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科学应用要点及优化方向研究
作者: 王冬焱
玉米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占据着主要位置,既能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也能够用作工业生产原料,因此,玉米这一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比较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玉米种植生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且无法满足当下玉米种植的实际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引进高产栽培技术。在选用高产栽培技术对玉米进行种植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玉米生长习性等等,同时也要对玉米种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高产栽培技术,并且还要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借此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在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时,需要对该技术的具体流程、应用要求予以掌握,同时也要考虑气候、环境等特点,确保能够实现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玉米的高产效果。在栽培种植过程中,也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保障玉米生产质量。
一、玉米栽培常见的几种技术种类
1、常规种植技术
在应用常规的种植技术对玉米进行栽种时,通常玉米植株的行距、株距分别处在50-60cm、30-40cm的范围之内,这样则会导致种植区域的通风透光效果降低,无法实现对光能的充分利用,还有较大几率引发玉米倒伏。而在具体的玉米播种、定苗、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可以进行机械化操作。就实际来看,玉米常规种植存在密度大、光照不足的问题,对玉米高产会产生不利影响。
2、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
在玉米种植之前,应该选择高产且具有较强抗逆性、耐密植性能的玉米品种,并且要结合实际地形地势,选用大垄宽窄行、比空等合适的栽培手段,通过对种植密度、施肥的有效控制,提高玉米产量。在对玉米进行通透密植栽培时,可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将原本每公顷33000-37500株的种植密度,增加到每公顷48000-52500株,在栽种过程中,要使用宽窄行进行种植,对原本处在60-70cm的垄距,直接转变成为大小行距,要确保大行距处在90-100cm的范围内,小行距则要处在35-40cm之间。另外,也可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用比空、间作的种植手段,借此对玉米田间的通风性、透光性进行合理调整。与传统的玉米栽培技术相比较而言,通透密植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增加玉米产量,并且还有利于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3、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
在应用该技术对玉米进行种植时,需要将原本60cm的垄宽合并成为一条垄,将其转变成宽度为120cm的大垄,并且要在该田垄上种植2行玉米,并将这2行玉米的行距、株距分别控制在35-40cm的范围内、30cm左右,通过这一方式使得田间通风性、透光性得到提升,进而为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提供良好的保障。就实际来看,在田间土壤肥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比常规的玉米栽培技术优势更大,相比之下,前者能够使玉米增产7%-8%。若是在应用这一技术栽培玉米的过程中,适当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还能够增加玉米的产量。该栽培技术也有助于保肥、蓄水,保障玉米种植地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土流失产生的几率,也有利于强化玉米本身的抗旱耐涝性能,保护玉米根系,使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玉米倒伏问题。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玉米种子的选择与处理要点
(1)品种选择
若想实现对玉米的高产栽培,就需要选择品种优良的玉米,而在选种过程中,则要对种植环境的气候、降水、土壤等多种条件予以充分考量,结合实际种植地的情况,选择更适合当地环境的玉米品种,确保玉米品种具备比较强的抗病能力、耐倒伏性能力,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环境情况,这也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及成活率。在选种时,也要对玉米种子的外形予以关注,最好选择颗粒饱满、圆润的种子,确认外观没有任何瑕疵,为后续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如今,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选择生态型的玉米品种,使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也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存活率,比如,纪元128、东单806、宏瑞158、MC121等等。
