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在牛病毒性腹泻治疗应用临床效果的深入研究

作者: 塔娜

中兽医学在牛病毒性腹泻治疗应用临床效果的深入研究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市场对牛肉、牛奶等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国内牛养殖业的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但随着各地区牛养殖数量的迅速增加,各种牛病发生率也呈现高升趋势,不利于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起的二类传染性疾病,在牛养殖中属于常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胃肠炎、消化道黏膜糜烂或坏死、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持续性感染、母畜流产、产畸形胎和死胎等。病牛是BVD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病牛口腔、消化道和生殖道。该病的发生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即可发生,但在冬、春两季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变异性强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不同品种、年龄及性别的牛均易感,其中犊牛最易感,牛感染BVDV后虽然发病率仅为5%左右,但病死率高达90%~100%。

目前,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BVD,但疗效不甚理想,且若频繁使用同种药物则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或发生变异,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也易出现药物残留问题,间接危害人类健康。中兽医是我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牛病毒性腹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可借助中药复方加以治疗,具有绿色、安全、可持续、不会产生耐药性等特点。现从2023年3月~8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某牛养殖场患有BVD的病牛中选取120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试验组予以中药复方治疗,对比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旨在找出效果更好的BVD治疗方案。

一、病牛基线资料与用药方法

1、病牛基线资料

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某牛养殖场内3月~8月期间确诊为BVD的120头病牛作为研究对象,病牛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泻,排黄白色粥样粪便或水样稀便,并掺杂有血丝和肠黏膜组织碎片,严重者排水样血便,机体消瘦,生长发育迟缓,脱水严重,均经ELISA试剂盒检测BVDV抗原呈阳性结果。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试验组60头,年龄3~16个月,平均年龄(9.59±0.78)个月;发病时间为12~34h,平均发病时间(23.84±1.25)h。对照组60头,年龄3~17个月,平均年龄(10.02±1.23)个月;发病时间为13~34h,平均发病时间(23.56±1.28)h。两组病牛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可实施对比试验。

2、对照组及试验组的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西药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止泻、抗感染、补液、止血等对症治疗。将400g硫酸镁加入到5L温水中,混匀后给病牛1次性灌服,以消炎止泻、保护胃肠黏膜。肌注恩诺沙星注射液2.5~5mg/kg·bw,1~2次/d,连用3d,预防继发感染。同时,予以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0mL、病毒唑500mg、维生素K3注射液10mL、维生素C 500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0mL混合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以缓解脱水、便血症状。存在高热症状的,肌注复方氨基比林45mL。

②试验组中药复方治疗方法

试验组病牛采用中药复方治疗,取生地、丹皮、栀子、大黄各10g、枳壳8g、厚朴7g、柯子5g、石榴皮5g、秦皮15g、黄芩20g,加清水3L,文火煎煮至1L,除渣候温后给病牛分2次内服,2次/d,连用5d。若病牛热毒蕴盛,可用金银花10g、连翘5g替换上述中药方中的柯子、石榴皮,以增加整体清热解毒之功效。在治疗后期,病牛肠胃内湿热已除,可降低药方的止泻作用,石榴皮、柯子用量各增加5g,并将大黄去掉。

3、观察病牛的各项指标

①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观察病牛症状表现,若病牛腹泻症状完全消失,进食量、饮水量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精神状态良好,停药7d后无复发;显效:病牛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量和饮水量增加;有效:病牛腹泻次数有所减少,精神好转,食欲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②血清指标测定

于试验结束时无菌采集各组牛静脉血样,于37℃恒温箱内静置3h,离心获取上层血清作为待测液。采用ELISA试剂盒对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指标以及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CD4等免疫指标进行含量测定,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4、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经(±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病牛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2、两组炎性指标对比

用药治疗后,试验组病牛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

三、讨论

1、BVD流行特点及症状分析

BVD也被称为牛黏膜病毒病,是瘟病属的一种,一旦感染则会在牛的皮肤、肾脏、肌肉、气管、睾丸等组织器官细胞中快速增殖,病牛分泌物、排泄物及体液中均含有大量毒素,妊娠母牛感染后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牛,且易发生流产、产畸形胎、死胎等现象,康复牛可持续带毒达半年之久。养殖环境不佳、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大等均是造成该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可将BVD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病型。急性型病牛发病时体温通常会升至40~42℃,持续高热2~3d,部分出现二次高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流浆液性鼻涕,鼻镜、口腔黏膜糜烂,舌面上皮发生坏死,口水分泌增多且恶臭。呼吸急促,存在眼角膜炎,腹泻严重,排水样稀便,粪便中存在黏液与血丝。症状严重的病牛被蚊虫叮咬或针筒注射后可能发生出血症。多数急性型病牛在发病后的7~14d内死亡,部分可康复。慢性型病牛发病时极少出现高热症状,腹泻也呈间歇性发作,粪便中同样可见黏液与血液,机体消瘦。鼻镜溃烂,齿龈潮红,口腔黏膜糜烂程度稍轻,眼角积有黄色分泌物。蹄叶炎,趾间糜烂、坏死,跛行,病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剖检病死牛,可见腺腔扩张,存在出血现象,腺体存在囊腔,可见白细胞浸润、出血症状,成熟淋巴细胞不复存在,鳞状上皮组织可见肿胀、坏死症状。

