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设施蔬菜主要虫害高效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作者: 吕健收

随着大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冬季棚室内保暖效果越来越好,但也给害虫营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冬季保护地蔬菜害虫主要有蓟马、螨虫、蚜虫、斑潜蝇和粉虱等,严重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基于此,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各类害虫的防治工作,以保证栽培效益。

一、主要害虫种类

1、蓟马类

经常在棚室中发生为害的主要有烟蓟马、瓜蓟马以及西花蓟马等,它们的生活习性基本一样。蓟马喜欢在干燥环境中活动为害,如果棚内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利于其发生为害。其成虫较活泼且善于飞动,但比较怕光,故而其白天多栖息于蔬菜的叶背和土壤的缝隙中,只在一天中的早、傍晚和夜间及阴天在蔬菜的表面活动为害,这是其防治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

蓟马以成虫或若虫锉吸蔬菜植株幼嫩组织汁液,造成受害的蔬菜幼嫩部位变硬卷曲和枯萎,叶面则会形成较为密集的小白点或长形的条斑,导致蔬菜植株生长趋缓和节间缩短;幼果被害后发硬并可造成落果,对蔬菜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2、螨类

对辣椒、茄子、丝瓜等蔬菜上的危害最为严重。保护地为害蔬菜的害螨主要有茶黄螨、二斑叶螨、朱砂叶螨等,其生活习性因种类不同也有一定差别。茶黄螨主要危害温暖湿润早春和越冬茬蔬菜,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为80%-90%的环境最适宜其生长繁殖,较高的温度对其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二斑叶螨、朱砂叶螨等则适宜喜欢湿度较低的环境,且适应的温度范围更高一些,棚室内如果高温低湿则利于其发生,因此在晚春至初夏、秋季至初冬是主要爆发时期。螨虫为害后的叶片背面多油亮、僵厚细长、叶缘下卷,受害严重的叶片上会出现白色小点状坏死,但通常不扩展。

3、蚜虫

菜农俗称其为腻虫、蜜虫,分为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无翅蚜不善于长距离爬行活动,但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而有翅蚜可利用翅膀进行较长距离的迁飞。蚜虫生活最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80%。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低,均不利其生长、繁殖,且会在短时间内致其大量死亡,春秋两季繁殖最快。蚜虫是危害蔬菜周期最长的害虫,其种类较、个体微小、繁殖能力较强、分布范围大,对蔬菜的危害极重。

其成虫和若虫主要在蔬菜的叶背及幼茎(蔓)生长点活动吸取其汁液,造成蔬菜叶片发生弯曲变形或变黄,产生虫洞,对蔬菜的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其分泌的蜜露尚可诱发多种病毒感染,以致蔬菜难以正常开花和结果,因此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4、粉虱类

粉虱类可以危害多种农作物、保护地内世代重叠较为严重、繁殖力强,因其体表被有蜡粉,防治也因此较为困难。粉虱不仅能直接取食蔬菜造成危害,还能引发煤霉病及传播多种病毒。其成虫有趋嫩性,因此多于蔬菜植株顶部嫩叶(梢)部产卵和为害。其未孵化的卵主要集中分布于蔬菜植株中层以上的叶背及侧枝处,但蔬菜中部及以下老叶上的卵多数已经孵化,只余卵壳,基于此,种植户在施药时防治时应有所侧重。

其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造成罹害的蔬菜叶片失绿变黄和萎蔫,重发时可致全株枯死。且能分泌大量蜜液使蔬菜的叶片和果实受到污染而发生煤污病,严重影响蔬菜的商品价值。

5、斑潜蝇

斑潜蝇为形体十分微小,潜入植物叶片内取食的双翅目昆虫。美洲斑潜蝇、拉美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并列为世界上3种危害最重的斑潜蝇,其中,美洲斑潜蝇分布扩散范围最广、危害最重(棚室内主要为美洲斑潜蝇),危害作物种类多,危害程度严重,以黄瓜、豇豆等受害最重,产量损失严重的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由于其个体小、繁殖能力强、危害较为隐蔽,因此往往当作物叶片遭到其严重危害后才被发现。其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将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致叶绿体被破坏,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害植株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

