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苗圃造林苗培育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作者: 王贺 尘杉 时秋津

提升苗圃造林苗培育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0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4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不过也要看到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升环境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此,党和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出了人工造林的建设战略,旨在以扩大人工造林规模的同时强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基于此,我国的农林单位就需要正确认知苗圃造林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先进的苗圃造林苗培育及病害防治技术提升我国各地的绿化面积,以此提升育苗造林建设工作的质量。

一、苗圃造林苗培育工作背景以及重要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行为苗圃造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高质量的人工树林、集约化的造林土地管理以及高水平的苗木供给技能来助力我国自然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态文明的提升。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的多个地区开始对苗圃造林苗培育及病害防治技术进行创新,旨在扩大人工林的面积以及提升其规模。广泛应用苗圃造林苗培育及病害防治技术,不仅可以加速国内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满足我国的造林需求。在传统的苗圃造林苗培育工作以及人工造林工作当中,农林单位只能基于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工作理念开展以及管理细节层面上的工作,不能够使用先进的苗圃造林苗培育技术。很显然,这是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所以,就需要在新时期的人工造林工作中大力提倡苗圃造林苗培育技术的推广以及运用,在多个地区进行苗圃造林苗培育技术的试点,将其优秀的成果能够推广至全国范围内的农林单位,确保先进的苗圃造林苗培育技术能够融入到人工造林建设工作的细节当中。

二、苗圃造林苗的培育方法

1、苗圃选址

在开展苗圃造林苗的培育工作时,农林单位首先需要开展的就是选址环节。对于造林苗来说,科学且合理的选址能够助力其茁壮成长,且可以直接提升人工造林工作的质量。在该环节中,农林单位应尽可能选择造林区域的中心或是周边的邻近地区,这能够使林苗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发挥造林地区特有的土地优势,进而拓宽林苗的用途。需要注意的是,苗圃的位置必须选择整体较为平坦的地区。如存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时,农林单位可以对其进行适度的调整以及修改,可以将这一区域改变为梯田,做到在保护苗圃用地的同时排除不必要的隐患。当完成苗圃的初步选址后,就需要考虑运输方面的问题。部分地区的交通并非极其发达,这就会使造林育苗的运输投入更多的成本,这时尤为需要农林单位所注意的。同时,也应事前开展苗圃造林地区的现场考察工作,对区域内的水质以及土壤酸碱度进行调研以及评估。如存在种植大量农作物的区域时,则不能够将其选为苗圃的地址,或是对其进行事前的消毒处理,防止农药残留。

2、土壤条件

苗圃造林苗的培育效果与种植区域内土壤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农林单位的工作人员格外重视这一点。通常情况下,农林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优先选取疏松度高、土层深厚、质量肥沃的土壤,并能够确保其不会受到地表径流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土壤虽然有着较高的肥力以及深厚的土层,但是其往往受到地表径流的影响,这就会造成苗圃造林苗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地表径流的侵蚀。在正式开展苗圃造林苗的种植工作当中,农林工作人员应在全部林苗的幼苗期集中观察其对干旱、贫瘠等极端土壤或是气候条件的抗性,并能够根据其生长状况适度使用对应并且适量的肥料。将苗木种植在优质的土壤内,苗圃造林苗就能够直接提升其对极端条件的抗性。另外,根据苗圃造林苗的种类,应为其准备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例如,在种植针叶树种法桐时,土壤的酸碱度就需要控制在大于5.0且小于7.0的pH值范围内。此时,农林工作人员也需要适度调整苗圃造林苗种植区域内的土壤pH值,根据其性质选择不同的添加元素。

3、选种与播种

苗圃造林苗的选种以及播种也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一环节能够为后期的全部培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林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苗圃造林苗能够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快速生长。可以优先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再立足于人工造林工作的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导工作来确定最终采用的苗圃造林苗类型。在传统的人工造林工作当中,农林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单一类型的苗圃造林苗品种,这虽然能够保障苗圃造林苗对于环境的适应状况,但也会存在植物种类过于单一的问题,极有可能降低人工造林工作的质量。根据这一现象,农林工作人员就需要选择多元化的苗圃造林苗品种,优先选择长势极佳、品相良好以及未受到病虫害侵蚀的母树开展采种作业。之后,就需要对树种进行选择,应选择饱满程度极高的树种,再通过通风晾干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理。进行消毒作业时,则需要采用对应配比的高锰酸钾溶液。

