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生猪品种改良关键措施及配套管理技术的研究

作者: 朱才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需求量及品质要求逐步升高,在生猪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为确保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性,除了做好生猪饲养管理,还需要加强生猪品种的改良。在推动生猪品种改良的过程中,人工授精技术作为重要手段,其对改良效果影响较大。为提升生猪品种改良的效果,本文首先对生猪品种改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良关键措施及生猪品种改良配套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猪肉作为我国肉食市场上重要构成部分,猪肉的品质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为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生猪品种,满足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食用需求,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十分关键。常规的生猪品种多为不同品种的生猪杂交产生,借助遗传相对稳定的繁育条件,将该品种作为生猪新品种进行延续培育,以提升生猪的生产性能。生猪品种作为影响猪养殖经济效益性重要因素,只有不断的进行品种改良,优化猪群品质,使其能够符合市场需求,便于大规模牲畜养殖生产。在进行生猪品种改良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生猪生物学特征、地理环境条件等,选定适宜的品种改良方案并落实,以提升生猪产品的数量及质量。

一、安徽宿松县生猪品种改良的现状及重要性

宿松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为安徽省生猪养殖大县,当地共有规模生猪养殖场74家。截止5月底,宿松县能繁母猪存栏量约3.1万头,出栏生猪24.47万头。目前,宿松县生猪养殖品种以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最为常见,养殖面积最为广泛。随着现代生猪品种改良技术的发展,不同生猪品种之间通过杂交又生成了新的品种。在宿松县全县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共有 102家,其中有28家年猪出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为大型养猪场,另有年出栏量100~500头生猪养殖场166家。在部分年出栏量低于500头的小型、散养生猪养殖场中,具有养殖规模下、标准化程度低、防疫管理不到位等特征,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也无法良好执行,导致生猪品种存在退化,肉质、产量不佳的问题。目前,生猪品种改良应用的高效新技术以人工授精为主,当对生猪进行人工授精期间,常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配种率下降,品种改良效果差,严重影响生猪的繁殖性能与生长性能,降低养殖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在生猪品种改良期间,除了科学进行人工授精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种猪的饲养管理,确保生猪生长健壮。在生猪养殖场生产管理期间,生猪品种改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提升生猪品种性能,可以间接提升该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宿松县地区,多个生猪养殖场为优化生猪品种,从种猪的选择、加强人工授精等方面入手,以期能够显著提升生猪的繁殖、生产性能,从而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二、生猪品种改良的关键技术措施

1、种猪优良品种的选择

生猪品种改良的关键是做好种猪品种的选择,优质的种猪品种是提升生猪品种改良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选择种猪品种时,应当基于养殖地区的养殖条件、市场认可度等进行综合挑选,选择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质品种。养殖场在购买种猪时,选购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等品种,其中,长白猪具有产仔猪量大、生长发育速度快、饲料转化利用率高等优质特征,但是对养殖环境的抗逆性相对较差;而杜洛克猪具有体质健壮、抗逆性强、生长发育速度快、饲料转化利用率高、肉质好、温和等优质特征,在生猪品种改良时常作为父本使用。

2、生猪品种改良方案制定

在确定种猪品种后,养殖户还需做好种猪个体的选择,种猪应当具有较强的生产性能、膘情基础、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率特征,此几项特征可作为稳定遗传项。在选择种公猪时,除了符合上述基本能特征,还应当要求其机体健壮、四肢健康、生殖器官发育完善、性欲旺盛等特征;后备母猪的选择应当具有乳房发育良好,至少在6对以上,且无瞎乳头、翻转乳头、畸形乳头等,并且观察后备母猪的生殖器官,要求其发育良好、无畸形。

当进行杂交品种改良时,可以为一个品种的纯种公猪与另一个品种的纯种母猪进行交配,为二元杂交;或可进行三元杂交,即一个品种的纯种公猪与其他两个品种杂交所生成的母猪进行交配。除了二元、三元杂交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杂交配种方式。采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猪品种杂交,主要是为了借助生猪的品种杂交优势,从中选择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优质生猪品种,目前在生猪品种改良期间,最为常见的杂交方式为二元、三元两种。

3、生猪品种改良人工授精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作为决定生猪品种改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操作期间,应当注重对细节的把控,从而提升配种成功率。首先,在对后备种公猪进行采精前,需要对其进行调节。当后备种公猪生长至6月龄、体重90kg以上时,可将其与母猪进行接触,培育其性欲。当生长至7~8月龄、体重120kg时,可对其进行配种调教。调教时将假台猪上涂抹上母猪的尿液、公猪的精液,诱导后备公猪爬跨假台猪;或可将发情期母猪驱赶至假台猪旁,诱导后备种公猪爬跨母猪,待公猪性欲提升后将母猪驱赶离开,并诱导种公猪爬跨假台猪。在调教后备种公猪时,可调教1次/d,每次持续15~20min,直至调教成功。完成调教之后的7d内,可每间隔1d对种公猪进行1次采精;完成调教7d以后,将采精次数调整至每周1次;种公猪生长至12月龄之后,每周可采精2次。采精时,最初流出的精液质量较差,不可接取,剩下的可使用采精杯收集。采精后,让种公猪休息3~5min再驱赶至猪舍。

