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长过程中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相应防控意见系统研究

作者: 任保方

大豆作为我国传统农作物和油料来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豆油,极大满足了人们营养、健康需求。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当地大豆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因为气候环境、栽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大豆面临的病害问题越发严重,对其产量、质量等形成了重大影响。为提升大豆病害防控水平、提升当地大豆产生和市场竞争力水平,本文对大豆生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病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针对病害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意见,从而为当地大豆种植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进而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引导。

一、大豆灰斑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灰斑病的危害症状

该类病症位于大豆叶片,对豆荚、豆种、豆茎也有较大危害。病种生长而来的豆苗豆叶呈深褐色、凹陷状,在极端天气下,缓慢发病;在低温气候环境下,病害部位逐步扩大,从而导致幼苗病亡。成株在病发之初,叶片呈褪绿小圆斑,并随着病情发展,发展为灰褐色蛙眼斑,部分病斑呈不规则椭圆状。在湿度较大的情形下,叶片背面可能出现大面积密集型灰色霉,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叶片密布大量不规则圆斑,导致病株枯死。豆苗颈部染病之初,表面可能生出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的椭圆形、不规则病斑。豆荚发病之初,其表面可能分布大量中央为灰色、边缘红褐色的椭圆形病斑。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通常以分生孢子的形态,寄生于苗种或病残体过冬,并在第二年初春解冻后成为病毒源。由于病毒体留存的分生孢子数量较大,对豆苗的危害尤为严重。带菌病种发芽生苗后,幼苗叶子便可能存在病斑,在湿度较佳的环境下,分生孢子将大量滋生,并借助雨水进行大面积扩散。但一般来说,风雨传播范围较为有限,可能对临近植株形成侵染,但可能成为病毒害中心而向豆田扩散。此外,作物病害流行情况和其自身抗病性有直接关系,如果豆种自身抗性较低,前茬作物存在大量病原菌,可能在雨后、湿气较重、夜间结露时发生大规模病害。

3、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方法

可选种抗病性较强的种鲁豆10号、绥农8号豆种;科学轮作,减少重茬的情况,并在每年秋收后对耕地进行深耕;加强化学防治,可喷洒除虫药剂清除籽粒表面的虫卵、病原菌,在大豆结荚期可通过无人机进行药剂喷洒,药剂为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

二、大豆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炭疽病的危害症状

如果在大豆幼苗期感染该病,可能造成大豆大面积病亡,从而造成断垄的情形。在大豆成株期,病害部位为豆茎、豆荚、叶片、叶柄。就豆茎来说,在染病之初,其表面分布大量不规则褐色病斑;豆荚在染病之初的主要症状是表面分布大量轮纹状病斑,导致豆荚无法正常生长。豆叶染病之初,表面分布大量黑褐色病斑,并随着病情发作,病斑逐步扩大,从而导致叶片出现凹陷、开裂的情况。叶柄在发病之初,表面分布大量不规则褐色病斑。豆荚在染病后可能造成种子被浸染,从而直接影响到豆种质量而导致豆种无法萌芽。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可能大量寄生于豆种、病残体过冬,并在第二年开春后进行扩散,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扩散范围不断扩大。在豆苗期,如果土壤温度较低或土壤过于干燥,可能导致大豆延后发芽,出土时间延后并导致幼苗大量染病。在大豆成株期,可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大量大面积传播。纵观大豆生长周期,大豆豆荚期、开花期是染病高峰期,并在该阶段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3、大豆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做好选种工作,优先选用抗病能力较强或不含病原菌的豆种;科学轮作并在秋收结束后,第一时间进行深耕,及时清除病原体、病残体,轮作周期应三年一轮。药剂防治,在进行播种前,应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完成拌种后,再闷种数小时。在大豆开花后,应喷施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和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三、大豆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白粉病的发病症状

该病病害位置为大豆叶片等部位,对豆荚、叶柄、茎秆等部位危害较小,在实际发病过程中,病变由下向上发作。病菌多寄生于叶片表面,在病发之初,叶片表面密布大量椭圆形小粉斑,并逐渐在叶片表面进行扩散,最终生成分生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随着病斑不断扩大,叶片边缘呈现出大量不规则白粉斑。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叶片表面布满分生孢子,病斑由白色逐渐转变成灰色,最后发展为黄色并脱落,造成植株无法正常生长。

