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玉米生长特点分析及有效性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应用

作者: 史文婷

现代玉米生长特点分析及有效性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应用0

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高产种植技术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欢迎,实现了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及应用,切实提高了农业种植成效及产量。结合玉米种植发展情况来看,其质量及产量一直受到种植户的广泛关注,通过应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可以实现玉米产业提质增效。本文结合玉米种植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有效性的高产种植技术,推进玉米产业的现代化快速发展,为当地种植户开展好玉米种植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一、玉米生长的特点分析

1、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出苗期,等到玉米幼苗出土距离地表3cm的时候,玉米的第三片叶子会露出叶心3cm;在进入拔节期,玉米的雄穗开始慢慢变长,这个时期茎叶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在小喇叭期,玉米雌蕊开始慢慢分化,雄蕊进入了四分体期;在大喇叭期,这个时期是玉米生长最为迅速的阶段,但是与此同时也会频繁发生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在抽丝期,从玉米花苞中会逐渐伸出花丝,玉米籽粒也会慢慢成形。

2、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

与其他农作物进行比较来看,玉米的生长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自身具有喜温、耐旱等特征,处于季风气候区的时候选择在夏天开展种植工作。在玉米实际生长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分、温度、土壤及光照等。从温度层面来看,在玉米整个生长时期均需要保持高温状态,在发芽阶段控制温度28~35℃,拔节时期控制温度15~27℃,盛花期控制温度25~26℃,在多个时期如果出现温度偏低的情况,这会严重制约玉米的生长速度。从光照层面来看,玉米作为短日照作物类型,每天需要控制光照时间8~10h,这样可以促进玉米更好开花结果。从土壤层面来看,由于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自身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对土壤的要求与标准相对偏低,特别是一些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的土壤非常适合开展玉米种植工作。从水分层面来看,玉米具有较强的耐干旱特点,但是在实际生长环节还是需要较多的水分浇灌,由于玉米植株的叶片面积大、实际水分蒸发量也大,要定期开展浇灌工作,这样可以促进玉米植株实现更好生长与发育。还要注意玉米本身的抗水涝能力偏弱,需要及时做好种植地块的排水工作,如果土壤的疏水能力偏差,会容易出现地块的水涝灾害,进而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健康成长。

二、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科学有效的整地

结合玉米的生长特点来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种植地块的要求与标准偏低,为了确保玉米的种植产量更有保障,要科学开展选地整地工作。在开展种植前期,要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地块,这样可以满足生长环节的水肥需求量。在开展地块选择过程中,坚持以轮作为首要选择标准,可以选择前一茬种植大豆等农作物的地块,这样可以降低出现病虫害的威胁,而且可以促进土壤中富含更多营养物质。在选择完地块以后,要及时开展整地处理,通过翻耕的形式进行土壤疏松工作,这样可以实现水、肥、空气等多种要素的传递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土壤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工作,保持土壤厚度>1m,这样可以确保土壤的透气性、疏松度最佳,满足玉米根系的实际生长需求。如果土壤中出现肥料贫瘠的状况,可以适当进行施加基肥,以家畜粪便为主,这样可以更好提高土壤肥力,在具体施肥前期还要及时开展发酵处理,避免肥料中混入虫卵。最后,要及时清理干净地块中的枯枝败叶,可以采用人工、化学等除草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杂草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的状况。

2、选用种子及处理种子

科学选择最佳玉米品种,这是促进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玉米种子更好发芽与生长,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借助浸种、沤种、干燥等多种手段开展有效处理工作。例如,可以在玉米种子表面进行喷洒杀菌剂。优质的玉米品种具有较高的发芽率、成活率,只有选择优质玉米种子才能真正推进玉米高效种植工作。在实际选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种子的纯度、产地及品质等多方面情况,要确保选择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应区域的土壤环境及气候条件。此外,还要及时开展好玉米种子的贮存工作,为了促进种子的保质期不断延长,可以直接将玉米种子放置在通风干燥处进行风干处理,避免受到水分的影响而出现受潮、霉变等情况。

3、玉米的适时播种期

①玉米种植的最佳播种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开展玉米播种过程中,当10cm土层温度处于10℃以上的时候开展播种最为合适。正常情况下每年播种时间控制在4月下旬~5月上旬之间,一旦出现连续干旱季节要结合实际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等进行适时播种。

