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现代化种植技术应用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
作者: 金足基于现代化蔬菜种植理念之下,大棚蔬菜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绿色生产技术是蔬菜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够增加蔬菜产量,增强蔬菜品质,还可以实现反季节种植,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明确技术要点,注重蔬菜种植类型、种植区域以及大棚材料的选择,也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更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由此促进蔬菜产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蔬菜。鉴于此,本文结合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实际情况,重点探究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由此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一、目前大棚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目前大棚蔬菜种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主要存在大棚蔬菜种植施肥不合理、种类结构不合理、种植管理方法不合理、连年种植的危害、通风缺乏合理性等问题。部分种植者仍处于传统种植模式之中,在施肥时掌握不好实际的施肥量,而无论是施肥过多,还是施肥过少,都会对大棚蔬菜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体产量,同时还会因连年种植蔬菜,影响到大棚中的土壤质量,而一旦土壤性能受损,土壤养分变得越来越少,很可能会滋生病虫害问题,影响大棚蔬菜的健康生长。现如今,大棚蔬菜种类在不断增多,而且人们对大棚蔬菜的需求也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部分种植者在种植大棚蔬菜时,存在种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沿袭当地的种植习惯,而没有将当地市场需求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从而导致大棚蔬菜种类缺乏多样化,影响当地的生活水平提升。大棚空间相对来说是封闭的,在种植时需要做好通风工作,为大棚蔬菜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然而,部分种植者设置的通风口数量不足,而且通风缺乏合理性。在通风口附近的蔬菜,在通风情况下,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但是,远离通风口的蔬菜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就会相对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烂根、烂茎等问题,从而影响产量。而且通风的不合理会导致大棚内的空气不流畅,从而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对大棚蔬菜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合理的管理方法下,不仅做不好通风工作,大棚内的温度也难以得到良好控制。当大棚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时,可能会影响到蔬菜的根部发育。而当大棚内的温度相对较高时,又可能会导致蔬菜出现枯萎等问题。
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蔬菜种植类型
为保证大棚蔬菜质量,提升蔬菜产量,种植者需要做好蔬菜种植类型的选择工作。一方面,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种植蔬菜,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而造成蔬菜大量积压。另一方面,需要了解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并结合土壤因素,选择合适的蔬菜,确保其对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目前,葫芦岛市的大棚蔬菜种植以黄瓜、西红柿为主。
2、选择种植区域和大棚材料
虽然使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能够降低对蔬菜生长地区的要求,但种植者还是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因素,对种植区域进行选择和确定。进行大棚蔬菜种植,需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区域,并且需要保证大棚远离生活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种植者需要有意识的检测种植区域的土壤,明确土壤中是否含有重金属、盐碱等,如果含量过高,将不利于蔬菜种植和生长。种植者需要选择土壤结构稳定、土层厚的区域,确保土壤的透气性好。此外,种植大棚蔬菜,首先需要搭建棚架。目前,一般会选择竹木,或者是使用钢材,进行棚架搭建。根据大棚的构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日光温室大棚,另一种是塑料大棚。种植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蔬菜种植类型,并结合其对大棚透光率等方面的要求,加之对大棚建设投资成本的考量,选择合适的大棚类型。对于大棚覆盖材料来说,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环境,加之自身实际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其中,无纺布膜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比较长,而聚氯乙烯普通膜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比较短。除了选择合适的大棚类型以外,种植者还需要通过定期清洗大棚棚膜,保证棚膜透光率合理。
3、蔬菜种子浸种处理要点
种植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蔬菜种子,进行不同的浸种处理。比如,在处理豆类蔬菜种子时,种植者需要准备40℃的温水,将其浸泡其中,时间控制在10-15min。在处理瓜类、茄类蔬菜种子时,种植者需要准备50-55℃的温水,将其浸泡其中,时间控制在10-15 min,将种子捞出以后,放到阳光下进行晾晒,在杀菌的同时,促进种子发芽率提升。