6、蛞蝓

菜农称其为鼻涕虫。在自然条件下,蛞蝓1年有2个活动为害盛期,即每年的5至7月份和8至10月份,11月下旬处于越冬休眠期。在保护地内,如果光照较弱且湿度较大可常年发生为害。由于高温强光可致其死亡,所以白天隐蔽在不见强光的土壤中,傍晚活动为害,至清晨又潜入土缝或阴暗处隐蔽起来,昼伏夜出。蛞蝓繁殖力较强,温度在11-18℃时最适宜其生长发育。蛞蝓无壳,因此体内水分容易散失,故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土壤含水量长期过高或过低都可致其大量死亡(在干燥的环境下,其成虫不易产卵及卵孵化)。

蛞蝓喜欢取食幼苗及蔬菜嫩叶,也有的爬到蔬菜秆上危害上部的叶子和果实。受害蔬菜的生长点被取食形成秃顶,叶片也因残缺而影响商品价值。同时其在蔬菜处排出粪便污染蔬菜,导致有害杂菌侵染而造成蔬菜腐烂。

二、高效综合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

棚室内虫害的防治,在害虫基数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物理办法来防虫,安全有效。但这需要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然后通过阻隔其进入棚室内、改变其环境条件等方法,最终实现降低虫口基数的目的。

(1)设置防虫网

为了调节棚内温度、湿度,避免有害气体积累,即便是温度较低的冬季,防风是不可缺少,为防止害虫进入大棚,建议菜农在风口处设置防虫网,冬季也不例外。防虫网的具体数目应视具体情况确定,过密会影响棚室的通风降温,但太疏又难以阻隔小型害虫进入棚室。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40-60目的白色防虫网,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挂设时一定要做到设置严密,不可留有缝隙,且在使用期间尽量少揭网。还要经常查看棚膜,一旦发现破损,必须及时进行修补。冬季设置防虫网,还有多重功效,一是对冷风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是保温被或草苫在拉放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碎屑,防虫网能起到过滤作用,避免其落到风口下植株上,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功能。

(2)改变环境条件

结合害虫的生活习性,改变棚室内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害虫生存和为害,以此来降低害虫基数。如二斑叶螨等在35℃时其生殖繁衍就会受到抑制,茶黄螨的致死温度为40℃,且如二斑叶螨、朱砂叶螨、烟粉虱和蓟马等大都喜欢较干燥的环境,基于此,菜农可以在晴好天气利用棚内的短时高温高湿来将其杀灭(可于灌溉后的2-3天内,棚内土壤湿度较大,关闭棚室通风口,将棚温提高至40℃以上并须保持2个小时左右,即可将大量螨虫杀死。在温度逐渐升高过程中,螨虫还会向土壤中转移,如要进一步提高闷棚效果,建议于闷棚后再小水灌溉一次即可淹死地表的螨虫)。平时配药时可多加水,适当降低药液浓度,喷药时要注意将叶片正反两面尤其是背面喷透,可打破害虫卵表面的结网,这样施药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蛞蝓一般栖息在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中,将其置于强光下照射2-3个小时即可死亡。对此要注意改善棚内环境,如通过清洁棚膜和对蔬菜植株整枝、摘叶和打杈等措施,增强棚内和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地表湿度;清除棚内杂草,尤其是棚前部杂草及蔬菜植株附近杂草,使蛞蝓无藏身之所,降低虫口密度;使用白色地膜,尽量不用黑色地膜(因其具有遮荫作用,白天蛞蝓易栖身膜下)。在其发生初期,用熟石灰、草木灰、食盐等撒施棚室周围及株行间,形成保护圈。因为蛞蝓爬行的过程中与石灰、草木灰等接触后会因自身分泌的黏液的黏着作用而脱水死亡。

