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林业育苗和移植造林技术要点创新与优化
作者: 包玉胜
对于林业建设工作以及发展来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林业育苗和移植造林。在此过程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且有着许多的技术要点。只有保证林业育苗和移植造林技术要点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够促使林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对此,本文着重探究和分析了林业工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苗和移植造林技术要点。
一、林业育苗技术要点
1、育苗地选址
对于不同种类的苗木来说,其对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在对育苗地进行选择时,应同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相结合,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实际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全面考量,并确保育苗地具备良好的排水灌溉条件以及平坦的地势、便利的交通。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林业育苗工作前,还需要对所选区域内的土壤条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对土壤加以改良,确保其能够充分满足苗木的培育需求。
2、整地处理
当确定育苗地以后,需要对该区域开展有效的整地处理和消毒处理工作,以此为后续育苗工作质量以及病虫害有效防治奠定基础保障。在开展整地工作的过程中,应优先对土地进行平整处理,然后利用机械设备对该育苗地内的土壤实施疏松处理,此时可选用旋耕机进行,进而为后续苗木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若是在整地的过程中,育苗地内有杂草、碎石和垃圾等存在于土壤当中,则需要保证清理工作的及时性,使育苗地始终处在干净整洁的状态。之后,应进行25cm左右的深耕处理工作,具体的深耕深度应根据所选择的树木品种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在实际消毒的过程中,可以选用药物注射、药物灌溉、药物与土壤混合、臭氧消毒以及生物熏蒸等形式。具体所选用的形式可同育苗地的土壤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的环境特点相结合。而在消毒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多菌灵、波尔多液、五氯硝基苯、硫酸亚铁和代森铵等。
3、种子的选择
在对育苗种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特点,确保当地的土壤条件、水文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以及降水等方面条件,满足种子的培育需求。并对符合本地区环境的树木品种进行选择。与此同时,为确保所选的种子拥有饱满的颗粒和较高的质量。需要借助风选、水选、粒选等形式,将干瘪、有病虫害以及破损的种子全部挑除。
4、种子的催芽处理
①浸种催芽法
该催芽形式是当前处理种子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开展播种工作之前,都需要对种子实施有效的浸泡。催芽处理通过浸泡能够确保种子吸取到足够的水分量,为后续高质量催芽奠定基础保障。首先,需要建立在所选种子类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浸泡时间以及水温。其次,对于不需要采取浸种处理的种子来说,应将足够量的水分喷施到种子表面,为后续催芽做准备。最后,如果所选择的种子有较厚的种皮,应进一步增加种子的浸泡时间。同时,对浸泡的水温进行适度的增加。
②去蜡去油催芽法
部分林木种子会有明显的油脂或蜡脂存在于表皮处,如漆树、乌白等。在对其进行催芽的过程中,首先应对表面的油脂或蜡脂进行有效的处理,以免给后续的催芽工作带来影响。实际开展工作时,需要将种子浸泡到70℃混入草木灰或碱面的水溶液中。此时,应确保草木灰或碱面拥有2500倍的稀释度。然后,待水温冷却以后,轻轻揉搓种子的表面,以此达到对油脂和蜡质全面清除的目的。在完成以后,需要使用清水将种子表面清洗干净。
③层积催芽法
部分树种由于自身具备较长的休眠期,且发芽的速度极为缓慢。所以,在实际催芽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应借助层积催芽法进行处理。如红松类树种。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将经过挑选的种子混入湿润的河沙和泥炭混合物中。此外,也可采取种子与河沙泥炭混合物分层放置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催芽质量。
5、林业育苗技术要点
通常在开展林业育苗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两种育苗手段,即做床育苗和大田育苗。在此过程中,做床育苗又分为高床育苗和低床育苗两种形式。其中,高床育苗常被应用到对于土壤水分有较高敏感性的林木品种当中。如常见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品种。如果所选的林木品种不需要较高的水分需求,则可以在开展育苗工作时运用低床育苗方式。实际育苗工作中,借助高床育苗方式,应先对培育区域进行整地处理。然后实施做床。在此过程中,做床的底面宽度应控制到30cm,高度控制到15cm。同时,需要确保床面的长、宽分别控制到150cm和24cm。为确保后续排水灌溉工作的有效性,在完成做床工作以后,还需要对水渠进行建造。通常所建造的水渠高度应为5cm,并将宽度和深度控制到30cm和10cm。当做床工作完成以后,即可进行底肥施加,并开展播种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种工作完成以后,还需要将0.5cm厚度的土壤覆盖到种子上方,并在种子进入到苗期时,每间隔2d的时间对苗床进行一次浇水处理。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处于幼苗生长期内,可以将每次浇水时间间隔延长至4d。
