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十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征和防治措施应用分析

作者: 田学军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于24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如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等。山东省作为全国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其产量占我国玉米总产量的14%。除去土壤因素,玉米产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较高,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管理水平也较高。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征

1、玉米赤霉病的发生特征

玉米赤霉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茎秆和玉米穗的病斑和霉菌孢子。叶片病斑呈现黄色至棕色,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晰,病斑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的霉菌孢子。茎秆病斑呈现黄色至褐色,病斑边缘模糊,病斑内部有深棕色至黑色的霉菌孢子;玉米赤霉病呈现黄色至棕色的病斑,病斑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的霉菌孢子,病斑扩展至穗部会导致玉米粒的霉变和产生毒素。

2、玉米锈病的发生特征

玉米锈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而黄的斑点,斑点逐渐变大,颜色由黄变为橙色或红色,最终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褐色的粉尘,这是病原菌产生的孢子。初期病斑常出现在玉米叶片的下部,逐渐向上蔓延。随着病害的进展,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为深红色或褐色。病斑表面的孢子产生更多,形成更密集的粉尘层。受病害影响的叶片会逐渐干枯并脱落,导致玉米植株的叶片面积减少,同时病原菌也会侵入茎秆和穗部,造成茎秆的溃烂和玉米穗的畸形。

3、玉米叶斑病的发生特征

玉米叶斑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叶斑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小而浅黄色的斑点。这些斑点逐渐变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边缘清晰,中心部位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表面常可见到黑色的点状小孢子团,初期病斑通常出现在玉米叶片的下部,逐渐向上蔓延,受病害影响的叶片会逐渐干枯并脱落,导致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减少。

4、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特征

玉米大斑病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病害,其主要危害集中在玉米的叶片上,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其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褐色半透明的水浸状小点,随后小点逐渐扩展成长梭形的病斑,颜色也由浅变深,最终变为灰绿色至黄褐色。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斑表面会密生黑色霉状物,这些霉状物不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导致病斑的进一步扩展和融合,使得整片叶片干枯。大斑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在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易于暴发。与大斑病相比,玉米小斑病在病斑形态和发病条件上有所不同。

小斑病的病斑初期为水浸状青灰色小斑点,随后扩展成椭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的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黄褐色,病斑在叶片上密集分布,且数量众多,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布满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小斑病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在夏季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和蔓延。在七至八月份这一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小斑病的发生尤为严重。

5、玉米蚜虫的发生特征

该虫害是靠吸取玉米植物的汁液生活,久而久之会造成玉米植物发生叶子扭曲、发育不良的情况,对玉米植株的健壮程度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玉米蚜虫的排泄物会导致玉米植物发生煤污病以及其他疾病,其排泄物的危险程度要超过蚜虫本身,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玉米叶子的光合作用。

6、玉米螟虫的发生特征

玉米螟不仅会对玉米的地下部分造成伤害,同时也会产生对玉米种植其他功能上的危害。在玉米植株发育至4叶时,玉米螟的虫卵开始对心叶和叶肉造成威胁,导致玉米的种子不能顺利繁殖和发展;当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并进入抽穗阶段时,玉米螟病又会对玉米的籽粒和雌穗造成危害,使玉米粒的质量进一步降低。

7、玉米黏虫的发生特征

玉米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具有显著形态特征的昆虫。成虫体长17~20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下方有一小白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玉米黏虫的发生因素是土壤中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过大,易引起水分在土壤中的分配不平衡,使玉米种子引起玉米黏虫的威胁。玉米黏虫在幼虫时代有着高度群居性的特点,而玉米黏虫长到3龄后的取食量就会暴涨,也因此使玉米植物的叶子和果穗在中间产生凹陷、叶子颜色变黄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生产价值。