(3)清理棚室,降低虫口基数

棚内杂草、枯枝败叶等都是害虫的栖息地,应及时铲除棚内杂草,整枝打杈后枝叶,也要随时清理出棚外,以切断传染源。元旦前后的换茬期,也是彻底清理害虫的好时机。菜农可用异丙威烟剂等对棚室进行熏蒸,能杀灭土壤、立柱、夹缝边角等处的害虫,能有效降低下茬蔬菜的虫口基数。

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生物杀灭害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天敌生物不断繁殖,就能将害虫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既能减少杀虫药剂的使用、减少施药频次数降低劳动强度,还能提升蔬菜产品的品质。如在棚室内释放捕食螨,对茶黄螨、朱砂叶螨、二斑叶螨以及蓟马等害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蚜虫的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蚜狮和蟹蛛以及草蛉等。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商品化的天敌生物有丽蚜小蜂、捕食螨等,都能对蚜虫起到较理想的控制效果。但必须引起广大种植户注意的是,这些害虫的天敌均为活体生物,将其释放后棚内不能再随意喷洒杀虫剂,以免杀灭天敌。同时,利用天敌生物降低害虫基数的效率较低,一定要注意提早释放,最好在害虫发生初期,连续释放2-3次,提前建立起足够的天敌种群,才能持续地发挥作用。

3、利用趋性诱杀害虫

粉虱、蚜虫等害虫对黄色具有较强的趋性,而蓟马则对蓝色有较强的趋性,因此可以在棚室内设置黄板和蓝板将其诱杀。使用粘虫板具有成本低廉、使用简单和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长。但必须注意,使用黄、蓝板时,其悬挂的高度一定要合适:若蔬菜处于苗期,黄板的高度须高于菜苗10-15厘米,而当蔬菜植株高度接近粘虫板时,即须及时进行调整;若使用蓝板,则其高度应与蔬菜植株相同。此外,如若粘虫板悬挂时间较长或其上已经粘满害虫,其粘虫能力此时已显著下降,因此要注意及时更换。

4、化学防治

(1)常用化学药剂

防治蓟马类害虫可用多杀霉素、螺虫乙酯、唑虫酰胺乳油、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等药剂;防治螨类常用药剂有虫螨腈、阿维菌素、丁醚脲、噻螨酮、螺虫乙酯、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唑虫酰胺、毒死蜱·吡虫啉和阿维·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蚜虫常用药剂主要有唑虫酰胺、丁醚脲、烯啶虫胺、吡蚜酮、螺虫乙酯、吡虫啉和啶虫脒等;防治粉虱类害虫推荐施用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吡虫啉、吡蚜酮、阿维菌素、噻虫嗪、噻嗪酮、啶虫脒、烯啶虫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斑潜蝇可用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噻虫嗪、灭蝇胺、虫螨腈及吡虫啉等药剂;蛞蝓可用四聚乙醛等药剂防治。

