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绿色玉米高质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的措施与方法

作者: 侯晓峰

提升绿色玉米高质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的措施与方法 0

玉米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种植广泛,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优化粮食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绿色作物要求的不断提高,玉米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种植前景广阔。基于此。推广绿色玉米栽培种植技术,通过绿色高效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优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和玉米单产的重要保证。围绕环保、高效种植思路加强农田管理,将大大提升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促进绿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种子处理

1、良种选育

玉米品种选择与发芽率、株高、植株生长状况、穗位、抗病性、抗逆性、产量等一系列性状有直接关系,应结合气候、降雨量、温湿度等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有高产、抗倒伏、抗旱、耐密、紧凑型、抗病特性、宜机性的玉米品种,最大限度发挥品种特性。例如:北青610、合联1589、机玉665等品种。特别是合联1589和机玉665两种青秆玉米新品种,具有抗病、高产特性,不但能实现秸秆青贮,还为推进界首市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工作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2、晒种

在播种前1-2周进行,选晴朗天气,上午9点-下午4点,选向阳、干燥地面,将种子均匀摊在晒场上,5-10cm厚度为宜,每隔8小时翻动1次,早晾晚收,连晒2-3天,确保玉米种子萌发力和发芽率(可在播前进行发芽试验)。

3、浸种

用0.15%-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浸泡8-10小时,或用温水浸泡(温度为45-50℃,浸泡6-12小时),捞出,在20-25℃室温条件下催芽,露出胚根后,在阴凉干燥处炼芽5-6小时。

4、拌种

拌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多玉米须根,实现苗全、苗匀、苗壮,提高苗期的抗性。

(1)用草木灰和种衣剂药剂拌种

该方法能有效推迟大田苗期的施药时间,减少后期对玉米种植的施药次数,减缓面源污染的发生。预防玉米苗期、生长中期粗缩病、黑穗病、根腐病、立枯病等病害和金针虫、蛴螬、蝼蛄、蚜虫、灰飞虱等虫害侵袭。

(2)唑醚·戊唑醇悬浮剂拌种

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属于三唑类杀菌剂,吸收快、渗透快、药效长,不留药渍,保护和治疗兼具,对炭疽病、黑穗病、叶斑病等真菌性病害效果显著。还能促进玉米植物生长、根系发达、叶色浓绿、植株健壮的优势。可广泛应用在绿色种植中,用量为:兑水30-40kg/667m2,加40%-50%悬浮剂30ml/667m2。

二、深松浅翻整地、施肥、选茬

1、深松浅翻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肥力高、透气好、排灌方便的地块,在秋茬收获后及早灭茬,起垄时均匀翻垄耙地(对角线耕地,头遍深度控制在15-18cm)。为避免漏犁,可镇压1次,然后用灭茬、旋耕联合机深耕25-35cm。扎深玉米根系,发挥抗倒伏、抗干旱作用。

2、施肥

(1)有机肥

玉米绿色种植中,有机肥是重要一环,应考虑玉米生态系统稳定性,结合当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品种因素,按照绿色作物种植规程,科学施肥,禁止盲目施肥,禁止使用硝基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667m2做底肥(含有机质≥8%),玉米专用复合肥40-50kg/667m2施入翻土中,以确保底肥充足。最好在二次深翻前施用,这样能充分地与土壤混合,提高肥力。

(2)化肥

尿素1-1.3kg/667m2、磷酸二铵7-7.6kg/667m2做底肥;纯氮0.8-1kg/667m2;硫酸钾7-7.3kg/667m2,其中2/3做底肥,1/3做种肥;氯化钾0.7-0.8kg/667m2;锌肥0.5kg/667m2。

(3)施肥参数

底肥深15-20cm,种肥施在距种子5-6cm的侧下方、深度8-10cm。

3、选茬

避免前茬有农药残留或超量氟磺胺草醚,前茬可以是小麦、大豆、马铃薯等。

三、播种

1、适期早播

一般情况下,春玉米3月-5月期间;夏玉米5月-7月左右。为了抢农时,需要结合土壤温度、土壤墒情、品种特性、积温带和耕层时间,适当早播,让玉米花期错过高温、干旱期,减少空秆率和秃顶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此来提高玉米积温,促进籽粒后期尽早成熟。

2、机械化播种

(1)种、肥一体播种机

①玉米播种质量关系后期苗齐、苗匀、苗壮。目前,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播种技术较为成熟,种、肥一体播种机具有定位准确、深浅适宜、行距株距均匀恰当、直线度好的优势,确保苗齐苗壮,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绿色农业发展和化肥农业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的重要保证,它将种子按照设定好的穴行距定量有序播入预定位置,最大限度保证玉米植株获得合理生长空间、相近根系尺寸,一次完成播种、镇压、覆土等多项工序,一播全苗,推进了后续田间管理及收获等生产进度。

②提前配置好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种肥,用量为4-5kg/667m2。加大肥效,要酸碱适中,避免对种子根系烧伤、腐蚀,应侧施。

(2)免耕播种机应用

前茬秸秆和根茬,容易造成播种机拥堵和种子土壤结合不紧密,免耕播种机,配有单体独立同步仿形设备,能破茬开沟,解决土壤高低不平、深浅不一、整齐度差的问题,配套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和监测终端,并配套指夹式、气力式排种器,提高播种粒距均匀性,减少重播、漏播。也配有V型或单体轮式苗带镇压机,实现播种、深施、覆土、镇压自动化,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作业通过性强、速度高,提升了玉米播种质量和工作效率。