8、玉米蓟马的发生特征

玉米蓟马体型小,善于飞行和跳跃,主要以玉米心叶为活动场所。玉米蓟马每年发生两代,尤其集中在6月至7月,这一时期的降雨情况对蓟马的发生影响显著。干旱少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蓟马的繁殖和扩散,而降雨则对种群数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蓟马偏好干燥、低洼且通风不良的玉米田,以及靠近地边杂草较多的地块,这些区域往往成为蓟马的高发区。米蓟马主要危害玉米的幼嫩叶片和心叶。成虫行动迟缓,多在叶片背面取食,造成不连续的银白色食纹,并伴有虫粪污点。受害严重的叶片正面会呈现黄色条斑,整片叶子看起来像被涂了一层银粉,失去原有的绿色光泽。随着危害的加重,叶片可能出现苍白斑纹,甚至端半部枯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蓟马在心叶内通过吸食汁液造成危害,并释放出一种黏液,导致心叶被黏住无法正常展开。随着玉米的生长,受害的心叶逐渐扭曲形成“鞭状”或“牛尾巴状”,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心叶受害严重时,可能导致整株玉米生长受阻,植株矮小,严重情况下会形成死株。玉米蓟马的危害不仅限于叶片和心叶,还会对玉米的整体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受害严重的玉米田,可能出现叶片枯干、心叶破碎、植株矮小等现象,导致玉米无法正常抽穗结实,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9、玉米棉铃虫的发生特征

玉米棉铃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不仅危害棉花,还广泛侵扰玉米、大豆、花生等多种作物。其成虫具有夜行性,白天多潜伏于叶片背面或隐蔽处,夜晚出来活动、取食和交配产卵。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能在不同作物间转移危害。棉铃虫在玉米上的发生具有季节性,通常与温度和降雨条件密切相关。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棉铃虫的发生尤为严重。连作田、管理粗放的玉米田以及靠近其他寄主作物的地块,往往成为棉铃虫的高发区。玉米棉铃虫幼虫以取食玉米叶片为主,初孵幼虫常聚集在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天窗”状孔洞。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食量增大,开始分散危害,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这不仅破坏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还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在玉米抽穗后棉铃虫幼虫还会转移到果穗上危害,钻入果穗内取食花丝和籽粒,造成花丝腐烂、籽粒被蛀食,形成孔洞或残缺,受害的果穗不仅产量降低,品质也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商品价值。

10、玉米灰飞虱的发生特征

玉米灰飞虱体型微小,呈灰褐色,善于飞翔,常聚集在玉米植株的叶片背面或嫩茎上。玉米灰飞虱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其繁殖和扩散。在春季和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较大的时期,灰飞虱的发生往往较为严重。灰飞虱具有趋绿性和趋嫩性,喜欢聚集在玉米的幼嫩叶片和茎秆上取食。玉米灰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植株营养损失,同时还会传播病毒病,如玉米粗缩病等,会进一步加剧对玉米的危害。灰飞虱是多种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中玉米粗缩病是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当灰飞虱取食带毒植株后,再飞到健康植株上取食时,会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株。玉米粗缩病感染后,植株会出现生长迟缓、叶片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研究

1、玉米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赤霉病的防治而言,可以采取药剂拌种的措施,使用10%浓度的二硫氰基甲烷与0.2%的种子进行搅拌,闷堆24~48h后便可准备播种;或者是使用50%浓度的萎锈灵与0.4%的种子进行搅拌,闷堆4~8h后便可直接播种;或者是使用40%浓度的多菌灵于杀螟丹混合与30kg细土搅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时施入土壤中。还可以采用药剂防治措施,使用50%浓度的甲基硫菌灵兑水60kg,或者是使用50%浓度的多菌灵兑水70~80kg,或者是使用50%浓度的苯菌灵兑水150kg,或者是使用40%浓度的农利灵兑水100kg,根据病情防治1~2次,间隔7~15天防治1次,重点对患病的穗部进行喷施。

2、玉米锈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锈病的防治首先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强化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其次适当减少氮肥的施入量,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种植4500~5500株/667m2,改善田间的通透性能;在种植前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对其进行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的积累。最后,在玉米锈病的初期阶段可以使用25%浓度的粉绣宁兑水10~15kg,或使用40%浓度的福星乳油兑水80kg,或使用30%的特富灵兑水20kg。

3、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而言,主要以选择抗病玉米品种为主,还可以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如使用50%浓度的多菌灵兑水30~50kg,或者是使用50%浓度的代森铵兑水80kg,在发病初期进行喷施,间隔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有较为良好的防治效果。针对于玉米叶斑病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而言,在播种前应结合深翻整地,用70%浓度的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kg/667m2 加细土20~30kg/667m2 处理土壤,消杀土壤中的病菌。选择50%浓度的多菌灵兑水50kg,或者是70%浓度的百菌清兑水80kg,或者是使用65%浓度的代森锰锌兑水50kg,或者是使用50%浓度的苯菌灵兑水150kg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15d喷雾1次,连续喷雾3次左右即可。

