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猪疫病诊断方式及有效防控措施的应用分析
作者: 高倩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41
猪疫病是指影响猪健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猪瘟。该疾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据统计,自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疫病,全国报告发生了162起非洲猪瘟疫病,共扑杀近120万头染疫生猪。猪疫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间接接触感染性疾病源等方式传播。春季猪疫病是一种常见且具有较高染性的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疫病在春季的暴发,需要采取有效防治技术措施。
一、春季猪疫病以及其诊断方式
1、临床症状
首先,猪疫病常引起高烧。感染后,猪体温会急剧上升,一般超过40℃,有时甚至可以达到42℃以上。高热常伴随着显著的体温波动,使猪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口渴等症状。其次,猪疫病会导致猪的食欲减退,受感染的猪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愿意进食,并且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导致体重迅速下降。最后,猪疫病还会引起皮肤病变。感染的猪会出现皮肤苍白、发红的表现。耳垂、鼻尖、蹄壳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紫色瘀斑,称为紫癜。猪体表的皮肤和毛发也可能出现瘙痒、脱毛、溃疡等。需要注意的是,猪疫病的临床症状与猪的年龄、感染程度和疫病的轻重不同有关。在疫病暴发的初期,病猪往往出现急性病状,如高热、食欲减退,进展迅速并伴有高死亡率。随着疫病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的表现,病猪的临床症状可能较轻,但传染性仍然存在。
2、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猪群的临床症状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疾病有所区别,然而,仅凭症状无法确诊猪疫病,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和专业的兽医诊断。
例如在一项猪疫病临床观察中,观察了100头猪,其中有20头猪出现高烧,体温超过40℃。其中又有10头猪出现咳嗽和打喷嚏的症状,占观察总数的50%。另外,5头猪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占总观察数的25%。还记录了猪疫病发展的时间。观察结果显示,从猪接触到感染源的时间到出现第一例症状平均为7天。症状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0天,然后出现逐渐恢复的趋势。在观察的100头猪中,有30头猪在症状出现后的2周内痊愈,占总体观察数量的30% 。此外,还有10头猪病情恶化并最终死亡,占总观察数的10%。通过以上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猪疫病的临床表现和发展情况,为疫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比如一批猪出现了高烧、食欲减退、呕吐、腹泻以及皮肤病变的症状,而症状又没有与其他疾病的流行相联系时,可能暗示着猪群中出现了猪疫病的可能性。然而,最终的确诊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和专业的兽医判断。
3、实验室检测
①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猪体内的病原体,确认是否感染猪疫病。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病毒分离和鉴定等。例如,使用PCR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病原体的基因片段来确定猪体内是否存在猪疫病的病原体。
②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猪体内的特定抗体水平,用于确认猪是否已经产生了免疫反应。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等。例如,ELISA可以通过检测猪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疫病。
③病理学检测
病理学检测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猪组织切片的变化来确定猪是否受到了病原体感染。病理学检测可以直观地观察猪疫病在组织层面上引起的病理变化。例如,病理学检测可以观察到病变组织的细胞结构异常、器官病变等特征,从而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疫病。
假设在实验室检测中,通过PCR检测到猪体内存在猪疫病的病原体基因片段,检测结果显示病原物种基因片段出现了160个。使用ELISA技术发现猪血清中存在特定的猪疫病抗体,检测出抗体水平为1∶2560。此外,病理学检测显示了肺部组织的坏死和炎症变化,观察到了5个不同组织切片中存在病变。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确认该猪已经感染了猪疫病。实验室检测在确定猪是否感染猪疫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辅助兽医对猪疫病的诊断和监测。
4、野外监测
春季是野猪活动频繁的时期,通过对野猪的监测可以提前预警和发现猪疫病的发生。在野外观察中,需要密切关注野猪的临床表现,例如是否出现高烧、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异常临床症状可能提示野猪是否受到了猪疫病的感染。采集野猪的样品,如血液、组织、粪便等,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和测试,可以确定野猪是否感染了猪疫病的病原体。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如PCR、ELISA等。
通过野外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猪疫病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避免疫病的扩散和进一步影响。野猪的监测对于疫病监测和动物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5、病例调查
