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高产种植技术总结及重要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作者: 朱耀华
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品种改良,花生产量稳步提升。然而,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面对这一挑战,本文旨在探讨花生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农户提供实用的栽培方案。
一、花生高产种植技术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优良品种不仅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能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生产风险。在品种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近年来,我国育成了多个优质高产的花生新品种,如“花育16号”“中花16”和“桂花28”等。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还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够有效抵抗常见的花生病害,如叶斑病和根腐病等。在具体选种时,北方地区可选择“花育16号”“冀花9号”等品种,这些品种具有生育期短、抗旱性强的特点,适合北方春播花生区种植。而南方地区则可选用“中花16”“桂花28”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还具有较强的耐涝性和抗病性,适合南方多雨地区种植。此外,“花育8号”作为我国自主培育的转基因抗虫花生新品种,具有显著的抗虫特性,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选择。在选种过程中,农户还应注意选择纯度高、发芽率好的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以确保出苗率和苗期生长势。通过科学选种,可为花生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合理密植
适宜的种植密度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优化群体结构,创造良好的微环境,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合理密植的关键在于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最佳的行距、株距和单位面积株数。通常情况下,花生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15-22万株/公顷之间。然而,具体密度还需根据品种类型进行调整。例如,对于直立型品种,可采用窄行密植,行距可设置为40-5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而对于蔓生型品种,则应采用宽行稀植,行距可增加到60-7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此外,还应考虑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而在贫瘠地块,则应相应降低密度。
在实际操作中,合理密植还需结合精量播种技术。精量播种不仅能确保种植密度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出苗率和苗齐率。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花生精量播种机,如2BQF-4型花生精量播种机,其工作效率可达0.2-0.3公顷/小时,播种深度可调节在3-8厘米之间。使用精量播种机时,应根据种子大小调整排种器,确保每穴播种1-2粒。此外,还应注意行向的选择,一般应采取南北向种植,以增加光照利用率。在山地或丘陵地区,则应沿等高线方向种植,以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合理密植,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能改善花生品质。研究表明,合理密植可使花生荚果饱满度提高5%-8%,百果重增加10-15克。
3、氮磷钾合理配比施肥
花生作为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但仍需要适量的氮肥来促进生长。同时,花生对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在结荚期和饱果期。因此,合理配比氮、磷、钾肥料对于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研究结果,花生的最佳氮、磷、钾配比约为1∶1.5∶2。具体施肥量则需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施用纯氮30-45公斤、五氧化二磷45-60公斤、氧化钾60-90公斤。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养分检测,精准确定施肥量和配比。此外,还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特别是硼和钙,这两种元素对花生的生长发育和结实率有重要影响。
在施肥时期和方法上,应采取“基肥+追肥”的模式。基肥应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通常占总施肥量的60%-70%。基肥中应包含全部的磷肥和钾肥,以及30%-40%的氮肥。追肥则应分2-3次进行,第一次追肥在花生苗期,主要施用氮肥;第二次追肥在花针下扎期,可施用氮钾复合肥;第三次追肥在结荚初期,以钾肥为主。追肥时应采用深施或沟施方法,避免表面撒施造成养分流失。在施肥技术上,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系统将水分和养分同时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肥技术,可使花生产量提高15%-20%,同时还能提高花生的蛋白质含量和出油率。
二、花生病虫害预防措施
1、种子包衣处理与播前土壤消毒
种子包衣技术通过在种子表面包裹一层含有杀菌剂、杀虫剂和营养物质的保护膜,可有效防治种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常用的花生种子包衣药剂包括吡虫啉、咯菌腈和多菌灵等。其中,吡虫啉对防治地下害虫效果显著,咯菌腈对预防立枯病和根腐病有良好效果,而多菌灵则能有效抑制多种真菌性病害。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25%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混合使用,用量为每100公斤种子40-50毫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100-150克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种子包衣处理应在播种前7-10天进行,处理后的种子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放。研究表明,经过合理包衣处理的花生种子,其出苗率可提高5%-8%,苗期病虫害发生率可降低30%-40%。
播前土壤消毒是另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主要目的是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有害生物。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每亩3-5公斤,与细土混匀后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入土并灌水。物理消毒方法包括土壤深翻晒田和太阳能消毒。深翻晒田可将土壤翻耕至20-30厘米深,暴露在阳光下7-10天,利用阳光和高温杀灭病原菌。太阳能消毒则是在夏季高温时,将整平的田块覆盖透明塑料薄膜,保持15-20天,利用温室效应使土壤温度升高至50-60℃,从而杀灭有害微生物。此外,还可采用生物制剂进行土壤处理,如枯草芽孢杆菌或哈茨木霉菌剂,这些微生物制剂不仅能抑制病原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通过合理的播前土壤消毒,可使花生苗期病害发生率降低50%以上,为花生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综合运用种子包衣和土壤消毒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和产量稳定性。