2、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大豆白粉病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季节性、区域性的农作物病害,在湿度较大、气候温润、日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下可能大面积发病。而部分研究认为,该病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下也可能大面积发病。一般来说,15℃~20℃环境下或相对湿度在70%的气候天气下,可能大面积发病,降水气候下发病率较低。其病原菌通常以闭囊壳类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过冬,并在次年开春成为病原体。在气候、栽植条件利于发病的环境下,可能出现该病大面积蔓延的情况。相较来说,中下部叶片发病更为严重。

3、大豆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科学选种,应优先选用抗病毒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做好田间施肥、浇水管理,可加大磷钾肥的施肥力度,减少氮肥使用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促进幼苗生长。药剂防治:在病叶率达10%的情形下,可施以50mL/667m2的20% 粉锈宁乳剂或75g/667m2的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80kg,每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四、大豆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菌核病的危害症状

该病在迎茬、油菜种植面积扩大、耕耙较少的情形下,田间菌源大量增生,而呈现扩散的态势。该病通常发病于植株封垄后,一般在每年七月雨天大规模发病。病发部位通常位于颈部靠近地表或分枝部位,豆茎表面存在大量不规则褐色病斑,并由下向上扩散,在发展到茎秆部位时,病部以上部位迅速枯死、凋谢,在发病后期,病变组织呈麻秆状。

2、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条件

导致该病大面积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环境以及田间菌源量。大豆迎茬种植或和向日葵、油菜等农作物轮作的情况下,耕地残留大量菌核,从而导致病发。在大豆分枝期,随着降水不断增多,耕地湿度不断加大,导致该病发病率加大、此外,在地势较为低洼、氮肥过量使用以及大豆密度较高等情形下,也会加大该病的发病率。

3、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做好选种、晒种工作,清除混杂于豆种中的菌核,以避免菌核病的大面传播合理轮作,迎合玉米、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及时进行深耕工作,以将大量菌核埋入土壤层,以控制菌核滋生;做好排水工作,降低土壤层湿度;减少氮肥使用量。上述措施都可能减少该病发生概率。豆田周围应减少油菜、向日葵等作物的种植,从而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形。药剂防治,应针对发病率较高的耕地,进行药剂防治,通常在发病前半个月时间喷洒药物,但对已经发病的病株无显著效果。当前,应用较多的化学药剂为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25%施保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五、大豆猝倒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猝倒病的发病症状

该病病发部位多为幼苗茎基部,接近地表的幼茎在病发之初,呈黑褐色、水渍状条斑,导致病苗大量伏倒、枯死。根部染病之初,呈不规则褐色病斑,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根部腐烂,地表以上的茎叶也逐步枯萎而脱落,应做好施肥管理,通过喷洒农药,可极大避免该病发生。

2、大豆猝倒病的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菌大量寄生于土壤、粪便,并在越冬后成为病菌来源。在大豆萌芽期到大豆生长期前期,该病发病率较高,从而导致该病大面积传播。此外,在菌源较多、温度较低、湿度较高、排水不良的环境下,也有较高发病率。

3、大豆猝倒病的防治方法

做好选种工作,优先选用抗病性较强的豆种,并和40%甲基立枯磷乳油加新高脂膜进行拌种,以起到隔离病毒源的作用,减少对种子萌芽的不利影响,通常选用鄂豆4号、六月白以及州豆30等优良豆种。合理轮作,轮作周期应在三年以上,可选用垄作、高畦深沟种植技术进行种植。在播种前做好深耕工作,加大施肥。保持合理密度,提升植株透风、透光性,以避免菌源侵害。使用石灰石等材料,调节土壤层酸碱度,使耕地呈弱碱性、微碱性,改善都免生长环境,促进幼苗正常生长。加强保温管理工作,避免低温、寒风对苗种的侵害。在浇灌过程中,应根据土壤中水分含量和气候环境进行,控制土壤层湿度。灌溉应在温度适宜上午。在该病的病发之初,应施以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18%甲霜胺·锰锌可湿粉600倍液等化学药剂,每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洒3次。

