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及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深入探讨

作者: 李向刚 王加萍

马铃薯高产栽培及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深入探讨 0

马铃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大马铃薯种植者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技术参考。

一、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精细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在于借助科学的育种方法和技术手段,精心培育出具备优良性状、高产、抗病性强以及广泛适应性的新品种,从而有效满足不同地区种植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实践中,首要步骤是明确育种目标。这些目标可能聚焦于提高作物产量、优化产品品质、增强抗病性或是提升生态适应性等方面。随后,基于既定的育种目标,精心挑选具备理想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操作。杂交环节作为选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精确控制杂交过程,旨在实现亲本性状的优化组合,为后续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在杂交后代中,通过严格且系统的田间试验与观察,筛选出表现优良且性状稳定的个体。这些筛选出的个体将进一步进行繁殖和测试,以验证其遗传稳定性与生态适应性。在此过程中,还引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旨在提高选育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还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鉴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显著差异,选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以确保新品种能在不同区域实现有效推广和应用。

2、马铃薯种薯催芽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催芽处理作为一种关键的农业管理措施,在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发生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措施的实施源于催芽能够显著促进马铃薯的早熟现象,进而增加产量。同时,在催芽过程中,可以有效剔除病薯和烂薯,降低田间发病率,确保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在实施催芽处理时,散射光的应用是关键。通过将提前准备好的种薯置于散射光下进行处理,确保光照充足,从而缩短种薯的发芽时间。一般而言,播种前15-20天,种薯需从窖(库)中取出,在室温15℃-18℃的条件下进行催芽。在催芽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芽长,使其保持在0.5-1cm的范围内,并在散射光下使芽健壮生长。在种薯切块环节,切刀消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使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切刀,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传播风险。切块时,应切成立体形状的薯块,每个切块重量控制在30-45g之间,并保留1-2个完整的芽眼。为了防治黑痣病、枯萎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以及疮痂病等细菌性病害,种薯包衣和拌种处理是常用的方法。可选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薯包衣,或者采用8%氟环·咯菌腈、70%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杀虫剂进行拌种处理。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为马铃薯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3、土壤选择与改良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土壤选择与改良无疑是保障作物健康生长与产量稳定的基石。马铃薯偏爱疏松且排水性能佳、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因此,在选择种植地块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的区域。具体而言,砂质土壤和壤土便是理想的土壤类型,它们既能够确保土壤良好的透气性,又具备一定的保水能力,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在土壤改良方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通过深耕、翻晒等措施,打破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从而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质;另一方面,施加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旨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研究表明,每亩马铃薯田施加2000-3000kg的腐熟有机肥,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肥力,进而促进马铃薯的茁壮成长。此外,调节土壤酸碱度也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手段。马铃薯适宜在pH值为5.5-6.5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若土壤过酸或过碱,均会对马铃薯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种植前,务必对土壤进行酸碱度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如施加适量的石灰或硫磺等,以确保土壤酸碱度处于适宜范围。

4、灌溉与施肥技术

在马铃薯的种植实践中,灌溉与施肥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最终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为确保马铃薯在生长周期中获得充足的水分,必须实施合理的灌溉制度。同时,科学的施肥方法则有助于为马铃薯提供必要的营养,进而促进其健康生长。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块茎形成和膨大阶段。因此,制定灌溉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马铃薯的生长阶段以及当地气候条件。例如,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满足马铃薯的水分需求,还有助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施肥方面,马铃薯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为了实现精准施肥,必须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状况和马铃薯的生长需求。此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是提高施肥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该技术,可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马铃薯的养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值得一提的是,灌溉与施肥技术的结合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灌溉时加入适量的肥料,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通过滴灌等灌溉方式,还可以将肥料直接输送到马铃薯的根部,从而提高施肥效果,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提升。

5、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恰当应用直接关乎马铃薯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为确保播种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种植者在播种前需深入了解马铃薯的生长特性以及土壤条件,进而选取适宜的播种时机与方式。在播种时间的选择上,通常建议于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后进行。这一时期的播种可确保马铃薯在生长周期内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水分滋养,为其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播种方法的选取上,种植者可依据实际条件灵活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播种。机械播种以其高效、均匀的特点,在大规模种植中表现出色;而人工播种则能针对地块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细调整,确保每颗马铃薯种子都能拥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在播种深度的控制上,种植者需根据土壤湿度和马铃薯品种的特性进行确定。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10cm之间,以确保种子能够顺利萌发并扎根土壤。为进一步提升播种效果,种植者还可引入先进的播种技术。例如,通过使用种衣剂对马铃薯种子进行处理,可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性;而精量播种技术的运用,则能确保每颗种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进而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此外,种植者还应根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密植。通过优化植株分布,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整体产量。

