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抗旱造林的栽植技术与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
作者: 文亚莉 杨占龙
侧柏作为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抗旱造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侧柏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其抗旱造林的综合措施,包括造林时间的选择、科学整地、栽植方法、混交林营造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旨在为侧柏抗旱造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侧柏作为北方常见的树种,侧柏以其卓越的耐旱、耐寒以及耐瘠薄特质,在抗旱造林项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进一步提升侧柏的造林存活率和生长品质,本文将从多元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侧柏在抗旱造林中的综合应对策略,以期为造林工程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
一、侧柏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侧柏独特的植物学特征
侧柏,这一耐旱耐寒的树种,其树冠形态优雅,往往呈现出塔状或广卵形的轮廓,这种独特的形态使它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在险峻的山崖、贫瘠的荒山、深邃的沟底,还是蜿蜒的地埂,侧柏都能以其坚韧的生命力扎根生长,展现着自然的顽强与美丽。观察侧柏的树皮可以发现它呈现出一种片状纵列的状态,颜色为深邃的灰褐色,这种特殊的纹理和色泽,仿佛是岁月在其身上留下的印记,而其小枝部分则显得相对扁平,这种形态特点使得侧柏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侧柏的花朵独具特色,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每一朵花都呈现出单性的特征,这种独特的生殖方式使得侧柏在繁衍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此外,侧柏的球果形状呈现阔卵态,这种饱满的形态给人一种丰硕的视觉效果,球果的成熟期通常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11月之间,这一时期,球果外部的颜色会逐渐转变为红褐色,标志着果实的成熟,每个球果内部都孕育着5~12粒种子,这些种子颜色淡褐,形状卵状,它们是侧柏繁衍后代的重要载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球果成熟后未能及时采摘,那么球果有可能会自然开裂其中的种子便会随风脱落,这些脱落的种子由于已经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其品质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无法再作为造林使用的优质种子,所以把握好采摘时机对于保证侧柏种子的质量至关重要。
2、侧柏坚韧的生物学特性
侧柏这一常绿乔木,也被誉为岩柏和扁柏,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著称,它对于光的喜爱显而易见,同时又能耐受干旱和瘠薄的土壤条件,这得益于其强大的萌芽能力和高度的适应性,即使在高温和强光的环境下,侧柏依然能够顽强生长,然而,它的抗风能力稍弱,并且不耐水渍,侧柏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它可以在酸性、中性、石灰性以及轻度盐碱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得益于其发达的根系,这些根系即使在土壤稀少的岩石缝隙中也能寻找到生存的机会,确保侧柏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生长。在侧柏的生长过程中,其耐阴性在幼苗期相对较弱,然而,随着苗木的成长,它的耐寒能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使得侧柏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而且侧柏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并且具有很长的生长周期,特别是当树龄进入15至20年后,其生长速度会明显加快,形成高大挺拔的树形,这种快速的生长速度和长久的生命力使得侧柏成为造林和园林绿化的理想选择。
二、侧柏抗旱造林技术
1、侧柏适宜的造林时间
侧柏以其卓越的耐旱性而广受赞誉,然而,若能在雨水充足的季节进行造林,其成活率将显著提升,榆林市的气候特点显著四季气温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暖迅速但波动较大,而秋季则降温迅捷,冬季时榆林市受北方冷空气团的影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且多伴有高层云,此季节的平均气温在-7.8~4.1℃之间波动,显示了较大的气温变化梯度,榆林市的雨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至8月,这段时间内雨量十分充沛,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栽植侧柏,其缓苗期会大幅缩短,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因此,通常在一场雨过后,便是上山造林的最佳时机。利用这样的自然条件,可以大幅提升侧柏造林的效率和成功率,为榆林市的绿化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侧柏造林前的科学整地
