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有效防治技术
作者: 余灿灿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26
泾县桃花潭镇地处安徽省境内,当地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在1500mm左右。镇内现有耕地面积约为3.53万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和油菜。近年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各种病虫害频繁发生,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应当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以防治,方可为水稻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泾县桃花潭镇水稻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1、恶苗病
(1)发生规律
恶苗病是桃花潭镇水稻苗期易发生的病害,发生此病后可导致稻田减产10%-20%,如果病害未得到有效控制,严重时可造成50%以上减产。恶苗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种子和病稻草,种子感染病菌后会抑制发芽,出苗后的植株感染恶苗病后会滋生白色粉霉状分生孢子,在外力作用下分生孢子得以传播,造成大面积秧苗受害。当土壤温度达到25℃时易发生恶苗病,尤其采用旱育秧技术时,土壤温度相对较高,其发病率高于水育秧。在苗期至穗期,如果出现偏施氮肥或施入未腐熟有机肥的情况,也会增加发生恶苗病的可能性。
(2)防治技术
①选用抗病品种,不得选用带病种子。及时焚烧处理带病稻草,不得使用带病稻草催芽。在水稻栽培中,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②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加钾肥用量,加强苗床管理,床土温度不得超过32℃。
③种子消毒处理,采用50%多菌灵100g加水500kg配制成为浸种药液,浸种时长为2d。也可以采用35%恶苗灵120g加水50kg,或者25%施保克10mL加水50kg,或者25%菌威10mL加水50kg浸种,浸种量为40kg,要求药液淹没种子,以有效消灭病菌。
④苗期、本田期发生恶苗病时,每亩使用50mL青枯立克+15mL大蒜油兑水15kg进行喷雾防治。也可以采用25%施保克乳油4mL兑水50kg,或者25%咪鲜胺乳油7mL兑水50kg喷施防治。在喷药时同步施入叶面肥,以提高植株抵抗力。
2、稻瘟病
(1)发生规律
苗瘟发生在水稻苗期3叶前,发病时秧苗上部呈卷缩状,茎部变成灰黑色,生成分生孢子,在风力、雨水作用下传播病菌,造成大面积秧苗循环感染。苗瘟病的最初病原来源于带菌种子或稻草上分布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当病原菌越冬后会在翌年侵害植株。苗瘟易发生在高温状态,适宜传播温度为26-28℃。当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会加速苗瘟病的传播。叶瘟病在本区水稻种植中较为流行,其发生原因包括品种、气候条件、生育期管理等因素。从水稻育苗期到生育期一般会经历3次流行,分别为5叶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如果秧苗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量过多、遇到连续降雨,则易发生叶瘟病。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如果发生连续阴雨天还会易引发穗颈瘟大流行。
(2)防治技术
①选用抗病品种,尽量在大面积种植中搭配3-4个品种。在栽培时控制田间的群体结构,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增加植株之间的通风性,降低环境湿度。
②对种子消毒,早稻种子可采用1%石灰水作为消毒液,浸种6d,温度控制在10-15℃。晚稻种子也可以采用1%石灰水浸种,温度控制在20-25℃,浸种2d。浸种时石灰水面高出种子层面15cm,浸种后要用清水清洗种子。或者,采用2%福尔马林浸种30min,也能够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③在2-3叶期发生苗瘟病时,可向秧苗喷施6%施稻灵药液。或者,可每亩喷施30%克瘟散100mL进行防治。在秧苗移栽过程中,可使用20%三环唑750倍液浸泡秧苗根部3h,或者使用25%使百克1200倍液,能够起到预防叶瘟的作用。在本田管理中,选在适合的天气施药防治叶瘟,尽量提早喷药,当植株上部3叶片发病率超过3%时必须喷药,每公顷喷施20%三环唑100g,或者喷施40%稻瘟灵1500g,或者喷施30%克瘟散1500mL进行防治。穗瘟防治的最佳时期为破口期到始穗期,在这一时期喷药1次。之后,根据穗瘟发生实际情况,可在齐穗期再喷1次药液。每公顷喷施40%克瘟散EC520mL,或者喷施50%异稻瘟净EC2250g,或者喷施50%清菌灵750g。
3、稻曲病
(1)发生规律
桃花潭镇在多个年份中都曾发生过稻曲病,其已成为当地水稻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危害较大。稻曲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候、水稻品种、施肥等。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所引起的病害,该病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为24-32℃,当温度超过34℃时,病菌便无法存活。当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阴雨季节时,容易导致该病害大面积发生。
(2)防治技术
①水稻种植时,以抗病害的品种作为首选,以此来增强水稻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并选择无病的种子。对水稻的播种时间做适当调整,避开稻曲病高发的时间段,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确定栽植密度,并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适时追肥,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避免偏施。通过有效的水肥管理,降低田间的湿度。
②在发生稻曲病危害的田块内,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病穗后,及时将其从植株上摘除,带出稻田的范围后,以深埋或是烧毁的方法处理。水稻收获后,要对田间土壤进行深耕处理,这样可以使稻曲病的菌核被埋入深层的土壤中,由此能减少菌源的数量,减轻危害。
③当田间发生稻曲病后,应选用适宜的药剂加以防治:如浓度为25%的咪鲜胺乳油,用量控制在每公顷850mL左右;浓度为30%的爱苗乳油,用量控制在每公顷300mL;浓度为5%的井冈霉素水剂,用量为每公顷2000mL,兑水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如果药剂施用后5h内发生降雨,则应在雨后补充用药,以免药效受到影响。
二、泾县桃花潭镇水稻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1、褐飞虱
(1)发生规律