3、种植密度

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满足种植密度与玉米品种的特性和产量指标。例如:耐密且紧凑型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应在4500-5500株/667m2,收获穗数达到4000穗以上。种植密度在5500-6000株/667m2,可实现每亩增产175kg。采取干播湿出,确保出苗率和幼苗整齐度。播种后当天即可连接田间支管和毛管,达到随时滴灌状态。滴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确定,25-40m3/667m2为宜,确保出苗率在95%以上。

4、播种方式

(1)改套种为直播

直播模式可减少农业操作时间,满足玉米积温要求,有利于后期玉米籽粒灌浆和早熟。采用65cm标准垄或大垄栽培或70cm垄距或者110cm垄距栽培。

(2)“品”字形种植模式

这种种植模式能实现一垄双行、一穴4株的布局,采用宽窄交错的方式,集成大垄双行、宽窄行、一穴多株、比空种植等多种种植模式。在相邻垄之间,每个穴位都以“品”字形式进行交叉种植。这一种植技术使得玉米植株的根系交错盘根,充分利用通风和透光的特性,突显地头边缘效应,增强玉米抗旱、抗涝、抗倒伏的特性,促进增产。

(3)宽窄行种植

宽窄行种植,即大行70-80cm,小行40-50cm,株距20-22cm,平均行距55cm。采用大小行间距和不等距的种植方式,实现玉米植株之间的有效通风和透光。避免叶片间的相互遮挡,可高密度种植,扩大行间,缩小株距,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使植株个体充分生长,而群体不受影响,使生产能力达到最大化。在不影响每亩株数达到最高的前提下,穗大粒多,籽粒饱满。也可根据地力与品种适当微调。有利于水肥一体化作业时管道的顺利铺设,方便后期施肥和除草工作。

四、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1)滴灌

遵循“干播湿出”的策略,以保障出苗率和幼苗整齐度。在播种当天,即可开启地块中的水管支管进行滴灌。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灵活确定滴水量,每亩滴灌水量维持在25-40m3左右。保证出苗率维持在95%以上。

①第一次灌溉。14-15天后,结合当地土壤墒情,滴水10-20m3/667m2,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②第二次灌溉。8-12天进行1次定期的灌溉。特别在喇叭口期(8-13叶期)和拔节期,结合实际天气情况,每周进行1次灌溉,滴水8-10m3/667m2。

③第三次灌溉。抽雄至灌浆成熟期,植株对水分需求增加,若天气持续干旱,可以考虑每4-6天进行1次灌溉,滴水25-35m3/667m2。

(2)水肥一体化,绿色施肥

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12-13叶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期,养分需求大,遵循“轻苗肥、重穗肥、补花粒”的原则,应合理配比氮、磷、钾用量,按照“深施磷、后移氮、当补钾”原则,少量多次、分次追肥,结合水肥一体化,绿色施肥,水分由管道滴入土壤,不经空中流动,以减少空中和地表蒸发。节约用水、用肥,促进化肥绿色减量增效,实现肥水高利用率,避免了施肥多、产量低和面源污染的风险。

①提苗肥(幼苗期)。幼苗期玉米对氮肥的需求量约占氮肥总需求量的2.1%,合理控氮,可促进玉米结穗,避免空秆。在4叶期左右开始追肥促苗,尿素5kg/667m2,促进幼苗健壮成长。

②拔节期至穗期。玉米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应合理补充氮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授粉,提高结穗率。三者施入量分别为3kg/667m2、2kg/667m2、1kg/667m2。

③攻穗肥。到9-11叶喇叭口期,以氮肥为主,追复合肥12-15kg/667m2,促穗大粒多。

④攻粒肥。到开花授粉期(生长发育后期),施肥采取控制措施,一般不再大量施肥,可补施氮肥,对于植株缺肥的地块,有针对性地补施适量的肥料。一般补施复合肥7kg/667m2,氮肥需求量约占总氮需求量的46.7%。

2、中耕松土

玉米苗期根系发育快,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地上部分增长缓慢,做好中耕松土,通透土壤。以此提高地温,避免耕地板结,促进玉米苗全、苗齐、苗壮、苗旺,为丰产丰收打下基础。玉米中耕分3次,即幼苗4-5片叶时、幼苗30cm左右高度时、拔节前。

(1)第一次中耕

幼苗4-5片叶时,不培土,结合除草,松动表层土壤,此时幼苗根扎较浅,应浅锄,深度3-4cm为宜,增加表层土壤的透气性。

(2)第二次中耕

幼苗30cm左右高度时(5-6展叶期),中耕深度7-8cm,少培土,改变根系土壤厚度,促进玉米根系下扎。

(3)第三次中耕

拔节前(6-7展叶期),中耕深度5-6cm,多培土为宜,结合灭草,培高成垄,防倒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

3、除草

(1)机械和物理除草

考虑绿色玉米种植安全性和环保性,尽量通过机械或物理手段去除杂草,可用锄头、锄耙铲除,或在玉米株下覆盖黑膜,遮挡光线,防止杂草生长,或使用除草机、修剪机去除杂草。

(2)生物除草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植物来控制杂草的生长和繁殖。发挥环保、安全、经济的特点。例如:多肽免疫蛋白(负离子硒),能分解农残、重金属、化学激素,使玉米作物体内酸碱平衡,使作物达到绿色标准。

4、防倒伏

玉米生长中后期,高温下揭膜,有助于调节土壤状态和群体温湿度,进而满足玉米水分和肥料需求,应及时培土,提高根系对水肥的吸收,保证植株养分充足,增强抗逆性。密植高产田过旺会有倒伏的风险,应结合底肥、苗情、生育期等因素合理追施,分期适量、及时勤追,避免倒伏。

五、“一防双减,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1、防治多种病虫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