4、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首先,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通过引进和推广抗病品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其次,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通过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及时排灌、中耕除草等措施,可以改善田间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当玉米植株生长至4~5片叶时,需要及时进行杂草的处理,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之间争夺养分与水分,从而为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在田间管理环节时应保证田间温湿度适宜,同时为玉米植株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玉米整个穗期需要浇水3~5次,间隔7~10d灌水1次,灌水量为30m3/667m2;当玉米植株进入到穗期之后,需要结合中耕措施入10~20kg/667m2 的尿素,将施肥的深度控制在6~10cm左右。最后,使用50%浓度的多菌灵兑水5kg,或者是75%浓度的百菌清兑水8kg,或者是50%浓度的甲基硫菌灵兑水6kg,间隔10d喷雾1次,连续喷雾2~3次。

5、玉米蚜虫的防治措施

在预防玉米蚜方面可使用物理预防,如使用银灰色地膜、投放黄色黏板等措施防治玉米蚜,或者是释放蚜虫天敌并吃掉蚜虫,包括烟蚜茧蜂。为了确保后期不致再发生玉米蚜,可在采收玉米植株后将受到蚜虫攻击的病残植株带出田间后,对其加以焚烧或深埋的处理。当玉米植株生长至拔节期时,可以使用0.5%浓度的乐果粉剂或者是40%浓度的乐果乳油兑水10kg进行喷雾防治。

6、玉米螟虫的防治措施

在预防玉米螟病时,首先应该是用物理的预防措施加以预防,而由于玉米螟有趋光性、趋糖性,也可以使用糖醋液、黑光灯等将玉米螟捕杀。其次,可以选用适当草蛉和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最后,可以选择用化学方法加以预防,如既可以应用苏云杆菌、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农药毒杀玉米螟幼虫,还可以选择2%浓度的甲维盐微乳剂兑水10kg/667m2。

7、玉米黏虫的防治措施

在预防玉米剃枝虫传播的过程中,广大玉米栽培场必须在玉米剃枝虫发展至成虫前或者成虫数量较少时才对其诱杀,并及时地做好相应防治措施,例如放置2~3个/667m2 杨树枝和谷草制作而成的树堆,2~3d更换1次即可;或每2~3/667m2 的田块中放置一个糖醋盆,利用玉米黏虫的趋糖性将其诱杀,减少玉米黏虫幼虫以及虫卵的数量。

8、玉米蓟马的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蓟马的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体,减少虫源基数;杂草是蓟马的中间寄主,因此,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特别是靠近地边的杂草,能显著减少蓟马的虫源。建议定期除草,保持田间整洁;合理施肥和灌溉,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在蓟马发生高峰期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在喷药时要注意打匀、打透,尤其是叶片背面和心叶处要重点喷施。利用蓟马对蓝色的强烈趋性,在田间挂置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蓝板的高度一般应略高于玉米植株,以便更好地诱集蓟马。此方法环保且经济,但需注意定期更换粘虫板。

9、玉米棉铃虫的防治措施

玉米棉铃虫的防治主要涉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等多种方法。农业防治包括冬耕冬灌以消灭越冬蛹,结合整枝及时打顶和打叉以减少卵量,盛发期适时去除植株下部的老叶,以及在菜田种植玉米诱集带等,同时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以有效吸引并杀死成虫,减少棉铃虫的繁殖和对玉米植株造成的危害。

10、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措施

由于灰飞虱可远距离迁飞和近距离集中,必须采取统防统治的策略,以村、小组为单位,统一组织、统一时间、强制性地进行集中防治。在玉米播种的过程中,可以使用70%浓度的噻虫嗪与0.2%的种子进行搅拌,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与此同时,做好农业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合理轮作,减少灰飞虱的寄主植物,降低其发生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植株,减少灰飞虱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如小花蝽、步甲、蠼螋等控制灰飞虱的为害,也可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寄生灰飞虱的卵或幼虫,降低灰飞虱对玉米田间带来的危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