4、苗期管理

完成苗圃造林苗的种植环节后,农林工作人员就需要基于苗圃造林苗的苗期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工作,以此提升苗圃造林苗种植工作以及人工造林建设工作的质量。这一环节的工作主要涉及了水分控制、防腐蚀处理、消毒、除虫、施肥等,根据苗圃造林苗的生长阶段进行对应的管理工作。在苗圃造林苗破土前的阶段时,农林工作人员就需要开展土壤内的水分控制工作,将苗圃造林苗种植区域内的水分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有效避免由于水分过多造成的腐烂现象或是水分过少出现的枯萎现象。当苗圃造林苗纷纷开始出芽后,农林工作人员就需要加大力度观察各苗圃造林苗的生长状况,并在其出土阶段及时完成揭草处理作业。根据苗圃造林苗生长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可以开展水分补充、土壤整理、杂草去除、病毒消杀等防护性的工作。进入苗圃造林苗的生长旺盛期后,则应开展抗极端天气的防护工作、施肥作业以及除虫工作。同时,也需要保障苗圃造林苗种植区域内的生态多样性,使区域内的种类多元化。

三、造林育苗技术

1、栽培技术创新

苗圃造林苗栽培技术是苗圃造林苗种植工作常见的技术之一,对其进行创新能够有效提升苗圃造林苗的种植培育效果。使用这一技术时,农林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在大棚温室中开展,在棚内栽培一年生的苗圃造林苗木,再配合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来助力苗圃造林苗木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有效应对由于苗圃造林苗木根部营养不足而造成的发育不良的问题,采用可降解的无纺布作为苗圃造林苗木的培养营养袋,并在营养袋内加入适合苗圃造林苗木生长的营养液以及少量的土壤。相较于无土栽培技术,轻基质无纺布容器培养技术能够使用更多的营养液,并能够让苗圃造林苗木同时适应土壤的特性。例如,在培养一年生的苗圃造林苗木时,农林工作人员只需要为其准备一份营养袋就可以了。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再将其移出大棚,由此培养其抗逆能力。如需培养多年生的苗圃造林苗木时,则应该准备相应数量的营养袋,在指定的时间内更换营养袋,使其能够确保预期内的生长效果。

2、智能控制技术

新时期的苗圃造林苗种植工作也可以采用智能控制技术,以此突破传统人工造林工作的局限性。在传统的苗圃造林苗培育种植工作当中,农林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完成浇水、施肥、遮阳等多种处理工作,这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还对农林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积累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农林工作人员没有掌握并使用苗圃造林苗种植工作各环节所需要的量,就会直接导致人工造林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就需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将全部的苗圃造林苗木进行全时段的监测以及管理,且能够缓解农林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苗圃造林苗种植中的智能控制技术需要配置专门的设备,农林单位应根据人工造林工作的需求以及苗圃造林苗木种植工作的现状完成设备采购,应包含遮阳网、太阳能电池板、控制系统、温度以及湿度的传感器等。在这一技术的驱动下,农林单位的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就能够全方位监测苗圃造林苗木的生长环境,并及时开展控制作业。

3、苗木保护技术

苗木保护技术同样是苗圃造林苗种植工作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保护全部的苗圃造林苗木,使其能够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农林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实现苗木保护技术的创新,对苗圃造林苗木的根部、树枝等进行相应的保护,由此提升人工造林的建设效果。例如,在开展针对苗圃造林苗木根部的保护工作时,农林工作人员需要时刻注意各苗木的根系裸露程度。当这一数值超出既定的数据范围时,苗圃造林苗木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此时,就需要采用苗木保护技术,培高根部的土壤,使其无法完全暴露在干燥的大气环境当中。在开展人工造林工作的边坡造林作业时,农林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对表土的干土层进行对应的处理。应根据干土层的实际厚度进行打孔处理,再植入苗圃造林苗木,使其根部能够深植于干土层当中。此外,也需要注意的苗圃造林苗种植工作中产生的人工成本以及苗木成本,对其进行适量的优化,进而实现降本增效。

