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应用规范及病虫害科学防治对策和建议

作者: 唐苇

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不断增长,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热点问题。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因此,研究和应用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小麦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调查和探索,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小麦种植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一、小麦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点

1、生态环境

小麦是一种温带粮食作物,它通常在春季种植,并在秋季或次年春季收割。小麦的生长环境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小麦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20℃左右,因此它主要栽种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同时,小麦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满足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在缺水的情况下,小麦的生长缓慢或停滞,产量将会受到影响。此外,小麦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等要求较高,缺乏肥料和不适宜的土壤条件将使小麦的产量下降。

2、生长特点

小麦的生长特点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萌芽期、生长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在萌芽期,小麦开始吸收水分和养分,种子开始发芽,并长出细长的根系和叶片。在生长期,小麦的根系和茎干开始逐渐伸长,叶片和穗部的发育加速,同时也需要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来支持生长。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小麦的穗部开始形成,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来促进穗部的发育。在成熟期,小麦的穗部逐渐变黄、成熟,然后开花,部分品种在成熟后也会再次萌芽。

二、小麦的种植技术

1、土壤准备

土壤准备包括一系列的耕作、犁地、杂草去除等操作,以确保土壤的透气性、成分均衡性和微生物死亡率的降低。在开始种植前,先对土地进行耕作,去除废弃物和杂质,耕作可以促进水分和空气的流动,使土壤更松散,更容易满足小麦的根部需求。同时,松散的土地有利于小麦根系的扩张,提高了小麦的吸水能力和养分吸收。犁地会把土壤的下层翻到表层,有利于土地中的矿物和有机质与表层相混合,增加土地的肥力。如果进行足够的翻耕,小麦在生长初期将会容易吸收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更容易扎根并生长。另外,需要将杂草去除,以防止它们在小麦种子生长期间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如果土壤中有很多坚硬的外层杂草,就需要使用除草机等工具进行处理。

2、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主要涉及种子选择、播种方式等多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把握,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好的种子是小麦种植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从种子的形态、品质等角度考虑,选择瘦长、色泽良好、灰色麦皮、无虫、等级高的优质小麦种子进行播种。同时,还应对种子进行化验检测,确保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能力达到标准,避免小麦产生病害、虫害等问题。播种时间和方式要合理选择,在一般气候条件下,春季和秋季均可种植小麦。春季适宜播种早熟的小麦品种,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决定播种时间,通常在2月中旬-3月中旬进行春季小麦播种;秋季适宜播种晚熟的小麦品种,通常在10月中旬-11月初进行播种。播种方式有传统的手工播种和机械化操作两种方式。机械化操作的优点是节省人工和时间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播种效率,但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专业的机械设备。在播种时,也需注意控制种子的数量、密度,防止种植过于稠密而影响小麦生长发育,或者过稀而无法提高种植的产量。

3、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包括在小麦种植前,针对不同肥力状态的土壤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量。在小麦种植生长过程中,则需要监测土壤肥力和小麦植株营养状况,并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施肥管理。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了解所选土地的肥力状况是进行施肥管理的基础。如果土地肥力较低,需要加强氮、磷、钾等元素的补充,可使用含有适量营养元素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以快速提高土地肥力水平。如果土地肥力较高,则需要控制施肥量和频次,以防止过量的肥料使用而造成小麦植株的营养过剩。接着,在小麦种植生长过程中,需要监测土壤肥力和小麦植株营养状况,并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施肥管理。为定期监测土壤肥力,可采用土壤检测技术,据此制定肥料供给措施。针对小麦的营养需求,辅以肥料的选用和施用方法,如陆续施肥、分阶段施肥等,以满足植株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同时,可以根据小麦生长水平和叶片颜色等指标的变化,调整施肥策略,进一步优化营养供给。除此之外,需要注意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时间,若肥料施用不当,会导致肥料浪费和小麦产量下降的问题。可采用局部施肥、沟面混合施肥等方法,将其均匀地施于小麦根系周围,避免肥料浪费,最好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选择恰当的施肥时期,避免在小麦生长高峰期施肥。

4、灌溉技术

灌溉方式包括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机械引水等多种方式,根据土地水分状况、小麦生长状况和所需的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例如,在缺水地区,可以选择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以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在小麦萌发时,应进行水分补充,保证土壤湿润;在小麦生育期,应根据小麦的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来确定灌溉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浇水而导致根系腐烂和生长不良。在灌溉技术中应注意不同土壤类型的持水能力,对于容易渗漏的砂质土壤,可以增强土壤持水力,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对于黏土质土壤,应减少灌溉次数,并采取适当的水肥一体化措施,以提高灌溉效果和小麦产量。

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包括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草害控制、疏芽、定苗、追肥等多个方面。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改善土壤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生长健康,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合理使用农药、生物防治和病虫害监测,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在防治病虫害时,应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使用方法和施药时间,避免过量施药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草害控制也是田间管理中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杂草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竞争者,会影响小麦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在田间管理中应采取机械除草、化学除草、覆盖除草等方式,以及适时疏芽、定苗,保证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营养供应和光合作用效率。还需要进行定期追肥,根据小麦生长需要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选用有机肥、复合肥等肥料进行追肥。

