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牦牛暖棚养殖技术要点及疫病防控方法
作者: 桑东杰
良好的养殖环境对高原牦牛生长发育有利,需要建设高质量牦牛棚圈,维持合适温湿度以及良好通风条件。利用暖棚养殖牦牛,避免冬季极端严寒天气影响牦牛生长发育,促进牦牛体质量增加。暖棚具有增温保暖功能,适用于昼夜温差大的高原地区牦牛养殖。暖棚饲养可缩短牦牛饲养周期,改善牦牛生长环境,提高出栏商品率,创造较高经济效益。
一、牦牛棚圈的建设与清洁消毒
1、牦牛棚圈建设方法
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建设牦牛棚圈,选址要考虑地势条件良好、水源充足、背风向阳等要求,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建设地点纬度减去6.5°的方法计算屋面角,按计算结果进行建设,改善牦牛棚圈采光条件,尤其要重点控制南坡面与太阳光线夹角。高原地区牦牛棚圈选材需要考虑当地特殊气候条件,抵御冬季风雪,例如支架采用钢梁、木材,顶棚采用塑料万通板,墙体采用泥土、石块等。牦牛棚圈覆盖部分应采用采光物质,防止棚圈阴暗寒冷。
牦牛棚圈墙体内外粉土光滑,不可出现透风、浸水等问题,棚舍保温效果良好,提供温暖的环境供牦牛生长。牦牛棚圈各类型洞口齐全且数量充足,需要设置进气口、排气孔等。根据牦牛棚圈空间布局,设置饲料槽和饮水槽,控制位置和数量,进行固定。
2、牦牛棚圈清洁消毒方法
细菌和病毒蔓延会导致牦牛感染疫病,棚圈环境恶劣时疫病发生率高。牦牛棚圈建设成型后,先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再投入使用。日常饲养期间,及时清理粪污,全面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消毒范围全面,不遗漏墙角等隐蔽部位。养殖人员根据高原地区牦牛饲养环境制定消毒制度,以制度为准定期消毒,维持干净卫生的棚圈环境。消毒频率与气候条件有关,夏季气温高,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每隔15d消毒1次,冬季每隔30d消毒1次,疫病高发时提高消毒频率。轮换使用消毒剂,保证消毒效果,例如石灰水、氢氧化钠等。日常清理出的粪污应经过无害化处理,以免引起环境污染,可以对粪污回收利用,发挥废旧资源利用价值。
二、做好合理科学的牦牛放牧管理
1、选择合适的放牧地点
高原牦牛放牧前进行实地调查,选择水源充足、地形地势良好、易于管理牦牛活动的区域作为放牧地点。根据草场生产能力和牦牛生长习性定期更换放牧地点,以防因长期在同一区域放牧导致草原遭受严重破坏。通常,放牧地点更换频率为10~40d进行1次。
2、合理调配放牧时间
冬春季节牧草资源有限,延长放牧时间,保证高原牦牛充分采食牧草,满足营养需求。夏季牧草长势良好、数量多,高原牦牛短时间内即可采食足量牧草,因此缩短放牧时间。季节是控制高原牦牛放牧时间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冬春季节早晚温度低,不宜放牧,可以选择中午温度相对较高时放牧。牦牛对冷热变化产生应激,不利于生长,要在棚圈温度和外界气温差异较小时放牧。风雪天气,在无风的山湾或洼地放牧,缩小放牧范围。天气晴朗时,在山坡或山区放牧,在能够有效管理牦牛活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放牧范围。牧场的牧草分布不均时,宜散牧,分散采食以保证每只牦牛均采食足量优质牧草。夏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牧民要考虑高温对牦牛生长的影响,中午温度较高,应将牦牛驱赶至阴凉处,牦牛采食活动应在冷凉时间段进行。在暴风雪或其他恶劣天气来临前结束放牧。
3、牦牛的冬季放牧管理
