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脑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与相应治疗方法的探讨分析

作者: 薛凤娥

牛脑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与相应治疗方法的探讨分析0

随着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开始逐渐提高了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在此过程中,牛养殖业也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是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牛群常常会受到寄生虫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类型就是牛脑包虫病。当牛感染了脑包虫病以后会引发脑炎和脑膜炎,严重的还会造成牛群发生死亡。不仅严重威胁了牛群的生命,还给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和分析牛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防治策略,借此推动养殖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牛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

1、牛脑包虫病病原

一般又将脑包虫病叫做脑多头蚴,其主要的病原体就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绦虫幼虫呈现出囊泡的状态,且有透明液体存在于囊内。寄生虫的体积大小不同,有的多头绦虫幼虫体积如同豌豆,有的则如同鸡蛋般大。通常囊泡内膜中存在的原头蚴数量较多,约为200~250条。多头绦虫在变为成虫以后,其整个身体由多个节片构成,最终形成一个较长的身体,而节片的形状为长方形。通常情况下,犬类等喜爱食用肉类的动物肠道常常会被脑包虫寄生。并且,脑包虫在肠道中寄生以后,会随着不断发育逐渐脱落自身的节片,然后与动物的粪便一同被排到外界环境当中,最终会给外部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对于脑包虫的虫卵来说,其有较长的存活期,若处于犬科动物的肠道中,存活期能够长达数年。如果脑包虫生存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则有15d左右的存活期。

2、牛脑包虫病发病机理

当牛的脊髓和脑部当中被多头蚴虫寄生以后,会严重损伤牛的神经系统。通常幼虫在牛体内寄生时,其会给牛机体的免疫应答带来持续性的刺激,并诱发牛出现炎症反应,此时会给牛神经组织损伤带来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牛体内寄生的过程中,多头绦虫还会抢夺牛的机体营养,进而引发牛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使牛的健康发育受到严重阻碍。与此同时,牛的机体代谢水平,会因为不断加剧的炎症反应以及寄生虫代谢产物持续堆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持续降低,从而给其身体健康带来进一步的影响。此外,在寄生的过程中,多头绦虫幼虫还会有包囊形成。随着持续扩大的包囊,开始逐渐压迫和损害病牛的神经组织,该损伤和压迫具有机械性特点。久而久之,牛的神经组织功能会完全消失,严重的还会造成神经组织坏死。

3、牛脑包虫病流行特点

牛脑包虫病的主要传播形式就是通过食物、饮用水源或者被多头绦虫幼虫感染的土壤以及植物等途径,而家畜和野生动物是最常见的易感群体。当前世界各个地区都有脑包虫病的发生,特别是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有发达畜牧养殖业的地区。牛、羊、猪等家畜和犬、狼、狐狸等野生动物都是多头绦虫的主要寄主,并在此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具有较为复杂关系的食物链。宿主自身抵抗能力、自然环境条件、养殖管理方法等都是引发脑包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牧区、放牧人群中常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不仅如此,脑包虫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也就是说,除了牛等动物会遭到该病侵袭感染,人体中也极易被其所寄生。若是人类患有该疾病,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甚至会给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影响。

二、牛脑包虫的症状

1、牛脑包虫临床表现

当牛感染脑包虫的位置不同时,其所受到的压迫和损伤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不同牛只在感染牛脑包虫病以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现阶段,临床中主要将牛脑包虫的症状表现分为两种,即急性症状和慢性症状。

①急性症状临床表现

对于犊牛来说,其在感染了脑包虫病以后会表现出急性症状。通常情况下,牛脑包虫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犊牛受到脑包虫病寄生影响以后,会在半个月后有症状表现。此时,病牛的体温会逐渐升高,食欲逐渐降低,并伴有反应迟钝、来回奔走以及痉挛等情况。严重的病牛气颈部位置会向一侧发生弯曲,观察眼睛时,会发现有斜视的表现。同时,伴有流涎、磨牙、精神亢奋或消沉的症状。一般有急性症状表现的病牛,仅有较短的病程,且有较高的死亡率。

