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絮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及治理杨絮的实践经验讨论
作者: 付学智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在南北方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作为造林的先锋树种栽植比例高达了90%以上,但近年来,随着杨絮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逐渐加重,以及木材价格的持续低迷,造成了社会上砍杨、禁杨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某些地区甚至对杨树的社会效益存在片面认知,误导人们对杨树的正确理解,抹杀了杨树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杨树的科学栽培管理,注重做好杨絮的有效治理,能够充分利用杨树的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特征,给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带来较大的帮助。安徽地区有着悠久的杨树种植历史,当地人工造林或者城市绿化过程中,杨树的使用比例很高,但由于在前期造林过程中对杨絮的治理认知不足,使得大量有絮杨被种植,每到春天之后,就会散播出大量的杨絮,对周边的环境安全以及人员的健康构成了一定威胁,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无絮杨树丰产栽培,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培育出高质量的杨树种苗,更好地满足人工造林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解决杨树飘絮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安徽地区无絮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并提出了杨絮的治理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提高杨树的种植速度和产量,提高杨树的治理效率,有一定帮助。
一、无絮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在无絮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从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逆性优良,材质优良,观赏价值高等几方面入手,确保所选择的杨树品种不产生杨絮,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出较多的优质健壮种苗。目前在市场当中推广应用较好的无絮杨品种主要有南林3804、南林3412、南林862和南林46等。
2、育苗技术
(1)苗圃地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类型以疏松的沙壤土或轻壤土为主,有利于根系的扩展和水分保持,确保土壤厚度在1m以上,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地下水位不应超过1m,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病害。在秋季将育苗地深耕30-35cm,晾垄不耙,以破碎土壤团块,促进土壤熟化,在春季土壤化冻之后进行浅耕25-30cm,及时耙平保墒,为插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结合整地,施人腐熟的农家肥2000-4000kg/667m2作为基肥,同时施用复合肥(20-20-20)50kg,硫酸亚铁20-30kg,以提供养分并预防病虫害。在整地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施肥方法,将农家肥和复合肥均匀施入土壤中,施肥后及时进行耕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然后根据地形和种植模式,制作适宜宽度的苗床,通常宽度为1.6-1.8m(可插3行)或1-1.2m(可插2行),苗床边缘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深10-15cm,宽3-5cm,防止积水和土壤湿度过高。在苗床上铺设一层细土,以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和减少插穗与土壤的摩擦。
(2)插穗采集
无絮杨的插穗采集通常在春季进行,此时树木开始萌发新枝,枝条较为柔韧,易于处理,一般选择在3月至4月之间,这样采集的插穗经过适当处理之后就能够立即进行扦插处理。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生长势强一年生充实健壮的枝条,枝条基部应有2-3个饱满的腋芽。用锋利的刀具截取枝条,采集的插穗长度为15-20cm,基部粗度以0.3-0.5cm为宜,采集后应立即放入干净的水中,以保持水分。将采集的插穗上端的第一个侧芽保留完好,上切口与第一侧芽之间保持1cm的间距,将插穗的基部削成45度斜面,以增加吸水面积和生根率。采集后的插穗应放在蔽荫处,用湿布包好,避免阳光直射,不要将插穗浸泡在水中,以免腐烂。为防止插穗在扦插过程中感染病菌,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插穗基部10-20min,进行消毒处理。
(3)扦插处理
杨树扦插一般选择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这两个季节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杨树插穗生根通常选择在春季的3-4月份扦插效果最好这样能够确保杨树成活之后,生长出来的枝条顺利,地木质化,增强枝条的抵抗能力,成功越冬。在扦插处理过程中,一般按照株行距30×60cm或者20×80cm进将处理好的插穗按照规定的密度和规格插入土壤,确保插穗下端与土壤紧密接触,上端露出地面以便于识别和喷水,扦插量控制在3700-4100株/667m2。扦插后立即浇透水,之后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必要时在扦插面上方覆盖遮阴网或其他保湿材料,以降低光照强度和减少水分蒸发。扦插后1-2周,检查插穗是否存活,存活插穗应呈现鲜活状态,死去的插穗需要及时拔除并补插。
(4)苗床管理