冬季气候寒冷,暖棚内外部温差较大时,牦牛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由于难以适应极端环境变化而发生应激,针对此问题,需要在气温升高并与暖棚温度相差较小时组织放牧。冷季应利用暖棚饲养管理牦牛,前期通过引诱方式使牦牛进入暖棚,进行过渡饲养,不可为了将牦牛转移至暖棚而大力驱赶,否则牦牛可能应激,对牦牛生长发育不良,同时牦牛应激可能损伤暖棚设施。以牦牛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为准,控制暖棚温度和相对湿度,使牦牛在暖棚中健壮生长发育。
三、牦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1、饲草的青贮技术
整株饲草青贮时,先将牧草晾晒至含水量下降至50%左右,在地面铺设塑料薄膜,堆放晾晒过后的牧草,按0.5%比例撒盐,踩踏,使牧草紧密堆放至一体,再于上方继续铺牧草和撒盐,两项工作交替进行,直至牧草堆放位置距地面1.5m为止,码放整齐后,覆盖塑料膜,保持密封,按该方法青贮饲草后,约40d可取出供高原牦牛采食。干燥的青稞秸秆也可作为饲草,先处理为3cm左右的小段,准备秸秆总重量8%的水和4%~5%尿素(重量比),混合后制成溶液,均匀喷洒至秸秆上,在密封状态下贮藏不少于50d,达到时间要求后,根据高原牦牛饲喂需求取出,晾放1d后开始饲喂,由于高原牦牛对饲草具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按由少到多的顺序逐步增加饲喂量。
2、牦牛冷季饲喂方法
高原地区冷季气候条件极端,需要为牦牛饲喂高能量饲料以解决能量不足的问题,例如豆粕、玉米、麸皮等,每日归牧后补饲精料,成年牛、生长牛每头每日用量为1000g、500g。营养供给全面,例如在冷季为高原牦牛提供碳酸钙、复合添加剂等。
3、牦牛饲养的饲料配比
根据高原牦牛生长发育时期调整精饲料与粗饲料的配比,以育肥初期、中期、末期为例,该配比分别为3∶7、7∶3、9∶1,基本规律是随着育肥的持续进行应增加精饲料饲喂量,同时循序渐进地减少粗饲料饲喂量。禁止忽然更换饲草料类型,否则牦牛瘤胃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饲草料,导致消化异常,瘤胃积食。
四、母牦牛围产期管理技术
管理人员密切关注临产期母牦牛的生理状况,预测分娩时间,提前准备接产工具,做好产房环境优化,饲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为临产牦牛提供足量营养。母牦牛分娩时,饲喂温糌粑汤以弥补失水量。母牦牛产道黏膜表层在分娩期间易受损,无法顺畅排出恶露,容易引起炎症,同时还可能感染病原微生物,因此相关人员要规范接产,加强产后护理,尽快使母牦牛恢复健康。根据精细化理念进行产后护理。由于母牦牛在分娩期间大量失水,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需要为分娩后的母牦牛提供温糌粑汤或清水;清理、消毒母牦牛外阴部;管理圈舍,清除杂物,全面消毒,杀灭病原菌,破坏疫病发生条件;注射抗生素,防止母牦牛感染;母牦牛产后7d容易发生消化道疾病,对母牛健康恢复不利,需要饲喂易消化的高品质饲料,使母牛吸收足量营养,恢复体况。母牦牛分娩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母牦牛是否存在胎衣滞留、子宫内翻等问题,做细致检查,了解实际情况,采取处理措施。若母牦牛产后14d未排出恶露,可能发生子宫感染,需要进行诊断,采取消炎等治疗措施。母牦牛产后期管理时,还需检查外生殖器官、乳房,一旦发现异样,需及时处理。
妊娠母牦牛的营养需求旺盛,需要科学饲喂,满足母牦牛自身及体内胎儿对营养的需求,保证蛋白质、能量等供给充足。例如,每日饲喂2~3次优质干草50%~60%、苜蓿干草等,结合妊娠母牦牛体况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合理控制各类饲料的用量,检验饲料质量,禁止饲喂过期、霉变或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饲料。
