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绵羊人工授精技术、饲养管理与常见疫病防治对策
作者: 李光朋 邵仁洁 何茂中 屈梓君绵羊因其卓越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全球畜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传统养羊业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绵羊养殖的高效、生态和健康,必须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提升养殖效益并确保家畜的健康状况。
一、挑选适宜的绵羊品种
由于绵羊品种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绵羊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必须考虑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其他相关因素。在养殖之前,应深入研究绵羊的生长特性、生命周期以及生产效益,以挑选出既经济又高效的品种。小尾寒羊作为一种肉用兼毛用的品种,以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快速的生长速度、稳定的产肉性能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而著称。该品种每年可繁殖2~8只羔羊,交配期始于6月,繁殖效率高,4月即可产羔。1年后,成年小尾寒羊的体重可达130kg。长期养殖表明,小尾寒羊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由于其卓越的遗传特性,小尾寒羊在华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种植。
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
1、台羊精液采集
①台羊准备工作
选用性情温顺、体格中等的母羊作采精用活台羊,台羊在采精前应先将其臀、羊下腹的污物清除干净,以防止精液被污染。
②假阴道安装及消毒处理
在使用假阴道之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洁、冲洗和消毒程序,并用生理盐水进行两次冲洗。随后,应检查其内部的气囊,确保没有漏气、漏水或褶皱现象。将热水注入内囊,水温应控制在52~55℃之间,水量为150~180mL。在假阴道的1/3处涂抹生理盐水或凡士林,将内管一端连接至集精杯,并在另一端出口处涂抹生理盐水或凡士林。之后,向内囊充气,并检查及调整内管的温度和气压,直至内管的三角形折痕闭合,且不出现鼓起现象为宜。
③常用假阴道采精法
将公羊牵至台羊面前,采精人员蹲在其右侧,用右手握住假阴道,使假阴道入口朝下,与台羊骨盆呈水平或与地面呈35~40°的夹角。公羊在爬行过程中,用左手轻轻挑起阴茎包皮,将其插入假阴道内,使假阴处与阴茎成一条线,公羊使劲往前顶出,这就是射精。采精时,采精人员要将假阴贴近包皮抽出,然后快速将集精杯的杯口朝上,稍作停顿、擦净、释气,移开集精杯,立刻盖上集精杯的盖子。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精液要随采随用,采出后要尽早验精、稀释,最好30min以内完成。采精时应以安全、快速、安全为原则,将阴茎从包皮中抽出后,立即将其插入假阴道中,力求一次成功。认真检查假阴道的温度和压力。公羊的阴茎对精液采集的温度十分敏感,如果水温太高,会导致公羊只会在胯部爬行,而不会伸出阴茎;气温太低时,公羊会不断地跨裆而不能射出精液,导致公羊的体能降低。压得太低,公羊插入的阴茎反复抽搐,不能射精;应激,公羊采精不足,或跳跃后将精液排在假阴道或地板上。采集场地要开阔,地面平整,要有安静的环境。
2、输精方法及次数
①输精方法
将母羊的头固定在输精架上,然后快速地将母羊阴部的脏东西擦拭干净,然后用左手拿着开泄器,将阴道打开,见到暗红色的瓣状突起就是子宫颈口,右手拿着输精器插入宫颈0.5~1.0cm深的地方,稍微抽出后,将精液推入0.05~0.10mL,然后取出输精器,开膣器擦拭干净,备用。初次配对的绵羊如果找不到子宫颈口,可以将精液量加倍至0.1mL进行阴道深层输精。
②适时输精和输精次数
通常情况下,每天进行两次输精,分别在早晨和傍晚;同时,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输精,两次输精的时间间隔为6h。
③输精量
输精量应根据精子的质量以及待配种的母羊数量来决定。经过3倍稀释后,若精子活力强且密度高,可对每头母羊施以0.05~0.10mL的输精量。
④未成功配种的母羊补配
若人工授精操作成功,首次发情的母羊的发情率可高达80%,而在发情期间,这一比例可进一步提升至90%。对于经历两次发情周期的母羊,受孕率甚至可达到95%。对于那些尚未成功配种的母羊,必须及时进行补充配种。补充配种的方法包括:每日引导发情母羊与公羊进行配种;或者让公羊与未配种的母羊自然交配,这通常在一个发情周期内完成,即17~20d的时间内。
三、羔羊、妊娠母羊、育成羊的饲养管理
1、羔羊的饲喂
①吃好初乳
新生羔羊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在出生后的1~1.5h内确保其摄入足够的初乳,以吸收必需的免疫球蛋白IgG和IgA。为了确保所有羔羊均能获得足够的初乳,应将较弱的羔羊安排至产奶量较多的母羊处,以提升整体的喂养效果。若羔羊无法自行吮吸,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以确保其能尽快摄入初乳。对于每只羔羊,应根据其体重的20%分配每日奶量,并将其分为6次喂养。若采用人工喂养方式,必须严格控制初乳的温度,以避免羔羊发生腹泻。
②保证常乳