六、大豆立枯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立枯病的发病症状

该病通常出现在大豆幼苗期,病变位置通常为幼苗主根、靠近地面的茎基部等部位,病发时呈红褐色凹陷状病斑,表层开裂,其菌丝起先呈无色状,随着病情发作,斑色逐渐发展为褐色。病情严重的情形下,幼苗可能因为茎基部缩折而大量枯死,或影响植株发展,导致植株无法正常生长。

2、大豆立枯病的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菌核大量寄生于土壤层中,并在每年春季或气温超过10℃的环境下开始扩散。在完成播种后,如果条件许可,可能直接浸染豆根气孔、伤口或表皮,从而造成发病,病变部位生出菌丝,并向周围大面积扩散。部分生成实体,并随着降水、灌溉水、肥料等在豆田中大面积传播,如果传播到叶片表面,可能生出病斑。病菌可能在种子之间进行大面积传播,从而影响到种子质量和其抗病害能力,造成种子无法正常发芽,甚至导致种子出现霉变。在土壤温度、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种子可能被大量浸染,尤其是土壤层温度在30℃、湿度在60%的条件下,被浸染可能性最大。在连阴雨、高温、缺少足够光照、地下害虫较多、土壤层较为贫瘠的情况下,也可能大面积发病。如果播种过早,幼苗成长周期较长,抗病害能力较弱,感染率较高。

3、大豆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做好选种工作,在完成选种后,还要进行拌种操作,应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拌种;科学轮作,应和禾本科作物轮作三年以上。在收获结束后,及时清理耕地残留的各类杂草、病株残体,以减少菌原体。此外,还要进行深耕操作,将菌核、病株残体埋藏于土壤层下,避免菌源滋生,改善土壤环境,为后续豆苗耕种和生长奠定基础。

做好田间管理和施肥管理工作,尽额施以有机肥等肥料进行病害预防。还要保证植株密度的合理性,以提升植株透光性、透风性。加强排水管理龚总,控制土壤湿度。在灌溉过程中,应用土壤湿度和温度、气候确定灌溉用水量。药剂防治,在该病病发之初,可喷以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69%烯酞·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液,每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次。

七、大豆锈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大豆锈病的发病症状

该病发病部位通常为叶片、叶柄、茎秆等部位。叶片发病时,叶片背面病斑更为密集、数量更多,在病情发作之初,病斑呈褐色、不规则状;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病斑不断扩散,颜色由褐色发展为红褐色、紫褐色、黑褐色,且病斑逐渐上凸,从而生成1mm左右高的下孢子堆。在病斑密度较大的情形下,还会生成大量的坏死斑,斑点表面破裂,从而散出大量粉末,也就是所谓的“下孢子”。后期,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孢子周围出现大量黑褐色、上突的冬孢子堆。植株病变通常由下而上迅速扩大,从而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2、大豆锈病的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通常以夏孢子为初侵、再侵的接种体,并以风雨为媒介在豆田中大面积传播。被感染叶片在感染后,表面出现大量针头大小的斑点,并在表皮下生成大量的夏孢子堆,并在夏孢子破裂后,出现大量粉状物也就是夏孢子,对叶片以及其他部位进行传播。在叶片后期,叶片表面生出大量黑色斑点,即冬孢子堆。夏孢子通常在8~28℃温度下大量滋生,在13~24℃环境下可存活长达两个月的时间。田间温度为8.7~29.8℃的情形下,存活周期可达27天。在pH5~6的条件下,传播量最大。在田间湿度较大、苗种抗病能力较弱、植株生长能力较差的情况下,病菌持续增长。在持续降水、降水量较大的气候条件下,田间土壤含水量较高,湿度较大,发病较为严重,因此应做好排水管理工作,以减少发病率。

3、大豆锈病的防治方法

科学轮作,应和其他非豆科作物合理轮作,轮作周期在两年以上。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将病残体埋入地下,避免病菌在地表过冬;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保证植株密度合理,以提升植株间的透风性、透光性;还要做好排水管理,避免土壤湿度过大,以减少有关病害发生。做好施肥管理,以提升植株抗病性。药剂防治,在该病发病支出,可并对病株喷以15%粉锈灵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BAS—3170F1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等药剂,每667㎡喷以兑水的药液40L,每十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三次。如果上述药剂无法发挥作用,可改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药剂,每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综上所述,大豆作为我国重要农作物,在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振兴大豆产业显得极为重要。而大豆防治工作作为大豆生产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应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以避免病毒菌的侵害,从而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