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针对性治疗措施

作者: 童旭栋 李军 王竹军

伴随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猪病毒性腹泻病已成为影响产能的主要疾病。规模化养殖场猪病毒性腹泻病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肠胃炎以及猪轮状病毒。规模化养殖场一旦遭受此类病毒侵染,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生猪出现腹泻、呕吐以及脱水现象,对生猪长势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养殖经济效益。猪病毒性腹泻病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影响程度也不同,低龄生猪染病后症状较为严重,且会伴随时间推移加重病情,促使代谢功能减退、发育不良,若不能获得及时治疗,会造成病猪死亡。常见猪病毒性腹泻病致病源以及流行规律不尽相同,但在症状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在临床角度,其病状转变、发病机理相差无几。因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病猪进行诊断,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促使规模化生猪养殖获得稳定发展。

一、规模化养殖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

对猪病毒性腹泻病临床表现观察发现,其与猪传染性肠胃炎以及猪轮状病毒引发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基本一致。猪病毒性腹泻病传播范围广,在生猪任意成长阶段皆有可能发生,但在不同年龄段生猪中症状表现程度不一。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受到感染后,发病率几乎在100%左右;成年母猪相对较强,发病率在15%~90%之间。其中,刚出生仔猪染病后状况发展较快,死亡率高达80%~100%。猪病毒性腹泻病致死率会伴随生猪日龄增加而减少,育肥猪以及后备母猪、产后母猪的死亡率相对较低。该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冬春两季为主要发病时间点,而夏秋季节由于外界温度较高,不利于病毒传播流行,因此发病较少。猪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寄存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生猪染病后,会通过排泄粪便向外界传播疾病病毒,使其通过空气传播附着于车辆、衣物以及饲养工具等,进而造成养殖场生猪大范围发病。该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广,会在猪群中迅速蔓延发展,影响生猪健康。

2、临床症状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为腹泻、食欲下降、体温升高等。其中,腹泻为典型临床症状。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生猪的粪便为水样或喷射状,难以形成块状,排泄物颜色多为灰色或茶褐色,由于其肠胃消化功能受病毒影响,粪便中可能会存在食物残渣。同时,部分生猪在染病后会出现呕吐症状,并且,受感染病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现象,促使病猪体重下降,久吃不胖。成年猪体质强壮,具有一定的疾病抵抗能力,染病初期食欲下降不明显,直至后期才会加重,因此,对于此类现象要密切关注,不可小视。伴随病情加重,部分泌乳母猪还会出现体温升高现象。

3、病理学变化

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引起死亡的病猪,其肠道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其胃部会形成大量凝乳块,且日龄较小病猪症状更为显著。染病猪胃底出现条纹状不规则带血病斑,肠系膜高度出血、充血,淋巴结随之肿大,充血严重,小肠绒毛显著萎缩、变短、脱落。会造成病猪小肠吸收食物营养能力下降,导致病猪出现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而死的病猪,对其解剖处理,发现肠壁会比正常猪肠壁薄弱,呈现为半透明状,且其背部存在大量黄色或灰黑色液体,肠管为扩张状,肠系膜出血水肿、淋巴结水肿、心脏严重扩张,并且在各个脏器表面存在不同程度淤血现象,胃部无任何食物残留。

4、实验室检测

猪病毒性腹泻病在实验室中的检测方法主要为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首先,病毒分离与鉴定。常用疾病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通过对病猪粪便、小肠存留物采集,进而将其接种于易感细胞或动物体中,从而达到病毒分离目的。再通过免疫学方法、电子观察法等方式,对分离获得的病毒进行鉴定,以此获悉病毒种类及特性状况,确定病猪患病种类及防治方式。这种检测方式较为传统,且流程繁琐,需要采集病猪样本、接种细胞、鉴定,花费时间较多。其次,血清学检测。通过对生猪血清检测,而确认患病种类的一种方式。需要检测人员现场采集猪血清样本,使用仪器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针对特定病毒产生的抗体。一般情况下,血清学检测主要方式为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合理运用血清学检测方式,可对大批量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减少时间消耗,提升治疗时效,延缓病情。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对猪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关键意义,可促进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最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应用最为广泛方式之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中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够有效检测出病毒核酸,再通过设定特异性引物,扩展病毒基因片段,获知生猪染病种类。需要注意的是,对生猪疾病开展实验室检测时,应做好样品的保护工作,注意采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防护,以防样品受到感染、变质,进而影响检测结果。同时,实验室检测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操作技巧,熟知检测结果对应的状况,以此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

