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管理及病虫害良好防治方案探究
作者: 田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栽培的国家,水稻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现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使得水稻栽植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更新和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各地的水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充分遵循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和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从而有效保障水稻健康生长,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种植经济收益。文章对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提高我国水稻种植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产量,有的农民一味加大肥料使用量,或者在防治病虫害时滥用农药,这样不仅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致使水稻中有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进而给农业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为此,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优化水稻种植技术,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和培育壮苗,结合科学栽培和种植技术,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但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其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价值
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农业种植历史的农业大国,水稻在我国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深入研究水稻种植技术,以此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便是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农业影响较大,但是由于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较慢,而加强研究水稻种植技术的力度,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水稻种植管理措施
1、高产水稻品种的选择
因为水稻的品种决定了稻种的发芽率、成活率,而发芽率和成活率也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及质量,因此优化高产水稻品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水稻品种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稻种植区域的水质、土质、地域条件、气候环境等影响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发芽率及成活率,从而显著提升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
2、水稻种植地的选择
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水稻种植对于土壤环境的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水稻种植地的选择与水稻品种的选择同样重要,必须要了解水稻对于种植地的需求。首先,水稻对于土壤的含水量需求极高,在选择水稻种植地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灌溉条件,土壤本身的含水量很重要,在后期耕种过程中灌溉能够给水稻带来的水分更加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才能给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其次,水稻对于土质的要求也很多,土壤中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营养物质,且没有受到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考虑到环境污染给土地、水源等带来的影响,在水稻种植地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选择没有受到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品质。
3、水稻的种植环境
水稻虽经由人工育种和栽种,但仍属于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对生长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第一,温度要求。水稻对寒冷低温的耐受性不强,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水稻幼苗发芽时需达到相应的温度条件,不同的种植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本在10℃~13℃。发芽之后进入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20℃~35℃,水稻开花的最佳温度约为30℃。虽然水稻属喜高温的农作物,温度若超过40℃,其容易被灼伤,且温度不低于20℃。在水稻发芽的初期阶段,温度还未全面回升,此时易出现连续低温的情况,使秧苗被冻死或者患绵腐病。稻秧分蘖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分蘖失败,秧苗将无法正常生长,稻秧分蘖的温度要求是不低于15℃。我国的水稻种植区分布较为广泛,各地区的温度也不完全相同,需结合季节、时令及短期的环境温度合理选择播种时机。第二,土壤及光照环境要求。水稻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总体上要确保水分的供应,水田是最适宜的土壤种植环境,日照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水稻的健康生长。
