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的对比实验与防治方法分析

作者: 赵恩

不同药物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的对比实验与防治方法分析0

临床中又将羊肝片吸虫病叫做肝蛭病,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羊的肝脏位置和胆管组织等处被肝片吸虫科寄生虫所寄生,导致羊患上慢性接触性体内寄生虫病。该疾病在羊养殖中最为常见,且呈现出了广泛发生和流行的趋势。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青海省羊养殖占据了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牧区内的羊肝片吸虫病有较高的流行率,是当地危害羊养殖产业的一个主要疾病。当进入到夏秋季节时,寄生虫会不断侵入到羊的体内,并在冬春季节发病,具有严重的危害影响。不仅如此,羊肝片吸虫病有较长的发病周期,病羊体内所寄生的寄生虫会随着不断繁殖和生长争抢病羊机体营养物质,久而久之,病羊会逐渐表现出生长缓慢、采食率降低等情况,最终引发病羊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的症状。随着病羊身体不断消瘦,其肝脏和胆管等也会受到寄生虫病的影响而出现病变问题。不仅直接给羊肉品质带来影响,降低了羊肉的质量和产量,甚至还会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威胁。为最大限度降低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和传播,通常会借助药物手段开展防治工作。为进一步保证药物运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对不同药物在防治羊肝片吸虫病方面的成效进行探究和分析。本文借助科学的药物防治对比试验,为养殖人员科学使用药物提供参考。

一、羊肝片吸虫病试验材料和方法

1、羊肝片吸虫病的试验材料

①试验对象的选取

在对试验对象选取时,主要同冬春季节有较高流行率的肝片虫病特点相结合,并开展冬春季节的流行病调查。然后从3个乡镇、5个自然村内对经过检查确诊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进行选择,将其作为本次试验的对象。所选择的试验对象均有明显的发育不良表现,且伴有身体消瘦、被毛杂乱、羊毛脱落等症状。

②试验药物的选择

本次试验主要使用的药物有规格为0.1g/片的硝氯酚、规格为0.5g/mL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规格为0.2g/片的丙硫苯咪唑以及规格为500g/袋的肝蛭散。

③试验器材的选用

2个铜筛(规格分别为40目和60目)、目测微尺、物测微尺、滴管、载玻片、盖玻片、三脚架、量筒、烧杯和显微镜。

2、羊肝片吸虫病的试验方法

①羊肝片吸虫病试验样本沉淀法检查

当确定试验对象以后,应对病羊的新鲜粪便样本进行采集,一般收集5g左右。之后,将收集的粪便样本同100mL的清水均匀混合,使之成为均匀的粪液状态。然后,对该粪液进行30min左右的静置。当粪液分离以后,将上层液体去除,并将沉渣全部保留。此时,应向保留的沉渣内再次倒入清水进行均匀的搅拌,并放置。依照上述操作对倒出粪液的分离液,继续保留沉渣。反复进行4次左右的操作处理,当粪液分离以后上层液体呈现出透明状时,去除上层的清液,并对底部剩余的沉淀物质进行蘸取,并在载玻片处轻轻抖落所蘸取的沉淀物,以此完成涂片制作。然后在显微镜下放置制作好的涂片。在观察的过程中,每一个涂片均可以选取5个区域进行观察,并对各个区域的寄生虫虫卵数量进行计算。借此明确未对药物进行使用前,病羊体内寄生虫虫卵的数据信息。通常情况下,肝片吸虫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其虫卵会呈现出黄褐色,并有卵盖存在。一般每1颗虫卵仅有1个胚细胞,具体为椭圆形状。大部分的虫卵有(131 ~ 152)μm×75 ~ 90)μm的大小。

②试验分组

将试验的病羊分为四组,其中,第一组试验病羊治疗时主要对硝氯酚片进行口服,药量为4mg/kg;第二组试验病羊治疗时主要对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进行使用,药量为0.2mL/kg;第三组试验病羊治疗时主要对丙硫苯咪唑进行使用,药量为20mg/kg;第四组试验病羊治疗时主要对肝蛭散进行使用,药量为每只病羊使用40g。需要注意的是,第四组病羊在使用药物时,应用开水对肝蛭散进行冲泡,之后水温降到常温以后,让病羊灌服,一般开展3d左右的治疗。

3、试验药物防治效果的评价

当完成各组的试验以后,需要对比四组在病羊使用药物前体内的虫卵以及使用药物后15d左右时体内的虫卵数量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应对沉淀法检查方式进行利用。检查时间分别在各组正式给药当天的清晨、各组给药后的15d左右对各组病羊粪便内寄生虫的平均数值进行观察和计算。

