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高效高产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科学防治运用分析
作者: 崔允周
玉米作为我国农业最重要的种植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有适应能力强、产量高和优质等诸多优点,它不仅是人类食物链中的主要来源,还被广泛用于饲料、工业生产以及生物能源的制备。在豫中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十分广阔。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研究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和方法,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一、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玉米品种选择及后续处理
优质的种子是获得高产量的关键。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病虫害性、生长周期和产量潜力。玉米品种主要有两大类,开放式授粉品种和杂交品种。随着玉米种植的集体化和单一栽培的盛行,使杂交玉米品种逐渐成为种植的主要选择。市场上有数以千计的玉米品种,而全球的植物育种专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品种。因此,种植人员可以根据种植需求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首先,一定要选择经国家单位审定的合法种子种植,质量要达到相应标准。其次,品种的选择应基于品种的特性,需要考虑所栽培玉米田地的当地环境和有机或常规的栽培系统。种植人员在评估玉米品种的潜力时,可重点关注玉米品种的适应性、玉米穗丰产性和抗倒伏性等。也可以选择咨询当地农业专家或种子公司,以保障玉米种植的高产。要提高玉米产量和保证作物健康,选择合适的种子至关重要。考虑到各种播种地区的气候和病虫害状况,推荐使用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抗性好的玉米种子,如鲁单6028、农大108和郑单958等。这些品种已在多地展示了优良的表现。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以提升其表现。大约在播种前10d,选择晴朗天气,将玉米种子摊晒2~3d。这个过程利用太阳的紫外线不仅提升种子的吸水性,还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有害微生物。通过这样的预处理,可以为玉米的稳定和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2、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
种植密度也很重要,过于拥挤或过于稀疏的种植都可能降低玉米产量。种植密度的选择应根据品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而定。在整个玉米生长周期中,植株间的距离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玉米种植密度直接关系到田间的通风和阳光接收状况,因此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是种植前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密度过高可能导致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遭遇不良状况,而密度过低则可能使产量减少。决定玉米植株密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状况和所用玉米品种。了解这些基础条件后,种植人员可以运用适当的栽培技术来设定最优植株密度,以期最大化玉米产量。这种方法确保每株玉米都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从而实现高效率的产量输出。
3、玉米种植土壤的质量管理
玉米种植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种植人员定期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其养分含量和pH值,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施用适量的有机或化学肥料。此外,采用保持土壤覆盖和减少侵蚀的措施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要想实现玉米高产,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玉米种植区。因为若为玉米植株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就可以帮助玉米植株根系实现充分发育。虽然玉米是一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但若可以在土壤微环境良好的地区进行播种,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较高要求,因此在种植玉米之前,应搭建相对完备的玉米高产田间种植灌溉系统,从而保证充足的水分供给。
4、玉米种植土壤的选择与修整
在选择适宜的种植土壤后,种植人员需要对上一轮作物留下的土壤进行深翻,控制翻土深度在20~30cm之间。翻土之后应立即进行压实作业,以提高土壤的疏松程度。在整地时,还应结合土壤的自然肥力,适量添加有机肥作为基础肥料。这种做法可以优化土壤的理化属性,增强其肥力,从而确保玉米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目前,一些农户已经开始采用无耕作技术进行播种,这种方法省去了传统的整地和耕作过程,有助于保护土壤表层结构并保持土壤湿度。玉米的健康成长高度依赖于土壤环境,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以及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合理的整地是为了使土壤状态尽可能接近理想条件,包括保持耕层表面疏松以利于水分保持,而下层则较为紧实,以防止水分过度流失。此外,土壤应有较好的团粒结构和适度的松散度,既能保持一定的粘性,也保证空气和水分在土壤中的流动,这对改善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的理化特性非常有利。高肥力的土壤不仅要有充足的自然肥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肥料保持能力,形成高含量的土壤有机质。最后,理想的土壤还应具有良好的结构,耕层深且连续,有助于存水保湿和提高抗旱性。
