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疾病发病特点及饲养管理问题相应改进策略

作者: 吴勇

随着现代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成为确保家禽健康和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家禽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家禽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本文旨在探讨家禽常见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家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家禽常见疾病的发病特点

1、 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

这是由于现代家禽养殖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如空气质量差、饲养密度高以及疫苗接种不当等,导致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呼吸道疾病不仅会影响家禽的生长速度,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率上升,给养殖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2、 混合型感染日益增多

随着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家禽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这使得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日益增多。混合型感染往往具有更高的治疗难度和更大的传播风险,对家禽养殖业的稳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3、病原体变异,非典型疾病频发

家禽病原体的变异速度较快,这导致新型非典型疾病不断出现。这些非典型疾病往往难以被传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所识别和控制,因此给家禽养殖业的疾病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非典型疾病的频发不仅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难度,也对家禽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家禽易发病种类

1、禽流感

这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发的病害,具有高致病力,可以使被感染的动物突然死亡。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可以逐渐蔓延到猪、羊甚至人等哺乳动物中。禽流感的症状包括流涕、咳嗽、高热、肌肉疼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2、鸡白痢

这是一种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且对养鸡业构成重大威胁,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影响鸡只的精神状态和生理机能,导致鸡只出现精神萎顿、活力减退的症状。病鸡的羽毛通常显得松乱而没有光泽,这是一种典型的外观表现,表明鸡只的健康状况严重受损。此外,患鸡白痢的鸡只翅膀下垂,这是由于肌肉疼痛和虚弱所引起的,而粪便呈白色稀浆状则是此病另一显著特征。这些症状综合起来,对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降低了鸡只的生产性能,还可能导致鸡只死亡,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球虫病

该病对家禽肠道,特别是雏鸡,造成了显著的损害。在我国范围内,家禽养殖场中频繁发生此病,往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管理不善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养殖环境中,其影响更为显著,死亡损失率通常超过20%。

球虫病的主要症状涵盖了多个方面。①家禽会表现出精神沉郁,即极度疲惫、无精打采的状态。②羽毛失去光泽,变得杂乱无章,这是由于疾病对家禽生理状态的影响所致。此外,家禽还会尝试将头部缩回胸腔部位,呈现出保护性的姿态,这也是球虫病的一个重要症状。除此之外,球虫病还会导致家禽食欲减退,饲料摄入量显著减少。同时,嗉囊积液也是一个典型症状,即家禽的嗉囊部位积聚过多液体,这可能导致家禽窒息。另外,家禽还会出现持续的水样便腹泻,粪便中甚至混杂着血液或血凝块,这也是球虫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4、传染性支气管炎

这是一种主要影响家禽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迅速传播,这意味着只要有一只家禽感染,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整个禽群受到感染。这种传播方式的效率之高,对家禽养殖业构成了重大威胁,需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禽表现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眼部可能出现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对于产蛋家禽而言,感染此病毒后产蛋量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影响到蛋的质量和受精率,给养殖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除了以上几种疾病外,家禽还可能患有其他常见疾病,如新城疫、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禽霍乱、大肠杆菌病、曲霉菌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对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

三、家禽疾病防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禽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疾病防治的效果,还可能对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1、 误诊现象普遍

误诊现象在家禽疾病防护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由于家禽疾病的种类繁多,且许多疾病的症状和病变过程具有相似性,这使得养殖者在没有充分知识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区分和识别各种疾病。很多疾病在初期阶段由于症状轻微或非特异性,容易被养殖者忽视或误判,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一旦疾病发展恶化,不仅治疗难度会增加,而且可能导致疾病的迅速扩散和蔓延,对整个禽群构成威胁。因此,减少误诊现象的发生对于保障家禽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喂药方法不当

喂药环节在家禽疾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是确保家禽康复、减少病亡率的关键步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养殖者在给药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甚至可能给家禽健康带来潜在风险。药物剂量不准确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养殖者对于药物用量的把握并不精确,有时会给药过量,有时又给药不足。药物剂量过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增加家禽中毒的风险,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剂量过小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使得疾病治疗半途而废。喂药时间不合理也是一大误区。一些养殖者可能在家禽刚刚出现病症时就立即使用药物,殊不知这样的“早用药”行为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过早使用药物可能会干扰家禽自身的免疫反应,使病菌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3、饲料营养不均衡

在家庭养殖或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者在饲料配制和营养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普遍的误区,这些误区常常导致饲料的营养不均衡,无法满足家禽不同生长阶段和产蛋期的营养需求。家禽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如果饲料配制不合理,可能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影响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如钙、磷)、维生素(如维生素A、D3)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锌、硒)等都是家禽生长和产蛋所必需的关键营养素,如果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都会严重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饲料营养不均衡还会诱发一系列营养缺乏症,不仅降低家禽的抗病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家禽的生存能力和经济效益。

