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地区大豆滴灌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作者: 李玉成
大豆作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山东半岛,西至新疆天山山脉,大豆的栽培几乎遍布我国任何有农作物生长的地方。大豆籽粒中富含蛋白质约40%,脂肪约20%,碳水化合物占30%-33%。此外,大豆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由于其卓越的营养价值,大豆成为人类饮食中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目前,全球大豆生产和贸易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大豆播种面积在以黑龙江为首的冷凉地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一、播前准备
1、地块选择
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对土地的选择要求极为严格,对于土地的茬口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一旦发生重茬或迎茬的情况,就可能导致大豆受到严重的病虫害侵袭。因此,在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大豆种植时,会优先考虑那些已经轮作过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或者经过2年以上轮作的土地。大豆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选择那些田间灌排条件良好、土壤疏松并呈微酸性的地块。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豆的土壤肥力,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将秸秆撒施土壤中,有助于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在选择种植大豆的地块时,需要确保气候、土壤和地质条件符合有机食品生长环境标准。选择地块时应远离公路,建立树木隔离带以减少外界污染对大豆的影响。周围的农作物最好是不易受病虫害侵袭的品种,并且尽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
2、秋翻深松、整地起垄
进行秋季整地时,需要对土壤进行深度松土和翻耕的操作。对于那些没有进行深度松土和翻耕基础的土地,需要在秋季进行深度的松土和翻耕,并在整地的过程中形成秋季垄。整地的深度应该达到30cm以上,确保深度松土能够打破犁底层。在黑龙江省,实施高产大豆栽培需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以及前一茬作物的情况等因素来灵活选择不同的整地方法。对于低洼地块,由于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采用深度松土的播种方法。而在春季干旱的地块和坡地上,则应避免采用深度松土的播种方法,以防止播种后苗期出现缺水的情况。在进行深松土壤操作时,应采用逐步增加深度的策略,以确保整地深度能够满足深度施肥的需求,通常控制在20cm左右。对于已经有基础的土地,推荐在秋季进行耙地工作,清理残留的前茬,将耙深度控制在12-15cm。根据土壤状况和耕作基础的差异,科学合理地选择整地方法,特别强调秋季整地,以确保深度松土和翻耕,使土壤平整并碎化,有利于冬季保水。在春季播种前,建议采用轻微的耙地和压实操作,确保土壤表面平整,促进春季播种的进行。在春季整地阶段,需重视清除残余植物,采用有效的压实手段,实现整地和良好土壤结构的连续作业。
3、品种选择
根据生态分区和市场需求,在选择适宜生长期的大豆品种时,应审定并采用秆强耐密、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以确保在黑龙江省进行高产栽培。同时,要杜绝品种在不适宜的区域进行种植。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推荐一系列优质的大豆品种,包括合农76、垦豆43、东生1号、合农69、绥农38、绥农44和北豆40。对于对蛋白含量有高要求的种植者,考虑选择黑农48;而追求高油含量的需求可以考虑黑农87、合丰55、合农77等高油含量品种。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选用一系列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大豆品种,这些高产品种包括合农95、黑河52、北豆42、华疆4号、北兴1号、龙垦3092和佳豆36。对于追求高蛋白含量的需求,优先考虑种植黑河43、金源55、昊疆2号、圣豆43、北豆43、黑科56、华疆2号和龙垦310等高蛋白品种。而对于追求高油含量的需求,可以选择北豆47和佳豆30这两个高油品种。
4、选种标准及拌种
在选择大豆种子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以确保种子具备高产量和强抗逆性等特性,从而有效提高大豆产量。不使用经过化学处理的种子,确保种植的大豆符合自然生态和健康标准。优选的大豆种子应当具备颗粒饱满、大小一致,不含虫蚀粒、病斑粒等瑕疵。在播种前,种子需要经过1-2天的晾晒,提高其发芽能力。大豆播前需进行药剂拌种,主要目的是预防种子和土壤传播真菌病害,抑制真菌菌丝体的发展,提升结实率和粒重,促进根系生长,以达到壮苗效果。在精选后的种子投入播前处理时,可使用多菌灵·克百威·福美双种衣剂进行拌种,既可在防治非疫霉型根腐病的同时对地下害虫、早期蓟马、二条叶甲和根潜蝇进行防治,同时对第1代大豆胞囊线虫有一定的驱避效果。另一种选择是使用咯菌腈·精甲霜灵种衣剂进行拌种,以防治根腐病。