扦插后1个月左右,追施一次氮肥,施用尿素10-15kg/667m2,生长期内,每隔15-20d追施一次复合肥,施用复合肥10-15kg/667m2,但要注意8月中下旬之后停止追肥。结合施肥要做到科学灌溉,根据天气情况和苗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选择在晴天上午或傍晚浇水,每次浇水量为苗床深度的1/3-1/2,防止烂根。同时扦插成活之后,要做好苗床的中耕除草工作,每隔10-15天中耕一次,苗期中耕深度为5-10cm,后期中耕深度可适当加深至10-15cm。当插穗萌芽后,用手或刀片将及时抹除基部萌芽,只保留顶端1-2个芽。当侧枝长到5-10cm时,及时打杈,只保留主杆,雨季或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苗床积水。
(5)种苗出圃与分级
无絮杨扦插种苗出圃时间一般在春季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者秋季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确保扦插苗的苗高达到1.0-1.2m,茎粗达到0.5-1.0cm,根系发达,无病虫害。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用铁锹或挖苗机挖出种苗,注意保护根系,避免损伤。起苗之后要做好苗木的分级处理,一级苗苗高1.2m以上,茎粗1.0cm以上,根系发达,无病虫害,二级苗苗高1.0-1.2m,茎粗0.8-1.0cm,根系较好,无明显病虫害,三级苗苗高0.8-1.0m,茎粗0.5-0.8cm,根系较弱,无严重病虫害。在种植管理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一级苗和二级苗。
(6)包装与运输
树苗在起运之前选用透气性好、防潮、抗压的包装材料,将扦插种苗整齐地摆放在包装材料中,避免互相挤压,确保每株种苗都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对于较长的种苗,可以适当弯曲,以适应包装容器的大小。在种苗周围添加一些泡沫、报纸等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和碰撞。在包装上贴上标签,注明种苗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根据种苗的数量、距离和时效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要注意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高温、低温、干燥或潮湿环境,可以通过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车厢内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使用遮阳布、遮阳网等材料进行遮挡,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3、无絮杨的栽植技术
(1)种植场地的选择与精细整地
选择疏松的沙壤土或轻壤土,种植地土壤厚度在1m以上,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不应超过1m,以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病害。秋季将育苗地深耕30-35cm,晾垄不耙,以便土壤充分风化,次年春季浅耕25-30cm,及时耙平保墒,以便为种子提供良好的发芽条件,结合整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4000kg/667m2作基肥,同时施入复合肥(15-15-15)50kg。
(2)苗木栽植
无絮杨苗木的定植时间通常在春季和秋季,春季定植时间选择3月至4月间,秋季定植主要选择的9月至10月间,推荐株行距为3-5×4-6m,定植穴的直径一般为树根直径的2-3倍,深度略大于根系的最大扩展深度。在定植前,应确保苗木质量符合标准,根系完整,无病虫害,按照预先规划的株距和行距,在定植穴中心位置进行标记,在标记的位置开挖定植穴,确保穴底部松软,利于根系生长,然后将苗木放入定植穴中,调整苗木位置,使根系自然展开。先将挖出的表层土壤回填至定植穴中,然后再填入地心土壤,轻轻踏实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定植后立即浇透水,有助于土壤沉降和根系愈合。
(3)施肥灌溉
栽植成活后,无絮杨每年至少应追肥2-3次,第一次追肥通常在春季新芽萌动前(4-5月份),第二次在生长季节的中期(7-8月份)。追肥以氮肥为主,辅以磷肥和钾肥。施肥量应根据树木的大小和生长情况来确定,一般幼树每株施氮肥150g、五氧化二磷150g、氧化钾25g。对于成树可以根据树木的胸径和树高来适量增加施肥量。栽植后立即浇透水,以帮助土壤沉降并为根系提供水分,此后每周至少浇水1-2次,保持土壤微湿。在生长季节,应根据天气和土壤状况适时灌溉,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溉频率,避免土壤过度干燥,确保杨树速生期,林间持水量能够达到75%以上。同时林间还需要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防止因积水引起的根系病害。
(4)林间间作
无絮杨定植早期林间间作能够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一般在林间可以种植大豆、玉米、花生、蔬菜等短期经济作物,或者种植紫云英、苕子、绿豆等绿肥作物,主要在无絮杨定植后1-3年践行,选择间距较宽的行距(2.5m以上),采用双行或三行间作模式,间作物行距为30-40cm,株距为15-20cm。或者选择生长健壮的无絮杨株间种植1-2株间作物,间作物与无絮杨株的距离为30-50cm。在林间间作操作过程中要做到每年轮作不同的间作种类,第一、二年种植短期经济作物,第三、四年种植绿肥作物。
(5)病虫害防治