②慢性症状临床表现

此类病牛患病后的病情较轻,且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但随着体内多头绦虫数量的持续增多,开始逐渐压迫病牛的脑部或者脊髓等处,此时会引发差异性的临床表现。例如,病牛的大脑额区被多头绦虫寄生以后,病牛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呈直线型的奔走形式,不能顺利地跨越障碍物以及原地转圈等;病牛的大脑后部枕骨区域被寄生以后,病牛表现出的症状主要为持续出现后退运动;病牛的小脑被寄生以后,所表现出的症状主要包括:正常站立受阻、运动失去平衡等;骨髓处被寄生虫寄生以后,病牛的后肢会表现出无力和麻痹的情况,甚至会引发其出现失禁问题。慢性症状的病牛的整个患病时间较长,有较高的反复发作风险。若是此类病牛病情不断加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病牛死亡。

2、牛脑包虫病理学表现

在对因病死亡的牛进行解剖检查时可以发现,有囊肿存在于大脑当中,且囊肿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表现。在对急性症状的病死牛进行剖检时发现,有明显的炎症存在其脑部位置,且在观察病死牛的脑膜位置时发现,有因为肿瘤发生位置移动而形成的疤痕;在对慢性症状的病死牛进行剖检时发现,会有许多的多头蚴存在于大脑和脊髓等处。与此同时,在对存在感染的位置进行检查时发现,其骨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软化和变薄的情况,还有部分严重的病牛骨头出现了穿孔的问题。

三、牛脑包虫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1、观察寄生虫形态法

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在不同区域选取检测的样本,如囊肿、附近组织、其他受寄生虫影响的位置等。检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利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或者乙醇,对已经获取到的牛脑部组织样本实施固定处理。其次,对固定好的检测样本进行切片处理。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借助切片机实现,又可采取人工手动的切片方法。切片的过程中,应将组织样本的厚度控制到5~10μm左右。再次,选用伊红染色或血液染液等染料,对切片实施染色处理。该操作能够使组织结构和细胞的可见度得到进一步增强。最后,在显微镜下对经过有效处理的切片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能够观察到包虫囊肿内有囊壁结构,且有液体和许多的多头蚴体存在其中。此时,大部分多头蚴都呈现出细长带样,并能够观察到其存在颈节和短暂的节片。而这些节片内都有排列成串,且表现为长条形的卵囊存在。不仅如此,借助显微镜对组织样本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有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和坏死等变化。而引发该病理变化的直接因素就是病牛受到了寄生虫感染影响,发生了炎症反应问题。

2、皮下变态试验法

临床中在对脑包虫病进行检查时的一个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皮下变态试验法,该方法主要是向受体中注射幼虫,然后对皮肤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判定其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一般在实施试验操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多头蚴抗原、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计时器等。其次,在开展注射工作时,应从前臂的背侧着手,然后利用注射器,向皮下注射相应的幼虫抗原。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射抗原的过程中,需要使针头始终保持与皮肤呈现为15~30°角,并在皮下脂肪层注入抗原。最后,在注射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对注射位置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擦拭,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此时,应在24~48h后对受体注射位置皮肤的反应情况进行观察。若是自身存在感染问题,则其皮肤处会有红肿、瘙痒以及皮疹等症状出现。如果在注射完成以后的24~48h左右并未有皮肤反应,则表面该受体并未发生脑包虫病的寄生感染。

四、牛脑包虫病的防治策略

1、牛脑包虫病治疗措施

①牛脑包虫病药物治疗

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和区域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牛脑包虫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重视。通常在对患病症状较轻且病程较短的病牛进行治疗时,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对于初期患病的牛只来说,应在对患病时间和疾病症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后,每天注射1次黄色素。注射时,主要采用静脉注射的形式,且应结合病牛的实际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每次不应超过30mL,持续进行2d的注射治疗。此外,还可借助注射或口服的形式,选用吡喹酮药物进行治疗,通常使用量需要遵循30mg/kg·bw的原则,并持续进行3d的治疗。如果在此过程中,并未获得显著的效果,则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治疗次数。

②牛脑包虫病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在牛脑包虫病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圆锯式和穿刺式为两种最常见的手术治疗形式。其中,在采取圆锯式手术方法时,应对牛脑部组织结构进行预先的确定,并找到静脉窦的准确位置,从而为后续顺利、精准地开展手术治疗工作提供保障,最大限度降低可能给牛脑组织带来的损害影响。一般情况下,患病牛只的大脑中静脉窦有两条,主要处在其脑部纵轴和大小脑之间。若是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并未提前明确病牛实际的患病位置,则在处理的过程中,可对角基和角中心内源位置着手。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前应保证消毒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且手术刀应从柔软位置处落下,并保证切口呈现为U字形。主要是因为,U字形能够确保皮下组织进一步被穿透。切口的大小应不超过2cm,以此使牛的骨膜得到最大程度保护。在对骨质实施开孔处理时,可以对圆锯进行利用。当取出病牛患处的虫体包囊以后,需要对手术切口处进行快速的缝合,并利用纱布进行包扎。