而在借助大田育苗形式开展林业育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培育地内的土壤深度增加至60cm左右。且所选择的培育土壤应具备一定的疏松透气性以及较强的排灌能力。在开展育苗作业之前,还需要实施30cm左右的土地深翻处理。该操作不仅能够有效清理掉存在于育苗田内的杂草,还能够借助深翻的形式,将深埋于土壤内的病虫害翻到地表,进而达到对其有效的杀灭处理。播种开始前,应在土壤中施加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并对氧化乐果粉进行使用,使土壤实现全面的消毒处理。一般情况下,采取大田育苗形式时,需要选择在秋季进行相应的播种工作。并在幼苗长出时,开展间苗以及补苗的工作,确保工作开展的及时性。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大田内松土除草和肥水等管理工作的力度。
二、移植造林技术要点
1、确定移植的时间
在开展移植造林工作的过程中,应确保移植时间选择的合适性,避免时间不合适而造成苗木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大规模死亡的问题。受到不同区域内种植环境差异的影响,在确定移植时间时,需要同当地的实际种植情况相结合,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移植时间选择方法。大部分苗木在移植的过程中,主要在春天进行。主要是因为春天气候回暖,且温差不大,最大限度避免了温差过大而引发的苗木生长不适应的问题。
2、苗木移植前的处理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林业幼苗在移植后的成活率,在开展移植造林工作前,需要对所选用的苗木根部进行有效的保水处理,以此使苗木在运输过程中的水分流失量得到有效控制。例如,在对苗木根系实施保水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对浸水、修剪或者土球包裹等方式进行运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在苗木根系处喷施适量的化学药物,最大限度降低根系发生腐烂的可能,使病虫害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抑制,为后续苗木健康生长奠定基础保障。另外,当苗木被挖掘出土后,应及时开展有效的修剪工作。修剪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去梢、剪枝、截干等方式。并且在包装和运输苗木的过程中,都需要定时地对其进行喷水,以此控制苗木水分的蒸发量,为后续苗木生长阶段的新梢长出提供支持。
3、确定造林规格
在正式开展苗木移植造林工作之前,还需要对实际的造林规格进行确定。在此过程中,应与移植区域内的环境特点以及气候情况相结合,保证造林规格范围规划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多种种植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最合适的种植方法进行选用。例如,在对乔木类苗木进行移植时,应尽量对胸径为4cm的三叉幼苗进行选用。且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所选择的乔木幼苗有35~40cm左右的高度。若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需要对大型乔木进行移栽时,则应确保所选择的大型乔木幼苗拥有110~130cm的高度。此外,在对苗木的种植规模进行确定时,应保证移植幼苗的数量为500株/hm2。
4、进行苗木补植工作
一般苗木在移植到造林区域满一年后,林业工作者需要全面细致地检查该处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如果在此过程中,苗木的存活率不足85%,则应及时在该区域进行苗木的补植工作。如果该区域内经过检查,苗木的存活率不超过40%,则需要对该区域重新进行移植造林工作。在补植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工作的及时性,才能够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到最大限度控制。
5、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①加大苗木病虫害管理工作力度
通常林业幼苗在实际生长的过程中,极易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袭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苗木的健康生长以及实际的成活率。而在开展移植造林工程时,其所涉及的苗木数量众多,且有着较大的栽植范围。当其中某一幼苗出现病虫害问题时,会给所有的幼苗带来严重威胁和影响,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提升。为此,相关林业工作者应加大对苗木病虫害管理工作的力度
通常林业生产中常面临着许多的病虫害种类,且大部分病虫害都具有突发性和蔓延性的特点。而具体发生病虫害的种类与所移植的苗木品种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对此,林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建立在栽植品种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对幼苗生长过程中可能感染的病虫害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保证后续预防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使前期预防和治疗管理工作效果和苗木的存活率得到全面保障。例如,一般季节性病虫害极易会在春季发生,所以在前一年的冬季,可以借助农药喷施的形式,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如蛾类、红蜘蛛等都属于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在实际选择喷施的药物时,应与诊断的结果相结合,保证药物选用的针对性,为林木健康成长创设优良的环境条件。
