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疫病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技术及防控措施综述

作者: 钟杏好

山羊疫病是危害山羊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本文从山羊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技术、预防与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山羊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山羊疫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包括高热、腹泻、脱水等。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免疫、改善饲养管理、及时隔离和淘汰病羊等。因此,做好山羊疫病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对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食品安全、防范人畜共患病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山羊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畜禽,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山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疫病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山羊疫病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是威胁山羊健康的“头号杀手”。

一、山羊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小反刍兽疫(PPR),也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山羊更易感。PPRV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同属于麻疹病毒属。该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全球畜牧业造成了严重损失。该病毒主要侵害山羊和绵羊,多发生于6月龄以下羔羊。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PPR 具有以下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带毒羊。病毒随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大量排出,污染环境。潜伏期较短,通常为 3-6 天。

2、多以接触传播为主。健康羊与病羊或其排泄物密切接触后即可感染。此外,空气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也不容忽视。带毒蚊虫、鸟类等也可成为机械性传播媒介。

3、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春末夏初或秋冬季节。气温、湿度等因素影响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4、PPRV 抗原性稳定,但只有 1 个血清型,这对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5、山羊对 PPRV 的易感性明显高于绵羊。部分山羊品种如黑山羊,对该病缺乏抵抗力。

二、山羊疫病的诊断技术

1、常规山羊疫病的诊断方法

①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发病初期可表现为高热 (40-42℃)、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1-2 天后出现鼻炎、结膜炎,鼻腔和眼周围有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继而可见口腔糜烂,严重时形成坏死;大部分病羊伴有腹泻,粪便呈水样或血样;病程约 1周,重症羊常在发病后 5-10 天死亡。

②病原学诊断:可采集眼泪、鼻腔分泌物、血液、脏器等标本,经 RT-PCR、病毒分离、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等方法确诊。

③血清学诊断:常规采用 ELISA、微量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检测 PPRV 特异性抗体,表示存在感染或免疫产生的抗体。但血清学反应通常在感染 2 周后才呈阳性,用于早期诊断有局限性。

2、新兴检测方法和相关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PPRV 检测方法不断优化和创新,为山羊疫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更多选择。以下就几种新兴检测方法和相关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1}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核酸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芯片上合成大量不同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通过与标记的靶序列杂交,实现对目标核酸的快速、特异性检测。在PPRV检测中,研究人员通过设计针对病毒不同基因区段的特异性探针,如N基因、F基因等,建立了高度灵敏和特异的基因芯片检测体系。与传统的RT-PCR、ELISA等方法相比,基因芯片可以实现多个样本的同时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通量和效率。此外,基因芯片还可以对病毒的基因型别、毒力相关基因进行分析,为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株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2}熔解曲线分析

熔解曲线分析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检测技术,它利用了PCR产物在特定温度下变性解链的原理,通过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目标核酸的快速、特异性检测。在PPRV检测中,研究人员根据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和TaqMan探针的熔解曲线分析体系。与常规PCR不同,熔解曲线分析可以在PCR扩增的同时,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根据熔解温度和曲线形状,实现对PPRV的快速鉴定和区分。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毒株和基因型别,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交叉污染和假阳性结果。此外,熔解曲线分析还可以通过熔点温度的差异,实现PPRV与其他小反刍兽疫病毒的鉴别诊断,为疫病的早期预警和及时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3}胶体金试纸条

胶体金试纸条是一种快速、便携、易操作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物结合,可以实现对PPRV抗原的快速检测。该方法无需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可以在野外和基层进行现场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应用范围。

{4}宏基因组学研究

宏基因组学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策略,可以对环境或样本中的所有微生物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可以在不分离和培养病原体的情况下,直接从临床样本中鉴定和分析PPRV,并了解其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特点。此外,宏基因组学还可以揭示PPRV与宿主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解疫病发生机制提供新视角。

{5}单细胞测序技术

单细胞测序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基因表达和调控情况。利用单细胞测序,可以深入研究PPRV感染过程中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和病理变化,揭示病毒致病机理和宿主抗病毒机制。同时,单细胞测序还可以鉴定关键的免疫细胞亚群和功能状态,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分子靶标。

{6}新一代测序技术

新一代测序技术是指一系列高通量、低成本的DNA测序方法,如Illumina测序、Nanopore测序等。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全面地获取PPRV基因组信息,进行病毒溯源、流行病学分析和进化研究。此外,新一代测序还可以用于宿主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深入了解宿主-病原互作机制,为疫病防控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三、山羊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免疫接种

在羔羊断奶前的30—45日龄,选择PPRV活疫苗进行首次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1头份疫苗。初生羔羊应在无母源抗体干扰的情况下接种,以诱导机体产生有效免疫应答。4—6月龄时,羊只生理机能渐趋完善,免疫器官发育成熟,此时进行二免接种,巩固免疫基础。二免后抗体滴度高、持久,可获得1年以上的免疫保护期。

为维持羊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应在次年同期对存栏羊只开展年度强化免疫。新引进羊只、应激羊群、疫病高发区的羊只等高危易感个体,可酌情增加免疫频次,每半年免疫1次。疫苗的保存、使用、注射等关键环节须严格把关,确保冷藏运输、避光保存、无菌操作、规范剂量和途径,做到“三定时免”:定期、定时、定量。养殖场应建立免疫档案,详细记录羊只的免疫时间、批次、效果评价等信息,做到可追溯、可核查。

科学的免疫策略离不开养殖户、兽医的共同努力。公共兽医要做好技术指导和监督,尤其加强对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培训和督导。养殖户要树立“预防为主”理念,自觉申报免疫,配合免疫,履行疫病防控主体责任。