②合理开展播种方式

在实际开展播种环节,主要以播种机来完成播种及施肥等各项工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种子与化肥要保持间距5cm以上,其中肥料以三元复合肥为主。要结合土壤的实际墒情进行确定播种深度,以3~5cm最佳,如果土壤墒情保持良好,那么就可以进行浅播,如果土壤墒情较差,需要进行适当深播,以5cm为最佳。

③合理控制播种密度

为了切实提高每亩地块玉米的实际产量,要进行玉米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针对一些土壤条件良好地块,要控制行株距分别为0.6m、0.3m,基于这类情况下每亩地块的实际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除此以外,可以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在宽度为1m的大垄上种植玉米2行,保持植株间距为0.3m。同时,可以结合土壤条件、气候特征及品质特点等多方面要素进行确定大垄行宽,如果外界条件良好那么可以适当降低行宽。在这个过程中,合理控制播种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要充分考虑到玉米品种及土壤条件等进行合理密植。

4、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分析

①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除草工作

在实际开展玉米种植过程中,杂草对玉米植株会产生严重危害,会与玉米植株进行争夺水分、养分及光照等,进而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生长与发育。此外,杂草成为某些病虫的主要寄生场所及越冬场所,如果清理不及时会诱发各类病虫害。当前,在开展除草工作主要包括化学或人工等两种除草方式。其中化学除草指的是借助土壤封闭除草剂,以二甲戊灵、乙草胺等除草剂最为常见,一般在玉米出苗前期进行使用,在出苗以后可以采用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化学药剂为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出现连续干旱的季节在使用除草剂的浓度要适当降低,避免出现严重的抗药性情况。与此同时,如果种植地块中出现杂草数量较多的情况需要适当增加化学除草剂的喷洒频率。

②合理开展玉米种植密植

在具体开展种植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种植密度,结合玉米的实际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单位面积内玉米所需的土壤肥力供应充足,这样可以为推进玉米的快速成长提供所需营养成分来源。适当控制玉米种植间隙,这样可以确保田间地块的通风程度,推进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加充足的光照面积,这样可以使得玉米植株保持良好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春季进行种植玉米,要将每亩土地的种植密度控制在3300~4000株,在夏季进行种植玉米,要将每亩土地的种植密度控制在4000~4500株。结合玉米的品种类型,适当控制玉米株间距为30cm左右,这样可以保障玉米在地块中获取更多的养分、水分。除此以外,种植人员还需要结合地势特征、品种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规划种植间距,这样可以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③玉米幼苗期的补苗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种子质量及土壤墒情等多方面要素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缺苗情况,种植人员如果未能及时开展有效处理,这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种植的实际产量及质量,一旦发现缺苗问题要及时进行补苗操作。因此,等到玉米种子出苗以后,种植人员要及时观察玉米幼苗的实际生长状况,如果出现缺苗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借助浸种催芽的方式进行有效补种。此外,基于阴雨天气状况下,最适合开展带土移栽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玉米幼苗移栽后的实际成活率。

④开展玉米施肥管理

为了推进玉米植株实现健康茁壮成长,开展施肥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施肥管理工作。在进行土地翻耕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施加底肥,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更好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与发育。在实际播种环节,要严格控制好施肥距离,保持肥料与玉米种子的间距>5cm。等到玉米种子长出7~9片叶子的时候,可以结合土壤的肥力状况及时开展追肥处理,其中最为常用的肥料以氮肥为主,这也是玉米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还可以选择将玉米与黄豆进行套种,借助黄豆的氮积累功能为推进玉米的快速成长提供充足的氮肥来源,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肥料需求。

⑤开展水分灌溉管理

在玉米实际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不高,但是如果出现连续干旱的情况,这会直接降低玉米的实际生产量,所以种植户要及时开展水分灌溉工作。等到玉米进入拔节期以后,玉米植株的叶片数量增多,这会加强蒸腾作用,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水分量较大,因此需要及时开展好充足的水分灌溉工作,降低对玉米幼苗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具体浇灌水分环节,要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合理控制水分含量,避免由于水分过量而出现玉米根系破坏的情况。

