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诊断及其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 陈永华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诊断及其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0

牛结节性皮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牛,尤其是泌乳期奶牛的发病率更高。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牛及带毒牛,病毒主要存在于牛的唾液、血液、精液及皮肤结节中。健康牛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牛及带毒牛,或者间接接触被病牛污染的饲料、草料、粪污和饮水等感染。同时,牛结节性皮肤病也是一种常见病毒性皮肤病,疾病会主要影响牛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该疾病以皮肤上出现结节为特征,严重时可导致动物生长缓慢、乳产量降低,甚至影响繁殖性能,对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场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地区。针对相关疾病,需做好流行诊断以及综合防控,降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率。

一、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诊断

1、流行情况

牛结节性皮肤病由一种特定类型的病毒引起,病毒同绵羊痘和山羊痘病毒同属一类。主要的病毒存留部位具体包括牛的胚胎细胞、睾丸细胞以及肾细胞。若是这些细胞内病毒迅速繁殖,病变发生的风险将显著增加。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具有明显的细胞结合性特征,利用超声波技术可以破坏细胞,从而释放病毒。病毒对于低温和酸性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其可以在-80℃以下的环境中长时间生存,pH值6.6—8.8的环境中,甚至能够存活长达10年之久。牛结节性皮肤病有广泛的流行特点,同时其传播途径与流行情况较为复杂。首先,疾病的影响范围广泛。牛结节性皮肤病影响所有年龄和品种的牛,包括奶牛、黄牛和水牛等,疾病的适应性强,能够感染不同类型的牛。虽然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影响牛,但在山羊、绵羊和家兔等其他畜禽类动物中也有发生。但该病并不属于人畜共患病,所以并不会传染给人类。该疾病典型特征是皮肤结节,这些结节在疾病早期可能较小,但随着病情发展,结节会增大并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疾病的传播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带毒的牛或已患病的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牛的唾液、血液及皮肤结节中的病毒,健康牛可能会被感染。且疾病可以通过共用饮水槽、饲料槽等方式间接传播。这些公共设施如果被感染的牛污染,有可能传播病毒。常见的病媒如蚊虫和苍蝇能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尤其是在蚊虫活跃的季节,病媒的作用更为显著,病毒的传播和发病率都会显著上升。母牛的胎盘和公牛的精液也可以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血吸虫媒介像某些种类的蚊虫较为活跃的季节,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2、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特征,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疾病有2—4周的潜伏期,这一过程中,牛体内的病毒正在繁殖,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潜伏;发病初期,病牛的体温通常会升高,具体表现为轻度发热。这一期间,皮肤上容易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这些结节的边界清晰,质地较硬,直径一般在2—5cm之间。结节最常见于颈肩、四肢、头部、乳房和外阴等多个部位,这些部位其结节往往更为明显和显著。部分病牛其症状相对较为轻微,体表结节数量较少且体积较小,并伴随着食欲略有下降的症状,可能会影响采食量,有时一些轻度病例可能没有明显的发热表现;症状较重的病例可能出现持续高热症状,体温可升至41℃甚至更高,并表现出明显的厌食症,采食量减少,全身各处可见大而明显的结节。

随着疾病的进展,结节可能肿大并破溃,形成溃疡。这一期间,病牛的精神状态明显变差,可能出现萎缩或抑郁。同时病牛可能会出现流泪、流鼻涕等症状。眼结膜发炎,具体表现为眼睛红肿、流泪等,运动量显著下降。疾病会对奶牛和公牛产生特殊影响,奶牛的产奶量与奶质迅速下降,公牛的生殖功能受影响,精液质量可能下降。孕期母牛还可能会出现流产的情况,严重影响其繁殖能力。病情严重时,病牛可能会继发其他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若是疾病持续恶化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病牛死亡。