五、牦牛牛犊饲养培育技术
1、合理安排犊牛出生前后的管理工作
母牦牛分娩前,养殖人员做好分娩准备工作,例如为分娩准备单独的圈舍,清理圈舍的杂物,进行全面消毒,使分娩场所保持干净。根据气温调整圈舍温度,采取保温措施。传统放牧条件下的接产不到位,容易出现母牛难产、犊牛夭折等异常情况,接产人员需要规范接产,精细呵护。接产人员清理犊牛的口腔及鼻腔黏液,保持畅通,避免呼吸阻塞。由于犊牛身上黏液蒸发后导致体内热量散失,接产人员还需要擦干犊牛身上的黏液。犊牛断脐位置为距身体约10cm的部位,剪刀在使用前经过消毒,剪断后用碘酊消毒脐带剪断部位,避免感染。结扎脐带前,清理残留血液。信息记录也是犊牛管理的重点工作,包含犊牛的出生日期、体重、性别等信息,形成档案。
2、初生牛犊科学合理地哺乳
母牦牛分娩后,使犊牛尽快吃上、吃足初乳,促进犊牛生长发育。初乳营养价值高,例如免疫球蛋白含量达到5.5%以上,犊牛吮吸初乳后提升抵抗力;初乳的铁、锌等离子含量丰富,有利于犊牛排出胎便;初乳还可改善犊牛胃肠道功能,消化吸收营养。吃初乳时间以犊牛出生后1h内为宜,确保犊牛及时吃上足量初乳。部分初生牛犊尚未具备站立能力,由人工对犊牛灌服2次初乳,间隔时间为5h。初乳的温度控制通常为35~38℃。犊牛常规哺乳时,以保障犊牛营养摄取全面和充足的原则优化饲喂方案,若母牛泌乳营养不丰富或泌乳量有限,可根据犊牛对营养的需求适当增加代乳粉,保障犊牛健康生长。饲喂量要以犊牛体重和生长发育状况为准动态调整,通常哺乳量为体重的10%~12%。饲喂50d左右后,结合犊牛体况判断是否可断奶,在条件允许时断奶,使母牦牛恢复体况,为后续繁育做好准备。为断奶后的犊牛饲喂代乳粉,温度控制在35~42℃,使犊牛适应该温度的代乳粉,遇寒冷天气,结合实际气温适当提高温度。
六、牦牛常见疫病的防控方法
1、犊牛断脐发炎的防控方法
犊牛断脐消毒不到位或断脐方法不符合规范,容易导致犊牛断脐发炎。环境污浊,犊牛所在场地堆积粪便、污水,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污染物以及采取消毒措施,生长于此环境的犊牛脐带容易发炎。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发炎部位化脓坏死,可能由于脐带发炎诱发其他炎症,轻则影响犊牛生长发育,重则危及犊牛生命安全。对于犊牛脐带发炎的治疗,可以在周边无毛的脐带涂抹消炎药并包扎,避免继发感染,应用效果较好的有碘酒、松馏油等。若及时发现犊牛断脐发炎并随即采取治疗措施,约15d炎症消除,犊牛恢复健康。
2、牛腹泻的防控方法
牛腹泻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厌食、发热、萎靡不振等,发病时长、病程及是否继发感染均是影响牛腹泻严重程度的因素,部分病母牛繁殖受阻。牛病毒腹泻的西药治疗方法以静脉注射为主,混合丙环沙星、青霉素、葡萄糖等药物,根据牛腹泻发病情况控制剂量,进行为期3d的静脉注射。林可霉素也是治疗牛腹泻的常用药物,每日肌肉注射2次,连续7d。牛腹泻并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时,需要考虑牛体况恢复要求,混合海达注射液8~18mL、5%碳酸氢钠200~400mL、糖盐水1000~2000mL和维生素C2~4g,每日注射1次,连续4d。若牛腹泻伴有炎症,治疗时消炎以及提升病牛抵抗力,可使病牛服用四环素、土霉素。牛腹泻伴有下痫不止时,肠黏膜可能因吸入过多病毒而受损,治疗方法是内服5~10g的碱式硝酸铋。
3、牛腐蹄病的防控方法
牛蹄部感染坏死杆菌或节瘤拟杆菌引起腐蹄病,发病迅速,初期症状为跛行,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疫病持续发展,出现食欲减退、运动障碍等症状,部分牛的腐蹄病严重,生产性能受影响,不利于扩大牛养殖规模。