4、做好大棚土壤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种植者需要在大棚蔬菜定植前,有意识的开展消毒工作。其中,既要做好大棚内的土壤消毒工作,也要做好棚内环境消毒工作,以此起到病虫害防治效果,避免蔬菜幼苗受到损害。目前,比较常用的大棚消毒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闷棚消毒,将大棚土壤中以及棚架等表面存在的病菌进行消灭。这种消毒方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是通常只能在夏季进行使用。在使用闷棚消毒时,种植者需要准备生石灰,并将其撒施在大棚内,然后,种植者需要深翻土壤,接着,灌适量水到棚内,最后,准备地膜,将其覆盖到土壤表面。另一种是熏蒸消毒,可以和上一种消毒方式同时开展。将消毒药物以气体或者是烟雾的方式进行使用,来产生消毒效果,达到杀菌目的。还有一种是蘸根消毒,这种消毒方式主要是针对蔬菜苗期的病虫害进行防治,确保蔬菜幼苗健康生长和发育。在使用蘸根消毒时,种植者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将溶液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此科学、有效的处理蔬菜幼苗。
5、控制大棚内的温度
在大棚蔬菜种植和生长的过程中,大棚内的温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出现气温不合理的情况,很容易会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种植者需要有意识的关注大棚内的温度,并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在大棚内放置温度计,根据实际的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在大棚内温度过高时,需要及时通风,以此确保大棚蔬菜健康生长。在冬季时,种植者可以选择安装火炉,或者选择铺设地膜等方式,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节,从而避免菜心冻伤。葫芦岛市的冬季漫长,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气温都是比较低的,加上冬季的光照比较弱,种植者需要做好通风工作。种植者需要关注天气情况,选择晴天上午进行通风换气,每次通风15-20 min,之后及时关闭通风口。在大棚内气温回升到合理范围以内,再进行通风换气,时间还是15-20 min。通过循环通风的方式,既能够促进大棚内空气流动,为蔬菜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也可以确保大棚内温度适宜。
6、重视大棚内的通风工作
做好大棚内通风工作对于蔬菜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重视通风工作,导致通风不及时,大棚内的空气将无法有效流通,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对大棚蔬菜产生影响,比如,出现腐烂等现象。为此,种植者需要做好大棚内通风工作,采取合适的换气处理措施,促使大棚内的空气流动,为蔬菜的新鲜程度提供保障。基于智能化理念之下,可以使用通风自动感应装置,将大棚通风系统合理的布置在大棚内,在促进空气流动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大棚内温度的合理调节。
7、大棚蔬菜生长期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做好大棚蔬菜的生长期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是施肥工作。为了确保种子萌发,种植者需要施足底肥。之后,在蔬菜生长过程中,种植者需要根据蔬菜的实际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肥料的施加。使用的肥料最好是植物腐败的肥料,或者是动物粪便,这些有机肥料不仅能够为蔬菜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也可以实现蔬菜的绿色性。另一方面,是灌溉工作。种植者需要掌握好灌溉频率,控制好灌溉水量。如果灌溉量过大,会影响蔬菜的生长效果。比如,在种植黄瓜时,种植者需要注意观察黄瓜的叶子,如果有发黄的情况,则表示水分过多。此时,种植者就需要控制灌溉量。
三、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想要保证大棚蔬菜健康生长发育,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种植技术,也要重视病虫害防治。种植者需要不断增强病虫害防治意识,以综合防治为原则,对出现的病虫害迅速做出对应措施。与此同时,种植者需要对本地区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进行调查和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
1、大棚蔬菜病虫害的物理防治
种植者可以选择物理防治的方法,其优势在于不会对蔬菜的生长环境造成影响。一方面,利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比如,将大棚内的温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保证大棚内白天和夜晚的温度适宜。在进行通风工作时,种植者一般需要每天通风3-4次,而且每次的通风时间都要控制在30min左右。在播种前,种植者需要有意识的开展种子晾晒工作,通过阳光暴晒,种皮表面附着的一些病菌能够被有效灭杀。在大棚蔬菜生长全过程中,都需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并持续开展防治工作,其中,既要实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也要及时、有效的清理病株。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工具治理的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不同的害虫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实际弱点也存在差异性。种植者需要明确害虫种类,并对其生活习性和实际弱点进行认识和了解,以此作为重要依据,选择合适的防治工具。对于害怕强光的害虫来说,种植者可以选择强光板,在大棚内适当放置。对于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来说,种植者可以在大棚内设置光源,对其进行诱捕。目前,比较常用的灯源有黑光灯、变频灯等。