二、羊肝片吸虫病的试验结果分析

1、给药前后病羊吸虫感染程度对比

根据给药前和给药后,所检测的各组粪便样本,最终得出了下表1的结果。

由表内结果可以知道,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在四组药物中,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的效果最佳,可实现虫卵100%的减少率。其次,硝氯酚片和丙硫苯咪唑二者最终的防治效果相似,给药后15d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1.4%和86.3%。而中药肝蛭散的防治效果较差,虫卵转阴率仅有7.6%,虫卵减少率约为53.2%。

2、给药前后病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在对各组病羊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针对病羊的实际症状改善进行了评估和探究。然后对评分系统实施了量化处理。实际评价时,将评分的范围设定为1-10分,并借此对病羊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其中,无症状用1表示,极其严重的症状用10表示。在给药后,可以发现氯氢碘柳胺钠注射液、丙硫苯咪唑、硝氯酚片等药物均在病羊症状改善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作用效果,而肝蛭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病羊症状的改善,但其效果要略差于其他对照组。

3、病羊给药前后生产性能对比

本次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还针对各个对照组给药前后的生产性能指标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如病羊给药前后的体重增长情况、病羊给药前后毛长情况、病羊给药前后母羊产奶量情况。根据试验研究可以发现,无论采用上述何种药物开展治疗,四组病羊的生产性能指标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在病羊平均体重增加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其他三组对照组内,使用硝氯酚片和丙硫苯咪唑等药物进行治疗的病羊,其体重增加要多于中药肝蛭散。而服用中药肝蛭散后,虽体重有所增加,但效果缺乏显著性。由此可以看出,病羊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均可以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得到有效促进。与此同时,同其他三组对照组相比,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在病羊毛增长方面也发挥出了显著的优势作用。由此可知,对于病羊的羊毛生长和质量来说,可以借助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实现全面提升。最后,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使用硝氯酚片开展治疗的对照组内部分处在妊娠期的母羊,其在使用该药物以后,会有较高的流产风险。同时,母羊的泌乳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而其他对照组母牛的产奶量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根据上述试验研究的结果可知,不同药物治疗羊肝吸虫病时,除了使病羊的症状得到改善,使吸虫感染率大幅度降低外,还在羊群生产性能改善和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及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试验研究工作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因为给药前后试验观察的时间仅有15d,所以无法对所有对照组药物治疗后是否给病羊生产性能带来持续性的影响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受到试验环境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不排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羊群的生产性能。为此,养殖人员还应对如何控制养殖环境条件、优化管理方法进行考量。

三、羊肝片吸虫病不同药物防治的讨论

1、羊肝片吸虫病治疗方面

①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

氯氰碘柳胺钠是一种水杨酰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新型的广谱抗寄生虫类药物。无论是在羊肝片吸虫方面,还是在胃肠道线虫、节肢类动物幼虫等方面,该药物都有较高的驱杀活性效果。不仅如此,根据试验可以发现,在开展病羊的驱虫工作时,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的驱虫效果。现阶段,临床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治疗时,最理想的治疗药物就是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其不仅使用便利、用量少,还展现出了高效、低毒的优势特点,不管是对肝片吸虫的成虫,还是肝片吸虫幼虫均可以获得良好的驱虫效果。此外,该药物是目前能够替代丙硫咪唑和硝氯酚的药物。通常情况下,病羊在对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进行使用以后,病羊体内的血浆蛋白会与药物充分结合,约有14.5d左右的半衰期。且药物可以通过病羊的粪便被代谢出来,若是体内药物未达到0.5%,通常能够经过病羊尿液被排出体外,不会给病羊机体带来危害影响。

②丙硫苯咪唑

该药物是当前临床中一种苯咪唑类抗蠕虫药物,具有高效、广谱和低毒的特性。病羊在对该药物进行使用以后,其体内的虫体能够被直接阻断,帮助病羊更好地吸收相应的营养物质和葡萄糖。在此过程中,肝片吸虫的虫体会逐渐因糖原影响而被耗竭,使得寄生虫在病羊体内繁殖和生存的难度大幅度提升。该药物是目前羊养殖中,养殖人员最常选用的一种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的药物。通常药物在进入病羊体内以后,其消化道会对药物进行不断的吸收,然后经过尿液代谢出来。一般情况下,与肝片吸虫幼虫相比,该药物在肝片吸虫成虫方面的防治效果更高。