种公猪精液收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先从外观上观察精液色泽,正常精液有腥味、色乳白或灰白。当精液内有绿色、红色、黄色等其他颜色,并有异味,则不可用于授精。猪正常精液pH值为7~7.8之间,活力水平保持在70%以上,畸形率小于20%,符合此标准的精液方可使用。在实施母猪人工授精前,需要将原精液进行稀释,稀释前后环境、容器的温差要低于0.5℃,避免温差较大造成精液失活。稀释液与原精液的混合比例为1∶1~2即可,混合后使用玻璃棒轻轻搅动至均匀后,对精子的活力水平进行测定,确定无问题后分装使用。当分装后未立即使用,需要将其置于恒温箱内保存,并于每天早晚各晃动均匀1次。对于长期不使用的精液,需要将其放置在-20℃的环境中冷冻保存。

其次,做好母猪的发情鉴定管理工作。正常条件下,母猪的发情周期为21d,后备母猪群人工授精配种时间多在2~3个发情期内完成,而经产母猪可在仔猪断奶后的3~7d再次出现发情实施人工授精配种。因此,做好母猪的发情鉴定管理工作是提升人工授精配种受胎率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提升生猪品种改良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观察母猪发情期表现,当其外阴颜色为暗红色、松弛下垂、阴道内黏液少、黏稠时,此时为母猪的发情盛期,人工授精配种效果最佳。

最后,在选定最适配种时间后,提前将原精液进行稀释准备后,即可进行人工输精。目前人工授精方式多为2次输精法,首次输精时间为母猪的发情盛期,首次输精结束后8~12h后再进行第二次输精,稳固输精效果,提升输精成功率。输精前后,养殖户应当做好器具、母猪躯体的消毒管理,避免在输精期间造成母猪感病。输精时,动作轻柔,将精液输送至母猪的子宫角处,提升人工输精的有效性。

三、提高生猪品种改良效果配套技术

1、加强种公猪饲养、提升精液品质

①种公猪优良品种选择

生猪品种改良时,除了选择优良种公猪品种,还需对种公猪的外观、机体健康进行挑选。在确定种公猪品种之后,挑选性欲发达、体型丰满、腿臀丰满性强、背腰平直、后躯干发达的猪只。

②种公猪饲喂日粮的科学搭配

首先,注重种公猪日粮中能量及蛋白质的搭配,平衡供应,提升精子品质。种公猪饲养期间,日粮中消化能控制在12.95MJ/kg以上为宜,不可超过14MJ/kg。当消化能搭配过多,种公猪在摄入过多的能量后,猪体的膘情得到提升,性欲受到抑制,精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延迟精子的成熟时间。蛋白质的摄入对青年种公猪的睾丸、附睾等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较大,当摄入不足时会延长种公猪的发情期,同时降低分泌出精子的质量及密度。在种公猪采精期间,建议日粮中的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5%~16%之间,非配种阶段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配种期间,种公猪单日采食量控制在3kg左右,非配种期间控制在2.5kg左右。

其次,注重种公猪日粮中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提供。维生素的摄入对种公猪的机体健康影响较大,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会降低种公猪的性欲及抗病性;维生素C摄入不足会影响种公猪的精子密度;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会影响种公猪机体新陈代谢;而维生素E的摄入不足会降低种公猪自身抗氧化功能性。因此,在准备为种公猪采精前的半个月,需逐步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供应,例如胡萝卜、蔬菜等,增加种公猪维生素的摄入量。同时,科学调整种公猪日粮中矿物质的比例,将钙磷比控制在1.5∶1为宜,其对种公猪骨骼的健康、体型健壮、精液品质影响较大。

③做好种公猪的调教及护理

为增强种公猪机体健康性,在早上、下午饲喂日粮后,需进行适量运动。运动2次/d,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h左右即可。冬季运动场温度下降时,将运动时间调整至午间,从而减少温度下降造成的猪群不良应激。种公猪饲养期间,每天进行体表擦拭、冲洗,夏季单日可冲洗2次。

种公猪生长至7月龄时即可进行采精调教,调教方式可分为多种,有观摩法、引诱法、母猪刺激等,养殖户可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调教。