(2)种子处理
①种子晾晒
在对玉米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处理时间应该在播种前的14天。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要选择平整、干净的场地,对玉米种子进行晾晒,而且还要对其进行定时翻动,在将玉米种子晾晒2天左右,其表层就会产生一层糖化保护膜,有助于增强玉米种子的抗冻能力。在具体的晾晒过程中,还需要将玉米种子的杂质全部挑拣出来,并将其中存在破损问题的种子予以剔除。在玉米种子晾晒结束之后,就要将其放在袋子之中,贮存在通风良好、比较干燥的环境中。
②拌种处理
在开始进行玉米播种的7天前,要针对玉米种子开展包衣处理工作,在处理之前,应该选用具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并根据相应的说明书,按照相应的比例对药物与种子进行拌和,以此实现对种子的有效包衣处理。在完成该工作后,需要将处理后的种子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场地。在包衣处理过程中,可选用7%的克百威种衣剂,要按照1∶50的比例,对药剂与种子的质量进行计算,将二者均匀搅拌在一起,然后将其装在袋子中备用。
2、地块选择与处理
(1)地块选择
就实际来说,玉米根系相对比较发达,而且其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为玉米种植选择合适的地块时,应该对土壤环境加以重视,并且要结合玉米种植的实际需求对地块进行科学选择,确保选择的地块其地势呈平坦状态,且具有深厚的土层结构,土质也比较疏松,这样则能够提高土壤本身的保水保肥能力。
(2)铁茬播种
玉米铁茬播种实际上指的就是在收获小麦之后,在麦茬行间直接进行玉米的播种,而不用经过常规的耕地和整地,这是一种实现玉米高产的播种栽培方式。将麦茬留在地表上,经过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能够快速腐烂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强化玉米的光合作用,最终促进玉米健康生长。玉米铁茬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应当采用铁茬播种机,该种机械能够一次性完成多道玉米播种工序,在采用机械进行播种时,要注意破茬开沟的深度应当保持在2cm之上,并且要确保播种的深度与同步施入的底肥之间有一定厚度的土壤隔层,最后的覆土厚度应当保持在4-5cm之间。需要注意的是,播种机械的播种深度应当根据田块的具体状况以及墒情来进行科学调整,对于墒情较好的田块,可以采取浅播的方式,反之则采用深播方式。生产上建议选择带镇压器的播种机具,播后及时镇压。
3、玉米播种技术
(1)播种方式
在开展玉米播种工作时,可以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播种操作,这也有助于提升玉米播种效率。一般来说,玉米种植地的土壤温度能够始终维持在10-12℃之间,在3-5天之后就可以对玉米进行播种,同时也要保障土壤内部含水量处在70%-75%的范围之中。若是土壤本身的墒情相对比较差,就要适当推迟玉米的播种时间。种植者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播种方式,比如半机械化等距点播、机械化播种。在具体的播种工作中,种植者可以借助相关播种设备本身所具备的施肥功能,在播种过程中施加适量的氮、磷、钾肥料。通常情况下,三种肥料的施加量通常为每公顷263kg、285kg、225kg。
(2)播种密度
若是使用条播或穴播对玉米进行播种,就需要将实际播种深度控制在4-6cm之间,同时也要对植株距离予以合理控制,使其大约为25cm,并且要注意避免出现漏压、拖推等现象。通常情况下,使用上述方式进行玉米播种,其播种量一般在每公顷37.5kg,而实际保苗数基本在每公顷67500株。
三、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1、查苗补苗工作
在完成玉米播种工作之后,种植户要对田间玉米的具体出苗情况予以定期观察,若是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缺苗的区域,就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补种,补种时间通常会选择阴天的下午。若是缺苗问题并不严重,种植户可以采用带土移栽这一方式进行移栽,在移栽之后,需要及时浇水,以此保障玉米苗的成活几率。另外,对于覆盖地膜种植玉米的田地,应该在玉米第一片真叶展开之后,就要将玉米苗引出,以免引发烧苗问题。
2、间苗定苗方式
在对玉米田地进行管理时,需要将间苗工作落到实处,以免玉米秧苗之间为了生长发育相互争夺养分,这对玉米苗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在玉米幼苗已经长出3-4片叶子以后,就可以开展间苗工作,对于玉米田地中存在的弱苗应该予以直接去除。另外,在玉米幼苗长出4-5片叶子时,就要进行定苗,留存田间的健壮玉米苗、大苗。
3、蹲苗方式
在玉米幼苗已经长出4-5片叶子时,种植户就要基于定苗开展蹲苗工作,而蹲苗工作的落实还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蹲苗前应该对玉米生长态势、田间土壤情况予以了解,确认玉米长势比较旺盛且土壤墒情和肥力均比较高之后,就可以进行蹲苗。在蹲苗过程中,种植户需要将距离幼苗3cm位置的土壤全部翻开,以此对其进行晾晒,在晾晒7-15天之后就要进行封土,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玉米本身的抗旱性能、抗倒伏能力。
4、施肥管理手段
