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作用的探讨
作者: 丁元霞 赵胜 韩林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下,应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倾向使用生物制剂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化肥减施条件下生物菌剂、有机肥对小麦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根系活力系数等生理及土壤氮、磷等指标变化的影响,为农田氮、磷减施增效的机理研究奠定一定基础。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冬小麦种植与生产中,可以减少农业有害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促进土壤和作物的营养平衡,提高小麦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率,减少粮食损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目的。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冬小麦需肥特点
冬小麦返青后期至抽穗前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养分吸收迅速,是决定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期。在冬小麦起身期至拔节期是追氮肥的关键期。要将有机肥、磷、钾肥和一部分氮肥作基肥(氮钾磷的需求比例3∶3∶1)。
1、氮肥
冬小麦的生长期中,氮肥需求量较大。氮肥能增强麦苗的抗寒能力,加快其生长速度。在新苗分蘖期前后,氮肥的需求占比大概在1/5。但基于冬小麦是单株分蘖的越冬作物,分蘖期对氮肥的敏感性,不可过量施用,避免无效分蘖,出现倒伏。
2、磷肥
磷元素是促进冬小麦花穗的分化、促进光合作用和提升小麦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基础。在冬小麦长至扬花期时,以及返青期时,磷肥需求较大,占整个生育期磷肥的7/10。
3、钾肥
冬小麦在孕穗期时,需要钾肥,需求量占总肥量的3/5。补充钾肥,能促其健壮成长,提升营养物质吸取与输送,加速籽粒灌浆速度。
二、生物技术的概念与作用
1、生物技术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应用在农业领域和冬小麦种植过程中,促进了传统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它能根据冬小麦生长情况合理减施增效,推动农业持续性发展。该技术属于绿色环保技术手段之一,具有非常显著的环保特性,倾向于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对生态环境良好。它结合生物系统、工程技术,以及基因改良、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使作物对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耐受性。许多新型肥料、有机肥以及微生物肥料,都是生物技术的产物,可增强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种植提供所需要的养分,在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作用巨大,为农业生产与种植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2、生物技术的作用
传统冬小麦种植要实现增产增收,不依赖化肥作用,是办不到的。也可以说,不断增加化肥应用,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改善和增强土壤肥力、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冬小麦产量上,必不可少。但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质恶化(土壤板结、盐渍化、酸化等)、作物生产不良(死苗、弱苗、病害、低产、低质等)、生态环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基于此,要降低化肥、农药的整体用量。需要应用生物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开发新型现代生物技术产品,以减少冬小麦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弥补化肥使用的速效性,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维护好生态环境,降低冬小麦的种植成本,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实现化肥减施增效。
三、生物技术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的作用
1、生物农药
面对气候变化、倒春寒,干热风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冬小麦稳产增收成为农业生产预防措施的关键,除了选择高产抗逆的小麦品种外,通过生物技术合理的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管理小麦全生育期,可以提高小麦对极端天气的抗逆性,保障小麦安全越冬,增产增收,进而发挥化肥减施、增产、增效、保丰收的作用。这里提到的化学合成芸苔素,对增强小麦抗旱、抗冻、抗盐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从油菜花粉中提取出来,适于冬小麦激素水平调节。
(1)合理拌种,安全越冬
9月下旬-10月上旬,是山东省日照地区冬小麦播种高峰期,但冬小麦种子萌发时比较脆弱,要如何预防强寒潮天气和较强冷空气对冬小麦的影响呢?为避免温度降到6-8℃或超过10℃时的低温天气对冬小麦萌芽和出苗的影响,可在冬小麦拌种时使用芸苔素,它能打破种子休眠,加快种子发芽、出苗。出苗比较对照田块大概要早2-3天。此外,还能提升一些活性比较弱种子的成活率,以确保冬小麦正常出苗,苗齐苗壮,让冬小麦出苗健壮,安全越冬。
(2)应对倒春寒,促进小麦分蘖
分蘖期是小麦生育期中历时最长的一个时期(11月下旬-次年2月下旬),大概长达3个多月,这个时期是决定亩穗数和奠定大穗的重要时期,此时冬小麦对温度反应敏感,极易出现冻害和倒春寒的风险,导致减产。预防时,在分蘖初期可以喷施芸苔素和花粉多糖高能红钾,以此来激活小麦植株体内抗氧化还原酶的活性,提高分蘖期幼苗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以及群体数量和有效穗数,促进分蘖,提高产量。
(3)应对干热风,促进小麦灌浆
小麦灌浆中后期(5-6月),此时,小麦容易受干热风影响,出现叶片失绿、干枯、减产。因此,可以在小麦抽穗-扬花前和灌浆期,使用0.0075%芸苔素内酯水剂+高能红钾,来提高小麦植株抗干旱、抗干热风能力,延长小麦灌浆时间,促进小麦孕穗健壮多结籽,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稳产增收。
(4)应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毒性
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天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毒性,有效控制病虫害。在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可以预防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①枯草芽孢杆菌作为防治手段。枯草芽孢杆菌属细菌,通常存在于土壤中,尤其大量存在于发芽植物的根系周围,与病原菌竞争植物的营养,分泌抗菌物质,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抵御病原菌入侵的目的。该品种属于微生物源生物农药,对众多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拮抗作用,可抑制丝状真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如冬小麦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预防效果显著。