(2)注意事项

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快速高效,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害虫种类不同,对应使用的防治药剂种类亦不同,建议菜农在选择药剂时,一定先要了解发生的害虫种类,然后选购施用对应的杀虫剂,才能起到药到虫灭的效果;二是如果多种虫害共同发生为害,应选择兼治药剂,从上面介绍的每种害虫常用的药剂中发现,很多药剂为广谱杀虫剂,兼杀多种害虫,但有些菜农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是发现几种害虫就用几种药剂,若多种害虫俱发,就会施用多种药剂,这样一是增加成本,再是容易产生药害。基于此,有必要提醒菜农朋友们,当棚室中同时发生两种或以上害虫时,即应首选杀虫谱广的药剂:比如螺虫乙酯对于粉虱、蓟马、螨虫等都有防治效果;唑虫酰胺兼治斑潜蝇、粉虱、螨虫、蓟马、蚜虫;噻虫嗪对防治斑潜蝇、蓟马、蚜虫都有效果;而用于杀灭菜青虫、棉铃虫的氯虫苯甲酰胺悬对粉虱、蚜虫的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三是注意虫卵兼杀。害虫在保护地内世代繁衍,要想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一定要注意虫卵兼杀,还要选择持效期较长的药剂。唑虫酰胺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昆虫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还具有杀卵、抑食、抑制产卵及杀菌作用。而螺虫乙酯具有防止害虫的卵和幼虫生长的独特的作用,其另一个特点是持效期较长,可长达8周。噻嗪酮使害虫受药后不能复苏,通过卵壳(或卵孔)作用于胚体,使刚孵化的个体接触药剂而死。丁醚脲则为一种新型的硫脲类高效杀虫、杀螨药剂,其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及熏蒸等多重功效,也有一定的杀卵效果。噻嗪酮对多种植物害螨有较强的杀卵及其幼若虫的螨作用,虽然其对成螨基本无效,但对接触到药液的雌成虫所产的卵具有一定的抑制其孵化的作用。多杀霉素对害虫具有快速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效果,因此可以杀灭叶片表皮下的害虫且持效期也较长,对一些害虫的卵也有一定的杀灭效果。综上,杀虫剂杀卵剂配合施用,才能收到虫卵兼杀的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在使用杀卵剂时,至少施药3次,才能取得较理想杀灭效果);四是底施杀虫剂做好前期防治。底施杀虫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主要是利用药剂的内吸传导性,通过根系吸收向植株茎叶传导,常用的药剂例如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这些药剂可以用于定植之前的蘸根、穴施及定植后灌根;五是充分了解杀虫剂特性,以充分发挥药效。有不少药剂对于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如吡虫啉是一种正温度效应杀虫剂,气温高于25℃时施用效果显著,因此施药时要选择一天中温度较高的中午时段,可提高其杀虫活性。而防治粉虱时,如果需要在气温低于25℃时施药,即可选用拟除虫菊酯或温度效应不明显的杀虫剂。丁醚脲则须选择晴好天气阳光直射时施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上的硫脲基在阳光及多功能氧化酶作用下,把硫原子的共价键切断使变成具有强力杀虫、杀螨作用的碳化二亚胺,因此不建议选择阴天、清晨和傍晚施药;六是注意交替用药,以避免害虫产生抗性。交替用药是指更换施用成分相异的药剂,而不是商品名不同的农药(建议菜农从固定农资店购药,以避免重复使用同成分的药剂)。有菜农向我们反映,凡是吡虫啉使用效果不好的棚室,施用噻嗪酮效果也不理想,对此,建议菜农可灵活选用其他药剂。比如啶虫脒和烯啶虫胺,它们均可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突触体,在已知的防治实践中彼此虽然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但由于其内吸活性较强害虫抗药性产生较快,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连续施用3次,其杀虫效果会明显下降。基于此,防治害虫一定要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轮换,并建议混施阿维菌素等,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七是施药方式须灵活。冬季棚室由于保温的需要,多处于密闭状态,因此建议防治害虫时,最好采用常规喷药配合熏棚的方式,这样就能彻底将棚体、墙缝和地面等处的害虫杀灭。但要注意,烟剂熏棚时间不可过长,一般在6-8小时左右即可,尤其是冬季昼短夜长,自放棚至翌日拉棚间隔长达15小时,若放棚后立即点燃烟雾剂就会造成烟熏时间过长而产生药害(还要注意熏药结束后必须通风)。

近年来,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飞虱、螨虫等小型害虫上的效果已经得到验证。效果较为显著的主要有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类农药的主要优点是持效期较长,害虫对其基本不会产生抗药性,但其不足是难以立竿见影,如果和化学药剂搭配使用,即可大大提升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种业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