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优化养殖技术要点和常见病害有效防治措施应用
作者: 郝敏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42
鲤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淡水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我国渔业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鲤鱼养殖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鲤鱼属于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对饲料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科学系统的鱼类养殖技术和经验,导致鲤鱼养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鲤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鲤鱼病害的防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鲤鱼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寄生虫病等,养殖人员需要根据常见疾病种类开展针对性防治,并且还需要优化其养殖技术,进而提高鲤鱼养殖工作质量,确保其养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鲤鱼养殖概述
1、鲤鱼养殖特点
鲤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饲料来源广,饵料系数低,人工养殖主要以常规饲料为主要饵料,以配合饲料为辅助饲料。其摄食旺盛,生长迅速,饲料利用率高。人工养殖鲤鱼的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显著。养殖鲤鱼具有易管理、易捕捞、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人工养殖鲤鱼的主要饵料是活饵如小鱼、小虾、小螺类等。另外,人工养殖鲤鱼的饵料来源广,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养殖经济效益显著。鲤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肌肉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比例适当,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和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因此鲤鱼在食品加工方面应用广泛。
2、鲤鱼养殖发展趋势
鲤鱼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品种之一,也是常见的一种经济鱼类,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鲤鱼人工繁育技术简单,成本低,见效快,是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饲料投喂率低,养殖效益不高。鲤鱼对饲料营养要求高,目前市场上供应的饲料对鲤鱼的营养质量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鲤鱼养殖病害频繁发生,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从目前状况看,在我国未来的水产养殖中,鲤鱼将仍是最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但也要看到,我国在鲤鱼养殖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鱼池清整不到位、饲养管理不科学、病害防治不力等。因此,要想提高养殖效益,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重视对鲤鱼营养质量的研究,其次要加强鲤鱼饲养管理技术,同时要加大对鱼病防治技术研究,最后要加大对鲤鱼人工配合饲料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鲤鱼养殖技术要点
1、合理选择鱼种
选择鱼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水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鱼种。另外,还应考虑到鱼种的大小和规格,鱼类的个体越大,其生长速度越慢,而个体越小则说明其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在选择鱼种时应根据鱼类的大小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池塘的条件和水源,池塘的水质和水源要符合鱼类的生长要求。养殖人员需要先了解池塘条件和水源状况,然后再进行具体的鱼种选择。鲤鱼在水温、水质、溶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水温方面,鲤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而在水质方面,鲤鱼对水质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要求水中溶氧要达到5毫克/升以上,而在溶氧方面,鲤鱼对氧气的需求量比较大,一般要求水中溶氧达到6毫克/升以上。一般情况下,鲤鱼喜欢生活在溶氧量较高、水质较好、通风透气、水位稳定的水域中,水质没有太大变化和污染。同时,如果池塘条件较为充足,可以选择一些大个体的鱼种,而如果池塘条件不充足、水质条件较差或者没有水源等情况下则可以选择一些中等个体的鱼种。
2、合理进行养殖密度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鲤鱼的生长速度,提高鲤鱼的产量。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温度和水质条件下,池塘中的鲤鱼生长速度比较快,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养殖密度。但是如果池塘中的鲤鱼生长速度过慢或者养殖环境恶劣,则需要降低养殖密度。通常情况下,在养殖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主要考虑池塘中水质、饲料、鱼类数量、生长素、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鲤鱼的饲养密度,首先可以选择相对较大的池塘进行鲤鱼养殖,其次在池塘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底沙或淤泥来增加池水中的氧气含量,然后选择一些优质的饲料来满足鲤鱼对营养的需求。最后,在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池塘内多余的残饵、粪便、鱼体等,及时投放足够数量的水草和藻类等生物来维持池塘内水体环境稳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养殖过程中要控制好密度和投放量,避免出现密度过高、投放量过少等问题。
3、选择合适的池塘
池塘的选择是鲤鱼养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到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池塘的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15-20亩为宜,这样便于管理和操作。池塘必须符合水质标准,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深度:池塘深度一般在1.5-2米之间,过浅则会影响水质,过深则容易出现缺氧、缺氧中毒等情况。通常情况下,水深在1.2米左右比较合适,②进、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需要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进水口应设置在池塘中心位置,排水口应该设置在池塘的上风侧。③底质:底质要保持平整、坚实、无淤泥等情况。底质平整的底池可以为鲤鱼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④池塘形状:一般情况下,长方形池塘比较合适。此外,池塘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划分。⑤养殖设施:包括增氧机、投饵机、网具、围栏等。在选择养殖设施时,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铁网围栏或者塑料网片进行养殖设施的建设。
4、科学进行饲料投喂
鲤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对饲料的需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科学投喂。在进行饲料投喂时,要根据鲤鱼的生长特点、季节变化和环境变化等因素来进行科学的投喂。一般情况下,春季和秋季是鲤鱼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两个季节要对鲤鱼饲料营养成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春季鲤鱼生长较快的时期,要适当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的饲料比例,在秋季鲤鱼生长速度缓慢的时期,则需要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另外,在饲料投喂时,还要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因素来进行调整。在高温天气和高水温时期,要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而在低水温时期,则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另外,还可以利用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式来提高鲤鱼对饲料的吸收。
