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肉羊良种繁育效率并改善饲养管理方法的有效探讨
作者: 黄巧利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实现了迅速增长。然而,在我国肉羊养殖领域,优良品种的培育及饲养管理技术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肉羊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草原生态退化以及疾病频发的背景下,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优良品种的繁殖效率,并改善其饲养管理方法,对于推动我国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肉羊良种繁育技术
1、肉羊品种选择
在挑选适合产业发展的肉羊品种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等要素。诸如澳洲白羊、南非杜泊羊、萨福克羊、无角多赛特羊、特克赛尔羊以及德国美利诺羊等,均为优良的品种选择。
2、种公羊选择
在挑选种公羊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那些适应本地气候条件、体型健硕、外观良好、体型庞大、生长迅速、繁殖能力高、发情周期较长、性成熟较早以及存活率较高的个体。
3、肉羊杂交利用
当前,我国在肉羊育种方面普遍采用地方品种的母羊作为基础母本,并引入国外优质种公羊进行杂交,以形成多种杂交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三元或二元杂交的优势,以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新一代肉羊品种。该杂交配合体系涉及两个不同的品种。
①小尾寒羊母本杂交配套系
该套系以萨福克羊、杜泊羊和德国美利诺羊作为父本,以小尾寒羊作为母本,同时保留了小尾寒羊全年多次发情和高产仔率的特性,对肉质和产肉性能进行了显著提升。为了充分利用德国美利诺种公羊在产毛、产肉、产仔数量以及常年发情方面的优势,实际杂交过程中选用了德国美利诺种公羊作为父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第二代表现优异的母羊作为母本,萨福克种羊作为第二父本,通过二次杂交,使得后代在品质和产量上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②半细毛羊母本杂交套系
该套系采用杜泊、萨福克、夏洛莱以及无角多赛特四个品种作为杂交父本,这些品种均具备卓越的产毛及产肉性能,高饲料转化效率,快速的生长发育速度,早熟的性征以及强大的繁殖能力,作为杂交父本能够有效提升肉质并保持毛质。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选用无角多赛特专用公羊与半细毛羊作为母本进行杂交。此外,通过以科特塞尔和萨福克品种作为母本进行二次杂交,可进一步优化后代的品质和肉质。
4、内窥镜输精技术
采用内窥式输精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养羊业的繁殖效能。一般而言,在完成取栓后的48h内,即可启动腹腔镜辅助下的精子注射流程。此前,需严格把控精液质量,通过专业检测确保其优良后,进行必要的稀释处理,并对所有涉及的医疗器械,特别是内镜等关键工序,实施彻底的消毒步骤,优选新苯扎氯铵溶液以达成高效清洁与消毒。同时,输精枪亦需预先以生理盐水冲洗,确保无菌状态。选定距母体乳腺下侧约8~10cm处作为切口位置,确保两侧切口对称美观。随后,操作者以左手稳健操控内窥镜,精准穿入肉羊腹腔内部,借助其高清视野精准定位并确认子宫角的具体位置。与此同时,右手则灵活操作输精枪,将预先装载于枪杆内、经过精心处理的精液,通过每个小孔缓缓注入肉羊子宫内,每次注射量精确控制在0.2mL,以最大化受精成功率。
5、同期发情技术
同期发情是指通过特定激素的使用,人工调控和调整羊群的发情周期,以实现发情的同步化。首先,用1mL生理盐水对药物进行稀释,接着用1mL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确保激素完全溶解。之后,将稀释后的激素药物置于50mL离心管中备用。药物可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每只羊使用一次注射器,以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为减轻应激反应,建议对每只羊进行静脉注射4~6mL的维生素A和D混合液。在手术后第13d进行取栓时,每只肉羊需静脉注射一次孕马血清,剂量为300~350mL/次。孕马血清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首先,使用特制的稀释液对孕马血清进行稀释,取3mL与孕马血清混合;然后轻柔地摇匀或翻转,确保其均匀混合;最后,在肌肉注射前应对针头进行消毒处理或更换新的针头。在取栓24h后,应对肉羊进行试情,若试情成功,则可进行交配。首次交配后,每隔48h进行一次交配,这有助于提高受孕率。
