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分析
作者: 陈亚建五河县位于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使得五河县拥有优越的小麦种植自然条件。在五河县小麦种植中,要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稳步提高五河县小麦种植产量和经济收入。小麦绿色栽培要选用优质高产高抗小麦品种,结合精细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早春田管、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从而控制化肥、农药用量,节省水资源消耗,促进本地区小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一、种子选择与处理
1、优选品种
根据五河县的气候特点和栽培条件,选择优质高产高抗品种,确保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倒伏、抗冻害、抗病虫害能力,为实现增产目标打下基础。
2、种子处理
为预防病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需采用包衣或拌种技术提高种子抗虫害能力。每50kg种子用40%辛硫磷100mL兑水1kg拌种,使种子均匀附着药液。如果麦田易发生蚜虫,则在拌种时使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在小麦种植中,部分地区麦田中的蚜虫已经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所以需采用吡虫啉悬浮剂拌种,它具有较强的内吸附性和活性,能够产生长效持久的防虫害作用。
二、整地与播种
1、精细整地
小麦种植地应首选沙壤土,保证土层深厚、排灌便利。在收获前茬作物之后及时深耕地块,深度控制在25cm,在深耕时破碎大的土块,促使土壤疏松平整。在深翻整地时采用拖拉机、旋耕机整地,对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深耕后镇压,避免出现透风跑墒现象。对秸秆粉碎过长的麦田,要及时灭茬,保证整地质量。
2、科学播种
在10月中旬播种,根据五河县实际情况控制播种量,对土壤肥力中等及以下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情况,播种量控制在每亩10kg-17kg;小麦播种采用15cm等行播种,使用播种机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深度为3cm-4cm,保证深度均匀,播种后全面镇压。
三、精准施肥技术
小麦种植时采用测土配方技术,先调查土壤肥力情况,针对小麦生长对肥料的需求,确定施肥用量,有效补充微量元素,促使各种养分供应平衡。小麦施肥要重点解决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重施氮肥、轻施磷肥,重前期施肥、轻后期追肥的问题。科学的施肥技术要点如下:
1、肥料选用
在肥料选用时,尽量选用高效缓释肥、生物肥料和水溶性肥料,使其满足小麦绿色种植要求。
2、科学施底肥
对亩产超过450kg的麦田,要施足底肥,采用优质农家肥,每亩施入2000kg-3000kg,同步施入6kg-8kg纯氮、7kg-8kg五氧化二磷、6kg-7kg氧化钾。当前茬作物为玉米时,需在秸秆含水量较高时粉碎秸秆,长度应控制在4cm左右。因秸秆还田能够补充土壤中的氮、磷营养元素,所以要在施肥环节适当减少纯氮肥和磷肥使用量,纯氮控制在4kg-6kg,五氧化二磷控制在5.5kg-6.5kg。
3、氮肥后移
本地区小麦种植推广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将30%-40%的氮肥用于拔节肥,纯氮肥施用量控制在每亩3kg-4kg,在开花期追施叶面肥,采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作为叶面肥,用于增加小麦粒重。追施叶面肥时不得晚于灌浆期。
四、田间控旺技术
在入冬前,对部分小麦生长过旺的麦田采用控旺技术,避免小麦生长后期出现倒伏。具体采取的控旺措施如下:
1、镇压
为避免小麦分蘖过多,采用镇压技术缩小分蘖差距,抑制主茎生长。
2、深中耕
对采用条播的麦田进行深中耕,控制小麦旺长。
3、化控技术
在叶面肥中添加烯效唑、多效唑等调节剂,控制小麦地上部分旺长。在日均温度不小于8℃的环境下喷施,可在镇压作业时同步实施喷施化控调节剂。
五、早春田管技术
五河县的小麦种植中,二、三类苗的面积较大,为抓住早春气温回升的时机加快苗情转化,需科学采用早春田管技术,以保证小麦种植实现高质高产目标。
1、水肥管理
小麦种植要做到肥水齐攻,重点把控返青肥和拔节肥。
(1)水肥齐攻。在小麦返青期,尽量在2月15日之前采取肥水齐攻措施,将返青期作为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在多雨天气条件下,要趁着雨水施入返青肥,为麦苗返青生长提供养分,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使麦苗快速分蘖,提早发育次生根,增加亩穗数。
(2)早施拔节肥。在追施拔节肥时,要尽量做到早施。如果麦田前期没有追施返青肥,则要将拔节肥的施肥时间提前到2月末至3月初,当遇到降雨时施入氮肥。或者在麦田浇水时施入尿素。对已经施入返青肥的麦田,宜在3月下旬施入拔节肥,用于巩固分蘖,促进小花分化,获得多而大的穗粒。
(3)叶面肥。对受到冻害或长势弱小的麦苗田,要在立春后施入叶面肥,共追施2遍,间隔期为10d。叶面肥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喷施。
2、中耕划锄
在早春田管期间做好中耕划锄,疏松土壤,提高地表温度,确保小麦提早分蘖。对三类苗较多的麦田,要采用浅中耕的方法,避免深耕损伤麦苗根系。对长势良好的麦田进行深中耕,通过破坏部分过于发达的分根系以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作用。
3、预防春霜冻害
五河县在3月份和4月份时经常出现寒流天气,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小麦春霜冻害。在预防过程中,宜在春寒到来前灌溉1次,寒流过后检查麦苗情况。如果此时麦苗出现心叶水浸状或叶片干枯现象,则要及时喷施叶面肥、随水施入氮肥,促使麦苗发育出新分蘖,最大程度降低春霜冻害对小麦种植业带来的损失。
4、清沟沥水
在遇到多雨春季时,要做好清沟沥水工作,麦田内不得存有积水。对前茬作物为水稻的麦田,要及时疏通沟渠,加快排水速度,避免发生渍害和病虫害。
六、绿色除草技术
本地区小麦种植中易发生猪殃殃、野燕麦、播娘蒿等杂草,其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影响小麦生长。故此,选择合理时间段进行除草,针对不同草害采用不同的除草剂,要求除草剂必须为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剂。本地区在小麦绿色栽培中推广采用绿色生态控草技术与除草技术。具体技术应用如下:
1、绿色生态控草
根据小麦种植方式、杂草类型及其发生特点,采用以下控草措施:
(1)提高整地质量。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整地。将杂草种子翻入到深层土壤内,防止杂草种子发芽。
