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猪病监测与养殖场疫病防控对策研究

作者: 滕翠凤

基层猪病监测与养殖场疫病防控对策研究0

猪瘟是一种以群发病为主要特征的病毒,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之一,猪瘟比较流行。近年来就发生了由沙门菌引起的带内扩散型痢疾、葡萄球菌感染和白介杆菌感染等病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猪肉质量下降越来越严重;加上受传统饲养管理模式影响,一些猪场猪疫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一、猪病检测与养殖场疫病防控研究的必要性

猪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动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饲养猪,养殖户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殖生产活动。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猪病流行趋势日益严重化:一是由于各种疾病造成的免疫失调;二是一些养殖场对疫病防控措施不够重视而引起感染及死亡率升高。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来控制畜禽疾病,提高猪防控水平,已经成为养殖生产中的重要课题。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畜禽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所需要大量劳动力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导致了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对畜牧业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疫病流行趋势与其他疾病交叉感染现象,使人们更加关注于养猪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对猪群的疫病防控。在对猪群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建立猪场疫病控制体系,加强养殖户和畜牧管理部门对于疫情的防控工作。目前我国基层畜禽规模化程度较高而且养猪数量较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猪群感染问题,提高生产水平,必须重视环境卫生工作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加强对猪群疫病防治技术,以实现猪群疫病防控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目标。

二、猪病感染的特征与规律分析

1、猪病感染的特征

猪病的传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主要包括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在发病初期,猪只免疫力差、体温调节能力弱以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当感染了这些传染病后,就会出现一些病理变化,如发热、流产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现病情恶化或停止妊娠以后,便很容易引起死亡。因此,养殖场要加强猪病流行方面的监测和控制,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猪病流行的特征有:免疫力差,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弱,容易导致感染、发病率高,不易控制和治疗疾病。所以要在饲养管理方面加大力度,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概率。

2、猪病感染的规律

①显著的周期性规律

猪养殖中疫病发生还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很多猪类的疫病,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暴发一次,给养殖户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猪类的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尤为明显。被感染的猪会出现部分死亡现象,其余另一部分没有死亡的猪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疫病暂时会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这些幸存下来的猪的后代体内没有对疫病的抗体,因此抵抗力下降, 就会导致这类疫病再次发生。

②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养猪场疫病的发生受气温变化的影响较大,季节性规律很大。各种病毒寄生虫、细菌的繁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在冬季和春季,由于气温较低,猪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因此,猪瘟、口蹄疫和喘气病等发生的频率非常高。而气温较高的夏季和秋季,受到蚊蝇等有害虫类的数量比较多的影响,成为很多疾病的传染媒介,因此,猪肺疫和猪丹毒等疫病的发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③交叉性传染规律

“交叉传染”是指由于免疫力低、死亡率高以及传染范围广等特点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调查研究发现,猪疫病发生同时会伴随其他各类疫病的交叉感染。比如有些猪类的血清样本当中检测到大多数会含有各种细小的病毒、伪狂犬病和猪瘟等致病源。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各种猪类疫病的诊断难度,在治疗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猪群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一般是猪群中最严重、病原性最强的猪病传染方式。猪病在感染的过程中,由于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等特点,这些特征导致了它具有很强的隐蔽力。这种特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感染时间短;第二,免疫能力低弱;第三,发病率高且死亡率极高(如小龄生猪);第四,传播速度快并且扩散范围广。在猪群发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就容易造成病源性疾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

三、猪病检测的方法探讨

猪圈内的病原物检测是猪场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方法来检测猪圈内的病原物。首先,在基层组织中要先对猪群进行初步识别,然后再去选择最适合的检测区域。如果要对一些有一定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检测的话,需要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选择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检测人员,选用与环境、猪群相适应的方法作为免疫指标测定中心来确定。如果要进行免疫指标测定,可以选择不同养殖场里的猪群来对比检测。在进行猪病检测的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首先利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式,能够对养殖场内的发病数据进行收集,根据数据来对猪病具体状况进行研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其次,检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对猪群和个体进行调查,了解是否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疫病特征,对养猪场进行合理的管控。最后,要采用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对猪病进行检测,比如对猪瘟、蓝耳病等进行日常的检测,加强科学管理。防疫检疫设备是开展防疫检疫工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某些猪疫病必须要借助实验设备才能进行有效检测,因此,基层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添置专业的检疫设备。在进行免疫指标测定时,可以选择一些猪群的生长情况、饲料营养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作为主要检测点。在免疫指标测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猪群自身情况;第二,猪场环境情况和饲料品质等。第三,饲养管理水平、疾病发生概率及发病状况、病菌数量以及死亡率;第四,免疫条件。

四、猪疫病检测与养殖场疾病防控的策略探讨

1、加强对养殖饲料的管理

饲料是猪场疫病防控的基础,对养殖户和饲养者都有直接影响。因此,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猪群的饲喂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检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性要求进行监测;对于饲料原料品种、质量等方面,应做到及时有效检查并制定检测计划;在饲料生产方面,也可以实施相应标准规范,来约束畜禽饲养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对猪场养殖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免疫水平。

饲料原料是猪场疫病防控的基础,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成本最低的物质。所以养殖户应严格按照《畜牧兽医管理规范》进行采购。对于那些没有经过检验并合格登记备案,使用抗生素或者饲料中残留抗生素等药物以及一些添加剂,必须要有相应部门批准后才可投入使用。如果发现饲料原料不符合规定要求时,不能用于饲喂,否则会导致疫病的扩散传播。要加大饲料管理工作力度和质量监督工作,提高动物防控水平。

