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种植中常见病虫草害综合有效防治技术

作者: 王长成

黑龙江大豆种植中常见病虫草害综合有效防治技术0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28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面积种植大豆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病虫草害的侵扰,其中病害为大豆胞囊线虫病、菌核病、根腐病、灰斑病和病毒病等,虫害为大豆食心虫、蚜虫、双斑萤叶甲和大豆红蜘蛛等,草害为阔叶草、禾本科杂草和恶性杂草。为保证大豆种植实现预期的高产高品质目标,有必要在大豆全生长周期内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以有效降低病虫草害带来的影响,促进黑龙江大豆种植业稳步发展。

一、大豆种植中病害防治技术

1、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

(1)发生与危害

此病害的抗逆性强,病菌可在土中存活3年以上,主要危害大豆植株的根部,影响根系发育,使根部产生大量白色的线虫胞囊。在发病初期阶段,大豆叶片逐步枯黄,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病株明显矮于正常植株。在大豆种植中,如果使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则易造成胞囊线虫病的胞囊快速传播。当田间温度在17℃-28℃时,会加速线虫繁殖。在部分盐碱干旱地区的大豆种植中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可能性较高,且病害一般会造成减产30%以上,严重时出现绝产。

(2)防治技术

①采用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式预防胞囊线虫病,如与小麦、玉米轮作,轮作周期为3-5年。选用抗线虫的大豆品种,尤其在已发生过胞囊线虫病的田地种植中必须选用抗性良好的品种。施足底肥,尽量选用生物肥,以促进大豆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植株根系活力。在高温季节应适当灌溉大豆田,降低田间温度。

②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使用涕灭威、呋喃丹等种衣剂。为预防胞囊线虫病,可制备毒土施入到土壤层深20cm处,毒土材料为5%甲基硫磷颗粒剂+细土均匀拌制。

③采用生物制剂预防胞囊线虫病,如使用含有淡紫拟青霉菌成分的生物制剂拌种。

④对已经发生胞囊线虫病的大豆田,每公顷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45kg兑水喷施。如果发病地块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黏重,可适当增加呋喃丹颗粒剂的用量。如果发病地块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土质疏松,可适当减少呋喃丹颗粒剂的用量。

2、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大豆菌核病在大豆全生长周期内都可能发生,其中以花荚期最为严重。在发生菌核病后,大豆植株的茎基部产生病斑,呈褐色,病斑向上和向下蔓延,环绕整个茎部,病斑处腐烂,出现白色菌丝。植株的枝叶逐步枯死,部分植株的豆荚和豆粒也会出现腐烂现象,导致田块减产。在大豆种植中,当种植密度过大、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田间排水不良、通风性较差时,会增加菌核病发生的可能性。菌核病的病菌潜藏到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传播病源,发生菌核病严重的大豆田可减产60%以上。

(2)防治技术

①选择株型收敛的大豆品种,前茬作物最好是小麦、玉米。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控制氮肥用量,在田间管理时做好中耕培土,及时拔除易发生菌核病的植株。在病田收获后彻底清理田内的病残体,不能将病残体作为他用,以免造成病菌传播。

②在防治大豆菌核病时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选用黄绿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

③在发生菌核病时,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喷药次数,连续喷药时需要间隔7d左右。

3、根腐病防治

(1)发生与危害

根腐病由镰孢菌、丝核菌、疫霉菌、腐霉菌等多种病原菌侵染而成,主要危害大豆根部,导致根部出现不规则病斑,且病斑略凹陷。发生根腐病的植株叶片呈黄色,皮层组织快速坏死,严重时导致整株枯死。根腐病的病菌残留到病残体上越冬,通过种子、雨水等介质传播,一般情况下根腐病的发病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在田间管理中,如果遇到连续多天阴雨天气且田内排水不良,则会加重根腐病的发生,易造成大豆植株快速被侵染,发生大面积病株枯死,减产超过15%。