种公猪在进入9月龄后开始采精,单日采精最多1次,单周采精最多4次,连续采精3d左右让其休息1~2d。种公猪的使用年限通常为4年,养殖户在开展种公猪培养时,可结合养殖场规模合理规划,做好种公猪的培养及淘汰管理,降低种公猪饲养管理成本。

④种公猪精液的保存管理

种公猪在进行人工收集精液后,先对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精液质量对母猪受胎成功率影响较大,对人工授精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定期开展种公猪精液质量检查,避免出现种公猪性欲正常但无精、死精、畸形精等情况。观察种公猪排出精子,当精子中畸形率超20%、活性低于0.6时,应当丢弃不使用。即便采取本交方式进行生猪品种改良,养殖户每月至少进行1~2次精液质量的抽查。

精液采集后,对其进行分装保持。鲜精的保存温度应当在17℃的条件下,要求避光、减震保存。选择优质的精子稀释液,以提升精子的保存时间。为提升精子稀释液的抑菌效果,可添加壳聚糖、庆大霉素等药物,避免精子中病菌的滋生,母猪授精后出现感病。

2、加强后备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2.1母猪科学饲养管理

母猪膘情基础对配种的效果、仔猪出生后体况影响较大。后备母猪饲养期间,注重膘情的控制,在其7~8月龄期间,将体重控制在125~135kg之间;对于新引种用于品种改良的后备母猪或首次配种的母猪,首次发情时不进行配种,在第2次发情后再进行配种,可以提升配种成功率。配种前2周,采取短期优饲的管理方案,促进后备母猪的排卵。在配种期间,饲喂全价混合日粮,且日粮中的粗蛋白含量高于12%,增加配种的质量。

2.2后备母猪疾病防控措施

后备母猪管理期间,应当注重疾病的防控管理,特别是生殖系统的疾病。当母猪配种前患有隐性子宫炎或子宫内膜炎时,及时使用药物治疗处理,避免影响母猪后续配种效果。治疗时,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母猪子宫,并应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类的药物依照说明书给药,治愈后再进行配种改良。

2.3做好母猪发情鉴定

母猪在发情的初期,观察其外阴部位,有少量的分泌物渗出、轻微红肿、性欲不显著;发情中期摄食量下降、情绪亢奋、排尿次数增多,时常保持站立不动或四肢开张的姿态,外阴部位红肿,且有大量的黏性液体渗出,时而鸣叫,公猪爬跨时不拒绝;进入发情后期时,精神状态逐渐平缓,公猪爬跨时出现回避的情况。

2.4母猪人工输精时间选择

母猪人工输精的最佳时间为开始愿意接受公猪爬跨的24~30h内,在此期间进行首次人工授精。首次授精结束后12~18h后再进行第二次人工授精即可。在人工授精结束后的15~20d时,观察母猪是否表现出再次发情的情况,当出现发情症状时,表明授精失败,重新进行授精,反之则表示授精成功。人工授精进行生猪品种改良时,先对母猪的阴户进行消毒,整个输精过程持续5~10min即可。

3优化生猪养殖环境条件

3.1生猪养殖密度控制

生猪品种改良过程中,对种公猪、后备母猪的养殖工作较为关键。种公猪、后备母猪体质越健康,品种改良效果越佳。在开展种公猪、后备母猪饲养时,需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种公猪、后备母猪的活动空间减少,影响机体健康发育。通常来说,种公猪的适宜饲养密度为每只猪占地1.5~2.0m2猪舍;后备母猪饲养密度则以体重区分,当体重在23kg以下时,猪舍占地面积0.85m2、体重在23~109kg,猪舍占地面积2.3m2、在生长至21周龄至转入限位栏前,猪舍占地面积3.7m2。

3.2猪舍消毒清洁措施

生猪养殖期间,每周至少进行1次消毒。当猪群内出现传染病时,在将病猪集中隔离治疗后,消毒次数需增加到每日1~2次。消毒时,可选2%福尔马林、2%来苏儿、0.1%过氧乙酸等溶液对猪舍地面、栏杆、料槽、水槽等消毒;使用10%石灰乳、3%火碱溶液等喷施墙面、粪池等区域消毒;猪体表消毒可用1%甲醛、70%乙醇、0.1%高锰酸钾溶液等。使用消毒液时,轮换交替选择,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形成抗药性,影响后续消毒灭菌效果。

综上所述,生猪品种改良作为影响生猪养殖效益性的重要因素,做好生猪品种改良能够显著提升生猪的生长性能、肉质品质。在生猪品种改良期间,养殖户可通过选择优质种猪品种、调整改良方案、实施人工授精技术等措施优化改良效果。同时采取加强种公猪、后备母猪饲养管理,优化养殖环境条件等日常管理措施,提升种猪机体健康性,增强种公猪精液品质,以确保品种改良的有效性,促使生猪遗传稳定优质性状,从而维护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性,促进生猪养殖产业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陈汉乡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