二、播种技术
1、种植模式
通过有针对性的种植方式,实现精细化的播种和合理的植株布局。在根据植物品种、土壤条件和肥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调整植株的数量,使之更符合实际需求。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采用覆膜滴灌宽窄行的方式,一机携带2片膜,每片膜宽205cm,播幅宽460cm。每片膜内设置3个双行,窄行距为25cm,宽行距为45cm,而膜间和交接行的距离为65cm。此外,为确保灌溉的精准性,3条滴灌带被布置在窄行之间的25cm的位置。通过实现精准的点播,使得每一颗种子都得到了适当的空间,单粒下种,种子之间的距离控制在9.6cm,整体的行距平均为38cm。
2、播种方式
最优的滴灌栽培方式为采用60cm+30cm的宽窄行条播,其中滴灌带被布置在2个窄行之间。这种配置有助于实现水分在根系区域的有效吸收,以达到最佳的节水效果。播种时,将种子埋入4-5cm的土壤中,保持相邻植株的株距在6-7cm,确保种子在播种沟中均匀分布,减少断条的发生。播种后覆土需要严密,确保土壤的紧实度,提高种子的接触率和发芽率。在播种时,应将迷宫式滴灌带的凸起面朝上,精确铺设于窄行之间,以实现1根滴灌带同时灌溉2行大豆的效果。将整个铺设管道和播种工作合并一次完成,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完成滴灌带的全面铺设后,建议每隔5-6m进行碎土轻压,以防止风吹导致的滑动现象。在播种完成后,考虑铺设支管,尤其是在土壤墒情较差的情况下,以确保及时滴出苗水,保障全面发芽的顺利进行。
三、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1)随水滴施
水溶性肥料可随水滴灌施用,使肥料直接输送至植物根系,在整个生育周期中充分发挥作用。这种施肥方式具有高利用率,容易为作物吸收,可平均减少肥料用量20%-40%。在苗期可通过水滴施用5kg/667m2的尿素和1-2kg/667m2的磷酸二氢钾。在盛花期至结荚期,可进行2-3次水滴施肥,每次使用6-8kg/667m2的尿素和2-3kg/667m2的磷酸二氢钾。在每次滴施前和结束前,务必预留足够的清水滴放时间,确保肥料有效渗入土壤,防止肥料滞留在土壤表面,避免浪费。
(2)叶面喷施
在大豆开花阶段,可考虑采用叶面喷施方式,将钼酸铵20-25g/667m2和磷酸二氢钾200g/667m2充分搅拌溶解后经过过滤,喷施在植物叶片上。通过这一方法,能够有效为大豆提供所需的钼和磷酸二氢钾,从而促进开花期的生长和发育。滴灌技术在大豆生长中的应用,具备及时、准确的灌溉特性,有助于规避传统大水量灌溉可能引起的过度生长问题。这种灌溉方式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或甚至不需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大豆植株的生长,从而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对于土壤肥力高、苗期生长旺盛的田地,建议在大豆生长至4片复叶及花期时,采用15%多效唑20-25g兑水35kg/667m2进行叶面喷施,以预防倒伏的发生。在大豆生长后期,可以考虑同时施用多效唑、叶面肥料和杀虫剂,但总用量原则上不应超过500g/667m2,以避免对叶片造成过度烧伤。
(3)科学追肥
大豆的追肥采用水滴灌方式施肥。在6月的开花期,每次滴肥量为尿素3-4kg/667m2,磷酸一铵3-4kg/667m2,硫酸钾1.5kg/667m2。至7月的开花结荚期,每次的滴肥量增至尿素4-5kg/667m2,磷酸一铵4kg/667m2,硫酸钾1.5-2kg/667m2。8月的结荚鼓粒期,每次的滴肥量再次调整为尿素3-6kg/667m2,磷酸一铵1.5-3kg/667m2,硫酸钾1.6-2.5kg/667m2。在9月的鼓粒及成熟期,滴肥量为尿素2kg/667m2,硫酸钾1kg/667m2。对于晚熟品种,建议在8月下旬适度减少肥量,在9月适度增加,以满足晚熟品种的生长需求。
2、化学调控
根据前一年的草地状况、土壤类型、地块肥力、有机质含量、打药机械特性以及当地的气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除草时机、除草剂组合和使用量,因地制宜、因草施药,以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性。通常在苗期前后进行1-2次除草,以控制整个生长周期内杂草的生长。
(1)苗前封闭除草
选择适宜的草甘膦混合剂,如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搭配嗪草酮、异噁草松等。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配方选择:
①乙草胺或异丙甲草胺+嗪草酮。适用于田间杂草基数较大,尤其是存在大量阔叶杂草,多年生阔叶杂草的地块。
②乙草胺或异丙甲草胺+异噁草松。适用于无需换茬,田间存在大量小蓟、大蓟、苣荬菜等难防杂草的地块。
③乙草胺或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适用于需要换茬的地块,且田间杂草及恶性杂草较为有限的情况。
④乙草胺或异丙甲草胺+2,4-滴异辛酯。适用于需要换茬的地块,且田间杂草及恶性杂草相对较少的情况。
(2)苗后茎叶除草
在大豆田间,通常对禾本科杂草进行除草的时机是在它们生长到3-5片叶子时。对于阔叶杂草,采用茎叶喷雾处理的方法,通常在它们生长到2-4片叶子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一系列草本除草剂,例如烯草酮、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禾啶等。同时,考虑将这些除草剂与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异噁草松等混合使用,以提高除草效果。