二、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措施

1、做好病猪隔离以及猪舍消毒工作

猪病毒性腹泻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症状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养殖场管理人员发现生猪出现腹泻、呕吐、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现象时,应及时将病猪隔离处理,以防病毒通过空气、排泄物等途径传染其他健康生猪。当猪群中出现病猪后,应将其转移至单独饲养的猪舍,在转移过程中,应做好人员的防护工作,使用养殖场专用工具,避免与其他生猪接触,以此控制猪病毒性腹泻病传播、扩散。隔离猪舍应单独设置,远离猪群饲养场所,并要保证隔离区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为病猪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病猪隔离处置后,还需及时对猪舍、各类工具、饲料槽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灭杀传染病病原体,避免其他生猪染病。开展消毒作业时,应根据生猪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种类,选取相应的消毒药剂,按照说明合理调配消毒药水浓度,以此起到有效灭杀作用。养殖场应配备专门的消毒人员,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以此促使消毒人员掌握消毒专业知识及方法,了解不同消毒药剂对疾病的消杀情况,确保切实消除猪病毒性腹泻病病原体。对病猪采取隔离、猪舍消毒等措施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猪群整体健康状况,若发现生猪出现病猪类似症状时,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影响健康生猪生长。

2、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生猪,会出现脱水、体温升高状况,对其补充适量水分及电解质,可有效提升病猪体质,减缓病情。水分和电解质是生猪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若不能获得及时补充,会对生猪生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降低体质,严重时会导致生猪死亡。口服补液盐是补充生猪水分及电解质的常用方式,其内具有一定含量的糖、钾、钠等营养元素,可快速补充病猪体内流失养分,维持猪体处于良好状态。对生猪进行补液盐输入时,可通过直接饮用方式,或者按照配比进行注射。对于脱水情况严重的病猪,依靠单一饮用无法足量补充其体内需求,可采取静脉注射方式。静脉注射可将水分及电解质直接输送至病猪血液中,加快其吸收利用,减少过程中的损耗,兽医需根据生猪生长状况、病情以及脱水程度控制补液盐注射剂量及频次,以此保证病猪获得充足的水分、电解质。盐水补充过程中,应将输送速度与输送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进一步影响病猪健康状况,促使病情加重。补液治疗阶段,应定期检查病猪体质及病症发展,根据病情加重、减缓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

对于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应选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缩短病毒生命周期。抗病毒药物通过干扰病毒复制过程,能够抑制病原体扩散,进而减缓病猪症状,促使病猪尽快康复。病毒具有唯一性,对不同抗病毒药物敏感程度不同,并且染病猪病症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科学选用抗病毒药物,针对病原体种类及病情合理选取,以此保证病猪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副作用及应激反应。此外,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对病猪症状的观察,对其产生的呕吐、腹泻等状况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免病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加重病情。止吐类药物以及止泻类药物能够有效减缓上述症状,加快恢复正常状态的速度,提升抗病毒药物使用效果。

4、调整饲料组成

饲料是生猪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合理、科学调配饲料成分,能够为生猪提供全面性营养物质供给,加强疾病抵抗力,改善肠胃消化功能,促进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康复。调整饲料成分时,应添加对肠道健康有益物质。例如,可以添加益生菌。益生菌是生猪饲养的常用添加剂之一,能够促使生猪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加强肠胃消化功能。在益生菌的补充下,可提升生猪肠道有益菌数量,减轻感染疾病导致的腹泻症状,减缓病情加重。同时,饲料中加入酶制剂能够促进消化吸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酶制剂,可加强生猪消化、代谢能力,进一步提升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消化困难状况出现几率,改善体质,促进疾病抵抗能力。此外,还应做好饲料的管理工作。添加剂是辅助饲料消化吸收的物质,饲料自身新鲜、干净与否是决定生猪饮食健康的根本所在。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饲料的储存情况,发现霉变、过期饲料及时清运,以防其存在的有害物或病菌,对生猪健康产生影响。拌制饲料喂养过程中,需做到饲料营养的多方位供给,针对不同病猪病情合理选用适宜饲料,以此加强病猪体质。对于腹泻状况严重的病猪,可选用低纤维含量饲料投喂,以此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对处于康复期病猪,可选用高蛋白、高微生物含量饲料,以此保证生猪获得充足营养物质,使其尽快恢复至健康状态。