4、播种育苗技术
在水稻插秧之前要先进行育苗,使种子发芽后长到一定的高度。育苗可在露地上进行,也可在水田中进行,其中露地育苗的可控性更强,运用更为广泛。种子催芽时已进行了消毒,相关种植人员需对育苗时的土壤进行无菌化处理,以免土壤细菌污染种子。土壤无菌化处理的方式是阳光暴晒,待其彻底干燥之后,可形成无菌土,此时加入适量清水,作为育苗的基土。另外,尽可能选用肥沃的土壤,必要时在其中加入适量农家肥,拌合均匀。然后将种子播撒在基土表面,以控制密度。在播撒后用草木灰覆盖一层,再以细土覆盖一层,最后再浇水。对于一年种植2次的地区,春季育苗时大多存在低温的情况,为了确保成功率,可覆盖地膜,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同时,在气温回升后要及时去除地膜,防止温度过高而影响育苗。在此期间的水分管理也是关键的环节,水分不可过多,只要使土壤保持足够的湿润度即可。通常育苗的土壤具备足够的肥力,但如果发现幼苗叶子发黄,就说明其缺肥,此时可适量增加草木灰或者动物的粪水。
5、水稻种植前整田耙田
第一,整田。水稻田中易因为微生物作用而产生病菌,故在插秧之前需采取整田措施消除土壤中的病菌,方法是在每年冬季之前将水田深耕翻土,利用阳光的暴晒作用杀菌,这一操作可在每年最后一季水稻收割完成后进行。第二,耙田。在插秧之前要进行耙田操作,耙田时要补充足够的肥料,主要包括磷肥及二胺,同时在其中加入大量的农家肥。以耙田机械将土壤、农家肥及化学肥料打熟,使其变成淤泥状,耙田之后将其整理平整,然后可实施后续的插秧。
6、水稻插秧的技术要点
在水稻插秧时水田中的水位高度要达到3cm左右,秧苗的高度需培育至20cm,培育秧苗的土壤始终要保持足够的湿润度,在拔苗之前可适当在土壤中浇水,以达到润湿土壤,提高土壤松软度的目的,便于在拔苗时不损坏秧苗的根部,根须上携带的土壤要尽可能保留,能起到保护秧苗的效果。水稻插秧时要控制好间距,每行水稻秧苗的间距控制在25cm~30cm,每行秧苗的株距约15cm。每穴插入2棵秧苗。水田中可能存在杂草,在插秧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可使用除草剂以预防杂草生长。水稻秧苗插入水田的深度决定了其稳固性,若插入过浅,则难以抵抗风力作用,易引发秧苗倒伏的问题。在插秧后的一周内需密切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第一周决定了其生长的稳定性。水田中的水位始终保持3cm~5cm的高度,否则会干扰到秧苗的发棵。
7、加强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会对稻米品质、高产稳产产生直接影响。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中需要补充多种营养元素,主要包括氮、磷、钾、硅和其他微量元素,不同元素对于水稻生长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氮元素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氮肥可提高稻米品质,增强营养程度。若一次性施加氮肥,会大幅提升稻米淀粉含量,但是蛋白质含量会下降。在使用氮肥时,要分期施加,保证稻米蛋白质含量。综合考虑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特点,合理施肥。若为早稻栽培,则种植者要施加复合肥,相反,若为晚稻栽培,要施加磷肥和钾肥。有机肥料降解性好,绿色无污染,与化学农药相比,效果更加理想,是施肥首选肥料。
8、坚持科学灌溉的原则
水稻对于水分需求较为严格,种植者应坚持科学灌溉的原则,保证灌溉用水质量,使用最佳的灌溉方式。首先应注意水源质量,若使用污水灌溉则会直接降低稻米品质。所以,一定要使用清水、地下水等进行灌溉,这也是确保水稻栽培良好的关键因素。另外,种植者还要完善灌溉系统,建设浅水层,让稻田处于湿润状态,水层以5cm最适宜,可以让水稻免受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水稻抽穗时,可以用深、浅2种灌溉方法,按照浅—深—浅的模式灌溉,可以有效降低水稻贪青晚熟概率。
9、重视杂草防治
水稻栽培后期最重要的是杂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好的杂草防治处理方法是药剂除草,防治效果较好且投入成本低。稻田杂草生命力顽强,根除困难。对此,种植者要密切关注田间杂草生长情况,第一时间处理杂草,减少杂草生长。最常用的除草剂为丁草胺,使用时可以混入防治阔叶草的药剂,以提升除草质量。此外,使用稻草也可以抑制杂草生长,稻草腐烂时会产生硫化物质,能控制杂草生长速度和扩散面积。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在使用农业防治技术时,需要选择优质、具备抗病虫能力强及抗逆能力强的水稻种子,选用优良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力度。在水稻播种过程中,应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尽可能培育健壮的水稻秧苗,在水稻移栽的过程中,则需要带药移栽,采取三角形栽培。③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在水肥管理工作中,需要使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等作为底肥,另外在追肥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施肥量。在水稻前期种植过程中,尽可能适度晒田,以此减少病虫害,同时保障稻田水分充足,做好浅水勤浇灌。在水稻收割过程中,及时翻耕土壤,消灭水稻螟虫等越冬病虫。
2、生物防治