4、环境卫生差

养殖环境的卫生状况对于家禽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部分养殖场所由于管理不善或条件限制,可能存在脏乱差、通风不良等问题。这种环境为病原体提供了理想的滋生和传播条件。病原体在这些不利的环境下易地生长繁殖,并通过空气、水源等途径迅速扩散,从而增加家禽接触和感染疾病的风险。

5、疫苗接种不规范

通过科学合理地接种疫苗,能够有效刺激家禽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显著降低多种传染病的发生率,提高禽群对多种疾病的抵抗力。这对于维护家禽健康、增加养殖效益、保证食品安全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疫苗接种过程中,部分养殖者在操作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行为。他们在注射疫苗时可能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导致疫苗接种的环境不洁净,增加了疫苗失效或引发疫苗反应的风险。此外,部分养殖者对疫苗的保存条件认识不足,未能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妥善保管,如未将活疫苗保存于规定的低温环境,或者冻干疫苗未能正确复溶及使用,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6、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

在养殖场的实际运营中,人员进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此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未严格执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缺乏全面的消毒杀菌流程以及个人防护措施执行力度不足等,都有可能导致外部的病原微生物被携带至养殖区内。这些潜在的病原体会污染养殖环境,威胁到禽畜的健康,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疫病。同样,如果外部物品在进入养殖区之前未经严格消毒,也会大大增加疾病传入的风险。这些物品可能已经携带了各种病原微生物,一旦进入养殖区,就可能成为疫病的传播源头。

7、 管理手段滞后

不少养殖者尚未树立起科学先进的养殖管理理念,也缺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使得家禽疾病的防治工作难以系统化、规范化地展开。另外,整个行业在疾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构建上尚存短板,缺乏一套完善且灵敏的疾病侦测系统,以便于及时发现并确认疫病,迅速采取防控措施。这种滞后性使得养殖者难以对家禽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增加了疾病突然爆发和大规模流行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四、家禽的饲养管理

家禽的饲养管理是家禽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到家禽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家禽的生产效益,还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家禽的整体健康水平。以下是家禽饲养管理中的几个关键方面:

1、 严格控制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或建筑物内,饲养的家禽总数。这个概念对于家禽养殖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家禽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疾病发生率以及整体经济效益。合理的饲养密度是根据家禽的品种特性、生理需求、行为习性以及饲养环境等多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的。不同的家禽品种和生长阶段对空间的需求有所不同。例如,雏鸡相对于成年鸡来说,体积较小,需要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少;而成年鸡则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来满足其生活习性。同样,对于肉鸡和蛋鸡,其饲养密度也应根据各自的生长特性和产蛋需求来调整。

饲养密度还受到饲养条件的影响。如果饲养环境良好,如通风充足、光照适宜、卫生条件佳等,可以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反之,如果环境恶劣,如潮湿、阴暗、空气质量差等,则应降低饲养密度,以确保家禽的健康。过高的饲养密度会导致家禽活动空间受限,空气质量下降,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空间狭小会使家禽感到压抑,影响其食欲和生长,同时也会增加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空气质量下降会导致家禽呼吸不畅,影响氧气供应,进而影响家禽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饲养密度是确保家禽健康、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在确定饲养密度时,应充分考虑家禽的品种、生长阶段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确保家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需要定期观察和调整饲养管理措施,以适应家禽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2、 疾病防治

疾病对于家禽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定期对家禽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观察其行为、食欲、活动性以及羽毛状况等,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迹象。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详细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经济损失;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家禽的免疫力。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家禽的品种、年龄、生产性能以及当地疫病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家禽在体内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从而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入先进的疾病监测和诊断技术,提高疾病防控的精准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引入先进的疾病监测和诊断技术对于精准防控家禽疾病至关重要。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快速检测出病原体的种类和变异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做好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基础。要定期清理粪便、潮湿的垫料等可能滋生病原体的物质,保持禽舍干燥、通风良好。同时,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饲养器具、禽舍内部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3、 饲养环境的条件控制

饲养环境对家禽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健康状况以及繁殖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为家禽提供理想的饲养环境,必须全面考虑并落实以下关键因素:①温度和湿度是决定家禽舒适度的基本环境条件。家禽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通常为18℃-28℃)能够保持正常的体温调节和新陈代谢,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家禽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湿度也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导致闷热、细菌滋生,过低则可能引发粉尘问题,影响家禽呼吸道健康。②良好的通风环境对于家禽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和有害气体的有效排出,如氨气、二氧化碳等,可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有助于维持家禽整体的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光照条件对家禽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能够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并有助于维持其正常的生理节律和产蛋规律。饲料和水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家禽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家禽疾病防治与饲养管理是确保家禽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关键环节。针对上述问题,养殖者需要加强疾病防治意识,完善防疫措施,规范药物使用,建立监测与预警体系,并优化饲养环境和管理手段。同时,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家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家禽养殖业的支持和监管,共同推动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