5、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生猪健康成长的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养殖场生产性能,防止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首先,应做好猪舍的清洁工作。病毒、病菌主要潜藏于猪排泄物及垃圾,对其开展定期清理,可减少病原体生存空间,降低生猪染病概率。同时,猪舍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可为猪群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使其健康成长。其次,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证猪舍通风良好。饲养密度的科学管控,能够有效避免生猪产生应激反应,降低病菌传染概率。因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应根据猪生长阶段,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确保生猪具备充足的活动空间,以此加强其体质及消化能力。同时,养殖场应合理留置猪舍门窗,并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猪舍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使猪舍空气处于清新状态,排出污浊空气,防止生猪感染呼吸系统疾病,进而引发猪病毒性腹泻病。再次,加强营养管理。生猪日常饲养中,不可使用单一饲料投喂,需提供均衡饲料,促使生猪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此加强疾病抵抗能力,降低猪病毒性腹泻病染病概率。最后,做好病愈猪的观察。猪病毒性腹泻病具有传染性,病猪痊愈后在其体内存在抗体,但仍存在携带病毒可能性。因此,应做好对痊愈猪的观察,通过猪饮食、排泄等方面的表现,确保其处于健康状态,以免对养殖场整体生猪造成危害。

6、免疫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生猪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关键手段,能够有效防止病毒侵蚀。首先,合理选用接种疫苗。生猪养殖数量、猪病毒性腹泻病流行种类、生猪日龄等,是接种疫苗选取的参照依据,养殖场管理人员需合理开展疫苗的选取工作。对于后备母猪,应选择在配种前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以此保证怀孕前后具备充足的主动免疫功能;对于怀孕母猪而言,其在生产后会出现体质下降,进而导致病毒抵抗能力减弱,因此需在生产前3~4周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疫苗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促使母猪生产后具备充足的免疫能力。与此同时,母猪体内的疫苗效力可通过母乳传递,加强仔猪免疫力。其次,严格控制疫苗质量、剂量以及使用方法。进行疫苗采购时,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证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生猪进行接种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控制注射剂量,避免出现过量或不足对生猪产生不良影响,或达不到免疫效果。最后,加强免疫。一般情况下,免疫疫苗接种分为初次免疫及加强免疫。初次免疫通常在生猪成长至一定阶段或体重时进行,而加强免疫是在初次免疫的基础上开展的二次免疫,可有效提升疫苗免疫时长,促进生猪免疫能力。

7、中药辅助治疗

中药对于猪疾病治疗具有独特疗效,不仅可消除病症,还能增强自身抵抗力。在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中,中药主要以辅助治疗为主,通过食补以达到疾病预防目的。许多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止吐、止泻作用,在其合理使用下,可起到清热解毒、健脾排毒等作用,切实提升消化功能,减缓病情。采用中药进行猪病毒性腹泻病预防时,应根据生猪健康状况、体重、年龄等条件,合理控制中药种类及使用量,以此保证药物的准确使用,避免出现无效防控现象。运用中药辅助治疗的过程中,需为生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根本上加强生猪疾病抵抗能力,进一步避免猪病毒性腹泻病发生。

猪病毒性腹泻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的特点,不仅会严重影响生猪的正常发育,还会对养殖场造成经济损失。其主要发病症状在于呕吐、腹泻、体温上升、食欲下降等,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生猪状况,一旦发现其存在上述症状,需及时采取隔离处理,以防病毒通过空气、粪便等传播,影响其他生猪健康。同时,应做好饲料管理工作,通过合理调配饲料组成,为生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此保证其具备一定的疾病抵抗力,通过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猪病毒性腹泻病传播概率。规模化养殖场疾病的科学管理是保证养殖经济效益提升的重点,管理人员需做好本职工作,以早发现、早治疗的管理理念,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312000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畜牧兽医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