造林前的科学整地工作对于土壤改良和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侧柏虽然能在土层薄的地块上生长,但土壤质量更佳的地块无疑会促进其更好的生长,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应确保土层厚度至少达到35cm,若土层较薄可以采取客土造林的方法来改善土壤条件,整地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地形和土壤条件来定,对于陡坡山地及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区,水平沟整地是一种有效的整地方式,这种方式是沿着等高线挖掘横断面为梯形的沟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并为侧柏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若造林地位于山地或丘陵地区,且土层较厚,水平阶整地则更为适宜,具体做法是沿等高线挖掘深40~50cm、宽35~40cm、长度3~5m的坑并在坑周围筑起30cm高的土埂,这样的整地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并为侧柏的根系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对于坡度较大、土层薄弱的造林地,鱼鳞坑整地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这种方法是沿等高线挖掘半圆形的土坑,土坑呈品字形排列,同时筑起30cm高的土埂,这种整地方式可以有效地拦截雨水,减少水土流失,并为侧柏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微环境。
3、侧柏造林时的栽植方法
侧柏是一种喜光喜温的树种,适应于平均温度在6.5℃以上的区域进行栽植,在进行侧柏造林时,需考虑到不同地块的土层厚度和水肥条件,在土层瘠薄干燥的地区,侧柏的生长速度会相对较慢,特别是在干旱地区进行侧柏造林多以生态防护为主要目的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栽植密度。对于土层厚、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建议保持株行距为1.5m×2.0m,以确保每株侧柏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如石质山地或丘陵地区,造林难度较大,需采用更为密集的栽植方式,株行距可调整为1m×1.5m,以提高整体的防护效果。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辽西等造林难度较大的地区,可以采用抗旱技术进行栽植,具体做法包括在栽植坑内放入适量的保水剂,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接着,将容器苗小心地放入栽植坑内,确保侧柏苗保持直立状态,然后进行填土作业填入部分土壤后踩实,以确保苗木的稳定性,之后再继续填土并踩实直至容器顶部深入坑内约2~3cm,栽植过浅的话,侧柏苗的成活率会大大降低。栽植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活率,可以采取一些保水措施,可以使用塑料地膜覆盖到栽植坑周围,并用土壤压实,以防止水分蒸发,另外也可以选择使用灌木或杂草进行覆盖,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还有助于减少杂草的生长,为侧柏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通过这些抗旱技术和保水措施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侧柏造林的成活率,为生态防护和绿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4、侧柏造林中营造混交林
侧柏因其落叶少,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相对有限,因此,在侧柏造林中采用混交造林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为侧柏创造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混交造林,特别是针阔混交和乔灌混交,不仅能优化侧柏的生长条件,还能显著提升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干旱地区常会选择与山杏、刺槐、沙棘等树种与侧柏进行混交,山杏因其抗旱性强且生长迅速,能够为侧柏提供良好的侧方遮荫,从而改善其生长环境,而刺槐具有固氮作用,这一特性有助于促进侧柏的生长,使其能够更早地达到郁闭状态,此外,沙棘这一树种不仅耐高温、耐干旱,而且其根部生有的根瘤菌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积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为侧柏的生长提供更为丰富的养分。通过营造侧柏混交林可以显著提高林分的整体抗病能力,这种混交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侧柏幼林的生长,还能增强其生态防护功能,混交造林是一种有效的造林策略,能够综合利用不同树种的生态优势,为侧柏等树种创造更为理想的生长条件,同时提升整个林分的生态效益。
5、侧柏造林后的管理工作
造林后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它关乎整个造林工程的成败,补植是其中一项关键任务,造林完成后必须及时检查造林地,一旦发现有缺苗现象,就应立即进行补植,以确保造林的连续性和成活率,这一步骤对于保证造林质量,实现“造林一片,成活一片”的目标至关重要。松土也是造林后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在侧柏栽植后的三年内,建议每年进行1~2次的松土作业,这一过程中,还需根据侧柏的生长状况适时进行扩穴,以促进其根系的发育,在干旱地区,更应在不损伤苗木根系的前提下进行深翻松土以改善造林地的土壤条件,为侧柏的生长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修枝是侧柏造林后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由于侧柏易生侧枝,因此在造林后的四至五年内应于春初进行修枝,修枝时需注意剪口的平整,避免劈裂,修枝的强度应控制在树高的1/3左右,以保证侧柏的健康生长。此外,间伐也是造林后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当幼林达到郁闭状态后,应进行抚育间伐,通过合理的间伐,可以为侧柏林木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然而,间伐的强度必须适中,以避免对侧柏造成过度伤害。为了更好地发挥侧柏的防护作用,建议选择中度间伐策略。具体来说,对于生长了15年的侧柏,建议保留密度在4500~5000株/hm2左右;而对于生长了20年至25年的侧柏,保留密度则建议控制在3000~3500株/hm2左右,这样的间伐策略既有利于侧柏的生长,又能充分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