2、花生-玉米间作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花生-玉米间作是一种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生态种植模式。这种间作模式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变田间微环境,从而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在花生-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高大的株型为花生创造了半遮荫环境,有利于降低地表温度和维持土壤湿度,进而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繁殖。同时,玉米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增强土壤的抗病性。此外,间作还能打破单一作物的连作障碍,有效阻断某些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研究表明,花生-玉米间作可使花生叶斑病的发病率降低20%-30%,根腐病的发生率降低15%-25%。在虫害方面,间作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例如,花生-玉米间作可使花生蓟马的种群密度降低40%-50%,显著低于花生单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花生-玉米间作的种植方式和比例至关重要。常见的间作模式包括带状间作和行间套作。带状间作通常采用“2行花生1行玉米”或“4行花生2行玉米”的方式,行距可设置为50-60厘米。行间套作则是在花生行间每隔2-3米种植1行玉米。在种植密度方面,应适当降低玉米的种植密度,以减少对花生的遮蔽效应。一般情况下,玉米的种植密度可控制在3000-4500株/亩,而花生的密度则可维持在12000-15000株/亩。在播种时间上,可采用花生玉米同期播种或玉米稍早播种的方式。例如,在华北地区,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同时播种花生和玉米;而在南方地区,则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先播种玉米,待玉米出苗后10-15天再播种花生。通过合理的间作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花生-玉米间作可使复合产量提高15%-20%,经济效益增加20%-30%。
3、安装杀虫灯与性诱剂诱捕害虫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安装杀虫灯与使用性诱剂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害虫防控措施。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并诱杀害虫。常用的杀虫灯包括黑光灯和高压钠灯,其中黑光灯发出的365-385纳米紫外线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效果。在花生田间,通常每亩地安装1-2盏杀虫灯,可有效降低花生蛾、地老虎等主要害虫的数量。杀虫灯一般在傍晚至凌晨开启,每晚工作6-8小时,能够减少70%-80%的成虫数量。此外,杀虫灯的安装高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建议将灯具安装在距地面1.5-2米的高度,以确保最佳的诱杀效果。
性诱剂则是通过模拟害虫的性信息素来吸引并干扰其交配行为,从而达到防治目的。针对花生主要害虫,如花生蛾、地老虎等,可选用相应的性诱剂进行防控。以花生蛾为例,每亩地悬挂2-3个性诱剂诱捕器。通过性诱剂的使用,可显著降低田间害虫密度,减少80%-90%的交配率。值得注意的是,性诱剂的使用时机也很重要,通常应在害虫成虫羽化期开始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杀虫灯与性诱剂的协同使用效果更佳,可将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害虫发生规律,合理安排安装时间和更换周期。例如,在花生生长季节,可根据害虫的发生动态调整杀虫灯的开启时间和性诱剂的更换频率。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形成多层次的防控体系。研究表明,采用杀虫灯和性诱剂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可使花生产量提高15%-20%,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
三、花生病虫害治疗方法
1、花生病害治疗技术
在花生褐斑病的防治中,可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施。具体操作时,将0.1%浓度的多菌灵溶液或0.5%浓度的百菌清溶液均匀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这种方法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降低病害发生率30%-50%。此外,在发病初期使用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也能显著控制褐斑病的蔓延。
对于花生锈病,可采用系统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包括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和腈菌唑。在实际应用中,可使用25%戊唑醇乳油2000倍液或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喷药时间应选择在发病初期,每7-14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锈病的发展,还能促进花生植株的生长,提高产量10%-15%。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以确保花生产品的质量安全。
针对花生白绢病,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显著。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木霉菌等拮抗微生物制剂。例如,将枯草芽孢杆菌悬浮液稀释500倍后喷施于花生植株及周围土壤,每7-10天施用1次,可有效抑制白绢病菌的生长。同时,配合使用化学药剂,如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根部灌注,每隔15-20天处理1次,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这种综合防治策略可将白绢病的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比单一使用化学药剂的防效提高20%-30%。
2、花生虫害治疗技术
在防治地老虎方面,可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化学防治可使用2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土壤灌注,每亩用药液30-40千克,能有效控制地老虎幼虫的危害。同时,可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每亩释放3-5万头赤眼蜂,可降低地老虎的卵密度50%-70%。这种综合防治策略不仅能显著减少地老虎的危害,还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蚜虫的防治,可采用系统性杀虫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药剂包括吡虫啉和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实际应用中,可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喷药时间应选择在蚜虫初期发生时,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快速杀灭蚜虫,还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可有效控制蚜虫种群的增长,降低危害程度80%-90%。此外,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针对红蜘蛛的防治,可采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生物农药如苦参碱或印楝素等植物源杀虫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环境友好性。例如,使用0.3%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或0.5%印楝素乳油1500倍液喷施,每7天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抑制红蜘蛛的繁殖。同时,配合使用化学杀螨剂,如20%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进行交替喷施,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这种综合防治策略可将红蜘蛛的危害率控制在10%以下,比单一使用化学药剂的防效提高15%-25%。值得注意的是,在虫害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田间处理措施,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适当调节灌溉等,创造不利于害虫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整体防治效果,确保花生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选种、合理密植和精准施肥,配合先进的病虫害预防和治疗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花生产量和品质。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的综合应用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危害,还能减少农药使用,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持续优化这些技术,将为花生种植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462000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