(2)防治技术

①选在地势平坦、土壤不黏重、排水性良好的地块种植大豆。栽培方式为垄作,在田间管理中做好多雨天气排水工作。对发生过根腐病的地块,可适当增施磷肥,以促进植株健康生长。适时中耕,不得出现土壤板结现象,以增加土壤内的透气性,降低根腐病的发生几率。如果发现病株,要连根拔除植株,集中带离大豆田后销毁。

②在播种前对种子消毒处理,选用35%多福克、50%多菌灵或2.5%适乐时种衣剂,杀灭种子上的病菌。

③采用生物制剂海洋放线菌MB-97防治根腐病,每公顷用量70kg海洋放线菌MB-97混入种子中进行播种,可有效抑制镰刀菌。

4、大豆灰斑病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植株地面以上部位,其中对叶片和豆粒的危害最为严重。病株叶片上出现病斑,病斑外围为红褐色,内部为灰白色,这是区别灰斑病与其他病害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斑的扩大,造成叶片枯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大豆灰斑病,其分生孢子受风力、雨水作用快速传播,可形成病害大流行。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在6月上旬,7月中旬到8月上旬是灰斑病的高发期,发生大豆灰斑病地块减产10%以上,且病粒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影响大豆品质。

(2)防治技术

①不可连作大豆,需采用轮作方式。大豆收获后清理病残体,做好秋季整地,降低越冬菌量。田间管理要重点控制杂草生长,保持田内良好的通风采光性。

②播种前采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者按照1∶1的比例混合50%多菌灵+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③在大豆灰斑病发生初期,向病株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进行防治,间隔7d后再喷施1次。

5、大豆病毒病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大豆病毒病主要对植株叶片造成危害,可在大豆幼苗时期发病,病株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病斑。随着幼苗的生长,叶片呈皱缩状态,边缘处出现卷曲,叶肉、叶脉组织受到破坏,造成幼苗长势缓慢,出现植株矮化现象。如果在开花期发生病毒病,会降低结荚量,可出现大量的褐斑粒。在大豆种植期间,大豆蚜虫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载体,如果大豆蚜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则可能会造成大豆病毒病大面积流行。故此,在防治大豆病毒病的同时,还要重点防治大豆蚜虫。

(2)防治技术

①适当早播种子,使大豆病毒病的高发期尽量错开蚜虫繁殖高峰期。选用抗病能力强的种子,播种前和播种后要清理干净田间的杂草。

②防治蚜虫是防治大豆病毒病的重点,在蚜虫始发期可喷施10%溴氟菊酯乳油、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4%嘧肽霉素水剂杀灭蚜虫。同时,还需要喷施叶面肥,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在发生大豆病毒病时,向田内喷施抗病毒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悬浮剂或2%氨基寡聚糖素进行防治,连续喷施2次,间隔用药期为7d。

二、大豆种植中虫害防治技术

1、大豆食心虫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大豆食心虫是专门危害大豆作物的害虫,幼虫蛀入豆荚,对大豆籽粒造成危害,降低豆粒品质。当大豆植株生长至盛荚期时,幼虫对豆荚的危害最为严重。一般情况下,黑龙江省在7月中旬至8月末的时间段是大豆食心虫的盛发期,对已发生大豆食心虫的大豆田进行调研后发现,大豆平均虫食率超过3%。从农业生产情况来看,造成大豆食心虫危害的主要因素为大豆连作。

(2)防治技术

①采用轮作方式替代连作方式,以减轻大豆食心虫危害,轮作的作物为大豆与小麦、玉米等。在大豆收获后进行整地,以破坏大豆食心虫的越冬环境。选择荚皮硬、早熟型的大豆品种,以提高大豆对虫害的抗性。

②采用水盆式诱捕器和橡胶塞式诱芯进行大豆食心虫诱捕。在大豆食心虫产卵期间,每公顷释放赤眼蜂45万头,可控制田间大豆食心虫数量。或者,可以结合采用赤眼蜂与性诱剂,达到协同防治作用。在害虫盛发期,采用白僵菌防治,每公顷使用白僵菌11.25kg,将其均匀撒入到地面上。

