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有效运用
作者: 左文勇
芹菜含有胡萝卜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与多种微量元素,气味芳香,营养价值较高。同时,具备健脑镇静、清肺止咳、降低血压等药用价值。冬季大棚栽培芹菜,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注重栽植技术的应用,以获取良好的市场收益。应重视种子与育苗质量,科学管理苗床,合理肥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阐述芹菜的生长特性、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为改善种植蔬菜、提高当地芹菜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芹菜的生长属性及注意事项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户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时间,以便为芹菜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芹菜更喜爱低温环境,在种植秋芹时,农户要尽量为其创造一个比较湿润低温的环境,同时要控制好种植地水分,既不能太过干旱,也不能过度浇水。在芹菜萌芽期,为方便其破土出芽,应该适当洒水。当芹菜幼芽露出地面时,要再进行1次洒水,确保芹菜出苗率。接下来,农户可以根据芹菜苗生长状况及天气情况决定是否浇水,在浇水时一定要把握好用水量,避免因过度浇水导致芹菜发生病害。在夏季,由于天气比较炎热潮湿,芹菜很容易出现死苗的现象,因此,必须给芹菜幼苗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要控制好苗间距,不能太过密集,避免造成烂苗。定植芹菜时最好选择温度较低的多云天气,在种苗时将土壤埋到幼苗根茎部分最合适,在完成盖土后还需要进行压实,然后再浇水。
二、芹菜应选用良种
1、选种
由于上市时间在冬季,所以在品种选择方面需优先选择叶绿、叶柄实心、纤维含量少的品种。例如玻璃脆、津南实芹、西芹等。玻璃脆,株高100cm左右,叶绿色,叶柄白绿色,实心,纤维少,口感佳,耐热、耐寒、耐储藏、耐肥力强。产量9×104kg/hm2。津南实芹,株高90cm左右,叶绿色,叶柄实心,纤维少,品质好,单株重250g左右,生长快,抗寒能力强,耐热,耐肥水,抗病毒病能力强,冬性强,抽薹晚。产量是7.5×104~1.2×105kg/hm2。西芹,又被称为西洋芹菜,可选品种有意大利冬芹、佛罗里达683、康乃尔619等,其主要特点叶柄宽而厚,实心,纤维少,质脆味甜,熟吃或生吃都可,耐热方面不及我国芹菜,单株重1~2kg,产量7.5×104~1.2×105kg/hm2不等。
2、种子处理
芹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要获得健康的芹菜植株,要正确培育其种子。将芹菜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12h。适宜的温度是30℃,这有助于促进种子的发芽。浸泡后,搓洗种子,然后更换温水继续浸泡12h。这样可以帮助去除残留在种子表面的杂质和细菌。捞出浸泡后的种子,让其沥干水分。确保种子表面干燥,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为了消毒沙土壤,可以使用代森锌等消毒剂。将消毒剂倒入沙土壤中,并充分搅拌,确保沙土壤中的细菌和病原体得到有效抑制。这样可以提高芹菜种子的生长环境。这样有利于种子与土壤接触并吸收养分,促进发芽和生长。在一个25℃的环境中进行催芽。这是芹菜种子适宜发芽和生长的温度。可以将种子放在室温下或使用人工温控设备来控制温度。如果选择的种子是当年新种,应将其浸泡于赤霉素溶液中4h后再进行催芽。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经过10d左右的时间,芹菜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到70%。这意味着种子已经成功萌发,并且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培育和管理工作。
三、温室育苗
1、播种时间
春季芹菜的栽培始于1月~3月的育苗阶段,随后在3月~4月期间进行定植,经过适宜的生长周期,大约在6月即可迎来收获期。进入夏季,芹菜的栽培周期相应调整。夏季芹菜的育苗工作通常安排在4月~5月进行,以避开春季末的低温与初夏的高温交错期。随后,在6月~7月间实施定植,此阶段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芹菜根系的扩展与地上部的快速生长。至8月下旬,夏季芹菜即可达到成熟标准,实现收获。至于秋季芹菜,其栽培周期则横跨了夏末与整个秋季。6月~7月是秋季芹菜的育苗阶段,这一时期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健壮生长。随后,在8月~9月期间进行定植,最终,大约在11月,秋季芹菜进入收获期。
2、播种
采用穴盘基质育苗。准备发酵配制好的基质120kg。用50%的多菌灵300g、辛硫磷200g兑水100kg,喷洒在基质上,再均匀至握之成团、抛之即松散。每亩准备穴孔128的穴盘120个,长50cm,宽28cm。穴盘必须消毒,然后将基质装盘摆平。播种量为12g/m2,再覆盖0.5cm基质,播种后浇透水,覆盖无纺布,能够降低水分蒸发速度,以免苗盘湿度不够,影响出苗。
3、苗期管理
在芹菜出苗阶段,保持基质湿润非常重要。每天上午应该喷水,以确保基质的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这对于芹菜苗的生长非常有利。一旦芹菜苗出齐,就需要控制温度。白天的温度应保持在大约23℃,夜晚的温度则为18℃,不要超过25℃。适宜的温度有助于芹菜良好的生长发育。除了适宜的温度,也需要适当的施肥措施。每隔18d左右,可以喷施0.20%的尿素溶液。这有助于促进幼苗的快速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当幼苗长到2叶1心的时候,需要进行除草,并且清除簇生苗和过密苗。每穴保留2~3株壮苗,以确保芹菜的良好生长。随着幼苗长到3叶1心,需要进行查苗补苗。如果发现有缺苗的情况,可以用含基质的补苗方式进行补救。每穴应保留1株壮苗,以保证芹菜苗的生长质量。在芹菜长到4~5叶期时,可以开始进行蹲苗的操作。这意味着需要揭掉遮阴网,并且控制浇水的量。这有助于芹菜的炼苗,提高耐旱能力。
