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新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刘鹏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强国,玉米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人们就必须重视对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策略的研发与运用,推动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高。本文对玉米种植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高产栽培新技术,从而有效提升产量及质量,促进我国农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现状
1、土壤的翻耕不合理
玉米的植株由于体型大,根部的分布对玉米发育情况也有直接的作用。而有些农民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实施正确、有效的土壤翻耕,使得玉米根部顶层汲取不了充足的养分,产生倒伏的情况,使得玉米不能良好的发育。所以在土壤翻耕方面要予以重视,保证玉米根部能充分汲取营养,这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
2、玉米种植密度不准确
在玉米栽培的过程中,很多农民并不知道或未意识到玉米种植密度的重要性,所以在玉米种植时,未对玉米种子的种植密度进行测量,这样就会使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株行超过正常株高时,结穗部位提高,形成大头,容易出现易折易倒现象,同时也会由于密度过大,出现玉米叶片相互遮蔽现象,如果农民不能很好地对玉米的密度加以管理,就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与发育,从而导致玉米的产量也会降低。
3、缺少科学种植的意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在玉米种植中缺少科学种植的观念,也受到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所以一直以传统方式进行种植。近些年我国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使生长高频的玉米容易发生病、虫、高温、低温、旱灾、倒伏、洪涝等自然灾害。多数农户对玉米的栽培理念仍然单一的栽培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控并未制定有效的方法,导致玉米在萌芽阶段即发生根系枯萎甚至坏死的现象。在气候干燥时期,未能给玉米实施有效的浇水,出现旱苗的情况,不但给农户带来了损失,更让我国玉米行业的发展停滞。
二、我国目前农作物生产现状
1、日益强调种植
国家对玉米的发展非常重视,随着玉米新品种的问世,它的营养价值越来越高,政府也开始关注玉米的生产,无论是在财政上,还是在政策上,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扩大种植业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种植的重视程度,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各地都在努力地扩大种植面积,将先进的机器都投入到种植上,让种植更加规范、高效,种植的效果也更加明显,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玉米的收成。
3、持续改进耕作技术
随着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不懈的研究,开发出了许多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这些技术在水稻生产、病虫害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的注意力从单纯的增加生产逐步转向了安全、绿色的作物生产模式。
三、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1、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非常关键,无论是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都需要人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新技术,因为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都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现代社会的玉米种植需求对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也取得了很多较新的发展,高产栽培技术能有效保证农作物从发芽到后期生长这一关键时期,而这一关键时期也是直接关系着生产量和生产质量,目前我国在玉米种植方面的栽培技术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如何判断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所能带来的生产量是其中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具体地分析,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相较于国外的玉米种植技术,我国发展时间更久,发展卓有成效,所以我国的玉米种植技术取得的阶段性的进步。玉米栽培技术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气候与生产环境,在我们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生长环境、气候、温度等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种植出高质量的玉米,相关种植技术才能得以推广。
栽培技术最终依靠的还是机械技术操作,人工是很难操作的,而且效率极低。如何大面积地使用机械来发展栽培技术,仍是需要探索的,机械操作的准确率、工作效率更高,所带来的玉米产量也是人工操作的几百倍。可以说应用机械生产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就当前机械技术应用的情况来看,它和栽培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密集种植技术
玉米密集技术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尤其是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率不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目前的种子种植质量来说,运用密集技术将会带来很高的产量。而玉米的产量要想得到保证,除了大面积种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它的生长环境的优越性,有良好的空气、阳光、肥料,这些也是促进玉米大面积生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密集技术的推广能够保证每一颗玉米种子都能够饱满丰收。想达到这种理想效果,就需要根据具体的当地环境和气候温度来进行合理的密集技术推广和普及,当然,密集技术并不是说两个种子之间要足够的密集就好,距离不是满足“近”这个条件就可以,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测量,要保证两个种子之间的距离要更合理,更科学,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地提高玉米生产量。
3、病虫防治种植技术
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病虫防治,如果病虫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生产质量,就会使一年的辛苦劳作白费。哪怕之前的栽培技术和密集技术应用得再好,而没有做好病虫的防护,就不会取得较好的理想效果。对于病虫的防治,这个需要从栽培期就要开始注意,从栽培期到整个后来的生长成熟期都不可松懈,不能以为玉米已经成熟了就可以放松警惕,害虫防治应该贯彻到整个种植阶段。首先,在栽培时要保证种子处于无菌环境,这样才能保证种子在发芽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受到病虫的干扰和侵害,以此来保证种子的存活率和发芽率;其次,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要注意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日常的护理工作要格外注意。最后要通过各种宣传及培训,提高农户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积累更多经验,从而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这里强调一下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除了技术外,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玉米品种的改良、灌溉技术的提升。首先,是玉米品种的改良,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状况以及气候情况,必须要栽培出更抗风力的玉米品种,让玉米在幼苗期以及成长中期能够抵抗强风的侵害,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次,就是灌溉技术,灌溉技术对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都非常重要,要学会利用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使我们的灌溉设施更加合理化,在灌溉玉米的时候,要提高滴灌灌溉技术,使水资源充分利用,避免过度浪费。最后,在防治害虫的时候要注意农药的用量,避免过度使用,要保证玉米食用更加健康,减少农药残留,生产出绿色健康的食品。