6、田间管理

马铃薯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2次精心的中耕培土作业。这一举措对于马铃薯的增产增收至关重要。当马铃薯幼苗高度达到5-10cm时,应进行首次培土,培土厚度控制在3-5cm;随后在现蕾之前,应再次进行培土,培土厚度应超过5cm,并注重培土的宽度和厚度,以确保土壤结构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在马铃薯的栽培管理中,田间肥水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在马铃薯的苗期、现蕾期以及开花期,需追施尿素和硫酸钾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营养。此外,至少应在苗期或花期进行1次灌溉,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在整个生育期内采用滴灌、喷灌、沟灌等多种灌溉方式,进行6-10次的灌水作业。合理灌溉和施肥是保证马铃薯健康生长、提高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应足量施加豆粕、畜禽粪便等有机底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松软度和空气流通性,为马铃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②在马铃薯的苗期和花期,应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以促进其枝叶繁茂和光合作用的增强。然而,进入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则需合理控制氮肥的用量,同时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以控制地上部分的过度生长,并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和块茎品质;此外,还需通过叶面喷施和灌溉等方式,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以预防马铃薯的“缺素症”;③应引进现代化的灌溉和施肥设施,根据马铃薯品种和栽培地的气候条件,科学选择和使用微喷、滴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同时配合土壤检测仪对土壤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以实现科学用水和施肥,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马铃薯生长初期,田间杂草的滋生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若不及时清除杂草,将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出苗速度和正常生长,进而降低其产量和质量。此外,杂草还可能成为病菌的滋生地,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此,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应做好杂草的防除工作。对于杂草较多的地块,可在中耕培土后,选用二甲戊灵或其他适宜的药剂,兑水喷雾于土壤表面进行封闭处理;对于苗后的茎叶处理,可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与灭草松的复配药剂或其他适宜药剂进行喷雾处理。而对于杂草较少的地块,则可在中耕培土时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进行清理。

二、马铃薯常见病害及识别

1、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真菌性病害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其中,晚疫病以其高发病率和迅速的传播特性,尤为引人注目,对马铃薯种植户而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显著。据统计数据表明,晚疫病流行内可导致马铃薯产量锐减,减产幅度超过30%,甚至更高。晚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紧密相关,特别是在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菌更容易滋生和扩散。因此,在马铃薯种植管理中,加强田间管理实践,优化通风和透光条件,降低环境湿度,成为预防晚疫病的关键措施。此外,选用具备较强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也是有效降低真菌性病害发生频率的有效手段。在真菌性病害的防治策略中,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是两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农业防治手段主要通过轮作、深耕土壤、及时清除病残体等,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和传播。而生物防治则利用天敌昆虫或生物制剂来抑制病菌的生长与繁殖,具有环保、安全且持效期长的优势。例如,利用木霉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尽管在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过程中,化学防治手段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们必须谨慎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其使用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农药和防治技术的研发日益增多,为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2、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作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常见威胁,显著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在众多的细菌性病害中,马铃薯环腐病和青枯病尤为典型。环腐病主要侵袭马铃薯的茎部和块茎,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枯黄,且块茎出现褐色环状腐烂的病症。据深入研究表明,环腐病在马铃薯种植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甚至可达2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高达80%以上,对马铃薯产业的稳健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另一典型的细菌性病害,青枯病,同样对马铃薯种植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该病害初期表现为植株顶部叶片的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逐渐凋萎,最终导致全株枯死。青枯病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爆发,极难有效控制,往往导致整个田块的马铃薯遭受毁灭性损失。为有效应对这些细菌性病害,种植者需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首要之务是选用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这是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基础。通过引进和培育具备优异抗病性能的马铃薯品种,可显著提升马铃薯对细菌性病害的抵抗能力。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过程中,化学防治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种植者可根据病害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菌剂进行喷雾或灌根处理,以杀灭病菌并控制病害的扩散。然而,化学防治亦存在潜在的风险,如药害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种植者务必严格遵循使用说明,并控制用药量和用药频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此外,生物防治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正逐渐受到关注。该方法利用微生物制剂或天敌昆虫等生物因子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持效期长等诸多优点,但目前在马铃薯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尚不够广泛。因此,未来可进一步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是马铃薯种植中常见的难题,对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种植环境的变化,使得病毒性病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地区马铃薯病毒性病害的发病率甚至高达30%以上,这无疑对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病毒性病害主要通过病毒粒子在马铃薯植株间的传播而扩散,引发叶片斑驳、卷曲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植株死亡。这些病毒粒子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生存能力,一旦感染,往往难以彻底清除,给马铃薯种植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针对病毒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在防治策略中,农业防治措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性病害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马铃薯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实现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通过选用良种、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种植者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栽培和防治方案,以实现马铃薯的高产栽培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30202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华家镇综合服务中心;130208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前岗乡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