利用这种防治方式,捕捉到的害虫种类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而且捕捉到的害虫数量也比较大,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等优势。然而,由于捕虫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差别诱捕的情况,所以在诱捕时可能会捕捉到一些无益无害昆虫,从而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蚜虫的侵害。种植者可以利用蚜虫的趋光性特征,加之其对黄色相对来说比较敏感,使用黄板,将其黏住,从而达到减少蚜虫量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对西红柿的生长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具有成本低的优点。当大棚内已经暴发病虫害时,种植者需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大棚内土壤的表面放置塑料薄膜,并安置防虫网,来达到缓解目的。通过安装臭氧发生器,能够将大棚内的病虫害繁殖环境进行有效改变,从而产生防治效果。但是,种植者需要根据大棚实际情况,确保臭氧发生器数量适宜,且安装的位置合理,控制好臭氧浓度,把握好臭氧的释放时间。
2、大棚蔬菜病虫害的药物防治
种植者可以选择药物防治的方法,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而且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明显不足,以农药残留为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种植者需要自觉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农药,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提高病虫害处理效率。与此同时,种植者也需要避免用药种类过于单一。因为在长期单一用药的情况下,害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治效果持续降低。所以,在进行药物防治的过程中,种植者需要交替使用农药,并且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对药液倍数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确保农药浓度合适。同时,对于实际的施药次数,还有每次施药间隔的时间,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由此避免药害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每个月的施药次数要控制在4次以内,而且每次施药间隔的时间需要控制在7-10d。
3、大棚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种植者可以选择生物防治的方式,其优势在于保证大棚内生态环境的平衡。通过生物防治产生的效果,可以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相对来说也比较小。目前,在农业种植领域,这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广泛应用。基于生态学理念之下,生物防治能够有效保护大棚中的土壤,也能够保护各种生物要素。一方面,是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即利用生物天敌来消灭害虫。比如,可以在大棚内引入瓢虫,用以消灭蚜虫。另一方面,是通过以菌治虫的方式,即利用各种有益菌来防治虫害,由此为大棚蔬菜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种植者可以将大棚蔬菜种植与养殖工作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大棚内放养一些禽类动物,比如鸡、鸭、鹅等,这些禽类动物的粪便可以成为肥料,促进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也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实现循环农业。
4、大棚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
大棚蔬菜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时有发生,面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为蔬菜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种植者可以选择农业防治的手段,并做到灵活运用。其中,通过选择优质种子的方式,可以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大棚蔬菜受到细菌和害虫的影响。部分蔬菜品种的生长周期相对来说比较短,种植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害虫相对较少的时期进行蔬菜种植,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蔬菜被害虫侵袭的概率,保障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通过轮作模式,能够保证土壤肥力,一定程度的减少大棚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种植者需要积极做好大棚内部清理工作,对大棚内残留的根茎、杂草以及病苗进行及时的清除,由此助力蔬菜健康生长。种植者需要实时监测大棚蔬菜种植情况,认真、详细的记录发生病虫害的情况,从而掌握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大棚内各种环境条件,比如光照、温度等,营造一个不易发生病虫害的环境。
总而言之,在人们的饮食中,蔬菜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蔬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应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不仅对农户的种植效益有着重要作用,也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温度、湿度、施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并且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物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方法,营造良好的蔬菜生长环境,从而为国民的蔬菜需求供应和蔬菜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