②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借助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能够使传统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给生态带来的威胁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实际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不仅要对苗木健康生长以及林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量外,还应站在生态平衡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选择具有生态环保效果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从而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的同时,达到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常对化学农药进行使用,若在此过程中存在药物过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会给林木健康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所喷施的化学药剂会在空气、水、植物等循环作用下大范围传播。不仅危害了生态环境,还给公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并且,一些化学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增强病虫害的抗性,既破坏了生态平衡,又增加了病虫害的复发率。
基于此,在进行移植造林工程时,应对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采用。如,在森林内释放天敌昆虫、微生物以及益鸟等,借助食物链以及天敌之间所具有的互相牵制作用,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特别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最近几年,开始加大了对微生物防治技术手段的研发力度。该技术主要是借助微生物达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抑制,通过对微生物的有效运用,既能够使病虫害数量得到最大限度控制,又能够使生态平衡得以有效维持。如,在对马尾松虫进行防治时,对白僵菌进行使用。
除此之外,在防治的过程中,还可借助物理防治技术。该手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威胁生态系统以及社会公众身体健康。例如,当森林内发生体积较大的虫害时,在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对人工捕杀的方式进行运用。此外,也可将石灰混合液涂抹到树干处,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另外,当前在防治的过程中,还常借助色板诱杀法、糖醋液诱杀法、性诱剂诱杀法以及振频式杀虫灯诱杀法等。
6、移植造林工程养护管理
对于林业工程中的移植造林工作管理来说,因为所移植的植物品种不同,其生长规律、生长习性以及对水分、肥料和养分等方面的需求都存在着差异。为此,想要使苗木移植后的成活率得到充分保障,最大限度降低苗木衰败或死亡率,应对所移植的植物品种特性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林木养护管理方案,为林木健康生长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移植造林工作质量和效果。首先,在开展林木养护工作时,需要结合林木的实际生长状态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对科学合理的灌溉、施肥以及除草等管理工作方案进行制定,保证灌溉、施肥工作的有效性。其次,需要严格监督和管理林木的实际生长状态。通常在完成移植造林工作以后,相关林业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一系列的监督管理措施进行制定,使移植造林工程的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在此过程中,应先对监管工作责任人进行确定,并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既可以借助安装摄像头的形式,又可以采取专人巡逻的方法。不仅能够使造林成果免遭野生动物破坏,还能够避免移植造林成果受到乱砍滥伐等人为影响。最后,林业管理部门在开展林业监督管理工作时,还需要确保数据监测和档案记录工作的有效性,使移植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得到实时监测,为后续开展水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并且,所获取到的数据档案也能够为后期优化和完善林业育苗及移植造林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加大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其向着健康化方向发展,属于新时期背景下林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林业资源自身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符合环境保护的绿色思想理念。而对于林业生产来说,直接决定林业生产质量的就是林业育苗工程和造林技术的科学运用。为了能够确保林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相关林业技术人员应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大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力度。并融入林业生产中,以此实现对林业育苗和移植造林技术的全面创新及优化。为后续林业育苗成活率全面提升奠定基础保障,使移植造林成果得以有效维护。
(作者单位:731200 甘肃省和政县林草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