四、芹菜定植后的管理
1、及时扣棚
扣棚初期的棚内温度较高,尤其晴天中午温度最高,应以控温为主,保证白天温度在16℃~25℃,夜晚不低于10℃。当棚外温度低于10℃时,及时扣棚保温,白天温度维持在18℃~20℃,若高于25℃,应适当通风,夜间温度维持在10℃以上,若北方夜间温度过低,应加盖草帘防寒。寒冬时节,可再覆盖一层草帘,以防冻害的产生。另外,北方大雪天气,需及时清除积雪,避免压棚。
2、加强肥水管理
(1)施肥管理
各地施肥方案因产量水平、节令、土壤肥力、气候条件、肥料利用率、播种密度、品种而定。芹菜种植一体化方案的基肥配方主要以磷肥、钾肥及有机质为主,追肥以高氮复合肥为主,芹菜生育期长,对肥的需求变化较缓,追肥间隔期可适当延长。如6月种植的芹菜新移植地、中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中等、微量元素基本充足、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按15%计算,可初步得出亩需肥(净含量)氮10.2kg、磷6.2kg、钾11.5kg,生长管理周期为55d,预计亩产量5000kg,隔10d施肥1次共需施肥4次即可。施肥方案为第10~13d施尿素6kg+硝酸钾5kg+黄腐酸钾1kg;第20~23d施N∶P2O5∶K2O=17∶17∶17的复合肥10kg+硝酸钾4.2kg+硼肥2kg+黄腐酸钾1.5kg。
(2)施肥建议
①施肥原则。针对芹菜种植区有机肥用量少、偏施氮肥、表施现象突出、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衡、钾肥比例很低等问题,芹菜科学施肥要合理确定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氮肥分次施用并控制施用量,适当降低基肥用量,充分利用磷钾肥后效。增施养分齐全、平衡、稳肥性好、后效长的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深耕深松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②加强秸秆还田。芹菜种植生育期长,土壤的保水保肥显得尤为重要,应通过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生物有机肥等途径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③微量元素硼肥的施用。芹菜对硼肥反应比较敏感,缺硼时叶柄易产生裂纹,应及时施用,喷施与浇施结合补充。
3、中耕除草
芹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工作,以防止杂草的生长。在芹菜的抽穗期和开花期,要及时锄掉杂草,这样可以避免杂草对芹菜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同样,在芹菜的结荚期和收获期,也需要及时拔除杂草,以免影响芹菜的质量。在芹菜的抽穗期和开花期,要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来杀灭杂草。因为在这个时期,芹菜的生长状况较为脆弱,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对芹菜造成伤害。除了杂草的管理,还要注意芹菜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的存在,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芹菜的生长和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芹菜叶斑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边缘、叶柄处出现黄绿色水浸状斑点,随后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大小约为2~15mm。病斑中央呈灰褐色,内部组织坏死后病部变薄,呈现半透明状,而周边则呈深褐色,稍稍隆起,外围具有黄色晕圈。病斑不会受到叶脉的限制,严重时病斑会扩大并汇合成斑块,最终导致整个叶片变黄、枯死。当叶柄和茎被侵染时,病斑呈椭圆形,初为水渍状小斑,后扩大为暗褐色条斑,稍凹陷,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倒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叶片病斑的正反两面均会长出灰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防治感染叶斑病的芹菜,可以使用稀释后的多菌灵喷洒。多菌灵是一种常用的杀菌剂,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每隔9天喷洒1次药剂,连续喷洒2~3次,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2、黑斑病
芹菜黑斑病,又称芹菜假黑斑病,是一种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芹菜和根芹菜等植物。该病害的主要症状表现在叶片上,初期为水渍状浅褐色小斑点,随后逐渐发展成近圆形坏死病斑,颜色由黄褐色加深至深褐色,边缘清晰,病斑大小通常在6~8mm之间。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中部会产生稀疏的黑霉,这些黑霉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载体。针对芹菜黑斑病的防治,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在农业防治方面,可以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等,以减少病原菌的基数和传播途径。
