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及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探索实施
作者: 宁红 吴敏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农业资源丰富,尤以玉米种植为要。玉米作为养殖业基石,其产量与质量关乎经济繁荣与农户收入。然而,病虫害频发成制约因素。为此,实施综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等,旨在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保障养殖业稳健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作为玉米这一关键饲粮作物的重要产地,玉米不仅关乎养殖业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繁荣与农户增收的基石。然而,病虫害问题如影随形,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进而影响整体农业发展。因此,探索并实施有效的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城口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口县农作物生长环境
城口县,位于长江上游渝、川、陕三省交汇之处,地形独特,以“九山半水半分田”闻名遐迩。其地势起伏显著,最高点海拔直逼2700m,而最低处则仅数百米落差,塑造了显著的立体气候。四季更迭鲜明,冬季漫长而夏季短暂,春季回暖虽快却多变,偶发的“倒春寒”现象,为农作物的生长铺设了极具挑战又含机遇的自然舞台。这种独特的气候与地貌,共同塑造了城口县丰富的农业生态与多样的作物生长环境。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建议
1、玉米纹枯病症状与病源
(1)玉米纹枯病发病症状
玉米纹枯病是城口县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玉米受纹枯病危害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造成玉米减产。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侵害茎秆内部和果穗。发病初期在近地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斑点,后面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成熟病斑中央灰褐色、黄白色或黑褐色,病斑相连呈现云纹状病斑。病斑可沿叶鞘上升侵入至果穗,在苞叶上面产生同样的云纹状病斑,并侵入籽粒、穗轴,导致籽粒、穗轴均变色腐烂。后期在病部形成黑褐色颗粒状、直径为1~2mm的颗粒状菌核。
(2)玉米纹枯病发生条件及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菌核状态在土壤中、病残体、种子上以及田间杂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侵染源。来年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等传播到寄主叶鞘表面发病,病斑上长出菌丝、孢子和菌核为再侵染源。温度在20~31℃、相对湿度90%时利于病害发生,发病情况还与施肥的多少、施用时间的早迟以及肥料种类等有关。若在玉米生长偏晚时期过于集中或偏施氮肥,均能严重诱发病害发生。
(3)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由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种子选择时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降低发病概率。
②实行轮作
重病地块可与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并严禁病株秸秆还田。
③改进栽培管理技术
地块清沟排水,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不能偏迟、偏多施用氮肥,施肥适期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收获后田间的病残体要及时清除,深翻土地消灭菌源。
④药剂防治
根据发病程度进行施药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在茎秆基部喷施5%井岗霉素或40%菌核净等杀菌剂1000~1500倍液,间隔7~10d一次。
2、玉米大、小斑病症状与病原
(1)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症状
玉米大、小斑病常混合发生,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是危害玉米叶片,有时可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玉米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在危害部位出现大型梭状或纺锤状大斑。病斑先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主要有三种类型:黄褐色,中央灰褐色,病斑较大;黄褐色或灰绿色,外围有明显的黄色褪绿圈,病斑较小;紫红色,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病斑几天的时间就可以沿着叶脉变大,数个病斑连合纵裂,形成不规则枯斑,造成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大量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的形状等特点具体会因为玉米品种抗病性而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小斑病则以病斑小而密集为特点,单片叶上可密布数十至数百个病斑。初期病斑呈褐色水渍状,随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方形,部分病斑呈现独特的同心轮纹,集中于叶脉间。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整体枯黄。尽管在潮湿条件下,小斑病的病斑上同样会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但其显著程度不及大斑病。
(2)发病条件及规律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病原菌主要依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通过风雨、气流等自然媒介传播至玉米植株上,引发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维持在18~27℃,且相对湿度超过90%时,病害极易暴发。田间遗留的带病叶片及玉米秸秆中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能够形成厚壁孢子以抵御寒冷,成为下一生长季病害的初始传染源。
在玉米生长期,越冬后的病原菌开始活跃,生成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或气流传播至玉米叶片表面。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迅速萌发,穿透叶片表皮细胞,侵入内部组织。对于易感品种,病菌入侵后会迅速增殖,约两周后可见叶片局部出现萎蔫及坏死症状,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气候条件下,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大量释放,通过空气流动再次传播,形成多次侵染循环,加剧病害流行。
(3)玉米大、小斑病发病原因
①气候条件
在对玉米大、小斑病发病影响因素中,气候条件是主要因素, 城口气候温和雨水量充足,更适宜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
②品种抗病性
不同玉米品种对大、小斑病有不同的抗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容易引发大、小斑病流行。