5、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鲤鱼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管理,以提高养殖效果。首先,合理投喂。鲤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需要根据其生长需求和水质变化及时调整饲料的投喂剂量。如果水质较差,需要适当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如果水质较好,则可以适当减少饲料的投喂量。其次,做好日常巡塘工作。鲤鱼养殖过程中需要经常巡视池塘,及时观察池塘内的水质变化情况,同时还需要观察鲤鱼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在鲤鱼养殖过程中需要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垃圾,保持池塘环境的整洁。鲤鱼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活跃,需要经常巡塘。尤其是在鲤鱼的生长旺季时,需要增加巡塘工作次数。此外还需要定期清理池塘中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池塘环境的清洁卫生。最后,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鲤鱼养殖过程中需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确保鲤鱼生长健康稳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三、鲤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烂鳃病症状和防治措施
烂鳃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鲤鱼的鳃部,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当水温在10~30℃时发病率最高,一旦水温超过35℃,就会出现大规模发病情况。在病发初期,鲤鱼的鳃部会出现充血症状,然后在几天时间内,病鱼的鳃部就会变得浑浊、溃烂,随着病情发展,鱼鳃上会出现许多黄色、白色或灰白色絮状物。在发病后期,病鱼的鳃部会变得腐烂,腐烂部位与正常部位交界处形成明显分界线。针对鲤鱼烂鳃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首先,在养殖前对鱼池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使用生石灰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其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在鲤鱼放养之前要对鱼池进行彻底清淤和消毒处理,将病死鲤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如果水质过浓或者水温过高时,需要及时加注新水或者使用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对水质进行改善。最后,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鲤鱼日常管理工作。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捞出并对病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在治疗期间要加强对病鱼的观察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鲤鱼患有其他细菌性疾病时会与烂鳃病同时出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同时进行治疗。
2、肠炎病症状和防治措施
鲤鱼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一般在春秋季节暴发,其病状主要表现为患处会有红色的斑点,鱼腹部膨胀,在池塘底部会形成一个类似于烂大肠的病灶,病鱼会在池塘底部不停地转圈,严重时会出现游现象。如果在池塘底部发现了红色斑点,则说明有一部分病鱼肠胃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在病鱼的肛门附近发现有脓包出现,则说明患处已经出现了溃烂。患处的边缘还会出现溃疡现象,病鱼的眼睛会变得浑浊,并且还会出现充血症状。该病一般在病鱼进食后一个小时内发病,如果发现患处有血斑或者血块时,则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为了预防鲤鱼肠炎的发生,一般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将池塘中的水抽干后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其次,要避免投喂未煮熟的饲料。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投喂未煮熟的饲料和冰鲜鱼,可以选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蒜素、食盐、维生素等药物来提高鱼体免疫力。最后,要注意保持水温恒定。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而使水温发生波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土霉素进行治疗,土霉素对于治疗鲤鱼肠炎具有一定的效果。其用法和用量为每千克鱼体使用土霉素1片进行投喂,连续使用2天左右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3、鳞立病症状和防治措施
鳞立病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的疾病,是由传染性强的嗜水气单胞菌、弧菌以及沙门氏菌等细菌引起的。鲤鱼发生鳞立病之后,鲤鱼的体表会出现一种不规则形状的白色斑块,并且这些斑块会随着鲤鱼身体的活动而不断变化。患有鳞立病的鲤鱼往往在水面游动,但是由于这些斑块的影响,鲤鱼无法正常摄食,这就导致鲤鱼出现了生长缓慢、体型较小等情况,最终导致鲤鱼死亡。因此,针对鳞立病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患病的鲤鱼采取药物治疗,可以采用三黄粉对患病的鲤鱼进行浸泡,并将浸泡好的鲤鱼放置在容器内。同时,还要注意使用药浴时温度要控制在30℃以下,并合理安排药浴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浸泡时间不要超过3天。其次,对于未患病或者患病程度较轻的鲤鱼可以采取泼洒碘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做法是在鲤鱼养殖区域内泼洒碘制剂,每立方米水体中加入2~3克,或者在鲤鱼养殖区域内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进行治疗,比例为5∶2。需要注意,泼洒药物时要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 5毫克/升以上,或者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等进行治疗。同时需要注意保证饵料质量,尽量选择一些新鲜的饵料。
4、水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
鲤鱼水霉病又被称为腐皮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鲤鱼的鱼体上有白色或灰白色的霉状物,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逐渐变成灰白色或黑褐色,严重影响到鲤鱼的身体健康。鲤鱼水霉病主要是由水霉菌感染引起的,当鲤鱼受到外伤时会使其患上水霉病,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浸泡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养殖户可以使用强效水霉净药液对鱼体进行浸泡。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将病鱼从池中移出,并及时对病鱼进行消毒。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质管理,保证水质清新,定期对鲤鱼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养殖户要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真菌类药物,如大蒜素等,防止水霉病的发生。此外,养殖户还可以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对鲤鱼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促进鱼体病情的好转。
5、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害防治
病毒性病害是指在鲤鱼的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鲤鱼病毒性病害,而对于病毒性病害的防治,应该从养殖环境入手,在进行鱼池消毒工作时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溶液等进行消毒处理,从而保证鲤鱼生长环境的安全性。细菌性病害是指在对鲤鱼进行防治时,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方面可以对鱼类进行定期检疫,发现病鱼及时隔离治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用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粉剂等药物对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杀灭。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合理的剂量和浓度,以免造成鱼类中毒。
6、寄生虫病害防治
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其发生会对鱼类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对鲤鱼进行防治时应该重视预防工作。可以选择使用阿维菌素或鱼虫清、鱼雷等药物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鲤鱼是我国的传统养殖鱼类。其营养价值较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可以作为食材烹调多种佳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但是鲤鱼的养殖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养殖人员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其养殖技术并且做好分析,了解在养殖过程中各类常见病害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开展针对性防治,进而提高养殖工作质量,为我国鲤鱼养殖行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233600安徽省涡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