三、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1、小麦主要病虫害

(1)小麦赤霉病

该病害主要出现在小麦的抽穗期,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威胁之一。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包括小麦穗头变色、发黑、流液、收缩和凸起,严重时还会腐烂和变黄。除了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外,赤霉病所产生的毒素还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2)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虫害之一。该病害主要通过空气、雨水、昆虫和机械等方式传播。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面出现黄色、红色或棕色条状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和脱落。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选用抗病品种和手工清除染病叶片等。在实际种植中,应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清除感染源,提高小麦抗病能力,以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小麦灰飞虱

小麦灰飞虱会通过咀嚼小麦的茎、叶片和穗部组织,导致小麦的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受灰飞虱虫害的小麦叶片会出现黄化、脱水和卷曲的现象,同时也容易引发小麦黄矮病和小麦半知菌病等病害。小麦灰飞虱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增加天敌昆虫、开展生物防治和采用物理措施等。

(4)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主要以吸食小麦的汁液为生,会对小麦的茎、叶片和穗部造成直接伤害,小麦蚜虫还能传播多种病毒,如小麦黄矮病和小麦半知菌病,加剧了小麦的病害状况。小麦蚜虫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着多个发育阶段,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虫一生能产千余只子代。在适宜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小麦蚜虫的数量会迅速增加,对小麦造成较大的危害。小麦蚜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弯曲、卷曲和黄化,若为重度感染则会导致小麦营养丧失、生长停滞和减产。此外,小麦蚜虫的吸食还会导致小麦受到机械损伤,使小麦的内外质量下降,并且降低了小麦的商品价值。

2、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多品种轮作

通过合理的多品种轮作安排,可以有效地减轻小麦种植中的病虫害压力,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多品种轮作可以减少同一品种连作引发的病虫害发生,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病性和抗虫性,通过在不同的年份或季节种植不同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地控制同一品种连作引发的病虫害。一旦发生病虫害,可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多品种轮作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灵活性。通过引入不同的作物品种进行轮作,可以调节农田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分布,减少农田土壤中病菌、病虫的滋生,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多品种轮作时,需要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的特性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在轮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同一病虫害感染源在不同品种间的传播,通过种植抗病、抗虫的品种,配合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

(2)种植密度控制

适当增加小麦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小麦苗期密集生长可以形成较紧密的植物间隔及茎叶覆盖,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较紧密的植物间隔可以降低病原体和病虫害的传播距离,减少传染机会。而且小麦茎叶覆盖较好时,可以减少阳光照射和气温升高,从而降低了一些病原菌和病虫害的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植株之间的相对竞争,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在小麦植株之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非优势植株的生长势将受到抑制,导致植株的分布较为均匀。这样一来,当一株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时,其它植株之间的相对竞争性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和保护作用,减少病虫害在田间的传播范围。然而,过高的种植密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小麦植株之间的透气性和光照条件不佳,增加了病菌和病虫害的滋生环境。此外,过高的种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植株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增加了小麦植株受病虫害侵袭的风险。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病毒等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来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相比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安全可靠、长效性等优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为有利。

①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小麦病虫害。天敌是指对小麦病虫害有天然的捕食、寄生等作用的生物。通过人工培育、大面积释放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天敌可以直接捕食害虫或通过寄生、寄生阻断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损害。

②可以通过利用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小麦病虫害。寄生性昆虫是指以病虫害为食、寄生或寄主与害虫关系相依赖的昆虫,如细蜂、蚜茧蜂等。寄生性昆虫可以通过寄生在害虫体内、卵内,或利用寄主害虫的资源来完成生命周期。通过释放寄生性昆虫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维护小麦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③还可以利用病毒和微生物来防治小麦病虫害。病毒是一种病原体,可以通过感染和杀死害虫,从而控制害虫数量。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可以用于控制小麦病虫害。对于一些昆虫病害,可以利用病毒和微生物进行生物杀虫。这些病毒和微生物在与小麦病虫害接触后,可以通过感染和杀死病虫害的方式达到防治目的。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广谱等特点,对小麦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显著。化学防治可以迅速控制小麦病虫害的暴发,在小麦病虫害流行的紧急情况下,化学农药可以快速杀灭害虫或抑制病原体的繁殖,防止病虫害继续蔓延。通过及时喷洒合适的农药,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另外,化学防治对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广泛,化学农药具有广谱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可以同时针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不同的农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防治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病虫害类型上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提高防治效果。一般情况下,化学农药的防治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挥防治作用。这对于长期存在的病虫害或者生长周期较长的小麦品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长期大面积使用农药可能导致病虫害对常规农药产生抗药性,从而减弱化学防治的效果。

②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剂量和次数,选择对人体和环境相对安全的农药。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对小麦种植技术的综述和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为小麦种植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为小麦的高产高质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满足小麦生产的需求,实现小麦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463200河南省确山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