5、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要求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其对水分的需求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而变化。因此,关键在于在生长的重要阶段进行恰当的灌溉,这是确保玉米产量不受干旱或过量水分影响的关键措施。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周期中水分管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出苗和幼苗期,玉米的水分需求相对较低,维持土壤水分在60%左右是适宜的。到了拔节到抽穗开花期,水分需求显著增加,这一阶段的灌溉量应该占到总需水量的45%~50%,并控制土壤水分在70%~80%之间。在灌浆到成熟期,水分需求逐渐减少,维持土壤水分在75%左右即可。孕穗期是玉米对水分需求最高的阶段,此时叶片蒸腾作用活跃,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抽雄期和开花期是整个玉米生长周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因干燥或湿度过大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种植者应根据玉米的生长状况和本地的气候条件来合理安排灌溉计划。此外,降雨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根部长时间浸泡,这可能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
6、玉米的合理轮作
对于种植面积较大或者采用一年一作的玉米,重茬连年耕作,首先不利于土地涵养,还会使玉米螟,粘虫,大斑病等病虫害发病几率增多,造成作物减产,不利于高产栽培。因此,高产栽培应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玉米重茬最多别超过两年。玉米和大豆是最为理想的轮作农作物,合理轮作、互相换茬可以相互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因此,种植人员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而采用作物轮作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轮作措施是指哪些作物将在田间接替玉米种植,以及种植该作物将持续多少个生长季节等细节。轮作的核心是需要选择其他不会引起玉米病虫害的作物来交替种植。因此,我们需要避免在种植玉米之后种植某些特定的谷类作物,特别是在田地有已知的玉米致命坏死病历史的时候更需要注意。但是,小麦、大麦和燕麦除外,这些作物已经被成功广泛地接替玉米轮作中。豆类、豇豆和豌豆也是可以考虑轮作的作物。在持续多年的作物轮作计划中,种植人员还可以使用土豆或洋葱作物进行种植。轮作能使土壤养分均衡利用,利于残肥利用,轮作要结合不同的作物对养分吸收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经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少病原菌积累,有助于防治病虫害,同时也能减轻田间杂草的危害。
7、玉米种植过程中其他注意事项
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为了发挥其潜力,种植人员应该在整个生长季节保护植物的健康。除了植物早期的杂草外,在玉米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有各种害虫和病原体也会危及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种植人员需要了解玉米病虫害,并采取预防措施或抑制行动来避免或限制任何持续损害。因此,种植人员应经常巡视田间,仔细观察植物,并采取取样措施,以确定“敌人”和病虫害的传播。了解玉米害虫传播的有利因素和作物的经济阈值,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以及如何采取行动。在疾病或害虫感染整个田地之前采取行动,可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量,提高作物保护的效果。采取这些措施,保证玉米高产。
二、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护措施
1、玉米穗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穗虫,是玉米的一个重要和常见的害虫,可以对甜玉米品种造成大面积的损害。其幼虫会啃食玉米叶子和穗状雄花尤其是穗丝和穗子。这种损害会减少玉米的授粉和结实,而在玉米粒中的损害会导致后期感染霉菌毒素。该昆虫以蛹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对这种害虫的控制措施应该在其卵孵化和年轻的毛虫时进行,但是孵化的幼虫监测应该在季节的后期继续进行。种植者可以使用化学杀虫剂、信息素诱捕器、苏云金杆菌和利用昆虫的天敌等方法防治玉米穗虫。
2、玉米螟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螟仍然是感染玉米的最重要害虫之一。小米、高粱和甘蔗是该昆虫的其他宿主植物。其幼虫是黄褐色的,有棕色的头,喜欢吃幼嫩的植物,从而造成死心,破坏叶片。随着幼虫的成熟,它进入植物茎部摄食损害,由于扰乱植物的营养和水的流动导致植物长出空心的茎叶并导致发育不良。种植者应该在播种后3周开始监测植物是否有这种病害,直到开花阶段。控制措施应该在幼虫进入茎部之前进行。种植者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或生物控制,如天敌、寄生虫和生物农药。也可选择具有许多抗性品种的玉米种植,如TELA杂交品种。