褐飞虱归属于迁飞性害虫的范畴,资料显示,桃花潭镇曾经连续3年暴发过褐飞虱。该害虫通常是在6月下旬左右迁入到镇内,首次的迁飞高峰一般出现在7月上旬至中旬这个时间段。在当地该害虫一年4代,第一代总量较少,基本不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第二代为第一代产的卵孵化而来;第三代的虫口数量较大,危害程度增加,防治不到位可能暴发灾害;第四代迁往南方,有时可继续危害。22-28℃的温度和80%以上的湿度,最适宜褐飞虱生存,潮湿多雨的季节,有利于其繁殖。
(2)防治措施
针对褐飞虱,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
①在种植水稻期间,应当以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以此来降低褐飞虱及其它虫害的发生几率。同时,在整地过程中足施基肥,防止氮肥偏施的情况发生,这样能够预防植株徒长。通过晒田的方式,使田间保持适宜的湿度,以此来控制无效分蘖;保护好褐飞虱的天敌,如青蛙、蜻蜓等。
②将生物药剂球孢白僵菌与噻嗪酮混用,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能够达到85.5%以上;选用辣根素乳油,兑水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防效能够达到100%;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时,用除虫菊素乳油1000倍液,防效能够达到75.5%-80.8%。
③化学药剂在褐飞虱的防治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但常年用几种药,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为此,应在一个时间段内,将各种药剂轮换使用,如呋虫胺、吡蚜酮、仲丁威等。
2、白背飞虱
(1)发生规律
白背飞虱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开始迁入桃花潭镇,持续到7月上旬结束。当成虫迁入后,会在稻田内形成优势种群,对水稻的危害盛期出现在7月中下旬到8月。在当地该害虫一年4代,从15-30℃均可生长发育,对湿度要求较高,最适宜其生存的湿度为85%。阴雨天气非常适合白背飞虱繁殖,若虫和成虫均能取食。
(2)防治措施
针对白背飞虱,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防治:
①选择抗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果追求高产选用易感品种时,则应在种植时,避开老病区,以此来降低白背飞虱的发生几率。在水稻栽培期间,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比例,在足施基肥的情况下,适时追肥,促进植株生长,以抵抗虫害侵袭。
②采用共养、共作、共育的生物防治措施,即在稻田内养鱼、养鸭、养蛙,利用鱼、鸭、蛙来消灭白背飞虱,减少虫口基数,以降低危害。定期对稻田周边的环境进行生态调控,为天敌的繁衍生息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出天敌治虫的优势。在田间适宜的位置处布设杀虫灯、黄板等设施,诱杀白背飞虱,增强防虫效果。
③化学药剂防治白背飞虱见效快,防效高,操作简单,防控面积大。选用药剂时,要以高效低毒的药剂作为首选,并且要控制好浓度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如浓度为40%的吡蚜呋虫胺、浓度20%的呋虫胺悬浮剂、浓度22%的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等。为避免白背飞虱产生抗药性,几种化学药剂要交替使用。
3、稻纵卷叶螟
(1)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会啃食水稻植株的叶片,一只幼虫一生啃食的叶片数量为5-10片左右。当幼虫老熟之后,便会离开虫苞,利用吐丝,转移到水稻基部结茧化蛹。该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气候有关,连续降雨的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并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产卵,对水稻造成危害。
(2)防治措施
针对稻纵卷叶螟,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防治:
①为最大限度地缩短稻纵卷叶螟对水稻植株的危害时间,减小其危害的空间,在同一区域内种植水稻时,应当选择单一的栽培模式,尽可能不要混种,或是使混种的面积处于可控范围内。加大栽培管理力度,根据所选的稻种特性,科学施肥,避免重施氮肥,要在适当的时候将田间的水排除后晒田,以确保水稻植株在前期阶段不会出现徒长的现象,后期不返青,从而进一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②该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对这一特点加以利用,在田间适当的位置处布设频振式杀虫灯,以此来诱杀稻纵卷叶螟的成虫,降低虫口基数。
③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比较多,如赤眼蜂、绒茧蜂、蜘蛛、瓢虫等,可以利用天敌来抑制该害虫数量的增加。当稻田内的天敌不足时,可采取人工释放的方法补充,如选择赤眼蜂,每公顷释放50万头左右,可分3次释放,每次间隔3d。除天敌之外,还可选用生物药剂防治,如Bt可湿性粉剂等。
④化学药剂在稻纵卷叶螟防治方面效果较好,可以选用的药剂有以下几种: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酰胺等,要在保证浓度和剂量的前提下,轮换使用,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4、二化螟
(1)发生规律
二化螟在桃花潭镇一年3代,因当地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致使冬闲田的面积进一步增加,冬后虫源随之增多,给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同时,为提高水稻的收获效率,当地引入机械化作业,由于机械作业留茬过高,从而为二化螟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的幼虫会于翌年土地温度升高到8℃以上后,钻入稻田中。成虫基本都是在夜晚活动,具有趋光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一头幼虫能够危害10株左右的水稻,一旦发生,将会导致水稻减产。
(2)防治措施
针对二化螟,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防治:
①采用稻草还田的方式,这样能够消灭潜藏在稻草越冬的虫源,进而降低虫口基数。在4月末,对冬闲田灌水和灭茬,以此来消灭越冬的二化螟。水稻栽培期间,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氮肥与钾肥的施用比例,加强水肥管理,以此来破坏二化螟的生存环境,减轻危害。对田间染病的水稻植株及时清除,尤其白穗刚刚形成时,二化螟会生长在病株的上部,应连根拔除,带出稻田后深埋或是烧毁。
②在二化螟的防治中赤眼蜂的效果较好,它能够寄生于二化螟的虫卵中,从而阻碍虫卵孵化,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