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运用与落实优化综合治理方法分析

作者: 汪贤斯

林业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涉及诸多病虫害防治内容。由于林木生长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故外界害虫和微生物易对林木发育产生威胁,甚至会打破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影响林木后续生长。工作人员应提前做好防治技术应用,通过优化防治等形式,强化前期预防成效,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影响范围,为林业可持续建设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林业病虫害防治开展研究,以此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先进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手段,为病虫害防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病虫害类型较多,且林业建设规模大,所以防治效果无法达到预期。部分地区的林业资源,经常会受到病虫害侵扰,造成资源被大量破坏,甚至会影响周围环境。由此可见,围绕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综合治理,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病虫害相关研究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环境状况。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加大对林业建设的关注,强化病虫害防治,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部分不足。现阶段,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病虫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害生物的影响。当前,我国有害生物高达8000多种,其中近400余种能够威胁林业资源生长。加上近几年来,我国病虫害防治一直是以药物治理为基础,因此在长时间应用的背景下,出现了抗药性,以至于增加了防治的难度,经常会出现病虫害发生和蔓延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完善林业发展建设成效,需要针对当前病虫害问题创新林业防治技术,进而从源头上减少林业资源损失等问题的产生。

1、林业病虫害分类

①病害

林业病虫害对林业发展的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不仅会影响树木健康生长,而且还有可能使林木产生严重的病变,出现大范围的病菌感染,导致树木枯萎、死亡。结合当前来看,病害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真菌性。真菌是一种寄生传播的病害形式,会对林木造成严重损害,是病害类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包括我们熟知的白粉病类、锈病类、腐烂病类和斑点病类等,都是因为真菌传播与繁殖所导致。第二,细菌性。虽然其危害比真菌较低,但也会带来严重的叶斑病以及溃疡疾病。这些病害会影响林木吸收营养,甚至可能会使林木出现根部腐烂以及死亡等状况。通常情况下。细菌病是以孢子传播的方式,若是自然条件适宜,甚至可能会大范围暴发,感染植物。第三,病毒性。病毒性疾病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感染类型。一般情况下会对林木的纤维体系产生影响,导致木材质量严重削弱,无法正常生长,甚至会产生叶片枯萎、脱落等情况。与其他类型不同,病毒病甚至会引来很多蚜虫等害虫,因此病毒性疾病一般与虫害共同产生。第四,线虫病。一种以线虫引起为主要原因的疾病类型。它会对树木的根部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树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对于松树等林木类型而言,如果是线虫侵入内部便会导致其无法自然分泌树脂,长此以往,会出现枯死等问题。其主要是通过土壤或水流的方式传播进入其他区域。第五,生理性。是指由于生长环境失衡或无法吸收营养所导致的一种病害,具体包括光害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林木无法正常生长,直至死亡。

②虫害

虫害是指害虫对林木生长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害虫会从根部上升至主干,最终对枝叶造成侵蚀,一般情况下一旦产生虫害若是不能及时处理便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刺蛾。属于常见害虫类型之一,通过咀嚼树叶以及嫩枝的方式危害树木,导致树木长期处于枯萎状态,直至死亡。第二,天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害虫,其会不断啃食树干,导致树木枯萎。第三,白蚁。属于木材害虫,一般会对树木结构产生影响,严重削弱木材质量。第四,蚜虫。寄生害虫,会通过吸取汁液影响植物生长,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营养。第五,毛虫。毛虫的幼虫是危害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会通过啃食叶片等方式导致树木难以正常生长。

2、林业病虫害主要特征

结合当前来看,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病虫害的类型较多,其传播的途径也较为丰富。因此,若想要针对性加以处理,科学运用防治技术,优化前期预防,便需要了解病虫害发生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有效保障林业健康发展。林业病虫害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路径丰富。病虫害可以通过土壤、水流、风等多种途径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区域,其中蚜虫等更是会通过迁徙的方式抵达不同的林业地区。第二,隐蔽性。一般来讲,病虫害前期隐蔽性较高,若是工作人员没有通过优化管理等形式,加大对细节的关注,则很难清楚意识到病虫害的前期发展状况。例如很多小虫子会在前期先腐蚀枝干,直至整体腐蚀结束之后才会有明显的外部体现。而此过程中,由于其不断啃食,树木已经难以完成营养成分的自然输送,此时树木便会日益枯萎,直至死亡。第三,多发性。近几年来,随着人工育林数目的进一步增加,部分区域会从国外引入其他树种,这种引入形式也导致部分区域很难保持群落的整体质量,无法抵御外来病虫害,以至于病虫害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加,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第四,影响大。病虫害会直接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前期可能会出现感染、枯萎等情况,而后期则不仅会影响产量,而且还会出现大量的树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前期出现病虫害之后若没有及时有效防治,便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生态系统,出现大面积的林木倒伏、枯萎和死亡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当地的生态失衡,一些其他物种也会受其影响导致死亡,进而减少该地区的物种数量。第五,周期性病虫害。林木病虫害存在周期性特征,例如松毛虫等会在某个生长周期重复爆发,甚至可能会同一时间内多次产生。除此之外,部分病虫害也会在某些自然环境下不断繁殖,甚至在夏季等季节会处于高发期,严重影响林木生长。