四、苗圃造林苗培育病害防治技术

1、病虫害分析

针对苗圃造林苗培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病虫害问题,都需要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从而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防治各类病虫害。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时,农林单位的管理者就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苗圃造林苗培育病虫害分析小组,并抽调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小组成员,确保这一工作相关的技术能够实现有效运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苗圃造林苗培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病虫害问题进行整理以及记录,并参考同类型的人工造林工程以及苗圃造林苗培育工作来分析实际的案例。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分析苗圃造林苗培育过程中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并对其趋势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模拟,进而确定最为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时间。根据苗圃造林苗木的天敌性虫害,则需要构建专门的虫害风险预警机制,并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还需要划分专门的病虫害监测区域,结合人工以及智能两种模式,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苗圃造林苗培育病害防治技术之一,其以引入多种生物来治疗以及防控苗圃造林苗培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病虫害,且能够降低农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具体地说,针对苗圃造林苗培育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可以被分为细菌防治和天敌防治两种类型:细菌防治技术的主要原理为在苗圃造林苗培育工作的过程中采用专门的真菌、病毒等,在第一时间消灭可能存在的病害。以天牛这一害虫的防治工作为例,农林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白僵菌,对天牛进行致死性消杀,确保其无法啃食苗木的枝干以及根部。再例如,可以利用苏云金杆菌菌株消杀害虫,以体内产生毒素的形式驱除害虫。苏云金杆菌的有效成分为其产生的内毒素(伴孢晶体)和3种外毒素,其中伴孢晶体是主要的毒素,对害虫具有胃毒作用。天敌防治技术则能够基于病虫害的天敌特性对其进行消杀,通过引入大量且多种类的天敌进行防治工作。可以引入的天敌类生物有鸟类、蛙类、蜂类等。既实现了苗圃造林苗培育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又能够在人造林中打造全新的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苗圃造林苗培育实现绿色防控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设备达成苗圃造林苗病虫害防治。通过掌握对苗木形成危害的害虫群体均具备趋光性、趋化性等特点,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针对各类害虫的特点开展对应的物理防治工作,并搭配先进的物理防治技术。常用的苗木病虫害物理防治相关的主要设备有驱虫灯、杀虫灯、诱虫带、粘虫板等,其原理是将全部的害虫集中在统一的区域内,之后再开展联合消杀作业以及清理作业。通过害虫具有的趋化性的特点,则可以制作专门的毒饵,如拌入药物的食物、糖醋酒液等,让害虫能够直接被捕杀。对于对特定颜色有所喜好的害虫,则可以采用涂有专门颜色的粘虫板进行捕杀。此外,农林单位的管理者还可以为苗圃造林苗培育病虫害防治工作投入专门的资金,为这一工作购置专门的无人机设备,更进一步地提升苗圃造林苗培育病虫害防范工作的质量。

4、环境优化

农林单位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苗圃造林苗的环境优化工作,从根本上切断全部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以及传播环境。首先,应针对苗木培育种植所在的区域开展定期的土壤消毒工作,这是因为部分病害虫在越冬期间内会对苗木造成伤害,严重情况下则会直接引发苗木大面积死亡的问题。应对区域内的全部土壤进行深度翻整,以此有效阻止土壤内部有害细菌以及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其次,对于苗圃内出现过病虫害的区域,应开展进一步的清理工作,可以对该区域内全部有病虫害依附可能的要素进行整理,如杂草、土壤等,并配置专门的隔离网,防止病虫害现象的二次暴发。最后,在苗木培育区域内添加能够捕食害虫的植物,让其能够分泌吸引害虫的物质来完成诱杀。同时,可以辅助一定量的化学药剂,提升防控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苗圃造林创新相关的技术以及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既是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林单位提出的要求。农林单位只有明确苗木培育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的原理,才能够根据当前造林工作的现状来选择适合的技术,进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出各类先进技术的作用。同时,农林单位的全体人员也需要经常深入一线工作现场开展相关的技术调查工作,并能将各类数据信息用于苗圃造林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从而真正实现技术的创新以及生态文明的进步。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单县林业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