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适当的药剂进行防治。对于棚室栽培的芹菜,可以使用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进行熏烟防治;对于露地栽培的芹菜,则可以使用新万生可湿性粉剂、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等药物进行喷施防治。在用药时,要注意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和喷施,以确保防治效果。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来防治芹菜黑斑病。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对芹菜黑斑病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或者通过高温闷棚等方式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害的发生。
3、菌核病
芹菜菌核病主要危害芹菜的茎、叶片和叶柄。受害部位初期会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颜色为淡褐色,边缘不明显。随着病情的扩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在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菌丝。在田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这些菌丝会密集成白色棉絮状,并导致病茎组织软腐。最终,病斑处会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鼠粪状菌核。这些菌核是病菌的越冬和越夏结构,也是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在芹菜菌核病发病初期,要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包括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45%嘧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等,视病情隔7~10d喷1次,连续喷洒2~3次。在保护地栽培中,还可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15%百·腐烟剂进行熏烟防治,每亩用量为200~400g。此外,还可使用5%百菌清粉尘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为1kg/667m2。同时,应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的抗药性产生。
4、蚜虫
芹菜蚜虫的形态特征明显,有翅蚜体长1.5~1.8mm,宽0.6~0.8mm,活体黄绿色,有薄粉覆盖。其头、胸部分为黑色,腹部为淡色,第2~第6腹节均有黑色缘斑。触角黑色,但第3节基部有淡色部分。无翅蚜体长2.1mm,宽1.1mm,活时黄绿至土黄色,也有薄粉覆盖。其头部灰黑色,胸、腹部淡色,触角、足近灰黑色,腹管、尾片、尾板为灰黑色。具体来说,蚜虫对芹菜构成的直接威胁体现在其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叶片中的汁液。此行为直接诱发叶片出现一系列显著的生理异常,包括但不限于黄化、卷曲及皱缩现象。进而对芹菜的整体生长状况及产量构成显著负面影响。针对蚜虫的物理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蚜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诱集作用,因此可以在温室内设置黄板(通常是由纤维板或硬纸板涂成橙黄色,再涂上一层黏油制成)来诱杀成虫。黄板应设置于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平,并定期更换黏油以保持其诱杀效果。此外,灰色反光塑料薄膜也被证明对蚜虫有驱赶作用,可以在播种前或定植前在田间铺设银灰膜来防止蚜虫迁飞入田。除了物理防治外,化学防治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在蚜虫发生初期或点片发生阶段,及时选用高效、低风险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药剂包括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16%多杀霉素·啶虫脒悬浮剂、2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等。此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草蛉、食蚜蝇、蚜小蜂、蚜茧蜂等。在释放天敌前,应优先采用生物制剂压低蚜虫基数,并在棚内初见害虫时及时释放天敌。同时,还应做好害虫监测工作,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药剂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大棚芹菜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芹菜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以及有效防治病虫害,我们能够为芹菜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其健康茁壮成长。在栽培过程中,我们需注重细节,从土壤准备到定植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业生产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大棚芹菜的栽培管理水平,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122322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