二、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技术

现阶段,林业病虫害管控类型进一步增多,强化林业管理不仅能有效抵御病虫害,而且还能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目前最为常见的包括生物、物理、化学以及综合防治四种体系。其中生物防治是指通过种群关系、天敌克制等原理,有效管控害虫,达到林业区域平衡。一般来讲,生物防治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污染,而且成本耗费较低,不容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目前已经成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第一,可以引用天敌防御等形式进行生物防治。工作人员会提前诱捕并繁殖害虫的天敌昆虫,之后营造此类昆虫的生长条件,在其达到标准之后进行释放,控制害虫数量。一般情况下,会使用蜻蜓、螳螂、瓢虫等。此外对于寄生性害虫而言也会孵化天敌。例如赤眼蜂等便会寄生在黏虫、棉铃虫的卵内,降低害虫数量。第二,通过微生物防治病虫害。防治过程选择病毒以及真菌,使害虫在感染的影响下快速死亡,遏制害虫数量。例如毛孢菌等可以被有效运用在害虫防治中。第三,生物农药。一般情况下会使用70%浓度的甲基硫菌灵可溶性粉剂以及1000倍液的代森锰锌喷雾来防治灰斑病等病害。而腐败类病害则可以用福美砷40%浓度的50倍粉剂配合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涂。例如,对于苹果树、杨树等腐烂而言,便可以使用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生物农药必须满足环保安全需求,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指借助光、电等物理形式有效控制害虫数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一般情况下会使用物理灯光的方式吸引昆虫聚集到某一区域,之后完成集中捕杀,或运用专用设备展开消杀。一般情况下,诱捕灯和杀虫灯会配合使用,不仅可以在夜间对害虫加以诱杀。而且还可以降低对周围环境影响。首先是捕虫器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为振动类型,会借助高频振动使昆虫无法逃脱,之后将其带入捕虫器中,达到有效防治。然后是诱杀,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是指利用害虫对食物的喜爱,在食物中添加有毒物质,使其在进入害虫体内之后释放毒素,进而实现消杀。一般情况下会在小米、玉米等食物中添加药剂,并将其均匀撒在植物根部作为诱捕点。布置后要观察昆虫的诱捕情况,及时调整诱捕区域并处理杀死的害虫。在此过程中,要通过长期监测的方式定期检查病虫害种群的数量以及变化趋势,以此为后续防治措施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基础。

3、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运用较为常见,一般运用在农业、林业等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通常情况下会通过化学药剂配置的方式,在短期内减少病虫害产生以及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此种防治类型存在一定的风险,极易产生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尽量挑选环保型药剂,并通过定期更换药剂的方式,以此预防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加大防治难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药剂选择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规划,并严格根据说明书要求调整用量,防止对树木生长造成影响,难以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预防效果。

4、综合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是指结合区域病虫害情况,综合运用生物、物理以及化学等手段,最大程度发挥技术优势,基于病虫特点实现全面防治。一般情况下,综合预防质量较高,且成本较低,因此已经成为病虫害防治中非常关键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技术运用过程中,需遵循环保高效的原则,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监测预警

在信息化时代监测预警是指,通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方式长期进行区域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在触发相应条件之后完成自主预警,在具体工作中,系统会基于当地的树木生长情况、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针对监测对象开展全方位监测。此类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而且能及时找出发病隐患,并在高发季节降低监测难度,提升监测成效。一般情况下,监测点布置是监测预警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既可以固定,也可以动态调整。必要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范围,基于当前最新信息调整监测区域,并及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提供参考。

三、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分析

1、贯彻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结合以上分析来看,对于林业发展而言,最为关键的便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采取针对措施,优化技术运用,强化前期防治质量,降低病虫害对林业范围的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充分落实相应防治工作,发挥其技术优势,形成全面防治体系,以此保障最终的预防成效。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通过综合防治方式,扩大技术优势,这样不仅能强化防治效率,而且还能在物理、生物、化学综合使用的基础上,降低对林业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日常管理也是病虫害防治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从播种开始优化选种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而在防治管理方面,则要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等手段,引入天敌,例如释放赤眼蜂或者应用抗生菌,配合杀虫灯等手段消除害虫。若是发现林木已经出现问题,则要立即涂抹药剂消除虫卵。在药剂使用的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残留,减少环境污染,科学保护当地土壤以及自然环境,从源头上治理病虫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成效。

2、优化林业日常检验检疫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进行细致的常态化检验。在检疫和检验的过程中,科学划分区域,做好疫区封锁。若是发现林木区域已经产生病虫害问题且极易出现传染扩散,必须严格根据林业检疫标准对树木进行全面勘察,降低病虫害影响范围,并通过预测、预警等方式,基于病虫特点和规律跟踪调查后续发展,达到良好的防治成效。

3、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十分关键,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技术类型逐渐增多。技术的使用可进一步强化预防针对性,强化方法使用成效,帮助种植人员全面推进措施落实,进而通过监测预警等手段强化病虫害防治。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可基于信息系统,引入全面防治网络体系,强化防治效能。在具体信息引入过程中,可运用遥感、RS、GIS等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获取信息数据,而且还能综合利用资源,找出病虫害产生原因,及时启动报警装置加以处理,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扩散的可能性。

4、强化育林优化生物群落

对于林业保护以及病虫害防治而言,封山育林十分关键,可以从根本上强化防治成效,推进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优选培育目标,尽量引入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良树种,并通过规划群落层次、科学管控天敌数量等手段强化林木管控,从根本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林木培育质量。总而言之,通过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来看,相关部门在防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此内容的关注,强化资金投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特征,选择适合的技术手段。一方面要加大对信息化的引入,全面了解数据信息,并分析病虫害发展趋势,为后续运用并落实防控措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管理体系。应综合运用生物、化学防治手段,强化日常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还应优化检验检疫,基于林木检疫标准,全面勘察林木区域生长情况,并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保障生物群落稳定性,减少病虫害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防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实现良好的生态平衡,而且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满足林业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需要。因此,在后续工作中,要求管理人员应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以及综合防治手段,通过落实防治措施、优化日常免疫、健全防治体系、提升育林成效等手段,促进林业长远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