⑥玉米植株前的辅助授粉

为了切实提高玉米植株的实际授粉率,等到玉米进入吐丝环节要进行玉米的人工辅助授粉,直接将花粉传授到果穗上,这样可以增加授粉的机会。在具体授粉环节,一旦出现玉米花丝偏长的问题,可以适时剪短花丝,这样方便后续的授粉工作。

5、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玉米根腐病的防治

在玉米实际生长过程中,等到进入苗期阶段,最常见病害以根腐病为主,针对玉米茎叶等部位会从中胚轴到根系逐渐呈现出褐色的颜色转变,最终导致出现腐烂情况,严重制约了玉米的可持续生长,这类玉米植株与健康玉米植株进行比较来看相对比较矮小、叶片泛黄。从玉米根腐病的发病症状来看,主要是由腐霉菌病害侵袭而致,会率先对玉米根系产生破坏,导致玉米根系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充足水分,无法正常完成后续的生长。在实际开展根腐病防治过程中,要坚持科学预防的基本原则,科学加强日常栽培管理工作。在开展播种前期,可以采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的药物包衣处理,这样可以为玉米种子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一旦玉米幼苗阶段出现根腐病,要及时在叶片上进行喷洒叶面肥,补充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针对一些湿度偏低的种植地块,要及时进行地块排湿处理,这样可以有效进行根腐病的防治工作,促进玉米植株实现更好更快生长。

②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等到玉米长出5~6片叶子以后,玉米植株容易出现粗缩病,呈现出叶片僵硬、节间缩短等各类问题,延缓了玉米植株的实际生长状况。与普通玉米植株进行比较来看,一旦感染了粗缩病容易出现矮化情况,这会导致玉米植株难以健康成长,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来源。在实际开展粗缩病防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在开展种植初期要进行喷洒化学药剂,另一方面在开展间苗期间可以直接将病苗带出地块外进行深埋处理,降低在玉米种植地块相互传染情况的发生。除此以外,可以在发生粗缩病前期,进行充分施加磷钾肥与有机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害水平。

③玉米蚜虫的防治

蚜虫作为玉米常见害虫类型,主要危害玉米地下茎、叶鞘及根部等位置。在实际防治环节,选择具备较强抗蚜虫能力的玉米品种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样可以降低蚜虫的实际侵害程度。如果出现蚜虫数量及规模较多的情况,那么要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其中以浓度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浓度为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为主。此外,少数寄生性昆虫对蚜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可以通过引入瓢虫或寄生蜂等虫害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从而可以降低蚜虫产生的危害。

④玉米穗虫的防治

在开展玉米种植过程中,穗虫作为常见病害类型之一,特别是对处于玉米籽粒的发育期产生的威胁较大。在开展防治过程中,一是要加强日常的地块巡查工作,及时观察玉米穗部的穗虫分布情况及实际数量。二是要选择适宜时机开展播种工作,如果玉米生长期与穗虫高发期出现重合情况,通过引进捕食性昆虫或寄生蜂等形式可以降低对玉米穗部产生的危害。三是针对虫害威胁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喷洒浓度为6%的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1000倍液实现虫害的全面灭杀。

6、玉米适时收获

通常情况下,玉米最佳收获时间为秋季,等到玉米完全成熟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进行收获。如果收获时间偏早,玉米还未完全成熟,会严重影响到玉米收获的实际口感及质量;如果收获时间过晚,玉米会出现过熟的情况,容易发生霉变或倒伏等情况,严重影响到玉米收获效益。当前,玉米的收获方式以人工或机械等手段为主,其中人工收获方式适合用于小面积玉米种植地块,但是实际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强度大,导致采收效率低下;机械收获适合用于大面积的玉米种植地块,这样可以更好提高实际收获效率,降低劳动投入成本。

在实际收获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科学合理选择适时收获时间,保障玉米完全熟透以后再开展收获;②结合外界的气候环境条件进行适时收获,避免在下雨天或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开展收获工作,从而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存储情况;③加强玉米收获后的贮藏和处理工作,避免在贮藏环节产生玉米籽粒霉变的情况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为了切实提高玉米种植成效及产量,要实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良与优化,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出发,结合科学整地、选用种子及处理种子、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技术要点推进玉米产业实现高产高效发展,真正实现玉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满足广大种植户的实际种植需求及种植效益。

(作者单位:756400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人民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