(2)合理轮作换茬。对上年发生过严重草害的小麦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经济作物,调节麦田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作物茬口,以利于为封闭除草提供足够时间。
(3)培育壮苗压草。在入冬前除完草,配合科学施肥培育壮苗。清除麦田边杂草,避免杂草种子传播。
2、化学除草
除草时的天气温度不得低于5℃,选择晴好天气除草。一般在11月20日-12月10日之间进行第一次除草,如果除草效果不佳,可在春季3月10日之前进行补除。化学除草要点包括:
(1)在小麦播种后至出苗前阶段采用封闭除草措施,使用异丙隆、丙草胺、乙草胺等除草剂,消灭杂草。
(2)在小麦齐苗期采用甲基二磺隆、啶黄草胺等除草剂封杀杂草,控制刚出头的杂草生长。
(3)在小麦3-5叶期采用噻磺隆、麦喜、使它隆等除草剂进行除草。如,除阔叶杂草时,每亩采用15%噻磺隆20g。除恶性杂草时,每亩采用20%使它隆40mL。
七、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五河县小麦绿色种植严格落实“一喷三防”实施方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构建起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控为主,以化学防控为辅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以提高小麦品质。本地区小麦种植中主要发生的病虫害为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蚜虫和麦蜘蛛,对上述病虫害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1、绿色综合防控方案
(1)生物防控技术
通过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有效控制降低有害生物的数量。本地区针对病虫害的生物特性,科学采用释放害虫天敌、采取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进行防控,控制化学农药用量,避免产生药害。
(2)物理防治技术
通过掌握害虫的物理习性以及病害的流行规律,采取物理防控措施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如,日晒、温水浸种、蒸气灭菌、安装灭虫灯、悬挂粘虫板等方法,都是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3)农业防治技术
在小麦栽培中,要规范实施栽培技术,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农业防治技术要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防止小麦早衰,在小麦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为小麦成熟提供充足养分,以提高小麦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4)生态调控技术
该技术以增强小麦自主抗病力和小麦田自然控害能力为目标,通过改善田间生态系统,对病虫发生源和滋生环境进行控制,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如,在田埂、沟边种植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生存环境。或者在田埂、边沟种植害虫喜食的植物,用于诱杀害虫。
2、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
(1)赤霉病防控
本地区小麦赤霉病引发病穗率平均值为4%左右,在病害严重区,病穗率高达15%以上。本地区小麦栽培中采用的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如下:
①赤霉病菌子囊壳经常潜藏在秸秆上越冬,为减少田间的病原菌数量,在翻地时深翻土壤,消灭病原菌。优选小麦品种,避免选择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在小麦生长到中后期,要控制田间的湿度,及时排水,防止病菌滋生。
②在赤霉病防治中遵循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原则,选择抽穗至开花期进行喷药防治。本地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每亩喷施丙唑戊唑醇7g兑水30kg,咪鲜胺15g兑水40kg或氰烯菊酯戊唑醇40g兑水30kg。为延缓赤霉病对药剂产生抗性,要轮换使用农药,并配合使用井岗霉素等生物制剂,减少化学药剂的污染。
③在赤霉病防治中,本地区推广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高效率作业,以提高药物防控效果。
(2)纹枯病防控
纹枯病是本地区小麦种植的常见病害之一,在发生纹枯病时可导致小麦减产10%以上,个别麦田绝收。本地区小麦栽培中采用的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如下:
①选择抗病害强的小麦品种,适时播种,对已经发生过纹枯病的麦田要采用适期晚播技术,减少越冬病菌数量。合理密植小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施肥,增加钾肥施用量,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②做好种子处理,采用20%井冈霉素粉剂拌种,降低冬前发生纹枯病的可能性。
③在纹枯病防治中,当病株率超过5%时,采用禾果利喷施到小麦茎基部位,用量为每亩用12.5%禾果利20g兑水60kg,连续喷施2次,每次间隔15d。在早春小麦返青时,每亩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150mL兑水750kg,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蚜虫防控
本地区的小麦蚜虫虫害发生率较高,一般在4月末至5月初为虫害高发期,蚜虫数量能够达到100株小麦有蚜虫8000多只。本地区小麦栽培中采用的蚜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如下:
①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喷施叶面肥,补充小麦生长所需的钙及微量元素,避免小麦因出现生理性病害,降低抗虫害能力。本地区根据小麦成熟度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使小麦能够抵抗干热风和早衰。
②采用杀虫灯、防虫网、色板等物理工具进行防控。如,利用蚜虫的趋光性特性,在小麦田间挂黄色粘板对蚜虫进行诱杀。在田间投放由糖、白酒、醋、水混合而成的糖醋液诱杀蚜虫。
③在小麦田间释放蚜茧蜂、赤眼蜂、龟纹瓢虫等天敌,降低蚜虫数量。维持田间天敌适当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天敌:蚜虫大于1∶120时,能够有效控制蚜虫数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