在玉米苗的生长过程中,应该将追肥工作落到实处。播种时亩施磷酸二铵15-20kg、硫酸钾15-20kg,或者35-40kg中等浓度复合肥(玉米专用肥)。在追肥过程中,要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际需求,施加适量的氮、磷、钾肥料,要分别将3种肥料的施加量控制在每公顷2175-3825kg、1350-1725kg、1350-1800kg的范围内,确保施加的氮、磷、钾肥料能够满足玉米苗生长需求,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增添适量的微量元素,比如镁、锌等。另外,种植户还应该做好大喇叭口期的追肥工作,面对一般地块时,只需要对其追施1次穗肥,要在玉米生长的大喇叭阶段,每亩玉米地应该追加20kg的尿素肥料,促使玉米能够正常生长。花粒期亩追施10kg尿素做攻粒肥。追肥后浇水或趁雨追施。
5、中耕除草
在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时,需要借助中耕除草这一方式,提升土壤本身的透气性,以此为玉米根部创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快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满足玉米根部吸取养分的需求,促使玉米的抗倒伏、抗旱这两项能力得以强化。在玉米苗长出4-5片叶子时,不仅要进行定苗,还要进行松土,对于松土深度应该控制在3-5cm的范围内。在玉米植株长到30cm左右,就要针对玉米田地开展第二次中耕工作,在玉米拔节之前则要进行第三次中耕,并且要将中耕深度维持在9-12cm之间,对于培土量应该予以合理控制。在中耕过程中,也要进行除草,可以选用50%的乙草胺乳油,应该每公顷喷施2250-3000mL,若是对该药剂予以兑水喷施,则要每公顷喷施450-600kg,还要保持喷施的均匀性。
6、灌溉管理
在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时,需要确保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来说,在玉米出苗阶段,田间土壤的湿度需要维持在大约60%;对于处在玉米拔节期的土壤而言,其湿度应该为65%;处在大喇叭口期间、灌浆期间的土壤,应该使其湿度维持在75%;处在玉米成熟阶段的土壤,应该对湿度保持在65%。种植户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开展灌溉浇水工作时,应该对玉米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要进行了解,明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际需求。在浇水时,应该注意玉米大喇叭口阶段,其正处在生长旺盛时期,要及时补充大量水分。
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多种因素产生病虫害,而且有些病虫害的危害性比较大,如果没有做好防治工作,就会危害玉米的健康生长,同时也会降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示范片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做好玉米黑粉病、褐斑病、大小斑病、玉米螟、粘虫的防治,注意监测二点委夜蛾虫害情况,做好防控。同时要及时防除杂草。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应该对病虫害的特征进行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技术进行有效防治。以玉米锈病为例,其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的传染力比较强,若是不及时防治,就会快速扩散。在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时,可以使用化学方式及农业方式。在应用农业方式进行防治时,应该选择中晚熟、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玉米品种,并对其进行轮作,与其他农作物一起3年轮流耕作1次。若是玉米植株产生玉米锈病,可以应用30%的拿敌稳2500倍液喷雾对其进行治理。也可以使用物理方式,对土壤进行晾晒,借此将土壤中存在的锈病病菌全部灭杀。针对玉米螟虫进行防治时,可以采用黑光灯、性诱剂等方式。
另外,在对玉米生长中后期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还应该选用“一喷多促”这一技术,该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保障玉米稳产增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针对玉米生长中后期容易出现的棉铃虫、蚜虫、大斑病、褐斑病等多种病虫害,预先开展监测工作,以便对大量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最合适的防治时间段就是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末期到灌浆初期这一阶段,在防治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用合适的叶面肥、杀菌杀虫剂等。在喷施药剂时,应该避开高温天气。
综上所述,针对玉米种植生产引进高产栽培技术,并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及其病虫害的防治,则有助于增加玉米产量,同时也能够避免玉米质量受损。而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对其产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对玉米进行种植是非常有必要的。种植户在种植玉米时,应该熟练掌握及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并将该技术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玉米产量及质量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作者单位:072650河北省定兴县农业农村局)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