③在虫害严重时,每公顷采用20%杀灭菊酯乳剂400L、2.5%溴氰菊酯500L加水后喷施。或者喷施20%吡虫啉溶液防治。

④采用田间熏蒸法防治,将玉米秸秆的一端浸泡到80%敌敌畏药液中,用敌敌畏2kg/hm2,浸泡后将玉米秸秆插入大豆田的垄台上。

2、大豆蚜虫防治

(1)发生与危害

黑龙江省大豆蚜虫一般每年繁殖1-2代,6月中旬为蚜虫初发期,经过3周左右达到峰值。蚜虫采用刺吸的方式获取大豆植株内汁液,造成大豆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呈卷曲状,可降低大豆的结荚数量。当蚜虫数量较多时,会导致大豆花叶病毒传播,加重大豆病害。发生大豆蚜虫害的田块通常会减产20%左右。

(2)防治技术

①大豆避免连片种植,可选择玉米作为大豆田的邻作物,以降低蚜虫危害。在大豆田间可人工释放异色瓢虫、东亚小花蝽等天敌降低蚜虫数量。在田间及时除草,减少大豆蚜虫宿主。可在田间悬挂黄板对蚜虫诱杀。

②采用生物制剂防治大豆蚜虫,可采用2%苦参碱或烟碱+皂素进行防治,或者采用20%虫霉水乳剂进行杀虫。

③播种前对种子包衣处理,包衣药剂可选用吡虫啉悬浮剂、噻虫嗪等药剂,此药剂对蚜虫天敌的伤害较小。对大豆蚜虫危害严重的大豆田,喷施40%氯吡硫磷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乳油进行防治。

3、双斑萤叶甲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双斑萤叶甲主要危害大豆、玉米等作物,其成虫啃食叶片,抑制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大豆植株生长迟滞。双斑萤叶甲的繁殖力强,在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会快速繁殖,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大豆田严重减产。黑龙江省大豆田一般在8月中下旬是双斑萤叶甲的盛发期,危害株率在80%以上。近几年来,双斑萤叶甲从次要虫害发展为黑龙江省大豆虫害防治的主要虫害,需引起种植户的足够重视。

(2)防治技术

①秋收后清理田地内的杂草,重点清除刺菜、稗草等双斑萤叶甲易于寄主的杂草。做好秋季深翻地,杀灭藏在田地内的虫卵。在大豆田管理中,可悬挂黄色黏虫板诱杀害虫,或者投放瓢虫天敌降低双斑萤叶甲的数量。

②双斑萤叶甲能够短距离迁飞,对易发生虫害的周边田地造成危害,故此应采用多块联合防治技术。可以选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吡虫啉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进行防治。

4、大豆红蜘蛛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大豆红蜘蛛在大豆全生长周期内都可能发生,红蜘蛛的繁殖力强,一旦发生严重虫害,则会导致大豆植株成片枯死,降低产量。当大豆苗期发生虫害时,会抑制豆苗长势,造成植株弱小。当大豆生长中期至结荚期发生虫害时,会造成叶片枯黄、脱落,减少结荚数量,严重时会出现绝收。在全省持续高温的情况下易发生大豆红蜘蛛虫害,受害大豆田的虫株率在10%左右。

(2)防治技术

①在干旱高温天气时,向大豆田灌溉浇水,保持田间适合的湿度。在田内施足底肥,促进大豆苗健壮生长,降低虫害带来的危害。清除田间内的杂草,减少红蜘蛛的寄主植物。大豆收获后,清理田内的病残体,带离田外集中销毁。

②利用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天敌防治红蜘蛛。

③在高温偏旱时做好预防工作,每公顷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0mL,或48%毒死蜱1050mL加水后喷施。当红蜘蛛发生严重时,可配制阿维菌素+菊酯类农药的混合药液进行喷施防治。

三、大豆种植中草害的防治技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