6、侧柏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①侧柏毛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侧柏毛虫,作为侧柏毒蛾的幼虫阶段,对侧柏的枝叶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害虫会导致叶片萎缩甚至枯萎,其生命周期中的产卵、孵化、越冬等环节都对侧柏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据研究侧柏毛虫一年可产卵两次,幼虫通常在秋后进入落叶层中越冬,次年3月便会爬上树木开始啃食新鲜枝叶,其孵化期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分别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而为害期则长达6至7个月。面对侧柏毛虫的侵害,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一旦发现侧柏毛虫最直接的方式是进行人工捕捉,及时将幼虫杀灭,在冬季可以通过剥下有虫害的侧柏树皮并带出林区集中焚毁,这样可以有效地消灭越冬的虫卵,物理防治方面,可以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活动期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诱杀大量的成虫从而降低其繁殖率,生物防治则更为环保,侧柏毛虫的天敌是寄生蜂,这种昆虫能够有效地消灭侧柏毛虫的幼虫,在引进寄生蜂时,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其数量,以避免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除了上述方法外,化学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幼虫3龄前,可以施用特定浓度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例如,使用含量为16000IU/mg的生物农药Bt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者20%除虫脲悬浮剂3000~3500倍液进行喷施,另外,植物源农药如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化学药剂能够有针对性地杀灭侧柏毛虫,同时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②侧柏大蚜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侧柏大蚜是柏科植物的常见害虫,其分布广泛,对幼苗阶段的侧柏危害尤为严重,这种害虫的翅孤雌蚜体色墨绿,腹部咖啡色,体长约3mm,每年可发生7至8代,其虫卵在侧柏枝叶上越冬,次年3至4月孵化并开始孤雌繁殖,5月上旬翅蚜开始迁飞扩散,对侧柏造成初步危害。防治侧柏大蚜生物防治是首选方法,通过引入其天敌异色瓢虫等进行有效控制,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水冲刷的方法,通过强大的水流冲掉幼虫,减少害虫数量,若害虫数量较多可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如喷施20%康福多浓可溶剂5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以达到快速灭虫的效果。
③侧柏叶凋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侧柏叶凋病主要在春季时发病较为严重,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黄斑,这是病菌初步侵染的明显标志,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整棵树的叶片会逐渐变黄,并且在叶片上形成黑点,这些黑点实际上是病菌的孢子堆,它们会不断扩散,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控制会导致侧柏叶片大量凋落,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为了有效防治侧柏叶凋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秋季和冬季时及时清理林下的落叶和病枝,并进行集中焚烧,这样可以消灭过冬的病菌,减少来年的侵染源,其次,定期修剪和实施疏伐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通过修剪可以去除病弱枝,增强树势;而疏伐则能改善林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林间的湿度,从而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在发病后,应立即采取药物治疗,可以喷施40%的多菌灵、40%的灭病威或40%的百菌清500倍液来控制病情,这些药物对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止病菌的进一步扩散,保护侧柏的健康生长,同时,为了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建议交替使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④侧柏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在林间岩石裸露、树木长势衰弱的地段,以及林分密度大的区域,侧柏叶枯病的发生往往更为严重,特别是在6月高温多雨,加之冬季寒冷干燥的条件下,次年叶枯病的病情可能会加剧,发病后树叶会逐渐黄化至枯死,细枝上出现褐色斑状并枯死,树冠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枯黄现象,为了改善生长环境,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可以采用杀菌烟剂进行防治,具体用法是,在傍晚时分,按照15kg/hm2的用量施放烟雾这样可以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总之,侧柏作为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通过对侧柏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科学整地、适宜的栽植方法、营造混交林以及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侧柏的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质量,这不仅为造林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也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719100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林业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