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研究
作者: 杜若谦 黎筠目前国内水产养殖业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革新,行业整体面临着养殖技术改革的情况。因此,为实现国内淡水养殖行业的长足发展,满足国内市场和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绿色生态水产品的切实需要,国内的淡水养殖产业应当积极引入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并切实地应用和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本质上是将水产品在野外的生存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通过这种模拟自然环境的方式让水产品更好地生长,改善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缺陷。本文针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淡水养殖业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一种低污染、高效益的养殖模式,是在保证养殖产量的同时,引入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手段,有效提升养殖业的竞争力,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淡水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产成本低、不受气候影响、对水质要求不高、易于管理、经济效益高且适应性强、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等优势。但生产过程中产量有限,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水质、饲料浪费等问题。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产业中的应用,不仅是养殖户的希望,也是消费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目标。在推广应用中,不仅可以供应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绿色水产品,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市场上的水产品更加安全。
一、绿色生态养殖的分类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分为生物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和物理处理技术。
1、生物学处理
利用微生物等生物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或转化,常见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活性污泥工艺、海藻养殖等技术正在实施应用。
2、物理处理
以物理手段将水体的污染物、有机质分离出来,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过滤法、吸附法等。
3、绿色生态养殖的基础条件
①配套设施。养殖场的配套设施是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养殖场的排污系统中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这样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和污染物浓度及数量,实现净化水体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同时养殖区内要有一定量的水生植物,也可以减少水体污染,实现生态平衡。②配置环境监测设备。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是减少养殖场水质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养殖场安装高科技设备监测水质,及时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程度。③创新经营理念、采用科学的种养“合作”等综合举措,有效减少养殖对周边环境的损害。④改良饲料。所用饲料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和环境。使用改良的饲料可以大大减少养殖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如养鱼时饲用的含有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饲料,可以提高鱼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减少饲料中氮磷成分对养殖水质的污染。
二、生态养殖的前期准备
1、科学选择环境
挑选科学、合适的环境是淡水绿色生态养殖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适合淡水养殖的环境多为池塘,最佳选择是天然形成的环境,如果没有可以人工建造。养殖前期,养殖人员要对环境状况进行细致调查,尽可能选择天然池塘,且周边没有污染情况,交通运输便利,且在环境中种植对水体环境有改善作用的植物,会出现有益菌种、改善当前水体质量,为后期养殖奠定良好基础。
2、具有天然诱饵
要实现淡水养殖向绿色转变,饵料的选择使用也非常重要。所以在绿色生态养殖时,保证饲料的无公害,可在池塘中投撒相应的腐殖酸物质,降低人工材料的使用总量,配合天然的饵饲,如杂鱼、小虾等,实现内部自给自足。同时可以培育水生植物,强化内部环境质量,如河蟹、草鱼等。在池塘中种植浮萍、水葫芦等,可为生物发育提供天然饵料,还能为其生长提供适合的场所,减少污染物质,增加溶氧数量。
3、精准选择品种
在淡水养殖时,必须精准选育品种,对优秀、繁育能力强、适应性优秀的种类科学选用,可提高养殖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降低其生长过程的受干扰程度。同时,进行科学选种,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确保水产品健康快速生长。
4、合理使用微生物
淡水养殖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有效改善水体环境,提供天然饲料,强化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一般可选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结合微生物抑制剂培养。使用微生物抑制剂时,遵守有效适量的原则,要严格剂量使用。
5、精心调节水质
淡水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整在水产品生长发育中占据较重要的位置。养殖技术人员可利用水生植物、改良后的陆生植物,放在浮床上,使它们相互竞争,吸收氮磷以及有机质,实现水体环境净化。在养殖过程中,此方法便于操作,效果极佳,综合利用率高,配合其他技术一并实施,可以实现更为可观的绿色生态养殖效益。
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产业中的实际应用
1、生态循环养殖
绿色生态养殖的核心是生态循环,根据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多样性,建立不断循环、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实现水陆空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机循环。①种养有机结合。在淡水养殖时,将饲料废物和养殖废水作为植物生长的有机养分供给,种植的作物可以充当养殖饲料,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淡水养殖过程中种植水生植物,如将虾稻协同种养结合,通过水稻同步净化水体及有害养分和虾的生长环境,用养虾产生的废水给水稻供给养分,以此循环,促进水系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②养殖与环境治理协同发展,淡水养殖会产生废水和粪便污染水质,影响环境和渔业资源。将淡水养殖产生的废水循环利用,以人工湿地等水生生态系统,分解有机质净化水质。把养殖所产生的废物作为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土质,促进种植业发展。
2、智能化养殖
利用计算机与传感器技术,对养殖生产过程全程监测和控制,实现养殖过程自动化。①智能监测水质。利用智能监测进行水质参数的监测,如氧气、pH值等分析,向养殖人员发出预警信息,并及时处理,大大节省人力时间,节约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②饲料管理。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自动化喂养,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比和食量,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③排污处理。对养殖产生的废水自动控制及时排放,以免废水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
3、养殖资源循环管理