3、剖检变化

在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死牛进行解剖检查时,能够发现显著的病理变化。相关变化的存在,为诊断和了解该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剖检,可发现病牛的整个呼吸道和消化道表面均能够见到大量明显的痘病变。其中,气管和胆囊表面的痘疹尤为严重。气管黏膜出现了明显的充血现象,而胆囊则表现出显著的肿大。其他脏器,如心脏、肾脏和肺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肿胀,并且这些脏器的表面散布着较多不规则的出血点。肝脏和脾脏则明显出血肿大,脾脏呈现硬化的状态。在胃肠道黏膜上,可以见到不规则的出血点,并且这些出血点呈弥漫性分布。全身淋巴结普遍肿大且伴有充血现象,显示出严重的病理改变。这些剖检结果表明,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内脏器官上表现出了广泛而严重的病理变化。另外,需要注意,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理表现与伪牛痘和疥螨病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仅凭剖检变化难以做出确诊。为了准确识别该疾病,仍需结合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认。实验室检测能够帮助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并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实验室检测方法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不仅依赖于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实验室检测在确诊和病原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疾病会出现大量的结节,这是该疾病具有的独特特征,包括病牛表皮和真皮部位出现的坚硬、大小不一、边界清晰的圆形凸起,且触碰时常引发明显的疼痛感。但是,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症状与许多其他皮肤疾病相似,单凭临床表现和剖检结果不足以确诊。因此,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验、病毒分离培养和PCR检测技术等技术形式。相关技术形式能够帮助确认病原类型,并为进一步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可进行血清学检验。通过检测病牛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清学检验对特定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识别病原体,但其结果可能受感染时间和个体差异的影响。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应用,从病牛体内采集样品,如皮肤组织、口鼻分泌物或血液等,之后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分离和培养病毒。通过观察培养出的病毒结构和特性,可以确定病毒的类型。此方法对于确认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毒类型非常有效。其次,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其能够检测到极微量的病毒遗传物质。常用的PCR方法包括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通过对病牛的组织样本、口鼻分泌物和血液样品进行PCR检测,可以快速确定是否存在牛结节性病毒。荧光定量PCR特别适用于定量检测和病毒负荷的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测方法提供了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准确诊断支持,能够有效区分该病与其他类似疾病。高准确性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实施科学管理和制定疫苗策略的基础,为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和减少对畜牧业的影响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牛结节性皮肤病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与牛的健康状况及感染病毒载量密切相关。实际养殖工作进行时,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并提高牛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和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选择适合的地点建立养殖场,是保障牛群健康的基础。选择的场地应远离污染源,避免与其他动物群体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并注意在养殖场内,建立科学的分区管理制度。将不同年龄、健康状态的牛分开饲养,防止病牛与健康牛混合饲养,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其次,牛舍内部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避免湿气和异味的积聚。地面应保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和污垢,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机会。日常饲养管理工作进行时,还应根据季节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热应激和冷应激。夏季时,应为牛提供足够的阴凉处,适当使用风扇或喷雾系统降温;冬季则需提供温暖的环境,防止牛受寒。在夏秋季节,牛圈周围应安装防蚊网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蚊子等吸血昆虫叮咬,从而减少因昆虫传播疾病的风险。最后,确保牛群全程饮用健康、无污染的饮水,并提供营养丰富、符合牛不同生长阶段需求的饲料。充足的营养不仅能满足牛的生长需求,还能增强其免疫系统,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中,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能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从而保护牛群的健康。养殖场的防疫人员需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消杀制度,定期对整个养殖场进行彻底消毒,具体要做好整个牛舍、饲料存储区、工具及设备等的消毒工作。并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指导进行操作,保障消毒效果。在消毒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可能成为病毒传播途径的区域,如进出场口、牛舍通道等。通过彻底消杀,降低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场内工作人员应接受生物安全培训,了解病毒传播的途径和防控措施,增强防控意识。工作人员在从事各项养殖工作时,应按规定穿戴防护服,定期进行个人卫生管理,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外来人员禁止随意进入养殖场,以减少外部病原体的引入。场外人员、车辆和物资进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这些途径进入场内。

3、加强检疫和监测

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中,做好检疫和监测是重要的防控措施。通过做好严格的检疫和监测,能够及时地发现疫病,并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保护牛群的健康。养殖过程中,若是要进行调运工作,要注意严禁从已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地区引入牛及相关风险产品,以避免病源的引入和传播。必要时,还应确保跨省调运的牛在到达目的地后,严格执行相关的防疫和监管要求,包括隔离观察、健康检测等。新购入的牛应在隔离区饲养一段时间,一般为4—8周,并对其进行健康检查以及其他必要的检疫,确保无传染病后方可与原有牛群混群饲养。在隔离期间,定期检查牛的健康状况,监测是否有病症表现,确保其健康状态符合要求。隔离检疫期间,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圈舍环境,采取防蚊蝇措施,如安装防蚊网、定期清理牛舍周围环境等,以减少蚊蝇叮咬,降低疫病传播的概率。并且定期清理圈舍和周边环境,保持干燥和卫生,降低病原体的滋生条件。

4、加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宣传科普

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出现,会对饲养管理工作的科学展开产生较大的阻碍,严重威胁牛群的健康,其目前尚无专用疫苗和特效药物。因此,为有效防控该病,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必须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相关防疫部门应强化宣传科普工作。例如,防疫部门应定期举办关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病情、防控措施和诊治技术,提高基层兽医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积极组织对广大养殖户的培训,普及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基础知识、防控措施以及早期症状识别,增强养殖户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普及病情知识时,可制作和分发有关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宣传资料,如手册、海报、宣传单等,内容应包括病原体特征、临床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同时新时期可以拓展信息渠道,利用新媒体途径等,进行疾病知识普及,提高养殖户和兽医的知晓率。可以通过病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提升兽医对该病的诊治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切实提高广大饲养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养殖户和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可以建立与基层兽医和养殖户的反馈机制,收集其在防控工作进行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建议,并及时为其解答,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宣传科普工作。

5、牛结节性皮肤病有效的处置方法

一旦出现牛结节性皮肤病,迅速有效的处置措施对于控制疫病的蔓延有着重要意义。日常要做好牛群生长情况的监测,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牛,立即将其隔离到专门的隔离区,以防止病情传播。并且禁止其他牛、物品、设备等离开养殖场,防止病原体通过这些途径扩散。之后要及时对养殖场内的所有物品、器具、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牛舍、饲料存储区、运输工具等,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风险。对于隔离的病牛,做好科学的诊断,确诊的病牛,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对其尸体以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彻底消灭病原体,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一旦确诊病情,饲养管理人员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上报情况。提供详细的信息,包括发生时间、范围、处理措施等。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配合其进行疫病调查、控制和处理工作。根据部门的指示,在其指导之下,规范开展防控措施。合理地应用各种药物,牛结节性皮肤病没有特殊治疗方法,只能进行对症治疗,缓解病情,防止继发感染。对病牛进行牛体和牛舍同时进行消毒处理内外结合治疗,即能够治愈部分病例。在病情处理后,应持续监测养殖场内牛的健康状况,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新病例。

综上所述,牛结节性皮肤病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皮肤疾病,需要对流行情况和对畜牧业的影响给予关注。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还应加强进一步探究,并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包括传统的临床检查、病理学分析以及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但仍需持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关键,通过各种综合防控措施的采取,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553100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