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作者: 吴丽琼

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0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大豆生产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当地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贡献力量。

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病虫害的频发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影响了大豆的稳定供应和农民的收入。因此,深入研究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栽培环境选择与优化

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栽培环境的选择与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大豆作为喜温作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栽培环境时,应优先考虑气候温暖、光照充足的地区。土壤条件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为宽松,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更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栽培环境优化方面,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除了气候和土壤条件外,栽培环境的优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水分管理是大豆栽培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但过多的水分又容易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和病害的发生。因此,在栽培环境优化中,应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设施,确保大豆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适量的水分。此外,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栽培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栽培环境的选择与优化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水分和病虫害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栽培方案和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这也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优质种子筛选与处理技术

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优质种子筛选与处理技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量和品质。因此,科学、规范的种子筛选与处理技术是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在种子筛选方面,我们采用了多重筛选机制,确保种子的纯净度和活力。通过机械筛选去除杂质和破损种子,提高种子的纯净度。利用生物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对种子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和品质鉴定,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抗虫等优良性状的种子。据统计,经过严格筛选的种子,其发芽率可提高至95%以上,为大豆高产栽培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种子处理方面,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种子处理技术,如包衣、浸种等,以提高种子的抗逆性和发芽率。包衣技术通过在种子表面包裹一层保护膜,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侵袭,提高种子的成活率。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种衣剂其成分各不相同,适用地区也不完全相同,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一般可选用每50kg大豆种子使用2.5%适乐时80ml、35%精甲霜灵20ml以及益微微生物菌剂60~80ml进行包衣。在包衣过程中,必须确保包衣的全面性和均匀性,以提高种子的抗逆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浸种技术则通过浸泡种子于含有营养物质的溶液中,为种子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种子的质量,也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有力保障。

3、高效施肥与土壤管理技术

高效施肥与土壤管理技术是大豆高产栽培中的关键环节。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不仅能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在凌源市小城子镇大豆种植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使得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减少了化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土壤管理技术的运用同样重要。通过深耕、松土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为大豆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引入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生物活性,进一步增强土壤肥力。据研究数据显示,采用有机无机配施的土壤管理方式,大豆产量较传统施肥方式提高了10%以上。高效施肥与土壤管理技术还需要结合大豆生长周期和气候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在生长旺盛期,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可以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而在干旱季节,则需要加强灌溉和保水措施,确保土壤水分充足。同时,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养分和病虫害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大豆健康生长。

4、合理密植与田间管理技术

在大豆高产栽培中,合理密植与田间管理技术至关重要。合理密植不仅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还直接关系到单位面积的产量。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调整,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土壤养分和水分,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例如,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然而,种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植株间竞争加剧,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因此,合理密植需要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田间管理技术同样对大豆高产栽培具有重要影响。在田间管理中,需要注重除草、松土、灌溉和施肥等关键环节。除草可以有效减少杂草对大豆植株的竞争,提高光能利用率;松土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灌溉和施肥则需要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田间管理技术,可以创造有利于大豆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在实际应用中,合理密植与田间管理技术需要紧密结合。在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块,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及时除草、松土等措施,保持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施肥和灌溉方面,也需要根据种植密度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大豆植株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通过不断优化合理密植与田间管理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调整,以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目标。

5、灌溉与排水技术优化

在大豆高产栽培过程中,灌溉与排水技术的优化是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确保大豆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水分,而有效的排水系统则能避免土壤积水,防止作物受涝。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灌溉与排水技术得到了显著优化。以滴灌技术为例,这种灌溉方式能够精准控制水量和灌溉时间,减少水分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据研究数据显示,采用滴灌技术的大豆田块,其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灌溉方式提高了近30%。同时,滴灌技术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发育,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在排水技术方面,现代农田排水系统通常采用暗管排水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通过合理设计排水沟和排水管道,可以确保在降雨或灌溉过量时,多余的水分能够迅速排出田块,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此外,排水系统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提高大豆的抗逆性。除了技术层面的优化外,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实施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在干旱地区,应加大灌溉力度,确保大豆获得足够的水分;而在多雨地区,则应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防止作物受涝。同时,还应根据大豆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灌溉与排水技术的优化对于大豆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灌溉与排水技术还将继续得到优化和完善,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6、收获与储存技术提升

在大豆高产栽培的环节中,收获与储存技术的提升对于确保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豆收获与储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收获阶段,采用机械化收割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收割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降低大豆在收割过程中的损失率。据研究数据显示,机械化收割相比传统手工收割,大豆损失率可降低至2%以下,大大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在储存技术方面,现代储存设施如气调库、冷藏库等的应用,为大豆的储存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环境。这些设施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条件,有效延长了大豆的储存期,减少了因储存不当导致的霉变、虫蛀等问题。此外,采用先进的包装材料和密封技术,也能有效防止大豆在储存过程中的氧化和变质。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科学的储存管理同样重要。通过定期检测大豆的湿度、温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储存过程中的问题,可以确保大豆的品质稳定。同时,建立完善的储存档案,记录大豆的入库、出库等信息,有助于实现大豆的追溯管理,提高大豆的质量安全水平。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1、病害识别与预防策略

在大豆栽培过程中,病害识别与预防策略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病害识别需要种植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大豆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症状。例如,大豆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种植者需要密切关注大豆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预防策略的制定应基于病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大豆锈病为例,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种植者可以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等措施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此外,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也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通过引进和培育抗病品种,可以显著提高大豆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种植者还可以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例如,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或者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谨慎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虫害监测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升。其中,无人机高空航拍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识别虫害发生的区域和程度,从而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地面监测设备也在大豆田间的虫害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虫情测报灯、粘虫板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虫害进行实时的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增强了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引入天敌昆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已经在大豆蚜虫等害虫的控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化学防治手段在当前的虫害防控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通过喷洒农药来杀灭害虫,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且对土壤、水源等环境要素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我们在使用化学防治手段时,必须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确保其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

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应用已成为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策略。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自然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然而,生物防治的效果往往受到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结合化学防治手段,可以迅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为生物防治创造有利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应用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以及大豆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病虫害初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为主,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或喷洒微生物制剂来抑制病虫害的发展。当病虫害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适时采用化学防治手段,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以迅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对天敌昆虫影响较小的农药,以保护生物防治的效果。据研究数据显示,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防治手段。例如,在凌源市小城子镇大豆种植区,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的策略后,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了30%,产量提高了15%。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当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①要确保所使用的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都是安全、有效的,避免对大豆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②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治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③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相信大豆种植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122501辽宁省凌源市小城子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