二、环境管理技术
1、饲养密度
适度的饲养密度对于提升肉羊的生产效益及降低疾病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若饲养密度过高,将导致羊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上升,并可能引起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进而削弱肉羊的免疫能力,增加其患病风险。在肉羊饲养密度的管理上,不同品种的肉羊对密度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种公羊的适宜饲养密度应维持1.5m2/只,以有效预防种公羊间的争斗行为;对于处于妊娠期的母羊,饲养密度保持在1.2m2/只,以确保母羊的受孕安全;产羔母羊的饲养密度应控制在2.0m2/只,以避免母羊挤压羔羊;空怀母羊的饲养密度应不低于0.8m2/只,以利于其后续的持续妊娠和生产;而育肥肉羊的饲养密度则应达到0.7m2/只以上,以促进更好的肥育效果。此外,在羊舍饲养过程中,还应确保羊舍拥有至少3倍于羊舍面积的专用运动场地。
2、温度控制管理
为了适应外部气候的变化,必须适当调节羊舍内的温度,确保其稳定。如果羊舍温度过高,羊只将面临散热压力增大和散热能力下降的问题,这可能导致肉羊体温失衡,出现呼吸急促、反刍次数减少等症状,进而影响其采食量和育肥效果。相反,保持羊舍内较低的温度可以促进羊只体内代谢,增强产热能力以维持体温。然而,这也会降低肉羊的免疫功能,增加患病风险。对于成年羊,适宜的羊舍温度范围是5~25℃,而羔羊则需要10~25℃的环境。
3、湿度控制管理
由于高湿度的羊舍环境更易滋生细菌和病毒,这可能会增加肉羊的患病风险,因此,妥善管理羊舍的湿度至关重要。在冬季,应更换干燥的草垫料以避免羊舍过于潮湿和寒冷。到了夏季,则需加强喷水和通风措施,确保羊舍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理想的羊棚湿度应控制在30%~60%之间。
4、通风控制管理
为确保羊舍环境的适宜性,加强通风与管理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有效调节室内温湿度,还能预防氨气浓度超标。在室外放牧时,羊群适应的风力等级为2~4级。而在羊舍内部,适宜的风速范围应保持在0.2~2.5m/s之间。同时,必须确保羊舍内的氨气含量不超过25mg/m3,二氧化碳浓度亦应控制在不超过1500mg/m3的水平。
5、光照控制管理
光照对羊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具有显著影响。在肉羊养殖过程中,将羊只的日照时长控制在7.5~10h/d之间。若遇到持续的多云天气,光照条件不佳,可以采用人工照明作为补充。在使用人工光源时,应确保羊头水平方向的光照强度维持在大约100Lx,以满足羊只对光照的需求。
6、卫生环境管理
为确保羊舍卫生,必须每日清理粪便和尿液,并将其运至户外进行集中堆肥处理,通过高温发酵有效消灭尿液中的细菌。同时,应清除羊舍内的尖锐物品和塑料袋等,以防止肉羊受伤或误食,从而降低感染风险。除了日常清洁,还需重视卫生消毒工作。在消毒前,先用清水冲洗羊舍的地板、食槽和栏杆,然后喷洒消毒液。墙面、食槽和地板等可用3%氢氧化钠溶液喷淋,随后用水清洗,并待自然干燥后,使用0.5%的过氧乙酸进行杀菌处理。对于密闭羊舍,可采用45mL/m3浓度的40%甲醛进行熏蒸消毒。为确保熏蒸消毒效果,羊舍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若羊舍温度较低,可在消毒液中加入20~50mL开水以增强消毒效果。为了提高熏蒸消毒效率,可采用加热甲醛的方法,使其在羊舍内挥发,然后关闭加热源,迅速封闭羊舍,熏蒸12~24h后,再打开窗户通风1d。对于羊舍土壤,可用5%含氯漂白粉溶液和4%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对于产房,可在地板上喷洒石灰粉进行消毒,因为石灰粉能吸收空气中的湿气,保持产房干燥,同时具有消毒作用,这对母羊生产非常有益。
三、肉羊的饲喂管理
1、母羊的饲养管理
①母羊配种前期饲养管理