③硝氯酚片

在对该药物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确保用药剂量的精准性,以此保证其可以将理想的驱虫效果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在使用后无法达到一次性彻底驱虫的效果,且进入到春季时,应将药物的服用量控制到3~4mg/kg范围内。主要是因为,如果在服用药物期间,存在药物服用过量的问题,会大幅度增加羊的中毒和死亡风险。不仅如此,若是进入到秋季开展驱虫作业时,如果母羊处在妊娠期内,在对该药物进行选用以后,极易会造成部分母羊出现流产的表现,且在母羊泌乳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危害影响。

④中药肝蛭散

此药属于一种由多种中草药配置而成的药物,常在肝片吸虫病的治疗中进行使用。同时,在对该药物进行使用时,还需要同病羊的实际病情表现对药物进行合理的调整。该类药物具有止痢、消水肿和滋补的作用效果,所选用的中草药包含了:20g苏木、40g槟榔、50g贯众、40g苦楝皮、40g苦参、40g龙胆草、30g厚朴、30g大黄、30g泽泻、20g豆蔻以及50g茯苓。药物服用时,应用水煎煮,待药汁放凉以后灌服。但是,病羊在服药前的30min左右,需要兑250g蜂蜜进行灌服。该方剂内能够起到驱虫杀虫功效的药物主要有贯众、槟榔和苦楝皮;发挥活血行气功效的为苏木和厚朴;大黄及苦参等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茯苓和泽泻则是具备健脾利水的功效;有疏肝作用的为龙胆草;而豆蔻在使用后可以实现温脾的效果。另外,若是病羊因疾病而存在体虚表现,则可以在方剂内加入适量的党参和白术。同其他三组药物相比,中药肝蛭散在治疗方面较为温和,为此首次使用以后并未见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该类药物想要达到理想的驱虫效果,需要通过多次服用实现。也可搭配丙硫苯咪唑或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

2、羊肝片吸虫病预防方面

①日常养殖中做好定期驱虫工作

为最大限度降低肝片吸虫病给病羊带来的危害影响,养殖人员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应做好定期驱虫的工作。在此期间,需要同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和地理地形情况,依照当地春秋疫病发生规律,在春季羊羔产出前的1个月左右,借助肌肉注射的方式,对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进行使用。在此过程中,应确保所注射的剂量符合羊群驱虫安全剂量的要求。而进入到秋季羊群开展配种工作前,应基于羊有良好的羊膘之上,同时灌服安全用量的硝氯酚和丙硫苯咪唑药物,以此进一步提高对肝片吸虫病的预防效果。若是雨天较多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反复多次用药的防治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羊群开展驱虫作业时,应在无积水,且较为干燥的草场处完成。此外,养殖的过程中,还应定期收集羊群的粪便,及时做好病虫的检验。确保肝片吸虫病感染被及时发现,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病原蔓延风险得以最大限度降低。

②加大对病羊粪便管理力度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知道,肝片吸虫的虫卵需要同水源发生接触才能够大量地繁殖和生存。为此,当病羊所排出的粪便将水源污染以后,会造成该疾病的大范围、大规模传播。因此,应保证疾病传播途径阻断工作的有效性。所以,日常养殖期间,相关养殖人员应重视对病羊排出粪便的合理处理,以此降低病原的传播。例如,将所有粪污收集起来,借助堆积发酵的方式,促使其中存在的虫卵被全部杀灭。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③加大管理放牧工作的力度

日常放牧的过程中,为降低羊群感染肝片吸虫病的风险,在放牧期间需要远离沼泽区域。与此同时,进入肝片吸虫病高发期时,放牧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羊群前往水塘、沟渠等有利于肝片吸虫繁殖和生存的环境。养殖的过程中,可以对饮水槽进行设置,并定期对饮水槽内的水进行更换和消毒处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轮牧的方式,以此使羊群疾病感染风险得到大幅度降低。另外,日常养殖期间应做好圈舍的定期清理和消毒工作,借此破坏肝片吸虫的繁殖环境,从根本上阻断其传播的途径。

综上所述,加大对不同药物在羊肝片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效果对比试验和探究力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青海省羊养殖业的水平和质量,还能够为当地畜牧养殖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注入动能。通过对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探究,希望可以为此维护当地羊群健康水平,保证社会公众的饮食安全,进而达到畜牧养殖综合效益增加的效果。

(作者单位:810900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