通过调查猪群的病史、疫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病例的分布情况等信息,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猪疫病。了解猪群的历史疫情情况非常重要,假设在过去几个月内,某养殖场共有100头猪感染了类似猪疫病的症状,提示在该养殖场中存在可能的猪疫病暴发。疫病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也是判断的重要指标,例如,在3月份,某养殖场位于乡村A地区的400头猪突然出现疾病症状,说明了疫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通过调查疫病的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猪疫病的扩散。例如,从3月到6月,乡村A地区相继有100家养殖场中的1000头猪感染了猪疫病的症状,显示了疫病的分布和扩散趋势。综合病史调查和疫病分布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实验室检测。例如,通过PCR检测,共有800头猪体内的样本中有600头猪检测出了猪疫病的病原体基因片段。数字结果与前述调查所得数字相结合,强烈暗示该疫情为猪疫病。
综合以上例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猪疫病的发生。然而,最终的确诊仍需要进一步实验室检测和兽医专业判断。通过调查可以进一步辅助分析和判断疫病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有利于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
二、猪疫病的防治技术要点及应用
1、隔离与消毒
在疫病防控中,对于感染猪疫病的猪要立即隔离,与正常猪隔离开来,以避免疫病的进一步蔓延。根据统计数据,过去的疫病暴发中,适时隔离和控制传播源是有效控制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疫病过程中,消毒措施的落实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体的传播,提高防控工作的效果。
过氧化氢(又称为双氧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其浓度与使用场所的大小有关。通常,在小型场所中使用3%的过氧化氢浸泡或喷洒消毒。如果是大型场所,可以使用更高浓度的过氧化氢,如10%浓度的溶液。过氧化氢的消毒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氯化物消毒剂在控制猪疫病的传播中也有广泛应用。常用的氯化物消毒剂包括含氯漂白粉和氯化钠等。通常,可以根据氯化物消毒剂的实际浓度和建筑物或设备大小来确定使用的量。一般来说,建议使用1%至2%的氯化物溶液喷洒或浸泡消毒。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消毒剂的使用要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指导,以确保消毒的充分有效性。此外,消毒工作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于高风险区域或设备,需要增加消毒频率,防止病原体的重新传播。
对于感染猪疫病的猪要立即隔离,与正常猪隔离开来,同时加强场所和设备的消毒工作。合理选择消毒剂,过氧化氢、氯化物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浓度和用量。
2、疫苗接种
目前存在多种正在研发中或已经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猪疫病疫苗。接种疫苗能够有效地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典型的猪疫病疫苗类型包括经典疫苗轮状病、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等。疫苗广泛的传播和减少感染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经典疫苗为例,根据实验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可显著减少猪群的感染风险,数据显示可达80%降低感染风险。猪疫病常常导致严重经济损失,根据统计数据,疫情发生时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万元。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传播,维护猪群的健康。
猪轮状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也广泛采用疫苗控制。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猪轮状病毒接种疫苗可以显著减少胎猪腹泻的发生率,猪轮状病毒疫苗可将胎猪腹泻发生率降低50%。类似地,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使用也能够降低发病率,并有效改善生产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发更加先进和有效的猪疫病疫苗也在进行当中。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促使了疫苗的推出,重组疫苗和应变性疫苗疫苗免疫效果方面显示出潜力。疫苗接种不仅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减少疫病在猪群中的传播风险。研发和应用的各类猪疫病疫苗为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个体防护和生物安全措施
为了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在猪场内,必须限制非必要的人员进入,并严格控制新引进的通过以下方法实施。①减少猪场内的集体聚集,避免大群猪聚集在一起。②准确识别进入猪场的人员身份,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③建立访客登记制度,记录外部人员访客信息以便溯源。④定期对猪场内的人员健康审核,确保没有潜在的传染病感染者。
在进行与猪场相关的工作时,猪场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措施包括穿戴手套和鞋套,以防止病菌粘附在鞋底或手部,减少病毒飞沫的传播,工作人员还应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在与猪接触之后。此外,猪场应提供充足的清洁设施,如洗手消毒剂,以便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清洁和消毒。
