础,两者融合,相互促进,不仅使绿色食品产业链得到了延伸,也将实现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随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绿色食品周边产业如物流、检验、餐饮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将为郑州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环境下的就业压力。
(三)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求农药、化肥减量,减少了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倡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既将牲畜尿粪、作物植体等变废为宝,减少了二次污染,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良了土壤,使能源得到了循环利用,从而达到生产方式与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理念与郑州市和美乡村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美”的标准不谋而合。
三、郑州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农业土地面积广阔,农业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大蒜、红枣等经济蔬果。此外,特色农产品也百花齐放,如新郑大枣、中牟大蒜、新密金银花、黄河鲤鱼等。郑州市深挖乡村特色资源,积极开发红枣、大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全市现有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7个。充沛的农业资源不仅丰富了郑州市民的餐桌,也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加工业基础良好
郑州市地处中原,农产品丰富,食品加工业起步较早,初步形成了速冻食品、肉制品、面制品、枣制品、乳制品及饮料制品、果蔬制品等六大产业链。例如博大面业、中粮(郑州)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好想你”枣制品加工企业,花花牛乳业,“新农村”芽苗菜等果蔬制品加工企业。其中,三全和思念两大速食巨头占据了全国85%的速冻水饺和75%的速冻汤圆市场份额,享誉全国。近年来,以千味央厨领头的预制菜食品加工业成功上市,跻身国际赛道。总体而言,郑州市食品加工行业涉及的种类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且有一定的省内外知名度,良好的食品加工业基础为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物流业发展迅速
郑州是集铁路、公路、空港、海运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城市,同时在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四横五纵”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中,成为四条通道交会的枢纽。依托交通优势和国家政策,郑州市物流行业市场主体迅速壮大,2024年8月,郑州市又成功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这一利好必将引领郑州物流行业打开全球贸易流通和国内大循环市场。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必将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不够多
从数量上来看,与沈阳、成都等省会城市相较而言,郑州市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不够多,产业分布不集中,尚未形成规模,这不利于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提质增效,也限制了这一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种类来看,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中传统的农产品领域占比较重,如粮食、蔬菜、水果等,品种相对单一,产品多以鲜货为主,缺乏精深加工,流通率及附加值较低。
(二)企业品牌意识较为淡薄
一是部分企业对绿色食品前景和价值认识有限,对申报程序不了解,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郑州市内的绿色食品专业化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并没有真正实现“叫得响,卖得好”的局面。三是绿色食品生产成本较普通食品高,且有一定的认证和标志使用费用,部分获证企业发现短期内认证绿色食品对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销售的作用较小时,丧失了续展的信心,影响了整体续展率。
(三)奖补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相较于武汉、成都、沈阳等城市而言,郑州市的扶持政策上存在一定差距。武汉市、成都市均对新认证和续展产品分别给予2万元、5万元补助;沈阳市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每证补助1.5万元。为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河南省政府、郑州市政府均给予绿色食品相关政策支持,但整体而言,政策的多元化有待加强,例如2023年《河南省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中,较多体现在支持头部企业发展壮大,缺乏对新认证、续展的绿色食品产品和企业的补贴政策;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相对不足,例如2018年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20年以后暂无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市场预期和信心。
五、郑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宣传+体验”,多方发力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营造消费“氛围感”
一是提升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打消对产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疑虑,在消费端减少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阻力。二是利用郑州市经常举办农产品展览会契机,例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国际农业博览会等,主动对接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介,持续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三是开展获证企业“亮证”行动。在全市范围内设计推广绿色食品获证主体信息公示牌,要求获证企业在厂区、生产基地进行安装或悬挂,同时将该项内容列入续展申报、监督抽检的重点内容,进一步规范展示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
(二)政策引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认证积极性
一是相关部门出台绿色食品认证和续展奖补政策,“真金白银”进行扶持,缓解企业认证成本压力,有效激发企业认证积极性。二是针对市内绿色食品企业制定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推动税费红利直达快享、精准落袋,让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三是优化调整农业项目申报细则,把绿色食品认证作为申报项目的前置条件。四是畅通融资渠道,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多种金融产品,组织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动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五是鼓励保险行业推出绿色保险,帮助企业分担由于生产中的气候、土壤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工作体系,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审核监管能力水平
建立健全覆盖郑州市、(县)区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配置,明确工作职责。组织工作机构业务骨干参加绿色食品“两员”培训,保证持证上岗,打造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两员”队伍,为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全市绿色食品“两员”理论水平、业务素养以及服务申报主体的基本能力。
(四)挖掘“潜力股”,打造“优质股”,提高续展率,推进绿色食品总量规模稳步增长
一是要求郑州市各县(区)、市广泛开展摸底调研,认真梳理辖区内粮食、果蔬、加工业等优势主导产业,打破因规模小、分散生产无法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瓶颈,将其优化、整合,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申报,使之成为绿色食品认证的“潜力股”。二是引导辖区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等进行绿色食品认证,打造一批“现场可看、绩效可信、样本可学”的典型标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绿色食品的市场认可度,使其成为绿色食品企业中的“优质股”。三是建立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制度”,针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材料申报等内容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申报要求。四是全面梳理到期绿色农产品清单,综合考虑到期时间、生产季节、材料补充周期等因素,制定续展计划,做到提前安排,按时续展,提高续展率。
(五)强化质量管控,落实证后监管,维护绿色食品公信力
一是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现场检查、材料审核的机会,加强绿色食品生产监管,提高生产主体依法履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积极开展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绿剑”行动,聚焦社会关注热点,结合每季度郑州市例行监测以及年度抽检,考虑各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大抽检力度和频次。三是对绿色食品用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把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品种、时效,对违规违法用标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实维护好绿色食品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积极探索多业态协同发展
一是夯实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扎实推进郑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强化分拨配送、冷链仓储、冷藏交易、加工配送、城市保障配送等功能,提高以原材料为主的“鲜货”绿色食品商贸流通效率。二是结合郑州市食品加工业发达的优势,促进绿色食品企业与加工业协同发展,通过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带动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加工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原材料。三是积极开拓新业态,发展绿色食品农业旅游。结合其生产过程,深挖观光、体验、认养、研学等领域价值,打造适合年轻人的“网红点”“打卡地”,提升绿色食品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丁乃今.对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0(7):49-52.
[2]赵冬.预计郑州小麦将于6月1日陆续开始收割[EB/OL].(2024-05-22)[2024-10-24].https://news.zynews.cn/zz/2024/05/22/128580.html.
[3]李江伟,张建华.新乡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质量安全,2023(28):26-27.
[4]于璐.全过程控制推进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23(9B):27-29.
[5]姬伯梁.深入开展绿色食品规程进企入户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J].质量安全,2023(25):36.
[6]苗洁.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4):43-47.
[责任编辑:王 丽]
作者简介:胡冠军(1987—),女,河南长葛人,中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及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曹玉巧(1993—),女,河南嵩县人,农艺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