①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树干和枝条上,病斑初为暗绿色,随后变为灰色,表面粗糙,质地松软,有黏液渗出,病情加重之后病斑逐渐扩大,导致树干变弱,影响树木生长,病斑会流出脓液,并散发出恶臭。杨树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为黄色或绿色小点,随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不清晰,表面覆盖有一层黑色霉层,病斑逐渐增多,导致叶片变黄、干枯,最终脱落。杨树蚜虫主要吸食树液,导致叶片变黄、皱缩,严重时整棵树的叶片都会被吸食一空,树木生长受阻,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引发煤烟病,进一步影响树木生长。杨树红蜘蛛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叶片上取食,初期为黄色小点,随后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整片叶子都会变成黄色,最终干枯脱落。天牛主要危害树干和主枝,幼虫在树干内蛀食,导致树干内部腐烂,外部出现流胶现象,严重时树干会变得空心,影响树木生长和支撑力,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②常见病虫害的药物防治。无絮杨栽培过程中会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常见的主要包括了溃疡病,黑星病,蚜虫,红蜘蛛,天牛等,在防治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规范科学。杨树溃疡病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杨树黑星病发病初期,喷施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杨树蚜虫可用5%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杨树红蜘蛛推荐喷施73%克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杨树天牛可选择使用20%氯氰菊酯乳油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倍液喷施。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上述药物的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喷施2-3次,每次药液量控制在50-60kg/667m2,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
二、安徽地区杨絮治理措施
1、注重调控好树种结构
安徽地区作为中国杨树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杨絮问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影响,为了有效治理杨絮问题,并保证林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选择适 合的杨树品种,可以有效减少杨絮的产生。目前,一些抗絮、低絮的杨树新品种已经被培育出来,这些品种在生长过程中不仅能够减少杨絮的产生,还能够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和木材产量,因此在今后园林绿化或者人工造林过程中可以加大对这类抗絮杨树的推广力度,逐步取代高絮杨树品种。同时在造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营造混交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的生态环境,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将杨树林与其他树种如落叶松、栎类等混交,不仅可以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杨絮的产生。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培育和引进更多适应安徽地区生态环境的无絮杨树新品种是长远解决杨絮问题的关键,通过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更多抗逆性强、生长快速、低絮的杨树品种,以满足安徽地区杨絮治理的需求。
2、春季使用赤霉素减少杨絮产生量
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杨树杨絮治理中,赤霉素被用来抑制杨树的生殖生长,从而减少杨絮的产生,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4月,杨树开始萌发新芽时进行注射,根据杨树的胸径大小,配制赤霉素的浓度范围在10mg/L至50mg/L之间,在杨树的树干上,距离地面1m左右的高度,选择光滑、无损伤的部位使用注射泵或者注射器进行注射,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树干,慢慢注入赤霉素溶液,每棵树注射的赤霉素溶液量在50mL至200mL之间,每年注射1-2次即可。在注射后一段时间,观察杨树的生长情况和杨絮的产生情况,如果杨絮减少明显,可以继续使用赤霉素进行治理。应用该种药物治理杨絮期间要注意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在高温、干旱、寒冷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注射,以保证注射效果。杨树生长季节注意观察杨树的整体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注射剂量和频率。
3、引导大众做好个人防护
在杨絮高发期,尤其是在外出时,建议居民佩戴口罩,减少杨絮对呼吸道的刺激,出门前应涂抹护肤品,以保护皮肤不受杨絮的直接接触和刺激,尽量选择长袖衣物,减少皮肤直接暴露在外的面积。回到家中后,应及时清洗暴露在外的皮肤,并更换衣物,避免杨絮长时间停留在皮肤上。在杨絮较多的时段,应关闭门窗,减少杨絮进入室内的机会。
综上所述,无絮杨相较于有絮杨,在春季不会飘絮,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不容易造成人类过敏,在各个地区都表现出良好的种植性状,并且种植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种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新时期各地区就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降水条件,土壤条件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的无序杨品种,注重做好科学培育工作,只有坚持科学的栽培管理,才能够确保无絮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更好地满足人工造林或者城市绿化的需求,充分发挥无絮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扩大无絮杨的栽培面积。
(作者单位: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农业农村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