2、做好日常管理

新引进羊只,尤其是不同产地、不明来源的羊只,务必单独隔离饲养2周以上。隔离期间全面观察羊只健康状况,早晚测量体温,必要时采样送检。待综合评估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对隔离场所应定期全面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养殖场要落实“三区分离、四定消毒”。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之间设置硬隔离设施,并对人员、车辆、物品等进出实施严格消毒。对羊舍、器具、环境等开展定期、定点、定时、定人消毒,做到无死角。选用有效、安全的消毒药,严格按产品说明书使用,科学评价消毒效果。

日常管理要防“野”而优“境”。杜绝散放、任意放牧,避免家养羊与野生偶蹄动物直接接触。定期对放牧场、饮水区等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消毒灭源。改善山羊饲养条件,提供优质饲草料,适度补充矿物质,改善舍饲环境,适时调控温湿度,减少应激因素。优化山羊免疫调节,适度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及时发现和处置

山羊疫病具有早期发现难、传播快、危害大等特点,因此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处置至关重要。养殖户要加强晨检午巡,做到“日清日结”。一旦发现羊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粪便异常等可疑症状,必须第一时间隔离观察。隔离羊舍应远离健康羊群,严禁人员、物资与其他区域交叉。同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疑似病例确诊前,原养殖场实施封锁管理,禁止与外界一切接触。

对确诊的病例,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程实施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患病或病死羊尸体应就地深埋,掩埋地点应选在远离水源、人畜活动区的偏僻处,深度不低于2米,用生石灰覆盖。也可在远离养殖场的指定地点焚烧。操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处理完毕后彻底消毒。疫点应划定一定范围,设立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车辆和动物进出,防止病原扩散。

疫点内应全面开展终末消毒。羊舍、圈舍、器具等按照先清理、后消毒的顺序进行。污染严重的垫料、饲草料集中焚烧,污染轻微的经消毒后再使用。疫点周边环境如道路、水沟、草地等,视情况采取消毒、翻耕、封闭等措施。必要时对附近易感家畜实施紧急预防接种。疫点封锁期间,禁止羊及其产品调运,防止病原传播。

待疫病确认已被扑灭,经评估合格后,报请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解除封锁。后续还要持续监测6个月以上,防止疫病反弹。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羊尸体、垫料、粪便等,均要集中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4、加强疫病监测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疫情监测预警体系,是山羊疫病防控的基础性工程。监测网络要覆盖全疫程、全区域、全环节。既要对高危区域、养殖场开展重点监测,也要兼顾中低风险区域的常规监测。监测对象涵盖山羊、流通环节及野生易感动物,全面掌握 “三羊一野”的疫病动态变化。

主动监测与常规免疫抗体监测并重。主动监测以病原学检测为主,重点针对病死羊和可疑羊开展病原分离、RT-PCR等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和鉴定PPRV等重要病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则是通过血清学检测评估疫苗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效果,为优化免疫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两类监测定期开展,连续实施,形成严密的监测防线。

采样是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要优化设计采样方案,科学确定采样点位、频次、数量和方法。严格落实采样操作规范,规范采集、包装、运输、交接等程序。采样应与信息登记相结合,如实记录采样对象的年龄、品种、健康状况、免疫史等,为溯源和流行病学分析提供支撑。采样人员需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确保采样质量和生物安全。

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是重中之重。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机制,实现疫病的早期预警、及时研判和趋势预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阳性样本,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同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追踪和应急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遏制疫病蔓延。

5、增强防疫意识

养殖户作为疫病防控的直接责任人,提升自我保护能力至关重要。兽医部门要定期举办养殖户培训班,传授实用的疫病识别、免疫、消毒、隔离、生物安全等防控技能。发挥示范养殖场引领作用,组织养殖户现场观摩学习,亲身感受规范化防疫带来的效益。鼓励养殖户成立防疫互助组织,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实现防疫资源共享、防疫经验共享。对养殖规模大、防疫需求突出的规模场和专业合作社,可实行“一对一”技术帮扶,提供定制化的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全面提升自防自控能力。

四、山羊疫病防控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当前,山羊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部分养殖户规模小、分散,存在传统观念、防疫意识淡薄等问题,疫苗免疫等措施落实不到位。二是山羊产业化进程加快,羊只跨区调运频繁,疫病传播风险加大。三是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疫病流行季节性减弱,给预测预警带来困难。四是野生动物携带病毒,成为潜在感染源,加大了疫病防控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政府部门要完善山羊疫病防控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与疫病防控成效挂钩的补贴或奖励政策。对防疫效果好、未发生疫病的养殖场给予适当补贴,对在疫情阻断、扑灭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调动广大养殖户和防疫人员参与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畜牧兽医部门要指导养殖场建立标准化的养殖档案,详细记录养殖、免疫、消毒、疾病诊疗等信息,实现“一场一档、一羊一档”围绕养殖场落实网格化管理,划分管理单元,明确防疫责任人,实行分区分级、精细化管理,提高疫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各部门要协同构建“养殖-运输-屠宰”全链条疫病防控机制。养殖环节严格落实免疫、消毒等制度;运输环节执行“三证”制度;屠宰环节建立病害羊无害化处理机制。同时,建立统一的可追溯体系,实现疫病全程可追溯、可溯源。

兽医部门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疫病监测网络,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疫病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和共享。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挖掘,多维度评估疫病流行态势,提高疫病早期预警和趋势预测能力。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疫病信息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综上所述,山羊疫病是危害我国山羊产业发展的重大疫病之一。只有从流行病学认识入手,运用先进诊断技术,落实综合防控措施,补齐短板弱项,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促进山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做好山羊疫病防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养殖户、兽医等各方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省洛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