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基层养殖场猪李氏杆菌病的相应诊断与治疗措施

作者: 朱泳斯 梁晓云

刍议基层养殖场猪李氏杆菌病的相应诊断与治疗措施0

猪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的李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人、家畜、禽类以及啮齿类动物共患的散发性传染性疾病,猪对李氏杆菌的易感性相对较强,感染之后往往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妊娠母猪受到病原入侵之后往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流产。李氏杆菌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分布,而且能够在多种环境下生存,尤其是在病死动物的尸体当中能够存活4~8个月。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养殖规模扩大背景之下,猪李氏杆菌病的发病流行率逐年升高,并在很多养殖场中呈现散发流行和周期性流行的趋势。由于基层地区的很多养殖户对该种疾病的认知不到位,当出现患病病例之后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常常错过最佳的防控时机,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不断加强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确保早发现早处理,短时间内将病情控制住,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病例,在对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明确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提高该类疾病的防控成效,降低发病率有一定帮助。

一、猪李氏杆菌病的病例分析

11月下旬广州市白云区的一个中型规模的生猪养殖场从外地购进了40日龄左右的仔猪100头,到达养殖场之后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效的隔离检疫,而是与原有的猪群立即混合养殖,11月末在养殖猪舍当中突然出现了几头发病的仔猪,有1头猪群不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随后由9头仔猪相继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呈现肌瘤热,随后很快下降到正常温度,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腹泻现象,体表皮肤会出现疹块,有的患病猪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出现发病情况之后,养殖户尝试使用了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发病猪的数量逐渐增加,并且逐渐向着周边地区的仔猪圈舍相继传播蔓延。看到多种药物治疗无效之后,养殖户将病情上报了当地兽医站,兽医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该养殖户未执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制度存在违规严重现象,并且通过溯源能够发现引种养殖场曾经发生过李氏杆菌病,并且该养殖场饲养管理混乱不同年龄的猪群,在同一个建设当中混合养殖,并没有严格落实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免疫接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随即对病死猪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观察了脏器组织的病变情况,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进行了进一步的病原分离鉴定,判定为李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在确定病原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短时间内控制了病情,缓和临床症状,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猪李氏杆菌病的病原学

猪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有多个血清型,其中对猪致病的主要是I型和IV型,不同血清型在生物学特性上有一定差异,但都具有致病性。自然环境中李氏杆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土壤、粪便、污水、饲料等环境中能长期存活,对温度、酸碱度和干燥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在高温和消毒剂作用下容易被杀灭。李氏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无芽孢,无鞭毛,为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受抑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呈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2、猪李氏杆菌病的致病机理

该菌的致病机制比较复杂,首先细菌通过消化道进入猪体后,可在肠道内繁殖,菌体表面的特定蛋白质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菌体得以入侵宿主细胞。进入细胞后,李氏杆菌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并在细胞内繁殖。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繁殖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多种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外毒素则可能干扰宿主的信号传导途径,进一步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随着细菌在体内的进一步繁殖会导致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例如菌体表面的一种叫做InlA的蛋白质能切割宿主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从而帮助菌体逃避免疫监视。另外,李氏杆菌他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如磷脂酶A、磷脂酶C和肽聚糖水解酶等,这些酶能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壁,使菌体得以入侵和扩散。在感染过程中,丝状形态的菌体可能有助于菌体在宿主细胞间的传播,菌体鞭毛能通过鞭毛运动侵入宿主细胞。

3、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猪李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的李氏杆菌,是主要的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等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此外,啮齿类动物老鼠在李氏杆菌病传播流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李氏杆菌病可以侵害多种牲畜类动物,其中猪的易感性相对较强,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能感染,仔猪和保育猪的感染率较高,病情也较严重。此外,怀孕母猪感染李氏杆菌后,可能会导致胎儿感染,甚至引起死产。猪李氏杆菌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特点不同,通常呈散发性,流行与猪群密度、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猪李氏杆菌病的发病率较高。

三、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李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为3~7d,有时可能长达28d。临床上主要划分成败血症、心内膜炎以及关节炎、脑膜炎等几种类型。其中急性败血症型突然发病,死亡率高,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困难,发绀,出现出血性腹泻。心内膜炎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病期间患病猪心脏杂音,心包积液,关节炎,跛行,肾损伤,尿频尿急,关节炎型主要影响幼猪和断奶仔猪,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体温升高到40℃,食欲减退。脑膜炎型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共济失调,颈部僵硬,抽搐,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在有些养殖场中还会出现败血症-肺炎型,这类型的患病猪往往发病急,死亡率高,发病期间出现肺炎,咳嗽,呼吸困难,出血性腹泻等症状。除了上述几种类型之外,李氏杆菌还可引起肠炎、败血性肺炎和脑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可能因菌株、感染途径和猪的年龄和免疫状态而异。

四、猪李氏杆菌病的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之后能够发现存在广泛的血管炎和出血,多发性器官梗死和坏死,脾大,充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还能够观察到病死猪的心内膜增厚,纤维化,心包积液,瓣膜上的赘生物,心肌灶性坏死。关节炎型的病死猪会出现滑膜增生充血,软骨侵蚀和破坏,关节腔积液。脑膜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血管炎和出血,脑实质灶性坏死。除了上述病理特征之外,还会出现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肺泡充血,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五、猪李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1、实验室病料病原分离培养

从病猪血液、脑脊液、脾脏、肺脏等病料中,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注射器抽取病料,将病料接种到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24h。将分离得到的菌液用划线法或点接种法接种到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从平板上挑选单个菌落,接种到新的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重复此步骤,直至得到纯化的菌株。在营养琼脂平板上,李氏杆菌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缘整齐。在血琼脂平板上,李氏杆菌菌落周围可见溶血环,呈β-溶血。