4、“互联网+”思维的辅助
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具体玉米种植中,将会带来与传统种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种植效率。通过“互联网+”种植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管理的精准化,实现更加精密的种植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力、物力资源,以保证玉米种植条件。“互联网+”种植管理平台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又或者说它的优越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简单来说,就是将所有数据联系在一起,让所有的生产和管理在一条线上,实现高效有序的系统管理。这样的工作思维将有利于实现更好的质量市场监管和玉米生产种植运营,使用互联网思维将会是玉米种植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将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思维、“互联网+”更好地应用发展,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的。
四、新技术应用
1、玉米种子改良
目前,可以通过利用优质的玉米种子进行栽培,改善土壤的适应能力,有效地改善玉米的生长状况,明显提升玉米的生产效益。就目前的玉米栽培现状而言,在栽培时,往往要综合考量本地的天气、温度,以及对作物的适应能力,保证其与本地的环境相符,从而保证产量。新的种子技术可以改善作物的适应性和存活率,从而改善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防治害虫
为了应对农作物的病害,人们研制了一种具有抗细菌、提高存活率和缩短生长期的无菌型玉米种子。在玉米生长中,要做好相应的防病虫害工作,防止发生虫害,防止大面积的玉米生长受到危害。例如,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一般采用白僵菌作为杀虫剂,用20公斤的白僵菌粉末与20公斤的炉渣进行配制,对不同品种的玉米施用2克。
3、丰产种植
在玉米生长中,采用高产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我国在过去的几年中,尽管一直在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因地域条件的不同,其实际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造成种植效益的下降。而国内自主开发的高产量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国内的气候条件,并可有效地改善玉米的存活率。在种植的时候需要土壤平整,土壤具有一定厚度;在质地疏松、透气性强、肥力中等的地块上进行播种,可以提高玉米的增产效果。
4、机器装置
以往的玉米都是人工种植,现在采用了新的技术,就可以实现机械化的种植,因为机器的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种植的次数,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产量。同时,由于播种的时机相对一致,可以保证秧苗在同一时期生长,也可以防止人为播种造成的延迟,从而大大地增加了玉米的播种效率,为以后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植的最佳时机是在每年立夏前后,在种植面积为66厘米、穴距22厘米、70000平方米的基础上,适时进行。
五、新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使用效果分析
1、种植技术
我国在发展高产栽培新技术时,一般都是采用大面积的方式进行,而且规模比较大,要耗费很多的资源和精力。机械的大力推广及使用,让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不但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提高质量,减少人工种植的时间和误差,一天就可以完成人工数天的工作量,能够对栽培的时间一致性进行有效保障。另外,采用机器播种,可以在播种之前将耕地均匀的翻土,从而提高玉米的肥力,保证玉米增产。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来发展我国的新技术。同时应该注意国内和国际环境不同,因此,在进行参考时,应综合考量国内的水利、土壤、天气等因素,确保技术的适应性。
2、病虫控制技术
由于病害是危害作物健康的主要原因,应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以免对其造成不良的危害。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首先,要做好善后的准备工作,要防患于未然,根据玉米的主要病害特点和病原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病害的发生概率降到最小。经过研究,玉米在萌芽阶段的耐药性明显增强,整个生命周期和生长速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实际栽培过程中,仍应注意对苗情的观察,并在发现病害征兆后,立即进行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同时,要科学地利用杀虫剂,既要控制杀虫剂的使用量和使用的标准,又要加强化学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的综合管理,确保害虫防治工作的质量。另外,要认真做好田间作业,在收割前后要进行灭茬,同时要对耕地进行有机肥料翻耕。不能开垦的话,可以在开春的时候将基肥一起翻到田里,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均匀和疏松,这样才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玉米品种的改进
目前,国内科研工作者正在加紧研发,根据不同区域的天气和现实条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我国的实际种植情况。以前在引入国外的玉米时,要考虑到国内的气温,虽然对天气、水文等因素进行了调查,但还无法保证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品质,因此,大量的新品种涌现出来,对我国的发展非常有利。全国各地的玉米播种都增加了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测试土壤水分、土壤状况等指标,使整个种植过程更加精准、科学,技术应用更加有针对性,提高玉米种植的总体存活率。
4、播种法
由于耕地不足,我国的玉米生产规模扩大也受到了制约,因此,我国的粮食生产技术在我国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要想确保作物的总体产量,必须要有充足的肥料、阳光和水分,而采用密栽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玉米品种的正常生长,必须在保持一定间距的前提下,保证每个品种的含水量和日照充足,这样才能在充分利用土壤的情况下,保证作物的生长状况。因此,在播种时,要正确地掌握两株玉米之间的距离,同时栽培者必须充分利用好密植技术,确保土壤的利用效率,从而为提高玉米生产的质量和生产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行种植技术时,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对技术进行科学的应用。比如,比较容易发生倒伏、株型紧凑的品种,更适宜进行密集栽培,其原因是,这种类型的密闭性比较好,因此,它们的密度可以保持在3500-4000株之间。而对于小型、大型的栽培,密度可以限制在2500-2800棵之间,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
5、防倒技术
从大量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合理控制秧田的密度,不及时施肥和灌溉,很可能会导致玉米发生倒伏现象,从而对玉米的高产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一问题,应提高玉米的矮化水平,合理地调控玉米的密度和肥料和水资源供应,从而保证作物的生长,从而减少作物的倒伏。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作物和作物的生长状况,选择合适的调节器来调控作物的生长,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性,从而确保玉米高产。
综上所述,玉米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种植人员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玉米栽培技术,使其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因地制宜,让玉米种植技术融入到广大农业种植的生活视野中,共同描绘新时代的“三农”发展蓝图。
(作者单位:118217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人民政府)