四、病虫害防治
1、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对大豆的幼苗、叶片和籽粒造成了严重危害。在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黄绿色星点,边缘不清晰,逐渐转变为褐色,叶片背面会生长出灰白色的霉层。在受感染的病粒表面,可见黏附着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原体通过卵孢子在种子和患病叶片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的菌源。疾病的首次发病通常出现在每年6月中下旬,而其高发期则在7-8月,尤其在多雨年份,病情更趋于严重。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可考虑选用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并在种子筛选过程中仔细剔除携带病害的病粒。同时,推荐实施2-3年的轮作措施。在播种阶段,建议在种子中混入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的0.5%的比例进行混合。在田间出现病害时,可采用乙磷铝300溶液或甲霜灵800倍液进行喷洒,使用药液40kg/667m2左右。
2、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对大豆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株体发生病变,茎秆呈现褐色并逐渐枯死。茎部出现褐色病斑,同时形成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随后这些结构逐渐转变为黑色的菌核。近年来,大豆菌核病的发病面积不断上升,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于7月中旬大豆菌核病发病初期,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着重确保植株茎秆上及地面均匀喷洒,以提高药剂的覆盖面积和防治效果。根据实际病情,建议在7-10天后进行第二轮喷药,以进一步加强防治效果。
3、大豆根蛆
大豆根蛆,又称大豆根潜蝇,是一种仅危害大豆及其野生品种的害虫。其幼虫以大豆幼苗的根部为食,形成蛆道并排泄粪便,导致根部腐烂、植株生长矮小,严重时导致豆苗死亡。该虫每年只发生1代。其蛹在大豆根皮肿瘤或土缝中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羽化成成虫,在大豆根部产卵,孵化出幼虫,继续危害豆苗的根部。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幼虫预防,按照种子量的0.7%,使用40%乐果乳油进行拌种,同时兑水喷雾,实施边喷边拌的操作。例如,拌种大豆种子100kg需使用0.7kg的药剂,并兑入4kg的水,通过喷雾器进行喷雾,确保在喷洒的同时进行搅拌,随后摊开晾晒。在成虫发生盛期时,可采用80%敌敌畏乳油制备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喷药液的用量为40kg/667m2。
4、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通常被称为腻虫或蜜虫,主要聚集在大豆的生长点、顶部叶片和幼嫩叶片的背面,以刺吸汁液为食,对植株造成危害。其危害表现为叶片卷曲、植株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同时还可能传播病毒病,导致产量和品质的降低。该虫从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中出现,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其危害更加严重。大豆蚜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1只雌虫能够产下50-60个幼虫,而在适宜的环境下,幼虫约4-5天就能再生产,因此1年内在大豆上可能繁殖15代。大豆蚜虫在全年内有4次迁飞扩散的高峰期,其中第一次发生在大豆苗期,第二次出现在6月上旬,第三次在7月中旬,而第四次则在9月上旬。通常情况下,最佳的防治时间为7月上旬。在进行防治过程中,优先使用特定药剂。可以考虑采用40%乐果乳油,以800倍稀释度;或者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以1000倍稀释度。另外,可考虑使用10%溴氟菊酯乳油,使用量为15-20ml/667m2;或者选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使用量为10g/667m2。在喷雾处理时,使用40-50kg水进行充分溶解。
五、收获
大豆叶片呈现黄色,茎秆交替显现黄绿相间,豆粒呈饱满圆润时,可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收割。选择天晴的时候进行操作,并确保与一般大豆的收割过程分开,实施单独的收割步骤。最佳方法是采用人工收割并晾晒,待大豆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可以使用小型脱谷机进行脱粒,但不宜使用联合收割机直接进行收割。
(作者单位:154841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