③栽培管理
部分农户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直接放在田间地头不做处理,就这样把秸桩和病叶留在田里,导致病株作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在施肥管理时,大量施用化肥和偏施氮肥,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影响植株长势,降低植株抗病性。
(4)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措施
①防治大、小斑病
应以选择抗病品种为主,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②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不同,其对大、小斑病的抗性也有所不同,在生产中不要只是追求产量,忽略抗病能力。为更好地预防大、小斑病病害发生,降低其对玉米产量造成损失,种植时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③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是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玉米播种前切实做好残株病叶的处理,减少初次侵染的菌源;发病严重区域,实行轮作减少菌源;重视科学施肥,玉米种植以有机肥和无机肥、速效肥和长效肥相结合进行配方施肥,让玉米在生育适期有足够养分吸收,提高其抗病性;合理密植,建议推广宽窄行种植制度,可以改善植株间的通风和透光条件,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植株抗病性;在玉米收获之后,合理处理玉米秸秆,及时清除病残组织,避免秸秆带有大、小斑病菌,减少大、小斑病病菌侵染源,降低来年发病概率。
④做好药剂防治
根据病情发生情况,选择防治适宜时期和适宜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喷1次,连续施药防治2~3次,控制发病中心扩散。
3、玉米螟
(1)玉米螟的危害症状
玉米螟是城口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侵害心叶和穗部。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大多数爬入心叶内,取食心叶叶肉,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呈花时状;2~3龄幼虫在心叶内潜藏为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排孔;4龄幼虫陆续蛀入茎秆中继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茎秆遇风容易从蛀孔处折断,造成茎秆组织受到破坏,影响养分输送,玉米容易早衰,严重时造成雌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初孵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飘移到邻近植株上为害。
(2)玉米螟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影响玉米螟危害程度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玉米播种期、玉米品种以及越冬基数等。
①气候条件
玉米螟虫喜欢温暖高湿,高温干燥天气则对其发生不利。成虫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幼虫适温为25℃,相对湿度90%;蛹的适温为20~30℃,相对湿度95%~100%,越冬代幼虫要在日平均气温18℃时才开始化蛹。在偏暖年份、雨水偏多偏早则第一代发生早,春玉米受害较重。城口县常年的气温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有利。因此,每年的雨水多少湿度高低就成了玉米螟发生危害的严重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②玉米播种期
城口县的海拔高差较大,再加上种植制度多样,玉米播种期很长。有种植的早熟上市的早玉米、玉薯套作的春玉米、油菜套玉米的夏玉米,播种期从4月上旬~5月下旬,玉米螟发生程度为播种越迟危害越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代玉米螟的蛾量小,产卵量少,而后面几代虫量逐渐积累,对玉米的危害就加重;再是播种期较晚的玉米,是在较高的温度下生长,茎秆组织较为柔嫩,其生育期正好与玉米螟的第二、三代或第三,四代的发生期相吻合。因此,迟播玉米的螟虫发生危害程度较重。
③玉米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有差异,但是各种玉米在开花授粉期的含糖量达到最高值,最适宜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一般普通玉米较为抗虫,而甜玉米、糯玉米抗虫性较弱。
④越冬虫源基数
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的多少决定了来年发生第一代为害程度的轻重。
(3)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①越冬防治
杀死秸秆内越冬幼虫,利用性诱剂或高压汞灯诱杀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成虫羽化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处理完玉米秸秆、玉米穗轴等越冬寄主,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②选用抗虫品种
选用早熟品种以及适应山区种植的杂交良种。
③合理规划种植制度
建议以种植春玉米为主,以避开城口县的伏旱气候,又可以避开玉米螟的重害代,实现玉米高产。
④生物防治
人工田间释放天敌昆虫赤眼蜂治螟,在玉米螟产卵期开始放,每次放蜂1.5万~2万头/667km2,共放3~5次/667km2。还可以用每克含活孢子100亿以上的杀螟杆菌或白僵菌粉0.5kg,加细土或炭灰100kg配成菌土点施在心叶中,施用菌土5kg/667km2。
⑤化学防治
在心叶期和穗期使用适宜的化学杀虫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指标为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累计百株卵量超过30块,穗期虫穗率达到10%或百穗虫量达到50头,必须进行药剂防治;心叶期花叶率10%以下时可药剂防治。
4、草地贪夜蛾
(1)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性
草地贪夜蛾具有“寄生植物多,适生区域广,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暴食危害重”五大特点,使预警监测与预防控制难度高、压力大。该虫以幼虫咀嚼式口器咬食玉米等作物叶片、根茎、生长点、果实等组织,通常夜间活动猖獗。低龄幼虫聚集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留下叶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窗孔”,而且能吐丝,借助风力扩散转移危害;3龄后分散危害,形成不规则众多长形孔洞,使叶片残缺不堪,甚至吃光。后期还可蛀食花器及果穗。大龄幼虫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吃光一块后又能群集转移到另一块地危害。因此,一旦有该虫发生,就有可能形成重大灾害。
(2)草地贪夜蛾防治措施
①成虫诱杀技术
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或者使用诱捕器集中诱杀,1套/667km2,注意及时更换诱芯,也可搭配使用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②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选择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以及多黏菌素、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