随着羔羊的成长,其消化系统功能与免疫能力将逐步增强。在羔羊开始摄食开口料期间,适量提供高品质的青干草是适宜的。然而,在羔羊断奶之前,仍应以母乳或代乳品为主要食物来源。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定时、定量、定温”的饲养原则。所谓定时,即确立固定的喂食时间。例如,上午8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及晚上10点,且不得随意更改,以免对羔羊造成不适和压力。定量则是指根据羔羊体重来确定其每日摄食量,初始时可从体重的20%开始,直至断奶前,每周应逐渐增加25%~30%的饲料量,并将喂食次数从5~6次减少至3~4次。定温指的是将人工乳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与羔羊体温相近即可。
③及时补饲
羔羊出生后一周,应开始为其提供营养均衡、清洁且质地柔软的草料。在随后的两周内,可适量添加少量精饲料。在饲养过程中,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避免消化系统紊乱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基于此,本研究计划在羔羊2~3周龄时,提供50~80g/d精饲料,并逐步增加至200~300g(即断奶前60d)。同时,饲喂频率将从每周5~6次逐渐减少至3~4次(持续至2周),最终过渡至自由采食(待羔羊完全适应后)。
④科学断奶
断奶的最佳日龄介于55~60d,体重应在15~20kg,这一标准会根据羔羊的品种和体重有所调整。在完全断奶之前,羔羊应经历一个适应期,在此期间,逐渐减少乳汁或人工乳的摄入量,同时增加固体饲料的供应。此外,可以将羔羊保留在原来的围栏中,而将母羊转移到另一个围栏,这样做有助于减轻断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
2、妊娠母羊的饲喂
①空怀期的饲喂
在这一时期,母羊的营养状况应以身体的康复和确保充分的脂肪储备为目标,为即将到来的发情期做好准备。在空怀期初期,应喂食精饲料0.5~0.6kg,青干草1.1~1.2kg,以及秸秆饲料0.3~0.4kg;而在断奶后的第45d,这三种饲料的摄入量应分别调整为0.7~0.8kg、1.3~1.5kg和0.5~0.7kg,以确保在繁殖前达到或超过80%的体重标准。
②妊娠期的饲喂
妊娠早期,喂养间隔与空怀期一致。妊娠后期,羔羊生长迅速,85%体重增加在此阶段。保证饲料供应充足,提高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推荐喂养量:精饲料0.5~1.0kg,青干草1.0~1.5kg,多汁饲料0.5~0.6kg。避免喂食含抗营养或有毒物质的饲料,预防流产。
③哺乳期的饲喂
在哺乳的早期阶段,羔羊会大量摄取乳汁,与此同时,母羊的乳汁分泌也会增加。为了防止能量过度消耗,从而影响到后续的繁殖周期,必须合理控制精饲料、优质青干草以及青贮饲料的摄入量。对于产单羔的母羊,推荐的饲料摄入量为0.4kg(每周可按100g的增量逐步提升至1.0~1.5kg)。若母羊产有两只羔羊,则应适当增加饲料量。
3、育成羊的饲喂
在初期阶段,提供精饲料 0.38~0.42kg/d,搭配全株草料1.5kg以及高品质的青干草0.2kg。此时期主要目标为快速育肥,因此日均增重可达到0.16~0.2kg。随后,精饲料的日摄入量调整为0.4~0.6kg,优质青干草1.0kg,以及玉米秸秆0.5kg。
四、绵羊常见疫病防治方法
1、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
①大肠杆菌病病原及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为常见疾病,尤其在6周龄以下的羔羊中更为普遍。若遭遇营养不良或恶劣的气候条件,其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在冬季和春季期间更为常见。
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2d,之后便会引发疾病。该病有两种主要形式:败血型和下痢。败血型主要影响2~6周龄的羔羊,病羊体温可升高至41℃,并伴有轻度腹泻、动作失调、磨牙、视力减退、关节炎症等症状。在发病后的4~12h内,羔羊可能面临死亡风险。第二种形式是下痢,常见于2~8d龄的羔羊。其早期症状包括发热,随后出现腹泻,大便中带有泡沫和血液。腹泻时,羔羊会表现出腹部疼痛、乏力、无法站立等症状。随着腹泻的持续,体温会下降,羔羊在发病后的24~36h内可能死亡。
③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抗菌消炎:肌注庆大霉素5mL、卡那霉素5mL,早晚各1 次/d,连续3~5d;或者选择口服四环素2.5g,1次/d,连续服用5d。对症治疗:对于心力衰竭的绵羊,进行25%尼可刹米5~10mL的皮内或静脉滴注;对于失水的病羊,给予5%葡萄糖盐水50mL的静脉输注;对于发病后出现异常激动症状的病羊,给予0.1g水合氯醛和10mL水的混合溶液
2、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
①沙门氏菌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
羊沙门氏菌病是由都柏林沙门菌、羊流产沙门菌等多种沙门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并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夏季和秋季羊羔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妊娠羊则在晚冬和早春的发病率较高。
②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沙门氏菌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影响15~20d龄的羔羊,其发病高峰期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41℃,伴随腹泻、淡黄色浆状大便、腹痛、脱水、眼窝凹陷、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部分病例还可能出现咳嗽和呼吸急促。第二类为流产型,妊娠约两个月时流产率最高。流产前,病羊体温可上升至41℃,食欲减退,精神状态差,同样伴有腹泻和阴部白带增多。流产后的羔羊通常体质虚弱,无法进食,且腹泻严重,往往在1周内死亡。