2、猪李氏杆菌培养物涂片染色

取适量新鲜猪李氏杆菌培养物,滴加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另一张载玻片压紧,使菌体均匀分布,将制片放入烘箱中烘干。然后滴加结晶紫染色液至制片上,作用时间为1~2min,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制片。滴加碘液至制片上,作用时间为1min,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制片。然后滴加95%酒精至制片上,作用时间为40~60s,再次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制片。紧接着滴加沙黄染色液至制片上,作用时间为1min,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制片。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形态、染色情况等。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李氏杆菌经过染色后呈现紫色,判定为革兰氏阳性染色。

3、猪李氏杆菌培养物动物接种试验

将上述培养物进行稀释处理,接种到小白鼠的一侧眼内,另一侧眼作为对照,在接种24h之后会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对照一侧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也可以将培养物按0.2mL每支腹腔注射到三只小白鼠体内,设置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接种,48h之后实验组的小白鼠全部死亡,解剖小白鼠采集病料之后进行分类培养,符合李氏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由此可以判定分离多大的病原具有致病性。

4、猪李氏杆菌的鉴别诊断

①猪李氏杆菌与猪伪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猪李氏杆菌病和猪伪狂犬病是两种常见的猪传染病,它们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鉴别诊断上仍有一些特点。从临床症状来看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皮肤苍白、腹泻等,病程较长,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盲目行走等。而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呕吐、腹泻等,病程较短,部分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转圈等。猪李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剖检时可见到全身多个器官的出血、坏死和炎症,脑膜表面有出血点,脑实质有软化灶。而猪伪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肺脏充血、实变,肠道有出血性炎症等,脑膜表面和脑实质的病变相对较轻。必要时可以采用实验室诊断手段进行病原鉴定,猪李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依靠细菌分离和鉴定,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观察到革兰氏阳性的大肠杆菌。而猪伪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免疫组化或PCR方法可以检测到病毒抗原或核酸。

②猪李氏杆菌与传染性脑脊髓炎的鉴别诊断

猪李氏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两种不同的猪疾病,但它们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可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进行鉴别。猪李氏杆菌病通常有明显的感染来源,如饲料或环境中的细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则可能与接触感染有关。从临床特征来看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抽搐、昏迷等。从病变特点来分析猪李氏杆菌病的病变主要出现在脑部,导致脑膜炎和脑炎,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变主要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和脊髓炎,通过病变的形态和分布可以进行鉴别。另外,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来进一步确认诊断。对于猪李氏杆菌病,可以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确认病原体,对于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来确认病原体。

六、猪李氏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在对病情进行确诊之后,应该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并且对污染圈舍进行彻底的清理,包括及时清除圈舍当中的垫料、粪便和各种污染物,猪舍当中的各种养殖管理用具推荐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浸润消毒。为确保整体消毒效果,在消毒之前应该对环境进行全面清扫,清除各种杂物污染物,特别要注意清扫场区内的道路,对于病死猪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深埋手段粪便要进行堆积发酵处理,杀灭粪便当中残余的病原微生物。治疗期间推荐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例如,可以选择磺胺二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mL/kg·bw,2次/d,肌肉注射,连续使用5d,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了预防磺胺类药物使用造成的尿酸盐沉积,可以让患病猪口服配制的5%的碳酸氢钠溶液,每头猪每次使用50~100mL,1次/d,连续使用5d。此外,在病情处理过程中,还应该做好整个猪群的预防性用药,可以选择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500mg/t,混合均匀之后饲喂,使用1次/d,连续使用1周。按照上述方案经过5d治疗之后,养殖场发病猪的症状逐渐缓解,患病猪的数量明显减少,恢复健康的猪群没有继续出现复发现象。

七、猪李氏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1、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注意消灭啮齿类动物

目前猪李氏杆菌病没有特效疫苗,临床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制定封闭化养殖管理方案和啮齿类动物的消杀方案。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确保猪群密度适中,避免过度拥挤,以降低病原传播的风险。确保养殖场的猪只流动有序,避免不同日龄、不同来源的猪只混养,减少病原传播的可能性,疫病高发期应该每个月对猪群进行李氏杆菌检测,对阳性猪只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同时严格控制养殖环境当中的老鼠等啮齿动物的数量,了解养殖场内存在的啮齿类动物种类和数量,为制定消杀方案提供依据。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消杀策略,结合啮齿类动物的种类和生存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杀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加强猪养殖的环境消毒

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消毒方案对于防止病原传播至关重要,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卫生消毒方案。在消毒过程中应该重点对猪舍、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设备、饮水设施、粪便处理设备等与猪只密切相关的区域进行消毒。结合猪李氏杆菌的特点,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杀灭李氏杆菌的消毒剂,如2%的氢氧化钠溶液、2%的过氧化氢、0.1%的过氧乙酸等,每周至少消毒1次,在疫病流行期间,可适当增加消毒频率。消毒处理过程中需要详细地明确消毒操作的具体步骤、方法和要求,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进行。

综上所述,当前基层地区的很多养殖户对该种疾病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认知不足,当出现传染性疾病之后,不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置,不利于疫情的有效控制,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持续加强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积极引导养殖户学习新技术新手段,明确猪李氏杆菌病的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确保早发现,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实施对症治疗,在短时间内缓和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成效,降低发病率。

(作者单位:510000广州市白云区畜牧兽医站;510000广州市白云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