牛腐蹄病发生前期,宜采用药浴治疗方法,由于蹄部腐烂暂时集中在表层,药浴既能够保证腐蹄病治疗效果,又可降低治疗难度,节约成本。根据病牛数量搭建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药浴池,将感染腐蹄病的牛驱赶至药浴池内浸泡5min或更久,通过药浴浸泡方式清理蹄部腐败组织,对蹄部杀菌。药浴治疗牛腐蹄病的频率为每日1次,连续多次治疗直至牛蹄部痊愈为止。药浴治疗时,禁止混用硫酸铜和有机物,原因在于硫酸铜的渗透性强,混用将导致药液活性下降,影响对腐蹄病的治疗效果。同时,硫酸铜溶液具有毒性,要加强防护,以免病牛误食硫酸铜而中毒,预防方法是在药浴前饲喂足量的水,药浴期间管理病牛,防止误食。此外,牛腐蹄病的药浴治疗还可采用无刺激的10%硫酸锌溶液,避免病牛饮用溶液而中毒,此类溶液还可防止牛毛发着色。硫酸锌溶液含锌量较高,药浴治疗时可添加表面活性剂,通过此类外加剂的应用,促进锌离子快速渗透角质层,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牛腐蹄病治疗效果。
病牛数量多时,除了保证药浴治疗有效性外,还需兼顾成本控制要求,例如每10d用5%~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次患腐蹄病的病牛,直至痊愈为止。药浴后,在牛蹄撒青霉素干粉,目的在于利用抗生素药物与药浴液配合治疗,加强疗效。但要注意,5%~10%福尔马林溶液的刺激性强,不可为了降低药浴成本而长期使用,同时需要控制每次的溶液使用量和浸泡时间。
4、牛瘤胃积食的防控方法
牛瘤胃积滞大量难以及时消化的粗饲料而发病,严重时存在瓣胃阻塞、瘤胃酸中毒等症状,舍饲牛发病率高,是牛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内科疾病。手术治疗是牛瘤胃积食的常用治疗方法,手术前先检查病牛体况,制定牛瘤胃积食的手术治疗方案,对病牛麻醉,对左边瘤胃穿刺放气,缓解瘤胃积食症状。手术必须在兽医指导下规范进行,对手术部位以及针头等工具消毒,将针头刺入瘤胃缓慢排气,不同插孔方式的疗效存在差异,需要选择长度和大小合适的针头,根据对瘤胃积食的观察结果,在气体堆积较多的部位插孔。排气过快将导致病牛腹部产生不适感,因此需要缓慢排气,逐步缓解牛瘤胃积食,同时帮助病牛恢复正常的呼吸。若牛瘤胃积食尤为严重,要考虑是否需要切开瘤胃进行治疗。
牛瘤胃积食还可利用药物治疗,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可以防止病牛继发感染,例如用5万~10万单位/kg(体重)的阿莫西林,颈部肌肉注射,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3d,或采用青霉素G钠治疗牛瘤胃积食,也可取得较好疗效。病牛瘤胃聚积大量气体和泡沫,可以利用排气剂和消沫剂治疗患病部位,清除瘤胃内过多的内容物,使病牛恢复健康。硫酸钠或硫酸镁均是应用效果较好的药剂,通过灌服的方式进行治疗,例如每500~800g药剂兑水1000mL灌服,用药后,牛瘤胃以较快速度排出内容物,解除酸中毒。
综上所述,高原牦牛养殖需充分考虑高原环境,养殖户需使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尤其要注意从牦牛棚圈建设、合理放牧、加强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母牦牛管理等方面进行饲养管理,同时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及经验的学习,推动牦牛养殖业发展。
(作者单位:814499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畜牧兽医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