③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使用多西环素,1次/d,剂量为5mg/kg,连续治疗3~5d;采用呋喃唑酮,2次/d,剂量为20mg/kg,连续服用3~5d;应用复方磺胺甲唑,2次/d,剂量为70mg/kg,连续使用3~7d;对于病情严重的羊只,可以考虑使用磺胺嘧啶30mg/kg加甲氧苄啶3mg/kg的组合疗法,1~2次/d,连续使用5~7d。
3、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
①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
羊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羊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疫病。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春季随着温度的回暖,夏季和秋季雨水充沛。春天,天气逐渐变暖,羊只食用了冬季的干草,体况较差,免疫力降低,加之春季温差变化大,特别是温度升高后,病毒结束了冬季的休眠期,开始活跃,因此春季成为羊只易患病的时期。夏季和秋季,高温多雨和高湿度环境促进了细菌和病毒的快速繁殖,增加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传播风险。该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病毒,可污染环境,导致健康羊只感染。患病母羊哺乳也可能将病毒传给羔羊。
②羊小反刍兽疫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症状通常在成年羊感染后迅速出现,潜伏期一般为3~5d。在发病初期,患者的体温会逐渐升高,最高可达40℃,注意力无法集中,站立或躺下时头部低垂,无食欲,却表现出对水的偏好。鼻端干燥,常伴有裂纹,没有常见的小水珠。患者口鼻和眼角会有分泌物,几天后可能出现鼻塞,伴随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加速至约90次/min,并且口腔出现溃疡,症状逐日加重。慢性症状多由急性症状逐渐演变而来,发病时间可从10d至数周不等。病羊初期症状轻微,不易察觉。但随着病情发展,会表现出食欲减退、喜欢安静、活动减少等症状,同时伴有流鼻涕、咳嗽、眼睑发红、流泪、体温异常、心率高达80~90次/min、排便稀软、小便清黄,以及体重逐渐减轻。慢性病例多见于疫情长期存在的地区,由于长期与病毒接触,羊只对该病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死亡率不高,但其生长速度缓慢、发育不良,容易成为病毒携带者,对正常羊群的健康构成严重影响。
③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羊小反刍兽疫的初期,口服羊瘟清20mL和羊血清免疫肽20mL,同时配合使用头孢噻呋钠200mL,1次/d。在疾病中、后期,则应继续使用羊血清免疫肽20mL,并根据需要添加3~5mg的地塞米松,1次/d,连续2d。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采用中药疗法:取麻黄、杏仁、黄连、甘草各6g,石膏、板蓝根、黄芪各30g,桔梗、枳壳、柴胡、丹皮各9g,地榆、丹参、车前子各12g,白头翁、二花、连翘各15g,以水煎熬,每1~2d服1剂,连服3次。
4、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
①肝片吸虫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
该病可影响所有羊的品种,尤其以幼羔最为常见。在羊的饲养过程中,若引入过多新羊只、忽视检疫程序、忽略消毒措施以及管理不严格,均会显著增加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率。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和秋季为多发季节,5~10月为发病的高峰期。
②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期病羊可能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差、体弱、毛发无光泽、腹部膨胀、腹泻、易疲劳、贫血、黏膜苍白或黄疸、肝脏叩诊半浊音区扩大等症状。慢性期病羊可能有贫血、食欲下降、异食癖、便秘与腹泻交替、黑色大便、身体消瘦、毛发粗糙、局部脱毛、多处水肿等症状。哺乳期母羊乳汁减少、质量下降,妊娠期母羊易流产,甚至产死胎,分娩后有可能瘫痪。
③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方法
口服阿苯达唑剂量为10mg/kg,首次给药后需间隔1周再行2次给药;口服硝氯酚剂量为5mg/kg,首次给药后亦需间隔1周再行2次给药;口服五氯柳胺剂量为15mg/kg,首次给药后需间隔1周再行2次给药;口服硫氯酚剂量为80mg/kg,首次给药后需间隔1周再行2次给药;口服阿苯达唑剂量为10~15mg/kg,首次给药后需间隔1周再行2次给药。在使用上述任一药物的同时,应配合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3~5mL以补血,帮助病羊迅速恢复健康。
(作者单位:1.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2.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畜牧兽医水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