2、中药复方能显著提高BVD患病牛临床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治疗BVD仍是以西药治疗为主,如利用病毒唑、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抑制病牛体内病毒的复制,抗菌消炎,预防继发感染,具有用药方便快捷、见效快、止泻效果好、消炎效果明显等特点。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则会使病牛体内产生抗药性,今后若牛群再发生BVD流行,则会降低该类药物的使用效果,增加治疗难度。且该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使病牛出现恶心、胃肠功能紊乱、体内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降低病牛身体抵抗力,不利于机体的快速恢复。采用中药复方治疗BVD,其抗病毒谱相对较广,毒副作用较小,长期服用也不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较高,且治疗效果也较好。

中兽医学认为,牛病毒性腹泻是由于热毒湿邪蕴积体内无法宣泄导致。热邪侵入机体,干扰心神,证见心悸、少神、高热、脉濡滑而数;热邪侵入营血,损伤血络,证见皮肤及黏膜出血或溃烂;湿热蕴结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脾胃运化及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水谷共走大肠,证见泄泻;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肾脏、膀胱气化失常,则尿色黄褐色,可见便血;水走大肠,机体津液亏损严重,则皮肤水分流失,弹性减弱而松弛,口渴而频繁饮水。治疗应以凉血解毒、清热燥湿、泻火止痢为原则。

本研究中,经中药复方治疗的试验组病牛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67%(P<0.05),提示中药复方能显著提高BVD病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试验组采用的中药复方中,黄芩性苦、寒,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泻火、解湿热毒之功效;大黄内服可涤荡胃肠实热、实积,泻热通便,利胆退黄、活血化瘀,除血分热毒,凉血止血,消肿;栀子同为苦寒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泻火除烦之功效;生地也称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于心、肾、肝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丹皮亦称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与生地同用,可在本方中加大清热解毒效果;枳壳性辛、苦、微寒,药效相对缓和,可调理胃肠气机升降,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厚朴可入肺、脾、胃、大肠经,既可清除胃肠食积、湿滞,理胃肠之气滞,又可入肺除痰湿,具有下气除满、燥湿消痰之功效;柯子具有敛肺下气、利咽、涩肠止泻之功效;石榴皮具有涩肠止泻,止血之功效;秦皮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清肝明目之功效。诸药配伍同用,可疏泄肝肠,清肝肾,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止泻。

3、中药复方能有效减轻BVD患病牛炎性反应

白介素1β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当机体组织受到损伤后,炎症部位的白介素1β浓度则会升高,且会诱导其他促炎因子逐渐释放,引发炎性疼痛;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由多细胞来源又具有多项作用的细胞因子,当机体处于炎症感染阶段、病毒感染阶段或免疫系统损伤状态时,白细胞介素水平则会随之升高;白细胞介素4作用为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机体存在炎症时,会刺激T细胞、B细胞等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4进行免疫调节功能,故会导致白细胞介素4水平增高;白细胞介素10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负向调控分子,参与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生物调节,正常情况下在机体内含量较低,但当机体存在炎症时,炎性细胞会大量分泌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能够造成肿瘤细胞凋亡的因子,机体存在炎症时易引起肿瘤坏死因子a含量的升高,其能参与正常的炎症反应,协助对抗炎症因子。

本研究中,试验组病牛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中药复方能有效减轻BVD患病牛炎性反应。分析其原因,在于中药复方原材料属于纯天然绿色物质,含有多种具有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等成分,均会对机体炎症部位的炎症介质、病原体等产生抑制、清除的作用,从而达到消炎、退热、止痛等效果。本试验中药复方中,生地、丹皮、秦皮等主要成分为生物碱,能直接抑制炎性细胞活性,厚朴等含挥发油类中药可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发挥抗炎作用,生地、黄芩、柯子、枳壳等含黄酮类中药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与合成,从而起到消炎作用。综合药理学分析,该方中的重要成分可能各白细胞介素靶点,发挥抗炎抗微生物的作用。

4、中药复方能有效提高BVD患病牛免疫功能

中兽医学将动物体的机能活动及清除、抵御各种有害物质的作用称为“正气”,而将破坏机体内部平衡和打破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有害物质称之为“邪气”。认为只要体内正气充沛,致病邪气便不能侵袭机体,说的正是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而免疫系统自行调节而维持自身平衡的过程便等同于中兽医学中的“正邪对抗”与“阴阳平衡”。中药治病防病,主要就是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实现机体的自身稳定。

免疫球蛋白是指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分子或本身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等,具有抵抗病毒、微生物等伤害机体的作用,其水平的降低则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种征兆。CD4是机体内十分重要的免疫细胞,计数偏低时则提示机体免疫力下降。有研究指出,BVD患病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牛,且更易出现肠道损伤现象,加重感染。本研究中,试验组病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CD4等免疫指标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复方能有效提高BVD患病牛免疫机能。分析其原因,在于中药方剂可对机体脏腑、气血等进行调节,平衡阴阳,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从药理学方面分析,大部分重要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稳定细胞膜、中和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可有效改善病牛血清指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对外界有害因素的耐受性,促进机体快速恢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医文化发展的重视和对中医药临床应用效果的深入研究,使得中医药在牛、羊、猪等家畜的治病防病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牛病毒性腹泻是牛养殖业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治疗不当则会危及病牛生命,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采用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绿色安全,不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且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病牛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快速康复,应用价值高,值得大范围推广。

(作者单位:014400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综合保障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