绿色生态养殖的重要内容是资源的循环管理。在科学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循环利用氧气、水、饲料、肥料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①资源化养殖废物。对养殖产生的废物进行微生物处理后,使其转化为有机肥和饲料,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②节约水资源。淡水养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通过智能调控,节约水资源,以收集雨水、节约用水的方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③要合理使用消毒剂、杀虫剂等化学物质,避免对水质造成污染和破坏。在淡水养鱼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水资源、饲料、土地等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耗。
4、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行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促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如藻类养殖,利用养殖水体中的有机废物氮磷等被藻类吸收,减少养殖废水排放,改善水质,为藻类生长提供优质肥料。利用水生生态技术,促使附着式植物的生长,减少水中营养盐和废物含量,提高水质和环境安全。增加水域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在淡水养鱼过程中,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水、饲料、鱼类排泄物等。要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加工绿色饲料
以环保、高效、安全为目的生产绿色饲料,减少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的破坏,提高饲料养分和生产效益。如利用饲料发酵技术,将玉米、大豆、鱼粉等加入生物制剂,研制成发酵饲料,提高饲料品质和消化吸收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植物饲料,利用水产植物和水生微生物,利用沼气池和水体中含氮磷等污染物的吸收,提供大量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6、养殖位置选择
绿色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对淡水养殖产业的养殖位置有着一定的要求,并不是任何环境都适合使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针对水产养殖位置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考虑使用的养殖技术和环境基础,进行科学规范的水产养殖位置选择工作。通常来讲,在水产养殖产业中,淡水水产会选择池塘进行养殖作业,所以结合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要求,就要对池塘周围的环境进行更加科学的选择,要做到周围环境与自然相贴合,同时也要保证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且池塘周边具有丰富的自然水域。从而促使淡水养殖产业与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相结合,实现具体的应用和发展,在实际的水产养殖作业中最大限度发挥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技术优势。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时,需要针对水产物种的需要进行自然环境的模拟,可以在养殖池中的对应区域种植水草,建设优良的养殖环境,促进水产的良好成长,提升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此外,在进行实际的水草种植和其他种类的自然环境生物的种植操作中,需要针对具体的种植区域环境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种植操作,确保种植区域内的水草等环境生物的配置面积不小于总种植面积的40%。另外,针对养殖场周围自然环境中天然水域的水质要进行调查,并对养殖场排放的水体进行合理地处理,避免水质污染的问题发生,确保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有益菌体的含量,从而有效提升养殖场水环境的整体质量,促进当地的淡水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7、养殖菌类选择
在进行淡水养殖产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针对养殖菌类进行科学的选择工作。保证在淡水养殖池塘中配置的养殖菌类可以适应水体生长环境,不但可以有效保证水产物种在池塘水体中的健康成长,产出优质水产品,同时还可以保护淡水养殖产业周边的自然环境,含有优质养殖细菌的水体从池塘流入周围自然环境的水域中,对改善当地水系的质量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养殖菌种的具体配置环节,需要针对菌类的释放数量进行科学规范的把控,防止因菌类的释放数量过多而对淡水养殖池塘的水体和周围自然环境中的水域引发负面效应,所以需要当地的淡水养殖户结合自身的行业经验和相关的规范标准,针对淡水养殖产业中的养殖菌种配置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使菌种的配置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在保障水体内部菌群稳定的基础之上,可以结合实际的淡水养殖情况,有选择性地配置适应能力较强的新菌群,从而促进水体内部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淡水养殖户应当确保其菌群采购渠道的正规性,在进行养殖菌群的配置工作前期,应当针对菌群进行科学规范的实验和检查工作,确保购买的养殖菌群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再进行投放配置,降低淡水养殖池塘的维护和管理成本,显著提高淡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8、淡水养殖疾病防治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的疾病会给养殖户的养殖效益造成影响,影响淡水绿色生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绿色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还应该采取科学的疾病预防措施:①绿色生态养殖时坚持共生原则。实现动物、植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利用共生性抵抗疾病,降低病害发生率。一般情况下,生物发生疾病的关键原因是细菌,是由水生动物喂养余下的饲料,以及没有及时清理的粪便产生的,对此,可在水体中种植植物,防止此现象发生。②坚持混养原则。改善养殖方式,养殖过程中放入少量天敌,调整整体质量,保持水生物鲜活,减少死亡数量,提升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存在病害进行有效改善。在进行疾病预防时,根据动物发病次数、概率、病害种类,放入其天敌物种,提高整体质量和存活率。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技术,提升对疾病的抵抗力。③坚持规范用药。在淡水养殖过程中,使用绿色生态化措施,掌握发病规律,了解致病原因,进行科学有效预防,避免病害大面积爆发,根据水体合理更换消毒药,选用低毒、效果最佳的绿色药物,并进行科学防控,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减少对水体环境的破坏和病害产生所带来的损失。④淡水养殖的病害。淡水养殖容易患病害,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最常见的淡水养殖病害有白化病、鱼疥病、湖泊毒藻污染等。对于白化病可采用改善环境,控制水温、使用药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鱼疥病,检查池塘环境,保护水质清洁,多样化饵料饲养,杜绝某些元素的缺失引起病虫害发生。对于湖泊毒藻污染,改善饲养环境,使用针对性药剂,调整饲料数量及种类,补充多种元素。对于有害的浮游生物,及时清理垃圾,使用药剂减少蚊子、苍蝇等浮游生物的发生。
总之,对于目前国内的淡水养殖产业,需要尽快实现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具体应用,从而改善国内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减少传统淡水养殖产业对自然环境尤其是对当地天然水域的水质污染,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并通过实践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产出优质的水产鱼类,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绿色生态无污染水产的需求,提高国内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推动我国淡水养殖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在水产养殖实践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养殖池塘的环境应当提高重视程度,在水产物种和饲料的选择工作上应当遵循科学的理论指导,对池塘内部水体水质的调节工作环节也应当尽快实现技术革新,树立现代绿色生态养殖理念,让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250014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