3、玉米幼苗期黑切虫的发生与防治
切根虫是玉米幼苗时期的主要敌人。其毛虫在土壤中越冬,在春天开始活动。幼虫以茎和叶子为食,可以将幼苗从基部咬断。黑切虫的其他宿主植物是豌豆、紫花苜蓿和其他蔬菜。市场上有使用经过适当处理的种子用于控制该害虫。在地上撒下诱饵也是另一种有效的控制办法。由于该昆虫可以从有牧草和杂草的邻近地区或从残留在田间的以前作物的残留物中迁移到玉米作物上,农民也应采取行动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黑切虫有许多天敌,种植人员使用这些天敌可以促进该虫害数量的减少。出于这个原因,建议不要使用及喷洒会伤害这些天敌的化学化合物。
4、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会降低玉米植株的生产力,并造成显著的损害,特别是在受水影响的植株。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植物会出现萎缩即叶片上出现黄色斑块。虫害严重的时期通常发生在春末和夏初。通常情况下,玉米蚜虫不会被有效地控制,因为喷洒药物的花费并不小。然而,玉米蚜虫有许多天敌可以防治。在蚜虫造成大面积损害的地区,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种植抗性玉米杂交种。蚜虫的数量应一直保持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在已经报道了引起玉米致命性坏死病的病毒的地区。
三、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护措施
单一栽培、减少或不耕作、过度使用化学保护剂以及气候变化,这些问题导致许多玉米病害的感染严重程度加重,使作物的最终产量面临巨大风险。农民应该经常巡视田地,并能够从早期阶段就认识到影响最严重的玉米病害,从而采取行动。通常情况下,综合使用最佳管理实践的方法效果最好。具体措施包括叶面喷洒、种子处理、作物残留物管理、作物轮作以及为植物提供均衡的营养和水。玉米疾病往往是由以下植物病原真菌、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1、最常见的玉米真菌性病害灰叶斑病
灰叶斑病被认为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作物的主要威胁病害,甚至可以造成高达100%的粮食产量损失。这种真菌通常可以在作物残留物中存活,这就是为什么当种植人员每年在同一块田里种植玉米并采用免耕技术时,病害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加严重。该病害的感染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并以病变形式出现,并逐渐向上蔓延。在最初阶段,病斑的大小并不大,且被黄色的光晕所笼罩,继而逐渐光晕扩大,形成较大的灰色斑点。该斑点往往呈长方形,平行于叶脉。温暖、潮湿、多云的天气以及大量的降雨有助于该病害的感染和传播。玉米受感染的叶子会逐渐干枯和死亡。为了避免产量损失,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种植抗灰叶斑病的杂交种。在已知有该真菌感染史的地区,强烈建议采取这种方法。当种植人员想实行免耕时,采用结合作物轮作措施在病害管理中可能非常有用。另外,市场上也有一些合适的杀菌剂。尽管如此,还是应该选择尽早进行喷洒,特别是在预计病原体生长有利的环境种植和栽培杂交种对该病害易感时。
2、北方和南方玉米叶枯病
玉米大斑病菌是北方玉米叶枯病的罪魁祸首,而玉米离蠕孢则是南方玉米叶枯病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由不同的真菌引起的不同的疾病,但其共同的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细长的灰绿色到棕褐色的病斑,以及这些病原体在目前的玉米田中造成的重大产量损失。在发生北方叶枯病时,病斑在整个叶片上逐渐扩大,不限于叶脉。并且潮湿、多雨、多风和温暖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在玉米田的生长和传播。这种病的症状与灰叶斑病相似,特别是在感染的早期阶段。一般来说可能需要更专业的诊断方法来识别病原体,否则很难辨认。除了使用杀真菌剂以外,控制这些疾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残留物合理管理,与非寄主物种轮作,以及使用抗性杂交玉米品种。
3、玉米普通锈病和霜霉病的发生
锈病和霜霉病是全球玉米田中传播最广的两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会造成玉米很高的产量损失。这种病菌在作物内部相当容易传播,但也很容易从邻近的玉米田转移到邻近的玉米田,从而达到流行病盛行的程度。该病可以在作物残留物中生存,也可以在不同的作物种类生长和在玉米田里或靠近玉米田的杂草中生存。它既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作物幼苗可以在早期就被感染,而在温暖潮湿的天气下感染更严重。根据不同的地区、玉米品种和导致疾病的病原体,种植者可以观察到受感染的植物生长受限、叶片萎缩等症状,且通常两侧都有白色粉末覆盖,抽穗畸形,最终导致产量减少或没有粮食产量。
综上所述,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可以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减少病虫的危害。在种植中,通过对品种、播种、施肥等方面的科学处理,使整个种植过程控制在合理高效的范围内,保证玉米种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病虫害防治中,主要是对常见的病害、虫害进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治理,降低其对玉米种植的危害,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作者单位:463703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老河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