而在采取穿刺式的手术方法时,首先需要在手术前对虫体包囊的位置进行提前精准的确定。之后,在消毒处理工作完成以后,在颅骨位置实施穿刺,对包囊的囊液进行穿刺,致使虫体包囊从牛的大脑中流出。为进一步提高实际的手术治疗效果,在进行穿刺手术的过程中,应倒置病牛的头部,促使其大脑中的囊液被快速地排出体外。

2、牛脑包虫病预防措施

①定期使用驱虫药物

若是养殖场所处区域属于牛脑包虫病的高发区,则应该定期对多头蚴的驱虫药物进行使用,从而使牛群感染脑包虫病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听从兽医的指导。一般情况下,每年进入到春季的3~4月份以及秋季的10~11月份时,在对牛群实施驱虫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对吡喹酮进行使用,用量为30mg/kg·bw,每次用药的时间应间隔7~14d。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牛群进行定期驱虫时,需要对其所排出的粪便进行及时地收集和有效地处理,避免寄生虫在养殖区域内发生反复传播和感染的情况。

②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牛脑包虫病发病率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殖人员日常养殖方式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的问题。受到传统畜牧养殖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养殖人员在养殖的过程中缺乏对牛脑包虫病的重视,导致日常防治工作开展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造成了该疾病的大范围蔓延和传播,既影响了牛群的健康,又影响了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对该疾病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定期将本地区的养殖人员组织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学习,确保养殖人员能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强化日常预防和治疗的意识。除此之外,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还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地对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学习,确保脑包虫病的发生风险在多元化的养殖措施下实现有效地降低。

③加大管理犬类工作力度

对于牛群来说,其感染脑包虫病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犬类的活动。所以,日常养殖人员在对牛群进行养殖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犬类动物管理工作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犬类动物监管制度,对犬类动物的养殖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应以不影响养殖人员正常养殖和生活为基础。此外,在对牛群进行定期驱虫处理同时,可开展犬类动物的驱虫工作,以此降低犬类动物携带脑包虫病病原的数量,从根源处阻断病原传播。另外,若在养殖畜牧的过程中,同时对犬类动物进行养殖,需要对其活动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犬类动物有进入养殖场内的可能,给牛群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④做好监测工作

对于牛养殖业来说,科学有效地防控牛脑包虫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是因为,加大对该疾病的防控力度,有利于疾病传播率的下降,使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牛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的监测。并学会如何判断和区分牛脑包虫病,确保当牛出现异常症状时,能够及时地被发现,保证应对措施运用的及时性,从而缓解疾病症状,降低病牛的死亡率。此外,养殖人员需要定期请兽医前往养殖场对牛群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并在有需要时,实施针对性的检测。若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有患病牛只,应做好隔离工作,降低寄生虫传播率。另外,还可在养殖场内借助围栏等措施,严格控制牛群同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

⑤饲养环境管理

想要使牛群的患病率得到最大限度降低,就需要在日常养殖工作中,加强对饲养环境的管理。实际开展管理工作时,养殖人员需要保证畜禽粪污清理的及时性,使环境中存在的寄生虫数量得到控制。同时,应定时更换牛群的饮水和食物,避免其受到寄生虫污染。严格控制养殖场内空气质量以及干湿度,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对通风系统进行运用,确保空气始终处于干燥状态下,降低寄生虫的繁殖数量。除此之外,养殖人员应在养殖时,重视个人的卫生管理。即,每次进入到养殖舍内后以及离开养殖舍时,需要做好杀菌消毒的工作,使可能寄生虫的情况最大程度降低,减少牛群的感染源。

牛脑包虫病是威胁牛养殖业的一个危害性因素,该疾病在流行的过程中呈现出规模化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推进地区养殖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疾病的防治手段,明确牛脑包虫的症状表现,确保后续治疗工作的及时性,使养殖经济损失得到有效降低。

(作者单位:068350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