2、提高对养殖环境的防控

生猪养殖常见的疾病,如猪瘟、白痢等疾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环境监测中,应加强对养殖场周围环境和饲养场所进行监控。在猪瘟、白痢等疾病的防控中,对于猪舍环境和饲养场所要进行严格监测,尤其是应该注意养殖场周围是否有杂物或其他细菌滋生。要建立相应系统来检测和记录感染源。对于一些容易扩散传播,且不易穿透,消毒效果不好,以及传染源较多地区及发病率高区域(如产房),应该采取重点防控措施并及时处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将污染控制在最低标准范围内,并且注意对猪场周边环境的维护与管理。其次,应做好对周边村庄的管理。加强对村中心及各乡镇养殖区人员管理,定期清理周边垃圾堆放处,最后及时检查粪便池内养殖废液以及沼气系统、空气质量等情况并记录下来。对于一些污染较大且容易扩散传播的地方,要重点进行防治工作和处理措施。对于养殖环境的防控,主要是通过对环境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猪群的免疫力。要加强对空气质量、温度等方面控制;在饲养场中设置一些消毒设备;对于那些容易发生疫病问题的动物,也需要严格进行隔离,防止病毒通过空气、蚊虫传播感染;养殖户应定期做好环境卫生检查工作并对猪群进行跟踪管理,一旦出现疫情,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猪群疫病防控效果。

3、加强对药物预防的管理

在基层猪病疫情的预防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把关,尤其是对于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药物。首先我们可以从生猪感染的源头开始做起,使用预防性药物进行预防;其次就是要加大力度宣传科学用药知识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等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一点就是在猪病等疫情的预防过程中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可以随意使用抗生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猪群流行疫情对养殖场的危害。

在猪瘟病防治过程中,要加强对药物的预防,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如氨水等进行治疗。对于那些已经发生感染并且难以治愈的疾病,应该将其控制消灭于萌芽阶段,同时饲养人员要做好相关工作:第一,要严格按照《农药、化肥和饮用药说明书》来开展相应工作;第二,可以在猪瘟病防治过程中实施免疫接种计划,并加强宣传教育,让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疫苗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上遏制疫病的发生。对于一些已经发生感染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要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做好相应预防工作,比如: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该注意剂量不要太多、用药量适中。如果没有达到免疫接种要求,或者是不能够完全消除炎症,可以对其实施疫苗。

4、打造网络监测体系

猪舍养殖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建立完善网络监测体系对猪肉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在建立网站后,要注重网页内容和图片的制作与设计、文字排版以及视频录制等工作;同时还应重视对数据分析处理及结果展示系统进行改进;还要注意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并做好相关反馈记录,以便于日后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查询到相关情况,从而快速找到问题点,减少猪群发病率。在建立网络监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养殖户信息情况进行监管。由于基层畜禽疫病具有隐蔽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因此,要强化对养殖户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定期开展与之相应的宣传活动来提高养殖户对于这一疾病的预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层猪病防治是一项重要任务,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提高猪病防疫检疫工作质量,还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当地猪群的健康状况,因此有必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 AGP 等监测方法,以保障猪群监测工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同时在猪场建立网络监测体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养殖户免疫力,减少感染流行性疾病发生概率。

5、落实监督与跟踪工作

寄生虫感染是一种流行性疾病,在养殖场中,我们必须严格落实监督与跟踪工作。猪瘟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任务,需要我们从基层出发。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来强化养殖户对疾病防控意识与责任心;加强对猪场疫病信息收集工作进行管理、监测及预警分析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做好跟踪监督工作:抓好日常检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针对一些重大疫情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手段,制定相应标准,并在实际中加以推广。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动物防控的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防止发生传染性疫病;其次,建立健全基层畜禽生产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规范;最后,定期开展免疫检测技术培训及检验员考核检查工作,强化饲养人员的防控能力。要加强对基层动物防控的监督与追踪,建立健全猪场养殖档案,完善管理制度和信息共享体系,同时还要加大对疫情控制、预防工作力度。

6、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方面,养殖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猪舍内安装生物监测仪,对生猪进行定期检查,并做好消毒工作和采取抗生素药物治疗等问题处理措施。

②在基层猪舍饲养环境中,定期检测免疫力,提高养殖场的安全系数,做好日常管理、清洁卫生等工作,并做好记录。

③对于那些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生猪进行集中用药,严格做好跟踪观察工作,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如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上级部门或养殖户处理。

④做好猪舍消毒工作,建立健全配套设备,从源头上严格把关饲养环境,确保畜场和养殖户的健康安全。

⑤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知识和相关信息宣传力度,通过对基层养殖户的宣传,提高人们防疫意识,从而减少了猪群发生感染疾病的概率。

7、健全疫苗监测体系

猪群防控技术是一个比较新起且较为先进和全面普及度较高、应用范围广泛,也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技术手段之一,在推广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在猪群防控技术中,免疫疫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因此我们要将免疫接种工作落到实处。在猪群发病之前,要对其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可以使用免疫力较高的疫苗来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在接种免疫疫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消毒。在疫苗接种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以便以后的研究与决策。而对于不适合接种免疫疫苗的,也可采用繁殖优化的方式来改善生猪的基因。

综上所述,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养殖业问题,一些地区出现了许多种类型的猪瘟疫情。这些病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同时也损害畜产品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从当前生猪疫病监测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广西地区存在于基层猪群中常见寄生虫感染情况,提出防控对策。

(作者单位:530215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