②岛本酵素菌微生物技术。岛本酵素“减肥增效”原理,利用岛本酵素菌进行自然生物发酵,含丰富的有机质、有益微生物菌群及代谢产物,通过这些生物活性载体与常规化肥科学配伍,活化土壤固化养分、改良土壤,提高尿素、复合肥、水溶肥等常规化肥在土壤中的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对土壤、肥料、作物多方面的综合调控,最终达到减肥增效、绿色替代的目的。在冬小麦种植过程进行叶面喷施时,可提高小麦细胞活性,起到增强抗性,减药提质的作用;追肥时,通过搭配酵素微生物菌剂,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化,减少烧根伤苗和养分积聚,实现土肥综合调控,达到减肥增效、绿色替代的目的。
2、生物肥料
冬小麦是日照地区重要的主粮作物,冬小麦的化肥减施增效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与种植。将具有丰富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的生物肥料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通过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经过发酵、腐熟可制成有机肥料,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为冬小麦生长发育提供养分和绿色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建立合理的施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冬小麦和生物有机肥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效应。
(1)利用农作物剩余废弃物,秸秆还田
成熟农作物的茎叶都被称为秸秆,秸秆还田主要原料,也是生物有机肥的重要来源,内含氮、磷、钾、镁、钙及硫等多种元素和其他有机质,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但传统农业中处理过程会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多被当作农业废物和剩余物。在冬小麦种植中,为了不浪费资源,通过生物发酵,科学秸秆还田处理的方式,发挥化肥减施增效作用,可实现以地养地、高产稳产。降低土壤容量,减小犁耕比阻,还能改造中低产田,疏松土质,增加透气性和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并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提高地温。
(2)堆(基)肥、微生物肥料
①日照地区一般在10月上中旬进行冬小麦播种时,土壤温度一般都维持在16-17℃左右,此时,是小麦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通过堆(基)肥,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冬小麦多借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强营养元素,利用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间接的影响作用,将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堆沤发酵处理,得到微生物菌肥,该肥料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能分解和平衡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此来代替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刺激冬小麦生长发育。
②还可以直接利用聚谷氨酸钙微生物肥料,这种肥料采用聚谷氨酸复合技术,以中量元素钙、镁及硼、铜、铁、锰、锌、钛等微量元素调配而成。具有亲水性与保水能力、含钙量高、能有效平衡土壤的酸碱值,还能结合沉淀有毒的重金属,对重金属有很好的螯合效果,还可以整合作物营养和土壤中的水活成分,增强冬小麦抗性。冲施土壤时,会在冬小麦根毛表层形成一层薄膜保护,阻止硫酸根、磷酸根、草酸根与金属元素产生沉淀作用,使得作物更有效的吸收土壤中的磷、钙、镁等,促进根系的发育,加强抗病性,叶面喷施的时候,可以很好的保湿保水,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得药、肥不易被蒸发,同时有效的链接营养成分,可被作物吸收。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作物因缺钙导致的生理学病害(脐腐病,新梢卷曲,叶尖发黄,干枯等),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3)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
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也可以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减少各类化肥的使用。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的主要应用原理,是通过暂缓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衰老,促使冬小麦始终保持较高的活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首先需要了解冬小麦衰老的原因是过氧化造成,所以才需要借助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促使冬小麦过氧化速度减慢,增强冬小麦细胞活性,提高抗衰老的能力。由于冬小麦在灌浆期始终具有较高的活性,即可促使衰老的时间延长,另外在冬小麦生长环境不利的条件下,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4)木霉
木霉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可以将木霉和化肥进行混合使用,通过添加剂可加快冬小麦对氮元素、磷元素的吸收,从而代替化肥的速效性,即使不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冬小麦仍然可以获取所需要的养分。其次,冬小麦在拔节期往往会存在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并且叶绿素要大于灌浆期阶段,如果叶绿素下降小麦叶片就会加快衰老,因此可以采取木霉菌剂增加叶绿素含量,主要在拔节期和灌浆期使用,有利于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另外木酶还能改善冬小麦根系环境,为其生长过程提供所需要的黄酮等有机物。木酶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除了直接与化肥进行混合使用外,还可以添加在土壤中,这也是减少化肥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木酶的性质加快与土壤中氮、磷的结合、转化以及分解。当然通过生物技术产生的磷、氮肥,并不会造成生态污染,相比肥料能够更好地被植物吸收,同时应用在土壤中可以激发出残留的化肥元素,促使以往使用过量的肥料仍然可以得到发挥,有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四、冬小麦施肥指导意见
冬小麦苗情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生产管理上,因此,施肥数量比例与作物需求应协调统一,应避免基肥用量偏高、后期氮肥供应不足,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或土壤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出现。应因地制宜,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重心适当后移,作基肥施用一部分,其余在起身至拔节期追肥施用。
1、施肥措施
(1)参照测土配方施肥要求,合理调控氮、磷、钾肥的用量。
(2)氮肥分次施用,需结合日照地区的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品质要求确定基肥比例。
(3)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相互配合。
(4)侧重中微量元素施用(例如:硫、锌、硼、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