除了限制人员接触和采取防护措施,猪场还应强化病原体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检测,包括体温测量和疾病症状观察,可以及早发现相应的猪只,并通知兽医进一步的诊断。猪场管理者还应注重猪场环境的卫生,猪舍应定期清理,避免积聚秽物和污水,以减少病原体滋生。加强猪舍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和病菌的传播风险最小化。
限制人员接触、控制猪场外部人员进入、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及加强病原体监测和环境卫生措施,是控制病原体传播的关键措施。部分举措的落实需要猪场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密切合作,同时要与相关部门和医院紧密沟通和协作,确保猪场的健康和有助于保护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避免疾病给人类带来潜在威胁。
4、病原学检测
猪疫病病原学检测是通过使用现代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病理组织化学、PCR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等方法,以实现对猪疫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研究人员和兽医确定猪疫病的病原体和相关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组织化学可以通过对猪疫病患猪组织的特殊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来检测疾病特征和损害程度,快速确定病变组织的病理改变,并辅助进行初步的病因分析。PCR(聚合酶链反应)通过检测病原体的特定基因序列来识别猪疫病的病原体。PCR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度敏感性和快速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样本的检测,并且能够同时检测多个病原体。此外,PCR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头。病原分离与鉴定是一种通过分离患猪体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并利用形态学特征、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的技术。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体,可以准确确定造成猪疫病的具体病原菌,并进一步了解其特征和性质,对于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以及指导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以上所提到的病原学检测技术为猪疫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部分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和兽医能够及时检测和鉴定病原体,了解其特征和传播途径,为猪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支持。不断提升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猪群的健康和经济利益。
5、免疫区划分
猪疫病免疫区划分是根据各省份的评估情况进行的。根据划分,各省份将区域划分为免疫区和非免疫区。在免疫区内,不需要实施疫苗免疫。而在非免疫区,需要实施疫苗免疫。在养殖场方面,养殖场必须获得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同意后才能实施免疫措施。猪疫病的免疫区划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疫病的传播。通过划分免疫区和非免疫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此项措施的实施需要各省份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区划划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最近统计日期,确诊猪疫病的养殖场数量已达到数千个。其中,免疫区内的疫病发生率相对较低,预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非免疫区内的疫病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加强疫苗免疫工作以控制疫情的蔓延。猪疫病对猪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疫病情可能会迅速蔓延,并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猪疫病的免疫区划分需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密切协作和配合。各省份的农业农村部门将根据专业评估和疫病监测结果,划定免疫区和非免疫区的边界。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如疫病数据分析和病毒检测等,来确定划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划分免疫区和非免疫区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养殖场在实施免疫措施前,必须获得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同意,是为了确保养殖场具备充分的条件和设施来进行疫苗接种工作。只有满足相关要求的养殖场才能开始免疫工作,以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猪疫病免疫区的划分能够有针对性地控制和预防疫情的传播。各省份的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评估和准确划分,同时加强养殖场的管理,确保免疫措施的有效实施。
春季猪疫病的防治技术要点是严格的疫病预防措施、做好防控疫苗的接种、营养合理监测与报告机制以及强化养殖环境的通风及消毒部分技术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春季猪疫病的暴发。据统计数据显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部分地区猪疫病发病率降低了30%,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减少了20%以上。因此,科学有效地应用技术措施是保障养猪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者单位:324022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