配种前期指的是母羊配种前的45d时间窗口,在此期间,重点是促进母羊的体重恢复和健康状况的提升。应增加放牧强度,以帮助母羊迅速回归到正常的繁殖状态。同时,确保母羊获得足够的饲料摄入,以保障其在怀孕期间的营养需求。对于放牧的奶牛,必须严格监控草场的草料质量,并实施恰当的补充饲喂策略。具体而言,应额外提供0.75~1.5kg/d的青干草和0.25~0.75kg/d的精饲料。对于舍饲的母羊,则需要补充0.5~0.7kg/d的胡萝卜或青贮饲料、1.7~2kg/d的青干草以及0.5~0.75kg/d的全价日粮。
②母羊妊娠前期饲养管理
妊娠前期指的是母羊妊娠的前两个月,这一时期应增加母羊的运动量,以维持其良好的体态。同时,必须严格管理母羊的饮食和饮水,避免提供冰水、结霜的牧草或变质发霉的饲料,以防刺激母羊导致流产。此外,在管理妊娠前期的母羊时,应尽量减少噪音,为母羊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以减少其应激反应,从而有利于胎儿的发育,并为母羊的顺利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③母羊妊娠后期饲养管理
妊娠后期指的是母羊分娩前的2个月,在这个阶段应尽量减少活动,尤其是避免剧烈运动。在引导母羊进入羊圈时,动作需轻柔以避免惊吓,从而防止流产。为了促进胎儿发育并增加初生羔羊的体重,应根据母羊的具体状况适量增加青干料和精饲料的补给。然而,在产羔前一周,应逐步减少精饲料的摄入量,而在产前半月则应减少或停止使用青贮饲料。此外,母羊仍需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并维持良好的体态,避免因体能不足或体重过重影响分娩。在母羊锻炼时,必须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建议运动时间约为1h,并且要特别注意运动的强度。在母羊通过门口或其他狭窄空间时,饲养员应提供指导,确保母羊有序通过,避免推挤和拥挤,确保分娩过程顺利。
④母羊哺乳期饲养管理
在分娩后1h内,建议为母羊提供淡盐水,并可添加麦麸,以助其迅速恢复体力。若母羊在生产后的1~3d内体况良好,无须立即喂食精饲料,可仅用优质青干草替代,这样做有助于预防乳腺炎或消化不良的发生。
2、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①种公羊配种前期饲养管理
配种前期指的是种公羊配种前的45d,在此期间,应适当安排种公羊进行渐进式的驱赶运动,运动强度应遵循先缓后急再缓的规律。在饲养管理方面,必须确保种公羊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和高品质的青干草,以保障其在放牧时的活动自由度。此外,应逐渐增加种公羊的精饲料摄入量,配种前60d开始按比例增加,直至摄入量达到 1~1.2kg/d。
②种公羊配种期饲养管理
在配种期间,种公羊应进行约5km/d的驱赶运动,遵循先缓后急的基本规律。同时,需要增加对种公羊的饲料供应,确保其摄入2~4颗/d鸡蛋、0.5kg/d胡萝卜,以及0.75~1.2kg/d的精饲料,同时不限制水和青干草的供应。精饲料的配比可以参照以下建议:包含3%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1%的食盐、15%的麸皮、25%的豆饼、35%的玉米和21%的小麦。
③种公羊非配种期饲养管理
非配种期指的是种公羊在一次配种结束后至下一次配种开始前的时段。在这段时间内,应逐渐减少种公羊的精饲料摄入量,从1~1.2kg/d逐渐降至0.5kg/d,同时确保其有充足的饮水和高质量的青干草供应。
3、羔羊的饲养管理
羔羊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及迅速的生长发育能力。通过恰当的饲养管理,能够充分利用其内在潜能,从而提升羔羊的生产效率,促进其生长发育,并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据相关研究显示,经过精细的饲养,羔羊的体重可增加29%~87%,经济效益亦可翻倍。
①羔羊初乳期饲养管理
羔羊出生后1h内,应尽快为其提供初乳喂养。初乳指的是母羊分娩后最初3d分泌的乳汁,它不仅营养价值极高,而且黏稠度高,易于羔羊消化吸收,是任何其他食品都无法替代的。此外,初乳中丰富的镁离子有助于新生羔羊预防便秘,并促进早期排泄胎粪。初乳还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这些成分能显著增强羔羊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由于刚出生的羔羊尚不能自行吸吮,人工喂养是必要的,但在喂养过程中,确保饮水槽和奶瓶的清洁至关重要。对于初生至7日龄的羔羊,喂食3~6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