①在稻田周围,可以种植香根草、大豆或者芝麻等植物,以此诱惑害虫产卵,为病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随后增加天敌种群数量,从而利用天敌消灭害虫。除此之外,在稻田周围种植香根草,可以有效控制螟虫的毒杀活性成分,同时也能够控制螟虫幼虫生活,从而达到螟虫灭杀的目的。在水稻移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杂糯间栽功能,以此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②性诱剂诱杀水稻螟虫。在防治螟虫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性诱剂,该药剂属于一种性信息素,能够对雄性螟虫的性行为加以调控,从而达到雄性螟虫诱杀的作用,整体诱杀过程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能够避免对水稻及其余虫类构成危害,能够有效减少螟虫数量,避免农户使用农药消灭螟虫,可以节约一部分成本。③通过利用天敌方式,对水稻螟虫加以控制,以此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在水稻螟虫羽化期间内,农户可以通过使用赤眼蜂或者螟黄赤眼蜂等,适当控制好蜂量,从而消杀水稻螟虫卵块。
3、物理防治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物理防控技术具有便捷、经济、高效的特点,应用也十分广泛。目前,可以应用于水稻病虫害的物理防控技术有很多,包括灯光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诱捕器技术等。一是灯光诱杀。灯光诱杀即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以灯光杀死害虫。灯光诱杀在实践中十分简单、便利,只需要在稻田中装置适量的杀虫灯即可。稻飞虱、稻蓟马、螟虫等都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均可利用该技术进行防控。一般1盏频振式杀虫灯可以对3.33hm2稻田的害虫进行诱杀。为了提高灯光诱杀的有效性,可以选择在傍晚至早上6:00前的时段开灯。二是色板诱杀。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色性来实现对害虫的诱捕。可应用于虫害防控的色板包括黄板、蓝板等。在实践中,可通过在稻田中布置蓝板实现对蓟马的诱杀,而布置黄板可实现对水稻蚜虫的诱杀。为了提高色板诱杀效果,色板密度一般应达到375块/hm2左右,色板的摆放方法以棋盘型为主,且色板要高于水稻植株10cm左右。三是诱捕器防控。信息素诱捕器防控即通过性信息素对害虫进行捕杀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各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生长特点选择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时间,密度控制在15~45个/hm2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诱捕器的高度必须高于水稻30cm左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控技术应用过程中,种植户对于各种化学农药要做到规范、适量、科学使用,避免化学农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和影响,突出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的绿色性。水稻病害很多都属于生理性病害,种植时需做到深耕细作,保证土壤熟化程度。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可选择0.2%磷酸二氢钾对水稻植株进行喷洒。防治不同病虫害使用的化学农药有所不同,种植户要结合病虫害特点使用针对性的化学农药,以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避免由于过量、盲目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各种不良影响。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可以在发生初期使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针对水稻纹枯病,可用10%己唑醇600mL/hm2兑水300~450kg/hm2喷洒植株。针对水稻稻瘟病,可在刚发病时喷洒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针对灰飞虱,可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g/hm2防治,或用2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300g/hm2兑水450kg/hm2田间喷洒防治。另外,在化学防控技术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结合水稻生长发育阶段针对性应用化学农药。例如,在秧田期,针对立枯病可应用甲霜噁霉灵、甲霜灵进行防治;针对灰飞虱,可应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进行防治。在分蘖期,针对稻瘟病,可应用三环唑、稻瘟灵进行防治;针对纹枯病,可应用井冈霉素、三唑酮进行防治。在抽穗期,对于各种病虫害,可以选择三环唑、井冈霉素、三唑酮等药剂进行防治。
总之,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对于粮食需求量也较大,因此,加强对水稻栽植技术的研究分析,提高水稻栽植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实现最佳种植效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优化和完善种植技术,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保证优化种植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广和落实。农业技术人员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并且通过控制稻苗来减少无效分蘖,科学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来预防病虫害发生,保证优质稻苗健壮生长并减少农药使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促使优化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还能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为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156330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二道河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